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第10次课——逆向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485.50 KB
- 文档页数:73
博弈论复习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28分)1、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源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经典例子就是“柠檬市场”——二手车市场,它使得市场资源逐渐流向低质量的产品或要素,最后形成劣货驱逐良货的局面,这种现象称之为“逆向选择”。
2、策略互动:所谓策略互动,就是参与人之间的策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用策略性思维来分析问题,从中找出合理策略,实现目标最优。
3、纳什均衡:对于博弈方而言,互为最优的策略选择就是纳什均衡。
4、信号发送:是指信息优势方不断发出信息的行为,就叫信号发送。
5、博弈论: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合理策略)的问题。
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的可能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二、简要回答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1、博弈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基本特点是什么?答:博弈的基本要素有:参与人、策略、行动顺序、信息、收益等五个要素。
博弈的基本特点则是需尽可能考虑到博弈对方的决策选择以及对自身的影响,并从中选择出对自身最有利的方案决策,从而达到收益和效用最大化。
2、什么是性别战博弈?请求出其中的纳什均衡?答:性别战博弈是不可调和的博弈,双方只有一方选择满足另外一方的要求才能达成均衡,也就是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故性别战博弈的纳什均衡会有两种情况,分别是:男生陪女生看电影以及女生陪男生看足球的两种选择。
3、猎鹿博弈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答:反应的基本思想是需要沟通和互相协调,因为只有合作才能猎到所需猎物。
4、什么是道德风险?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答:道德风险是指委托-代理框架中,由于委托人无法直接观察代理人行动,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出现代理人选择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的一种现象;解决道德风险的方法可以用签订合同、派人监督,以及采用激励等方式来进行解决,约束和激励机制。
博弈论例子一.信号博弈1. 网购市场逆向选择行为交易发生之前的信息不对称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当交易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时,通常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买方处于信息劣势。
由于买方无法完全掌握商品的质量信息,或者无法鉴别卖方传递的信息是否有效,从而难以准确辨别商品质量的优劣。
由于劣质商品成本低于优质商品,卖方更倾向于销售劣质商品滥竽充数,若两者具有相同的价格,则劣质商品的卖方能够获取高额利润。
此时,优质商品卖方处于劣势状态,会逐渐被驱逐出市场,这就是逆向选择的基本过程。
在网购市场,由于交易信息传递的虚拟性、较大的信息搜寻成本、商家的信息垄断和网络监管的不健全,从而导致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网购市场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市场,但在不完全信息的博弈中,参与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可以通过传递信号给其它参与人以便使对方观察到某种信号而调整自身行动。
因此,高质量的商家为了向消费者显示自己所属类型,会有强烈动机对外传递信号。
在网购中传递信号可以是某种质量认证、消费保障和信誉机制等。
不少网购购物平台会根据消费者好评设置信誉等级,如淘宝根据信誉积分将商家分为20个等级。
这些等级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誉资产,并为商家赢得大量的订单。
当然,商家为了获得并传递这种声誉信号需要在在付出成本。
高质量商家获取声誉信号的成本相对较低,低质量商家为了冒充高质量商家要付出的信号成本很高。
假定高质量商家认证的成本为α,低质量商家认证的成本为β,显然α<β分离均衡:高质量商家会通过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从而获得(0,-α)的收益;低质量商家则不会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消费者会据此判断其类型,并实现(0,0)的收益。
混同均衡:高质量的商家有积极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的动机,因为如果不传递,消费者便无法分清该商家的商品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会按照低质量的价格支付,此时高质量商家就会退出市场。
高质量商家继续参与市场交易就必须通过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在现实中,高质量商家一般都会进行质量认证。
逆向选择理论及其应用1.逆向选择——从旧车市场说起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阿克洛夫于1970年发表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阿克洛夫在文中以次品车市场为例,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并阐明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以及它如何影响市场的有效运作问题。
模型如下:假定市场中只有4种汽车,即新车和旧车,好车和次品车(柠檬)。
新车有可能是好车,也有可能是次品车;当然,旧车也是如此。
人们在上述市场中购买一辆新车时,并不知道他所购买的汽车是好车还是次品车。
但是,假定在生产出来的汽车中,好车的比例为q ,次品车的比例为1-q ,则买主必定知道买到好车的概率为q ,买到次品车的概率为1-q 。
然而,在对某辆汽车拥有一段时间后,车主就可以了解该车的质量,也就是说,车主会重新估计其汽车是次品车的概率,这一估计要比原来的估计更准确。
这就形成了一种可得信息的不对称:现在卖主比买主更了解汽车的质量。
但是,好车和次品车仍然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因为买主不能区别好车和次品车。
显然,旧车与新车的价值不会一样——如果旧车的价值和新车的一样,那么,在好车的概率更高、次品车的概率更低的情况下,以新车的价格出售一辆次品车,然后买回一辆新车肯定是有利可图的。
因此,好车的车主被锁定(locked in )了。
实际上,他不仅得不到其汽车的真实价值,而且也得不到新车的预期价值。
可以假定,如果对旧车的需求严格地取决于两个变量——汽车的价格p 和旧车的平均质量μ,则旧车的需求函数可以表述如下: Q d =D (p,μ)。
旧车的供给和平均质量μ将取决于价格,也即μ=μ(p ),S =S (p )。
在均衡状态中,给定旧车的平均质量,则其供给必定等于需求,即S (p )= D(p,μ(p ))。
如果价格下降,平均质量通常也将下降。
很有可能在任何价格水平下,都不会有物品买卖。
逆向选择:承保成本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购买保险的现象。
比较优势:如果某人完成任务的机会成本比另一个人低,此人在这项任务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第二种产品几个变化1%所对应的第一种产品需求量得百分比。
道德风险:对于那些已经购买了保险的物品,人们为防止它们失窃或受到损坏而付出努力的程度往往会下降的现象机会成本: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等于为了进行该项活动而放弃的另一个次优势选择的价值稀缺性:社会资源具有有限性.即指社会所生产出的商品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们所有的欲望。
