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5
长度的测量在学习了测量的基本知识后,学生们已经对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测量误差等基础知识有了了解,能独立完成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开始了接下来的学习。
第一步: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一组数据:某同学对物理课本体进行了3次测量,结果为:25.80cm、25.78cm、27.88cm。
请同学们计算出这一物体的长度。
在我写27.88cm这个数据时,听到有一些同学发出了"嗯?"的一声疑问,我立刻追问:"有问题吗?"马上有一个学生回答:"老师,这个数据是不是错了?"这正是我写这组数据的用意所在。
接着我通过这组数据与同学们一起分析这个数据是误差还是错误?应该怎样处理这个数据?和学生一起讨论后得出:这是一个错误的数据,不是误差,应该去掉它,再把另外的两个数据加起来再除以二,便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由此使学生们对"误差与错误"能正确区分,这也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怎样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
第二步:让学生就"想想议议"中"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看谁知道得最多?"展开讨论,对比刻度尺上1mm、1cm、1dm、1m与身体的那一部分相对应。
接下来的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每个同学都在用心地查找。
那些平时对学习感到乏味的同学这时也显得格外活跃,我还发现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一点不比其他同学差,因此我接下来尽量找这些同学发言,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信,并且尽量使他们的兴趣保持得更长久一些。
第三步:学生的测量活动。
我布置了两项内容:⑴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和宽;⑵用自行车测操场的周长。
要求学生先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出表格,讨论出计算方法,再自行分组进行。
完成两个试验的前后顺序不限,但人员不能过于集中,以避免有些小组人数过多,另外一些组人数太少。
由于在学生们进行活动时,我比较注意那些积极参与者,并给与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很快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精密测量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案例在物理学研究领域,精密测量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们扮演着确保实验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探讨精密测量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时间测量。
在实验中,精确测量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间是许多物理量的基础。
例如,在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或波动的频率时,我们需要准确地测量时间。
一种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是高精度的计时器。
通过使用计时器,我们可以测量与事件相关的时间间隔,如反射光束的往返时间或简单机械系统的周期。
这些时间测量数据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第二个案例是长度测量。
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是常见任务之一。
无论是测量一个导线的长度,还是确定物体的几何形状,准确的长度测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很多情况下,常规的尺子和卷尺是不够精确的。
因此,科学家们经常使用光学测量仪器,如干涉测量仪、激光测距仪和显微测量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光波干涉模式或利用激光束的反射来实现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精度。
除了时间和长度测量,温度测量也是物理实验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特别是在材料学和热力学研究中,对温度的精确测量至关重要。
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测量仪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和热电偶。
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热辐射或与物质的热导率相关的电阻来测量温度。
热电偶则利用两种不同金属间的温差所产生的电压来测量温度。
通过使用这些精密测温设备,科学家们可以获得精确的温度数据,从而深入研究材料性质和热力学行为。
最后一个案例是测量物体的质量。
在物理实验中,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实现实验目标的重要步骤。
传统的质量测量方法通常使用天平或弹簧秤。
然而,这些方法在高精度测量时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质量测量结果,科学家们常常使用精密天平或质量计。
这些设备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可以测量微小质量的变化。
例如,在核物理实验中,测量放射性物质的衰变速率需要精确测量物质的质量变化,以便确定衰变常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典型例题单选题1、科学家经常用估算的方法来获得事物的有关信息。
估算不是胡乱猜测,它的结果是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测得到的,下面是小明的一些估算值,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A.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 mmB.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5 m/sC.一个初中生所受重力约为500 N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 kg答案:C解析:A.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 mm,故A不符合题意;B.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1.1 m/s,故B不符合题意;C.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所受重力约为G=mg=50kg×10N/kg=500N故C符合题意;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合0.05 kg,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8.5℃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5cm答案:C解析:A.