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系统特征及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小儿神经系统特点1.大脑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8~1/9。
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
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故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皮质下中枢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2.脊髓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随年龄增长,4岁时达1腰椎上缘。
所以腰椎穿刺时注意,应以3~4腰椎间隙、新生儿以4~5腰椎间隙为宜。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二)神经反射1.终身存在的反射(1)浅反射:出生时即生存,终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
提睾反射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
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或小脑病变。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随着年龄增长,在一定年龄反射消失。
(2)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3.病理反射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
(三)小儿神经系统检查1.一般检查检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精神发育和行为,皮肤有无异常素斑、脊柱有无畸形、叩击痛、异常弯曲等。
可根据小儿对外界声、光、疼痛、语言等刺激的反应来判断其意识障碍的程度。
2.头颅检查应注意检查头颅大小(头围)、形状、前囟是否闭合与张力、颅骨透照试验是否阳性等。
神经系统查体要点1.神志状态评估:观察患者的警觉程度、意识清晰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检查患者的思维、记忆、定向能力和情绪状态。
2.眼底检查:通过检查眼底血管和视神经盘来评估患者的视觉功能和神经血管状况。
包括观察眼底血管的直径、弯曲度、颜色和视神经盘的颜色、形状和边界。
3.头颅和颈部检查:观察患者的头颅外形、面部表情和颈部姿势等。
检查颈部的血管、淋巴结和甲状腺。
4.肢体检查: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观察和检查,包括观察肢体的外形、活动度、抽动和震颤等。
检查肢体的肌力、肌张力和肢体的感觉。
5.脑神经检查:对脑神经进行逐一检查。
包括眼动、面部表情和咀嚼肌肌力的检查、视力和视野的检查、听力和平衡功能的检查等。
6.感觉检查:评估患者的感觉功能,包括触觉、疼痛、温度和震动觉等。
通过刺激不同部位的皮肤来检查患者的感觉反应和感觉异常。
7.运动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协调性和运动功能。
包括主动肌力和被动肌力的测定,肌张力的评估和肌肉协调测试等。
8.考查脊柱:检查患者的脊柱外形、弯曲度和活动度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站立姿势、弯头、屈腰、转身等动作来评估脊柱的功能。
9.脑脊液检查: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以获取脑脊液样本。
通过检查脑脊液的颜色、清晰度、压力和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等指标来评估脑脊液的状态。
10.神经影像学检查:如果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神经系统的疾病情况,可以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脊柱CT等。
以上是神经系统查体的主要要点,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客观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健康状况,辅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疾病症状,还可以有一些特殊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幼儿神经系统特点及保育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得对幼儿的关注日益增加。
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了解幼儿的神经系统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保育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这里将探讨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以及保育方法。
首先,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全。
一出生的婴儿大脑的各个部分并没有完全发育好,需要在后续的成长中逐渐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大脑表现出了许多特点。
例如,幼儿的神经元数量远远超过成人,但连接效率相对较低。
这就意味着幼儿更容易疲劳和困惑,并需要更多的休息和睡眠来恢复精力。
因此,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
其次,幼儿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
由于大脑皮层的发育尚未成熟,幼儿往往对外界的一切刺激非常敏感,包括声音、光线、气味等。
这也是为什么幼儿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情绪波动较大的原因。
在保育幼儿时,我们应尽量营造安静、有序的环境,避免过于刺激的音乐、强光等。
同时,在幼儿的生活中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选择权,比如在玩具选择上,让他们自己做决策。
此外,幼儿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非常高。
幼儿时期的大脑可以通过外界环境和经验的影响来改变和塑造。
这意味着幼儿时期是孩子发展潜力最大的时期。
为了促进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我们应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和学习机会。
例如,多种感官刺激的游戏和活动有助于促进神经连接的形成和加强。
同时,积极参与亲子互动和社交活动也对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有积极影响。
此外,在幼儿神经系统保育中,需要注重情绪管理和情绪教育。
幼儿时期的自我调控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情绪容易起伏不定。
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应帮助幼儿学会表达情绪、认知情绪并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
