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水滴里的生物
- 格式:ppt
- 大小:767.5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一、问题解答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二、教法分析1、目标定位科学探究: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2、教学思路与流程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取水观察,交流发现——认识显微镜,寻找水滴里的微生物——自由提问,了解列文虎克事迹——分组观察,认识微生物多样性——课下制作,拓展延伸环节一:学生用肉眼观察采集来的水样,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此时教师提示用放大镜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水体中还有用眼睛看不见的生物。
环节二: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解并示范显微镜的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和调节螺旋的名称及反光镜和调节螺旋的使用方法。
强调: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④轻拿轻放。
指导观察时,教师要提示学生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把自己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水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学生汇报时,可以在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同步练习含答案一、填空题1、_________是一类非常微小的_________,通常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答案:微生物|生命体解析:解答: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观察。
2、_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_(人物)发现微生物。
答案:荷兰|列文虎克解析:解答: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发现者。
3、常见微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解析:解答: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微生物。
4、细菌、霉菌,病毒都是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答案:不同解析:解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分析:本题考查细菌、霉菌,病毒的比较。
5、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__________。
答案:微生物解析:解答: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定义。
6、列文虎克有一个特殊的业余爱好——制作________和______答案:放大镜|显微镜解析:解答:列文虎克有一个特殊的业余爱好──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
他不但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研究纺织品的纤维、树叶和花朵、蜜蜂蜇人的“针”、蚊子叮人的“嘴”,还观察了井水、雨水、污水……发现了能够游动的微生物,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
关于《水滴里的生物》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滴中的生物1.2 教学内容:展示水滴显微镜下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生物1.3 教学活动:准备显微镜和水滴样本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生物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过程记录学生的提问和猜想第二章:水滴中的微生物2.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水滴中的微生物种类学生能够描述微生物的特点和功能2.2 教学内容:介绍水滴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讲解微生物的特点和功能展示微生物的图像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微生物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记录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第三章:水滴生态系统3.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水滴中的生态系统构成学生能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3.2 教学内容:介绍水滴中的生态系统构成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3.3 教学活动:展示生态系统的图像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生态系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相互作用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记录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第四章:水滴中的生物多样性学生能够了解水滴中的生物多样性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生物的特点和适应性4.2 教学内容:介绍水滴中的生物多样性讲解不同生物的特点和适应性4.3 教学活动:展示不同生物的图像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生物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不同生物的特点和适应性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记录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第五章:保护水滴中的生物5.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保护水滴中生物的重要性学生能够提出保护水滴中生物的建议5.2 教学内容:介绍保护水滴中生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保护水滴中生物的方法5.3 教学活动:展示保护水滴中生物的图像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保护水滴中生物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提出的保护建议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过程记录学生的保护建议第六章:水中生命的手工活动6.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手工活动更好地理解水滴中的生物学生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6.2 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水滴中生物的手工活动6.3 教学活动:提供材料,如彩色纸、水彩笔、剪刀等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水滴生物特点制作手工作品学生展示他们的手工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记录学生的分享内容和作品质量第七章:观察水滴中的生物实验7.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水滴中的生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7.2 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水滴中生物的实验7.3 教学活动:提供实验材料,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水滴中的生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记录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第八章:水滴中的生物角色扮演8.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水滴中生物的生活习性学生能够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8.2 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水滴中生物的角色扮演活动8.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水滴中的生物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准备角色扮演剧本和道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记录学生的剧本内容和角色扮演表现第九章:水滴中的生物观察报告9.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水滴中的生物完成观察报告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和写作能力9.2 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关于水滴中生物的观察报告9.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观察水滴中的生物活动学生提交观察报告并进行分享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记录学生的观察报告内容和分享表现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总结水滴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10.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水滴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学生进行学习反思10.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学习内容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记录学生的分享内容和报告质量重点解析本教案设计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手工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索水滴中的生物世界,增强学生对微观生物的认知和理解。
章节测试题1.【答题】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是()。
A.达尔文B.列文虎克C.门捷列夫【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发现者。
【解答】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是列文虎克。
2.【答题】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开始腐烂,主要是泥土里的()分解苹果。