人的正常体温37℃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等于 0. 05kg;故B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3.6km/h,约等于1.1m/s;故C符合题意;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2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以下估测值中,最符合实际的是()A.一间15m2的卧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60kgB.电饭锅正常焖饭时使用的加热档的功率约为50WC.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000cmD.家用节能灯的工作电流约为2A答案:A解析:⁄,一间卧室中空气的质量约为A.一般卧室的高度为3m,空气的密度为1.29kg m3⁄×15m2×3m=58.05kgm=ρV=1.29×103kg m3约为60kg,故A符合题意;B.电饭锅正常焖饭时,工作电流在5A左右,使用的加热档功率约为P=UI=220V×5A=1100W故B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为中学生的身高的一半,故在80c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家用节能灯的功率在10W左右,根据P=UI可得I=PU=10W220V≈0.045A故D不符合题意。
八年级上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申报材料、规章制度、计划方案、条据书信、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application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schemes, doctrine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上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八年级上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单位、及其作用2.知道国际单位制以及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米”3.会进行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重点难点】长度的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课时】1课时【教具】学生自备透明刻度尺、示教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什么是参照物?在物理学中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二.新课引入我们打一生下来就开始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了,在大家还不懂事的时候,你们的父母就教大家认东西了,数数等。
事实上大家已经对周围的事物在进行比较了。
而测量就是一种比较,人类最早的测量就是数数,当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测量不能只停留在数数上。
下面看:1、观察两只铅笔。
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长短不一样。
长短比较2、问:大清早和中午比较感觉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大清早凉,中午热。
这是冷热比较3、运动会上,我们说谁跑得快,也是一种比较。
在以上的这些比较中有一种基本的比较,就是长度的比较。
三.新课讲授1.测量的意义:出示红、蓝两根铅笔,用双面胶把它们固定在黑板上,让它们呈“T”形,让学生凭感觉说出哪根铅笔长?学生回答后,互换两铅笔的位置……学生惊讶的发现了,原先觉得较长的铅笔这时却“变得“较短。
最后,取下两铅笔并排对比,发现它们长度相同。
出示自制活动挂图如下:可以方便的把直线的实际情况与看到的结果对比的。
出示大面挂钟,让学生看着秒针感受一下1分钟的长度,然后闭眼估计1分钟的时间(全班同一时刻开始估时,认为一分钟到的就睁眼对照一下时钟,但不能出声)。
上述这些例子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感觉器官的判断并非总可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得出的结论可靠吗?为了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
2.测量单位: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经常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及教学反思课前做好相关物理教案,是初中物理教师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初中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
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
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
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五、教学过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反思长度与时间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根据双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要求,依托教材和课标,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结合教师精讲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八年级物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典型例题1.如图所示,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下面四个同学同时观察的记录数据中哪个是正确的().A.3.0厘米B.30毫米C.6.00厘米D.3.00厘米选题目的: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测量中读数方法原理的理解.分析图中测量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按照测量的精度要求,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因此A、B两个答案是错误的.图中所示刻度尺的零刻度未对准被测木块的起始边线,在这种情况下,木块的长度应是木块两端所对应的刻度尺的刻度线之差.应是6.50厘米-3.50厘米=3.3厘米.因此C答案是错误的.由于本次测量被测木块的边线恰与刻度线重合,这是一种较特殊的情况,使最小刻度毫米下一位的估读数为0,因此在记录数据中注意这一位数字仍需用零表示,不可丢掉,因此A、B都不对.答案 D2.下列几个关于单位换算的式子,哪个正确().A.7.4米= 7.4米×100厘米= 740厘米;B.7.4米=7.4×100=740厘米;C.7.4米=7.4×100厘米=740厘米;D.7.4米=7.4米×100=740厘米.选题目的:本题用于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单位换算.分析单位换算是物理学习中的一项基本训练.