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情绪绘画等方式进行。
此外,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和关爱,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
最后,幼儿神经系统保育还需要注重健康饮食和适度的体育锻炼。
营养均衡的饮食对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
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应合理配比。
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一、引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神经心理发育的健康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神经心理发育方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神经心理发育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医学界提出了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
本文将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以便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工具。
二、什么是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是根据孩子在这个芳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设计的一份检查表格,旨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不同芳龄段的发育情况。
该检查表以评估孩子在不同领域的发育水平为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能力、运动协调能力、认知能力、情绪社交能力等。
三、0~1岁时的神经心理发育检查在0~1岁这个阶段,孩子的神经心理发育主要表现在基本的生理功能和感知能力上。
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各项基本生理功能是否协调、感知能力是否灵敏,同时可以关注孩子对声音、触觉、视觉等的反应情况,以此来初步评估孩子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
四、1~3岁时的神经心理发育检查在1~3岁这个阶段,孩子的发育主要呈现出语言能力、运动发育、感知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协调性、对外界环境的认知能力等方面来评估孩子的神经心理发育情况。
五、3~6岁时的神经心理发育检查在3~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神经心理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家长可以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社交能力、认知能力、学习和记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以此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发育情况。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该检查表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观察和评估孩子神经心理发育状况的工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建议家长们结合该检查表,多与孩子互动,多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意见。
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北京协和医院鲍秀兰1.脑瘫(CP)作为一种运动性伤残,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2.应寻找减少CP发生率,减轻其严重性的解决办法。
3.预防是首选的。
CP的两个主要伴随情况是窒息和早产。
预防窒息和早产并使之得到最优的处理以减少脑损伤,对减少脑瘫发生有重要意义。
4.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减少或减轻CP 发生。
一.脑瘫的早期诊断脑瘫是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
主要表现为:1。
运动发育落后;2。
肌张力和姿势异常;3。
主动运动减少和/或出现异常运动;4。
反射异常。
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等,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的发育延迟。
发育诊断方法:1.发育历史2.发育性体格检查3. 发育性神经检查4. 发育筛查5. 实验室评价6.诊断1)发育延迟; 2) 脑瘫1.发育历史1)主诉2)家庭及遗传史(1)妊娠;(2)临产/分娩;(3)围产/新生儿。
3)发育指标微笑、俯卧抬头、手抓握、坐、爬和站立等。
4)其他发育特征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和情绪。
5)既往史特别是惊厥和行为异常等。
2.发育性体格检查:头围、异常体征、对环境反应、各感觉器官功能活动情况、行为特点。
3. 发育性神经检查1) 一般性观察2)一般运动(GMs)质量GMs有两种类型:(1)扭动运动(Writhing Movement) 从孕9周至生后第8周(2)不安定运动(Fidgety Movement) 足月后6~9周开始到生后20周GMs质量的改变是脑功能障碍的可靠指针。
预测2岁预后有很高的敏感性(94.5%)和特异性(82~100%)。
3)肌张力4)运动行为型(1)原始运动型即原始反射(2)姿势运动型即姿势反射5)感觉:触摸、疼痛 6)颅神经 7)小脑功能;8)张力障碍;9)运动征象上神经元下神经元4. 发育筛查NBNA、0~1岁神经运动检查方法、CDCC等。
5 . 实验室评价有选择性的检查。
简述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幼儿神经系统是指处于婴儿期和幼儿期的孩子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育迅速: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之一,大脑在出生后的前几年内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和发育。
在这个阶段,大脑神经元的数量迅速增加,并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连接。
这种快速的发育为幼儿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 可塑性强:幼儿神经系统的神经连接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能力被称为可塑性。
幼儿的大脑可以通过不断的刺激和经验来建立新的神经连接,改变已有的连接,从而逐渐形成复杂的认知功能。
这种可塑性使得幼儿具有学习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3. 神经传导速度较慢:幼儿神经系统的神经传导速度相对较慢。
这是因为幼儿的神经纤维和髓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这种较慢的传导速度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反应速度和运动协调能力。
