蒙牛股权结构
- 格式:docx
- 大小:50.69 KB
- 文档页数:3
蒙牛集团发展简介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于1999年1月份,属中外合资企业。
总部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总资产达60多亿元,职工2.9万人,乳制品生产能力达330多万吨/年。
到目前,蒙牛集团在全国15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基地20多个,拥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三大系列300多个品相,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荣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和消费者综合满意度第一等荣誉称号,产品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蒙古、东南亚、美国塞班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创业7年,他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
截至2005年底,主营业务收入由0.37亿元增加到108亿元,年均递增158%;年度纳税额由100万元增加到4.87亿元,年均递增180%;净利润由53万元增加到4.56亿元,年均递增208%;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UHT牛奶销量全球第一,液体奶和冰淇淋销量居全国首位;乳制品出口量全国第一。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蒙牛在生产基地的周边地区建立奶站3700多个,至今已累计收购鲜奶650多万吨,为农牧民累计发放奶款120多亿元,仅2005年一年就发放奶款42亿多元;目前,日均收奶量达到近9000吨,位居行业第一。
在社会公益事业上,2003年,率先捐款、捐奶1200万元抗击非典;2004年,为全国教师捐奶3000多万元;2004年6月1日,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2005年,出资1000万元参与呼和浩特奶牛风险基金的设立,董事长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2005由蒙牛乳业集团与湖南卫视联合打造的“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青春女孩秀,全国震撼;2006年,积极响应总理号召,率先向全国贫困地区500所小学捐赠牛奶一年,预计受益小学生在7-10万人,总价值达1.1亿元。
目前,蒙牛集团正按照既定目标,为确保在2010年跻身世界乳业20强而努力奋斗。
2008年9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撤销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液态奶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案例讨论(1)之风险资本风险投资:是天使还是魔鬼——蒙牛的融资之路案例概要:1999年,牛根生离开伊利,注册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并迅速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到了2002年,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蒙牛跨越发展的最大障碍。
此时,高速发展的蒙牛已引起了顶级国际风险投资者的关注。
本案例回顾了蒙牛在快速发展期的融资过程,着重梳理在此期间蒙牛与摩根等三大风险资本的合作与博弈,再现了蒙牛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以及该过程的“得”与“失”,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企业风险融资实践。
0 引言2002年,蒙牛已经经过了3个发展年头,作为企业创始人的牛根生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蒙牛经受住了初创期的种种考验与煎熬,企业经营已初具规模:在1999~2002这三年间,蒙牛的总资产从1000多万增长到近10亿元;年销售额从1999年的4365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0多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排名中,也从119位上升到第4位。
忧的是牛根生知道现有的业绩还远远不够,已驶入快车道的蒙牛对资金仍然十分渴求,资本的注入对其成长至关重要。
当前蒙牛正是小有成就、呈现良好成长势头的时候,生产资金的短缺却使蒙牛面临着坐失崛起良机的局面。
正在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对资金投入遍寻无门的时候,摩根士丹利与鼎晖投资通过相关关系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
见了面之后摩根等机构劝其放弃正在筹划的到香港二板市场上市的计划,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利用风险资本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待蒙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再帮助其在香港主板上市。
摩根士丹利这等国际顶级投行的出现,无疑使蒙牛乳业以及牛根生团队看到了一条迥异于同类企业的发展道路。
摩根士丹利这个名字给蒙牛带来的不单是现金和希望,更多的是国际资本力量的专业精神的震撼和冲击。
“他们在投资我们之前已经把我们研究了个底儿掉,而事先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光资料就积累了这么一沓子!”蒙牛副总裁孙先红之后和外界透露:“他们还请了可口可乐的专家给我们做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战略策划与培训。
蒙牛私募股权配置案例分析----蒙牛及摩根的收获和经验姓名:连金杯学号:201532110215姓名:学号:姓名:学号本文结合蒙牛股权配置重组的过程,站在投资方和企业方的各自立场作简要分析如下:一、蒙牛的经验收获一)、蒙牛PE融资成功的经验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02319.HK)在香港挂牌上市,并创造出又一个奇迹:公开发售3.5亿股(其中1亿股为外持有的旧股),公众超额认购达206倍,全面摊薄市盈率高达19倍,IPO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
开盘后,蒙牛股价一路飙升,当天股价即上涨了22.98%。
后来居上的“蒙牛乳业”,由此在资本运作方面赶上了同行业第一梯队的所有对手,这是蒙牛成功PE融资的最有利说明。
其经验总结如下:1、蒙牛拥有良好的自身条件1999-2002年,蒙牛不到3年就过了年销售额10亿元的大关,加人中国乳品行业第一集团。
其良好的发展潜力与专业化的从业水准是吸引国际专业投资机构的重点。
蒙牛自创立之始,就解决了股权结构不清晰这一许多中国企业先天不足的问题,是一家完全100%由自然人持股的企业。
