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06讲成本分析下发 (2)
- 格式:ppt
- 大小:313.50 KB
- 文档页数:49
经济学中的成本理论与成本分析在经济学中,成本理论和成本分析是研究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成本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支出的各种资源的价值,包括劳动力、原材料、设备和资本等。
正确理解和分析成本是经济学家和企业经理人做出决策的重要基础。
一、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是研究生产成本如何产生,以及成本与企业经营决策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经济学家通过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为何要进行生产、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如何决策生产规模等诸多问题。
在成本理论中,存在着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区分。
固定成本是企业无论产量大小都必须支付的成本,如租金、管理费用等。
而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劳动力等。
企业在决策生产规模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成本的情况,以最大化利润或最小化成本为目标作出决策。
此外,成本理论还研究了投入产出关系和生产函数等概念。
投入产出关系说明了不同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程度,生产函数则是衡量产出与各种投入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研究成本的构成和分布规律,并通过计量和分析来了解各种成本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成本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产出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
成本分析的核心工具是成本分类和成本计算。
成本分类是将各种成本按照其性质、产生的方式或其他特征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等。
成本计算则是通过计量和核算各种成本,并将其归集到相应的部门、产品或业务中。
通过对成本的分类和计算,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各项成本的构成和分布情况,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成本分析中,还引入了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概念。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支付的额外成本,而边际收益则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大小,企业可以判断生产规模是否合理,以及何时停止增加产量。
第六章成本论教学目的:本章通过研究生产成本与产量间的关系,明确厂商各种成本的变动特点与关系,厂商收益变动特点,并结合两方面研究,分析利润最大化问题。
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从产量变动与成本变动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各种成本的变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熟悉十种成本概念,各自曲线的形状,推导及关系。
特别是MC和LMC曲线。
重点和难点: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LMC曲线的推导。
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讨论各种成本曲线的求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尽可能采取先分后合的讲授方式。
引导做部分练习。
提出:讨论如此多种成本概念意义何在?利润最大化原理在企业现实中直接运用的障碍是什么?教学课时:9时教案内容:第四章分析了生产要素最佳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但是,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仅要考虑这种物质技术关系,而且还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经济关系,还要分析生产者的成本掌握原则。
这个问题与第四章的问题是两回事。
因为产量最大并不等于利润最大,投入最少并不等于成本最小。
成本等于两要素投入再乘以价格再加总。
于是就引出了这一章的讨论。
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就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本章的分析假定:1、厂商处在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
2、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
第一节关于成本的几个概念一、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种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的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西方经济学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这意味着必须用机会成本概念来研究厂商的生产成本。
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概念与会计成本概念的区别在于后者不是从机会成本而是从各项直接费用的支出来统计成本的。
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将一吨原油用作燃料时,就不能再用这一吨原油生产化纤等其他产品。
假定原油价格为1000元,可发电1000度,可生产化纤500吨。
假定化纤收入是各种产品中最高的,则用一吨原油发电的机会成本就是一吨原油所能生产的化纤。
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在经济学中,成本与效益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评估决策的可行性和效果。
它基于比较成本与效益的原则,帮助决策者权衡不同方案之间的利弊,并作出最优决策。
本文将深入探讨成本与效益分析的概念、方法和应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工具。
一、概念解析1.1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在决策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费用进行评估的过程。
它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方面。
直接成本是指与决策直接相关的实际支出,如购买设备的费用和人员培训的成本。
间接成本是指与决策相关的但不直接产生的费用,如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
成本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决策的实际成本,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1.2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是对决策结果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以测量其对个人、组织或社会的利益贡献。
效益可以是经济效益,如投资的回报率和经济增长率,也可以是非经济效益,如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
效益分析的目的是衡量决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方法论2.1 边际效益分析边际效益分析是成本与效益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比较额外投入与额外产出的关系,来评估决策对效益的贡献。
边际效益可以是正向的(增加现有产出)或负向的(减少现有产出)。
决策者应该选择那些边际效益为正的方案,以实现最佳效果。
2.2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一种通过改变关键变量来评估决策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方法。
它通过模拟不同的情境和假设,分析决策对不同因素的敏感性,从而帮助决策者了解风险和不确定性。
敏感性分析可以提供决策者在面对不同情况时的备选方案,以应对不同的风险和变动。
三、应用案例3.1 投资决策成本与效益分析在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一个公司打算购买新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
成本分析将评估设备的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效益分析将评估新增产能和减少生产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通过比较成本和效益,决策者可以确定投资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回报率。
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是指在经济学领域中对决策进行评估和比较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成本和效益来确定一个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价值。
成本效益分析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经济活动和政策领域,包括投资项目、环境保护、社会政策等。
在成本效益分析中,成本主要指花费在决策方案上的直接和间接支出,包括物质成本、人力成本、机会成本等。
效益主要指决策方案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外部效益等。
成本和效益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度量,也可以使用非货币单位进行描述。
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1.制定目标:明确决策的目标和目的。
例如,投资项目的目标可能是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环境保护政策的目标可能是减少环境污染。
2.确定决策方案:列出各种可行的决策方案,包括不采取任何行动的选项。
3.评估成本:对每个决策方案的成本进行估算和分析。
这包括直接成本(例如设备和材料费用)、间接成本(例如人力成本和运营费用)以及可能的机会成本。
4.评估效益:对每个决策方案的效益进行估算和分析。
这可能包括经济效益(例如收入增加、成本减少)、社会效益(例如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社会不平等)和环境效益(例如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等。
5.比较和选择:比较各个决策方案的成本和效益,选择最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方案。
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效用分析等。
6.敏感性分析:对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决策方案在不同情景下的可行性和风险。
这有助于了解决策方案对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
7.决策和实施: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做出最终的决策,并实施相应的决策方案。
随后,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决策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成本效益分析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系统、综合的决策分析方法。
它能够明确成本和效益,量化和比较不同的选择方案,有助于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决策的风险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