4. 控制能力有限:幼儿神经系统对于运动和行为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幼儿在运动和行为方面的控制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经验积累来提高。
这也是幼儿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和动作笨拙的原因之一。
5. 感觉发育不完全:幼儿的感觉系统在出生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才能完全成熟。
对于一些复杂的感觉刺激,幼儿的感知能力可能相对较弱。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儿的感觉能力会逐渐提高。
6. 学习能力强:幼儿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幼儿通过感觉刺激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建立起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发育迅速、可塑性强、神经传导速度较慢、控制能力有限、感觉发育不完全和学习能力强。
这些特点决定了幼儿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也为教育和培养幼儿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原则。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是临床神经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通过检查可以匡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视觉检查1.1 视力检查:通过让患者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视力是否正常。
1.2 瞳孔检查: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和对光反应,可以了解患者的瞳孔功能是否正常。
1.3 眼球运动检查:观察患者的眼球运动范围和协调性,可以判断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是否正常。
二、感觉检查2.1 皮肤感觉检查:通过触摸不同部位的皮肤,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触觉、温度和疼痛感觉是否正常。
2.2 运动感觉检查:通过让患者闭眼、伸展四肢等动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运动感觉是否正常。
2.3 深部感觉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位置觉、振动觉等深部感觉,可以了解患者的深部感觉功能是否正常。
三、运动检查3.1 肌力检查:通过让患者做不同的肌肉收缩动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肌肉力量是否正常。
3.2 肌张力检查: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肌张力是否正常。
3.3 运动协调性检查:通过让患者做一系列协调性动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运动协调性是否正常。
四、腱反射检查4.1 肱二头肌腱反射:通过敲击肘部的肱二头肌腱,可以了解患者的肱二头肌腱反射是否正常。
4.2 膝腱反射:通过敲击膝盖的膝腱,可以判断患者的膝腱反射是否正常。
4.3 踝腱反射:通过敲击踝部的踝腱,可以了解患者的踝腱反射是否正常。
五、神经系统特殊检查5.1 巴宾斯基征检查:通过刺激患者的脚底,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巴宾斯基征阳性。
5.2 勒伯特征检查:通过让患者做不同的动作,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勒伯特征阳性。
5.3 其他特殊检查: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特殊的神经系统检查,以匡助诊断疾病。
综上所述,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是神经学诊断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子细的检查可以匡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小儿神经系统特征及检查
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各年龄阶段存在正常差异,检查方法及对结果的判断也具有特点。
因此,对小儿神经系统的检查及评价需结合其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进行,同时注意小儿心理的特殊性,尽量取的小而配合,减少其恐惧、不安的情绪。
应重点检查以下的内容。
(一)一般检查
1.意识与精神状态根据小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判断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及其程度,按轻重将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2.头颅和脊柱通过测量头颅检查头颅大小是否正常。
头围过大,考虑有无脑积水、硬膜下积液等;头围过小,警惕是否有发育停滞现象。
检查囟门大小及张力情况,小头畸形者过早闭合;颅内压增高时,前囟不仅增大、膨隆、张力增高,而且颅缝裂开。
脊柱的检查重点在于发现有无脊柱裂、异常弯曲及叩击痛等。
(二)颅神经检查
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在内的视神经检查;对各种气味有无反应的嗅神经检查;观察表情发生变化时面部两侧是否对称的面神经检查;舌伸出的方向有无偏斜等。
(三)运动检查
观察小儿的粗大与精细运动的发展是否达到该年龄的正常标准,了解各部位肌力情况,观察婴儿能否以准确动作握持玩具,儿童能否完成指鼻检查等,以判断其运动是否协调;通过对姿势与步态的观察,了解小脑、前庭功能情况。
(四)反射检查
1.出生时已存在、终身不消失的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等。
当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改变时,这些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2.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吸充反射、颈肢反射等,于生后3-6个月消失。
病理改变时,这些反射的存在与消失的时间将发生变化。
3.出生时不存在、以后出现并终身不消失的反射腹壁反射、提睪反射,在新生儿期不易引出,至1岁时才稳定。
提睪反射正常时可有轻度不对称。
4.病理反射检查、判断方法与成人相同。
如戈登征、奥苯海姆征等。
判定巴彬斯基征为病理情况需在小儿2岁以后,2岁以内阳性者为生理现象。
此外,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即颈强直、克匿格征、布鲁
津斯基征的阳性反射。
而生后3-4个月的婴儿,由于屈肌紧张,颈强直、克匿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出现阳性结果时一般无临床意义。
即使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婴儿颅缝和囟门对颅内压的缓解作用,脑膜刺激征表现通常不明显或出现得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