寡头垄断:寡头垄断又称寡头、寡占,意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外部经济:外部经济(Externaleconomy)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EconomyofScale)或范围经济(EconomyofScope)。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卡特尔(cartel):以赚取经济利润为目的,进行合谋以限制产量的企业联合体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对于那些会产生外部性的行为,不管行为的执行权利归属于谁,如果人们可以无成本地进行谈判,那么他们总能有效地解决由外部性产生的问题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某种产品的购买者所获得的经济剩余,用买者各自的保留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累积差额来度量边际收益递减法则(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benefit):一条反映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数量与生产所需的可变要素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具体是指:当一些生产要素固定时,产品产量实现某一幅度的增加最终需要可变要素更大幅度的增加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拥有数量众多的厂商,生产存在差异但可近似相互替代的产品的市场结构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对于本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垄断者向不同购买者收取不同价格的行为公共物品(public good):一种商品或服务,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无竞争性和无排他性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1“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
第23卷第1期2010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Be iji ng U n i ve rsity o f A eronau tics and A stronauti cs(Soc ial Sciences Ed iti on)V o.l 23 N o .1Janua ry ,2010逆向选择、利益博弈与政策执行阻滞丁 煌,李晓飞(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长期以来,政策执行阻滞始终是困扰公共政策研究和实际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
文章引入信息经济学中 逆向选择 的概念和理论,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将逆向选择、利益博弈与政策执行相结合,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模型,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的条件下,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目标群体基于自身利益的博弈行为产生的逆向选择,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政策的忠实执行,进而导致政策执行阻滞。
在理论分析和理论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执行的特点,提出了防范政策执行逆向选择、改善政策执行阻滞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逆向选择;利益博弈;信息不对称;政策执行阻滞中图分类号:D 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204(2010)01 0015 07收稿日期:2009-12-30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ECT0606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273066)作者简介:丁煌(1964-),男,河南息县人,武汉大学 珞珈学者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管理.Adverse Selection,I nterestGa m e andRet ardance of Policy I mple m entationD IN G H uang ,LI X iao fei(School of Political S ci ence And Pub li c Adm i n istrati on,W uhan Un i versity ,W uhan 430072,Ch i n a)Ab stract :T he re tardance of po licy i m ple m entation is an i m portan t facto r wh ich has perplex ed pub lic po licy research and po li cy i m p l ementation i n practi ce for a l ong ti m e .In this paper ,the au t hors utilize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 f ad verse se lecti on ,wh ich i s a co re concept i n Infor m ati on Econom i cs ,co m bi ne it w ith i nterest gam e and policy i m ple m entati on ,and for m the perspective o fG ame Theory ,so as to ana l y se t he proble m s i n po licy i m ple m en tati on .The pa per dra w s t he conc l usion t hat the process o f po licy i m p l em enta ti on is a c l assic m ode l of pr i ncipa l agent relationsh i p .In t he c ircu m stance o f i nfor m ation asymm etry and i ncentive i ncompati b ility ,t here w ill be t wo k i nds o f adverse selec tions ,wh i ch cou l d be na m ed policy i m ple m enta ti on subject adverse se lecti on and po licy object adverse se lecti on .The substance o f these t w o k i nds is i nterest ga m e ,and they w ill contr i bute to the re tardance o f po licy i m ple m entati on i nev itab l 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comb i n i ng w it h the character i sti cs o f po licy i m p l ementation ,this paper g ivessom e suggesti on to keep a w ay the adverse se l ec ti on i n po licy i m p le m enta ti on and m ake better t he sit uation of retardance o f po li cy i m p le m enta ti on .K ey w ords :adverse selecti on ;i n terest game ;i nfor m a tion asy mm etry ;retardance o f po li cy i m ple m en tati on一、问题的提出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作为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模型,已成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基本共识,以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将政策制定主体视为委托人,将政策执行主体视为代理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前提,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委托-代理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化解困境的对策建议。
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及相互关系和解决对策一以人才聘用为例分析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及相互关系和解决对策(一)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1人才招聘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分析一般而言,在信息对称情况下,级别不同的企业会招聘到能力不同的人才,优秀的企业容易招聘到能力高的人才;同样能力不同的人才会落户到不同级别的企业,高能力人才容易受聘到优秀企业。