作为一个纯民营的股份制企业,蒙牛在体制上具有先天的优越性。
2、蒙牛适时地选择了有力的合作伙伴首先,探索其他融资渠道失败给蒙牛提供了引入外资的机会,蒙牛对摩根提出的引入私募投资者的建议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多方请教当时香港以及内地的业界人士,最终开始与摩根接触进行谈判。
其次,在融资谈判时,蒙牛也极力寻求其他优秀投资机构以引入多家投资机构。
鼎晖和英联投资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蒙牛在谈判中的地位。
事实上,2002年蒙牛接触英联投资后,“英联”的加入把投资出价抬高了20%。
3、私募投资机构的丰富管理经验和专业投资水平三家投资机构在为蒙牛提供自身发展所急需的资金以外,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优化了公司治理。
另外帮助蒙牛重组了企业法律结构与财务结构,让蒙牛在财务、管理、决策过程等方面实现规范化。
不可否认的是,摩根的加入提升了蒙牛的信誉以及影响力。
伊利VS蒙牛集权与多元化股权结构的较量“伊利和蒙牛迟早会走到一起”,牛根生的意味深长也许指向了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激烈竞争作为内地上市公司的伊利股份,“独董风波”使公司董事会陷入严重危机。
由于未能充分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伊利股份的诚信度受到市场的普遍质疑,证券监管机构介入调查。
与伊利同处于一个城市的蒙牛,却选择在监管更为严格的香港上市,面对透明度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
伊利和蒙牛这两个颇有渊源的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选择了迥然不同的路径,到底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呢?“好股”的危机2004年6月15日,伊利股份(600887,SH)董事会的三名独立董事俞伯伟、郭晓川和王斌发表独立声明,要求聘请一家独立审计机构对有关伊利股份资金流动、国债买卖交易和呼和浩特市华世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世商贸”)等问题进行专项审计。
两天后,伊利公告称,董事会临时会议形成决议,因独立董事俞伯伟通过与之有紧密关系的公司同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数额较大,要求罢免俞伯伟的独立董事职务,并于次日详细披露了关联交易的细节。
独立董事与公司双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
独立董事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国债投资,二是伊利股份的第五大股东华世商贸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
对于上述质疑,伊利股份在6月18日的公告中承认,从2002年11月26日开始利用部分自有资金购买国债,截至2004年6月16日国债余额为1.45亿元,累积亏损1700万元,而此事项公司未作单独披露。
次日,伊利发布补充公告,再次爆出其一控股子公司发生国债投资浮亏940万元,此会计事项公司也未作及时披露。
华世商贸有限公司的情况则更为复杂。
这个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30日,注册资本为50万元,张显著(现任公司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出资20万元,伊利股份另一位高管李永平出资30万元。
该公司于2002年11月申请增加注册资本415万元,新增资金由郑海燕、马庆、李凤兰三人于同年12月16日前缴足。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一﹑蒙牛简介牛根生,生于1954年。
从1992年开始,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到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随后,自立门户,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蒙牛集团在3年内销售额增长50倍、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4位。
在2001年,蒙牛股份有限公司刚起步,还未进行过大规模融资。
作为零售行业,蒙牛急需提升其生产能力、铺开其物流链来占领市场,对资金有大量需求,而这些资金主要通过融资市场来取得。
蒙牛选择了引入风险投资者,计划在企业取得一定的成长后,再到主板上市。
对蒙牛进行风险投资的公司有三家,为摩根士丹利(美国),英联(英国),鼎晖投资(中国)。
二﹑投资背景国际风投公司在退出了互联网等高科技领域后,把目光逐渐转向了风险较低的行业,其中餐饮食品企业由于发展前景好、风险较低而被看好。
1999年成立之初,蒙牛的营业额只有3700万元。
在国际的大背景下,摩根等投行进入了蒙牛使其近10年快速发展,仅2008年上半年蒙牛的营业额即达到137亿元,其中仅2002年蒙牛的销售额就增长了20倍。
截至2005年底,主营业务收入由0.37亿元增加到108亿元,年均递增158%;年度纳税额由100万元增加到4.87亿元,年均递增180%;净利润由53万元增加到4.56亿元,年均递增208%;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三、风险投资实施过程1.第一轮投资计划实施2002年12月,摩根士丹利公司、北京鼎晖创业投资中心和英联投资有限公司,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注资蒙牛26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6亿元),获得了蒙牛乳业49%的股权。
这个注资的过程,可分为壳公司结构的搭建、风险投资的进入和对赌协议的签订三个过程。
①壳公司结构的搭建2002年6月5日,在摩根斯坦利等三家跨国公司的帮助下,蒙牛在境外注册了几家壳公司:中国乳业控股公司作为将来上市的主体壳公司,MS Dairy 、CDH、 CIC3家壳公司分别作为3家风险投资方持股的代表公司,这四家公司均位于开曼。
1、1999年1月蒙牛成立注册资本100万
2、1999.08.18完成股份制改造注册资本1398万元
3、2002年摩根、鼎辉、英联首轮投资2597万美元、2003.09追加投资3525万美元。
金牛7%
银牛3%
鼎辉19%
摩根60%
英联11%蒙牛2002年增资后股权结构
银牛35%
金牛16%
鼎辉10%
英联6%
摩根33%
2003.09追加投资后股权结构
4、2009年中粮蒙牛合作:中粮联手厚朴61亿港元入股蒙牛,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
银牛:5.78% 金牛:2.11% 牛根生:3.96% 牛根生其他一致行动人:3.33% 中粮+厚朴:20.03% 其他公众股东:64.79%。
银牛45%
金牛21%
鼎辉7%
摩根23%
英联4%
2003年10月股权重组后结构
金牛24%
银牛52%
牛根生7%
鼎辉4%
摩根11%
英联2%2004年6月上市后蒙牛股权结构
银牛6%金牛
2%
牛根生
4%
牛根生及其他
一致行动人
3%
中粮+厚朴
20%
公众股东
65%
2009年中粮蒙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