A.细菌B.虫C.水【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细菌的活动。
【解答】细菌可以生产腐殖质,分解苹果。
3.【答题】晚上刷牙的主要目的是()。
A.牙齿变白B.容易睡觉C.清理微生物【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刷牙的原因。
【解答】晚上刷牙是清理口腔里面的微生物,保持口腔清洁,保护牙齿。
4.【答题】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答案】×【解答】一些细菌对人体也是有益的,比如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5.【答题】大肠杆菌、变形虫、啤酒酵母菌都是微生物。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种类。
【解答】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大肠杆菌、病菌,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6.【答题】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判断。
【解答】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7.【答题】在空气中、水中、地下、动植物和人体里,都有微生物。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存在场所。
【解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8.【答题】细菌不会制造食物,也不需要“吃”食物。
()【答案】×【解答】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取养料。
9.【答题】细菌、霉菌、病毒都是( )种类的微生物。
相同不同【答案】不同【分析】本题考查细菌、霉菌、病毒的种类。
【解答】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10.【答题】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
【答案】微生物【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定义。
《水滴里的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中微生物的生态特点和重要性。
水中微生物是水体的“生命指示器”,对于水质监测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本设计适用于高中生物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扩展对水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其动手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2.掌握水质监测方法和技术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三、作业设计1.水中微生物种类分类实验学生根据提供的水样本,利用显微镜观察和鉴定水中微生物的种类。
可以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对比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态角色,进行分类和注释。
学生还需记录观察到的微生物数量和比例,为后续数据分析做准备。
2.水质监测技术实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水质监测方法,如PCR技术、生物传感器等,对水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学生需要解释所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3.数据分析与展示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利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可以绘制图表、制作海报或PPT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和结论。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对水生态系统的兴趣和探索欲。
四、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数据分析:评价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看是否能准确解读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3.实验设计:评价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4.展示方式:评价学生展示作品的清晰度、专业性和创意性。
五、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按时提交实验报告和展示作品,展示个人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3.遵守实验守则和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安全无误。
4.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水中微生物的生态特点和重要性,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动手实验和科学素养。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1课水滴中的微生物1、水中有哪些微生物?有鼓藻、草履虫、钓钟虫、水蚤、轮虫。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注意: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
4、注意:列文虎克使用的显微镜能放大近300倍。
5、微生物分布的范围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6、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
7、注意:细菌有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基本形态。
8、变形虫、大肠杆菌、啤酒中的酵母菌、病毒、硅藻都属于微生物。
9、蓝鲸吃水中的微生物。
注意: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了生命世界。
注意:水藻、海藻不是微生物。
微生物大多数是单细胞10、在日常生活中,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答:①瓜果上的霉菌②墙角地缝中的霉菌③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11、你能用生命方法证明微生物是有生命的?答: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制作一个含有水草的小水塘,时间长了,水会变得越来越浑浊。
12、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什么?①反光镜不能对着太阳②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③物镜的镜头不能对着盖玻片。
2课做酸奶1、怎样制作酸奶?答、①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③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④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酸奶形成的原因: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注意:显微镜下的乳酸菌是杆菌。
3、细菌的特点答:①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②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③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注意:细菌繁殖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繁殖方式。
注意;牙齿表面的细菌靠食物的残渣生活。
4、细菌的功与过答:(功)①生产腐殖质②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③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过)④有的细菌会致病5、苹果是怎样变成腐殖质的?答:①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②苹果开始腐烂③泥土里的细菌分解苹果④在其它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苹果逐渐变成了腐殖质。
《水滴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滴里的生物,懂得从小处着眼,重视积累;4、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水滴里的生物;2、从小处着眼,重视积累。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2、学生准备实验用的水滴及小生物。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水滴?(学生自由回答)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水滴里的生物》。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4、再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5、分组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滴答、安家、微生物、珍贵。
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是什么样子的。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讨论交流)(2)从哪里可以看出水滴是珍贵的?用笔画出来。
齐读这段话并回答。
(板书:小水滴是珍贵的)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
(板书:小水滴是生物的摇篮)(2)指导朗读这句话,体会微生物的生命力多么旺盛。
(板书:旺盛)(3)为什么说这些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认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板书:最早的生物)理解“繁殖”的意思。
并指导感情朗读这段话。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齐读第三自然段并回答。
(板书:最早的生物之一)理解“之一”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六年级上册科学复资料答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2、第一个解开微生物秘密的是XXX。
他制造了放大镜和显微镜。
3、微生物分为细菌、霉、病毒等种类。
4、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5、列举出课本中介绍的微生物。
答: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病毒、硅藻、大肠杆菌、轮虫、钓钟虫、水蚤、草履虫、鼓藻。
第二课:做酸奶1、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则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3、细菌的功劳有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和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4、减少细菌传播的方法有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和勤用肥皂洗手。
