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一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34.01 KB
- 文档页数:10
2022年山东省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一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关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B.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参考答案:
D
2. 在生物体内,作为生命活动的体现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膜结构的主要成分的化合物,分别为()
A.糖类、脂类、核酸 B.蛋白质、磷脂、核酸
C.蛋白质、糖类、核酸 D.蛋白质、核酸、磷脂
参考答案:
D
3. 如图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参考答案:
C 4.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B.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C.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
D.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两次
参考答案:
B
【考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减数分裂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故选:B.
5. 如图为雄果蝇染色体图,据图得到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其配子的染色体组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
②有丝分裂后期有16个染色体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8个染色体,且形态各不相同
④白眼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C
【考点】8A:伴性遗传;61: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分析题图:图为雄果蝇染色体图,含有8条染色体、5种不同形态(X、Y、Ⅱ、Ⅲ、Ⅳ)、4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X、Ⅱ、Ⅲ、Ⅳ或Y、Ⅱ、Ⅲ、Ⅳ).
【解答】解:①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该个体所形成的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①正确;
②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细胞中含有16个染色体,②正确;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只有4个染色体,且形态各不相同,③错误;
④白眼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④正确.
故选:C.
6. 在人的精子形成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细胞中可能有( )
A.22对常染色体+XY B.22对同源染色体
C.44条常染色体+XY D.44条常染色体+XX
参考答案:
D
7. 基因组成为AA的个体与aa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自交,F2中纯合子占全部个体的
A.25% B.50% C.75% D.100%
参考答案:
B
8. 下列实验中,科学家使用的方法不同于其他的是( )
A.科学家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研究
B.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D.卡尔文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参考答案:
B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解答】解:A、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进行了研究你,发现3H标记的亮氨酸在细胞内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A错误;
B、恩格尔曼用极细的光束和好氧菌做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正确;
C、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即2H218O→4【H】+18O2,C错误;
D、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14CO2→14C3→(14CH2O),D错误.
以上分析发现A、C、D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只有B选项不同.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同位素标记法为背景,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考查.
9. 分子式为(C6H10O5)n和C3032H4816O872N780S8Fe4这两种物质最可能是( )
A.脂类和蛋白质 B.多糖和蛋白质 C.核酸和多糖 D.蛋白蛋和核酸
参考答案:
B
10. 如图表示转录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DNA聚合酶,②为模板链
B.③④间以氢键相连,⑤⑥间以磷酸二酯键相连 C.转录过程以4种碱基为原料,产物是mRNA
D.原核细胞中转录发生在拟核区,真核细胞中转录则只发生在细胞核
参考答案:
B
【考点】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转录过程,其中①是催化转录过程的酶,即RNA聚合酶;②是转录的模板,即DNA的一条链;③是腺嘌呤;④是尿嘧啶;⑤⑥是核糖核苷酸.据此答题.
【解答】解:A、①为RNA聚合酶,②为模板链,A错误;
B、③④表示碱基对,它们之间以氢键相连,⑤⑥表示核糖核苷酸,它们之间以磷酸二酯键相连,B正确;
C、转录过程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产物是mRNA、tRNA和rRNA,C错误;
D、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拟核区,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
D.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和鼠细胞并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参考答案:
C
12. 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3-]约为[H2CO3]的20倍,如果[HCO3-]/[H2CO3]<15时,将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下列关于无机盐生理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 调节细胞的pH
C. 参与细胞的遗传 D. 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参考答案:
C 【分析】
无机盐在细胞中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无机盐的功能:无机盐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A、无机盐能够调节细胞的渗透压,A正确;
B、无机盐能够调节细胞的pH,B正确;
C、无机盐不是遗传物质,不参与细胞的遗传,C错误;
D、无机盐能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C。
13. 下列生理活动与生物膜功能无直接关系的是
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B.在核糖体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C.某种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D.受精作用的完成
参考答案:
B
14. 用同位素标记法跟踪氨基酸,了解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以看到标记物依次出现在下列细胞结构上
A.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 B.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C.细胞膜、内质网、细胞核 D.内质网、核糖体、细胞膜
参考答案:
B
15. 下列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实验,实验中没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
A.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B.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参考答案: D 略
16.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中,染色体及核DNA分子的数量关系不可能是下列各项中的( )
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
A
A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2:1,不存在这种情况,A错误;B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可能属于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2,可能属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C正确;D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属于有丝分裂末期,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不可能是DNA的两倍。
17. 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种植物细胞(假设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同,实验前后细胞均保持活性)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据图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①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a>b>c
②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a>b>c
③实验后丙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
④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丙>乙>甲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参考答案:
B
据甲乙丙3个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判断,3个细胞丙失水最多,然后是乙,最后是甲(几乎没有失水),说明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a<b<c,①错误;一般来讲,质壁分离后的活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外液浓度基本是相等的,根据图中3个原生质层的体积判断细胞液浓度是甲<乙<丙,所以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a<b<c,②错误;由图中实验后原生质层的体积分析可知丙细胞失去的水最多,原生质层的体积最小,所以其吸水能力最强,③正确;根据图中3个原生质层的体积判断细胞液浓度是丙>乙>甲,④正确,B正确。
18.
参考答案:
B
19. 正常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能分裂产生备种血细胞,离体时在某些因素的诱导下,却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其根本原因是这些造血干细胞
A.有旺盛的分裂能力 B.还没有分化
C.能合成神经细胞或肝细胞需要的蛋白质 D.具有与受精卵相同的全套遗传信息
参考答案:
D
20.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参考答案:
B
21. 下列关于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能引发疾病,但没有细胞结构
B.能引发传染病,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
C.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是DNA
D.其细胞中有线粒体、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