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最终会导致逆向选择。
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企业只能通过人才递交的简历表和对人才进行笔试、面试来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
但对其实际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和长期打算却不甚了解,而且已获取信息又面临着虚假成分的威胁。
相对而言,人才对自己的学历、业务水平、偏好、信用等信息却十分清楚,而且对所应聘企业及其职位亦认识深刻。
企业并不知道应聘人才的真实能力,只知道应聘人才的平均能力及其分布。
而在现实社会中,信息是不对称的,招聘企业并不知道应聘人才的真实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招聘企业只能根据应聘人才的平均能力来确定聘用的人才和给予其待遇。
假定人才有两种类型:Q=4000(高能力)和Q=1000(低能力),企业遇到两类人才的概率为1/2。
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企业代表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上雇佣到相应的人才。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就只能按照平均能力2500出资,并希望能雇到高能力人才。
但在此工资下,高能力人才将退出应聘过程,招聘市场上只留下能力程度较低的人才。
这样人才的平均能力就会下降,理性的招聘企业知道这一情况以后,便会降低给予应聘人才的待遇。
结果造成更多的较高能力的应聘人才退出招聘市场,如此循环下去,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低能力人才对高能力人才的驱逐。
这便是人才应聘过程中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的结果,一方面是低能力人才获胜。
根据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分析所谓逆向选择是指,经济活动中,在交易和合约形成前,由于信息不对称,且交易一方获得信息的成本过高,交易可能控制在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
2012年第07期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司之间竞争的核心已经聚焦于人才的竞争,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经理人才成为影响一个公司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
但是,经理人招聘过程中地位不对等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加大了招聘的难度,以高成本为代价换来低能力的经理人的“逆向选择”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一直是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低能力的经理人又是如何在应聘过程中使高能力的竞争者被淘汰的?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初步构建了公司经理人招聘过程中“逆向选择”的博弈模型,期望对公司录用经理人的过程有所启示。
一、公司与经理人博弈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1.委托代理理论。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公司行为是公司所有成员以及公司与公司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在现代公司尤其是股份制公司中,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通常表现为分离的情况,公司所有者通过与经理人签订一系列契约授予经理人某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从而在公司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资本所有者必须建立一系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协调与经理人追求目标的不一致性并避免非对称信息的影响。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产生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公司所有者作为委托人,追求的目标是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最大化;经理人作为代理人,其追求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
当两者的目标不完全一致时,便产生了利益冲突,即委托代理问题。
2.非对称信息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中,公司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这样的情况分为两种。
一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即公司所有者在雇佣经理人之前并不了解经理人的实际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是“逆向选择”现象;二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即受雇的经理人是否为公司所有者的利益努力工作,与之相对应的是“道德风险”。
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和两者的目标不一致,公司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与经理人即代理人博弈的过程中常常只能观察表面现象,或是可以反映经理人能力的文件或是经理人经营公司的结果。
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科学M O D E R N E D U C A T I O NS C I E N C E2014年第6期逆向选课:博弈论视角下的大学生选课问题❋潘旭武[摘 要]逆向选课现象能否缓解,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个人发展前景,还关系到选课制度能否得到顺利实施的问题。
结合博弈论知识,从学生学业考评体系、学评教以及教师职称晋升制度三方面探析逆向选课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制定以学生为本的培养计划、建立重过程的考核制度、合理利用学评教结果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探讨缓解逆向选课现象的策略。
[关键词]选课制 逆向选课 博弈论[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6-0073-03[作者简介]潘旭武,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浙江杭州 310014)高校实施选课制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课程,达到充分发挥其潜能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希望以此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其教学水平。
然而,现实执行过程中,这样的美好初衷不仅未能实现,反而导致了学生逆向选课的现象:学生选课时总是先关心能否获得理想的分数,使得要求不严、容易得高分的劣质课能淘汰知识结构趋向完整、合理的优质课;教师为了迎合学生,不影响自身的事业前途,不愿在教学上下功夫,导致一些课程的平均质量下降。
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个人发展前景,影响到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亟待加以解决。
一、选课制与博弈论博弈论中的逆向选择理论比较适合用于研究高校学生的选课行为①。
逆向选择是个含义丰富的词汇,通常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导致市场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②。
逆向选课由逆向选择一词改造而来,是指选课时由于高校制度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宁愿选择教学质量不高、易得高分的劣质课而避免选择那些学习难度较大、考试不易通过的优质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