5、细菌和病毒一样,会引发和传播疾病。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1、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2、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办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和太阳曝晒。
3、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和发酵饲料等。
4、霉菌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蜕变。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安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5、英国细菌学家XXX首先发现了能杀死细菌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
第四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大多数细胞都是十分小的,要借助显微镜才干看清,但个体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2、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XXX首先发现的。
3、生物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因为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5、“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6、人体的皮肤、骨骼等都是由一种叫做细胞的微小结构组成的,细胞就好像是构成垂体体的“积木”。
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1、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精细观察三个阶段。
六年上科学课《水滴里生物》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上科学课《水滴里生物》教学反思《水滴里生物》是显微镜下的世界的第一课,随着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微观世界。
按照教材的要求,需要学生先来建造一个小池塘,再用显微镜来观察水滴里的小生物。
教材的创意是好的,然而,以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什么都没有看到。
又到教学这一课了,怎么办。
查了不少资料,才明白是我们的显微镜倍数太低,放大的倍数不够,因此,那些小生命不愿意显露庐山真面目。
于是,就采用观察显微镜下番茄酱的办法。
没有现成的载玻片,只能自己做,做完还得一个一个自己先观察一遍,保证每个载玻片学生都能看清楚。
可是,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教材要求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而番茄酱是没有生命的,如何导入就成了关键。
在准备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科学教室中种了吊兰的透明水杯中长出了不明生物,透明的,会扭动。
是的,就是它了。
于是,上课之后,我就让学生观察透明水杯,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水杯里的小生命,接着,给学生抛出了问题:水杯里除了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小生命之外,有没有其它小生命了呢?如果有,你准备如何找出它们。
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水中了,积极性非常高。
番茄酱的标本,同样给了学生很强的震撼了,通过学生的操作,每个学生都看到了显微镜下番茄酱的样子,很是兴奋。
当我告诉它们看到的是番茄酱的样子时,学生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
可以说,这样的课,学生是蛮喜欢上的,当然,教师需要做好多准备工作。
不过,看到学生欣喜的样子,再累也值!课后反思:同学们对本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对显微镜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做酸奶1.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在教学《做酸奶》第一课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决定让学生把做酸奶这一实践活动延续到家里进行。
在上第二课时的课上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回家做酸奶的同学寥寥无几,难得有个别同学做了却没有成功。
因此决定和学生一起再经历一次做酸奶的过程。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教师应该做一个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1课水滴中的微生物1、水中的微生物有:鼓藻、草履虫、钓钟虫、水蚤、轮虫。
2、微生物是一类结构简单、体积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列文虎克——微生物,他是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人。
4、微生物分布的范围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5、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
6、变形虫、大肠杆菌、啤酒中的酵母菌、病毒、硅藻都属于微生物。
7、蓝鲸吃水中的微生物。
注意: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了生命世界。
注意:水藻、海藻不是微生物。
微生物大多数是单细胞8、在日常生活中,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答:①瓜果上的霉菌②皮肤上的细菌③墙角地缝的霉菌④空气中飘浮的病毒⑤乳酸菌9、你能用生命方法证明微生物是有生命的?答: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10、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什么?①反光镜不能对着太阳②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③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
2课做酸奶1、怎样制作酸奶?答、①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③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④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酸奶形成的原因: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注意:显微镜下的乳酸菌是杆菌。
3、细菌的特点答:①体积微小,有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基本形态②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③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注意: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繁殖方式。
第八代会繁殖多少个? 1×2×2×2×2×2×2×2×2=2564、细菌的功与过答:(功)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果酒,泡菜,酸奶)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过)①会致病②使食物变质5、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④常进行室内换气⑤不吃变质食物⑥不喝生水,喝开水3课馒头发霉了1、霉菌是一种真菌,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属于微生物。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 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2、做酸奶1: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
(2)、用热水冲洗筷子。
(3)、勤用肥皂洗手。
实验与制作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 制作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实验名称: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 实验准备:每组豆子若干、纸杯八个、实验记录纸 实验过程:(1)在1号杯中放一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
(2)在2号杯中放两粒豆子,代表第二代细菌,表示一个细菌分裂成了两个。
(3)以此方法类推,第八代细菌会有多少个?8个2相乘,得数为256个。
(4)繁殖一代细菌实际约需要20分钟(实验中可以用20秒钟来模拟),当繁殖到第21代细菌时,也就是约7个小时以后,你知道最初的一个细菌已繁殖出了多少个细菌吗?21个2相乘,得数为20971523、馒头发霉了1:你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吗?怎么证明?答:有,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慢慢扩大。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能认识水中的部分生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微生物,提升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教学难点: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矿泉水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生命离不开水,我们的生活也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水是什么样的呢?(有浑浊的、有杂质的、无色透明的等)。
是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
二、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3)讨论:除了肉眼看到的这些东西,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瓶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微生物这些东西?(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显微镜)三、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载物台(放置标本)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镜臂通光孔(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四、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