如果掌握不好单位换算的方法和规律,就会经常出错,进行单位换算必须注意两点:(l)熟记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2)单位换算的格式必须规范.单位换算的一种常用方法是等量代入法,要注意在单位换算中,必须保证等号两边相等.例如:7.4米=?厘米,换算过程如下: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 7.4米=7.4 ×1米=7.4 ×100厘米=740厘米.A 式中第一个等号左边的单位是米,右边的单位是米×厘米,不论数值如何,是绝对不可能相等的.B 式同样道理不成立.D 式中第一个等号两边显然不相等.答案 正确答案应选C .3.如图某直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厘米,所测木块长度是 .选题目的:本题用于说明利用刻度尺测量时的读数方法.分析 利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首先要注意认清刻度尺上所标的单位和最小刻度值,其次是观察被测物体的起始端与哪条刻度线对齐,最后观察被测物体的末端所对的刻度线.读数时要进行估读,估计的数字是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本题题意已说明最小刻度值是厘米,由图可知被测物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的9.0cm 处,末端在12cm 和13cm 之间;并靠近13cm 处.读数应12.7cm 或12.8cm ,两数都可作为正确读数,因此木块长度为=-=12l l l 12.8cm -9.0cm=3.8cm .其中末位数字8为估计值.本题在填写测量结果还要注意写上单位.答案 3.8cm4.给你一把刻度尺,两块三角板,怎样测出一元硬币的直径?把你的办法在下面的空白处画出来.选题目的:通过本题本题考查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同时考查长度测量中的“零点修正法”,长度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也涉及到了绘图能力的考查.解:如图读数时,用两个三角板直角处所对应的刻度值相减,得到硬币的直径.小结:把要测量的长度(直径)平移出来就可以测量,知道了方法,但作图能力太差也表达不出来,本题也可采用“滚轮法”,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标出起点,让硬币从起点沿直线滚动一周,记下终点,可得硬币周长,然后用公式d l π=计算出硬币直径.6.m ______nm 6.8=.选题目的:通过本题教会学生如何对“有跨度”(即不相邻)的单位进行换算. 分析:错解:m 106.8nm 6.86-⨯=.错解分析: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搞错,误认为m 10nm 16-=. “有跨度”(即不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易搞错,准确牢固地记忆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是突破此类错误的关键.此题中nm 和m 之间有较大的“跨度”,可先把nm 换算成m μ,把m μ换算成mm ,再把mm 换算成m ,这样把nm “平稳地”换算成m .即:m 108.6m m 108.6m 106.8nm 6.8963---⨯=⨯=⨯=μ(2)不能按正确的格式书写单位换算的过程.正确答案:m 108.68.6nm 9-⨯=7.一个钢卷尺在C 20︒时测量一铜块的长度是准确的,若用它在高温环境(C 50︒)测同一铜块的长度,则测量值比真实值会_________(选填“填大”、“减小”或“不变”)选题目的:通过本题教会学生测量时考虑产生误差的因素.分析:误差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为的偶然误差,也有来自于测量工具的系统误差。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知识点知识框图归纳【知识点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答: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五个字加以概括,即“认、放、看、读、记”.(1)认,就是认识刻度尺.首先,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其次,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若零刻线磨损时,不可再把它的零刻线作为测量的起点,这时可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分度值越小,准确程度越高.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就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2)放,即尺的位置应放正.一是使刻度尺的零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二是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的边平行,即沿着被测长度;三是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3)看,即视线不能斜歪,视线应与尺面垂直.(4)读,即读数,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值).(5)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知识点2】:通过你对停表的观察和使用,你能总结一下停表的正确使用步骤吗?答:第一次按下按钮是启动,停表开始计时,第二次按下按钮是停表,停表停止计时,正确读出时间,第三次按下按钮是回零.【知识点3】:用哪些特殊的方法可用来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答:1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2.化曲为直法:用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做好两端的记号,然后轻轻地把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3.滚轮法:可用轮子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的滚动的圈数,测出轮子的周长,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就得到被测曲线或直线的长度.测量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误差长度的单位及换算正确使用刻度尺特殊方法时间的单位及换算正确使用钟表测时间【知识点4】:什么叫误差?它跟错误有什么不同?答:(1)误差的定义:测量值跟其实值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测量中不可避免的,它跟测量的错误有区别.测量错误是可以避免并且必须避免的.(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测量误差.题型一本组题主要考查你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长度单位的换算问题据的单位是m?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0.175 B.一名同学的高度:1.64C.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0.24 D.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1.35例2下面是小虎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1)5.2m=5.2m×100cm=520cm (2)6.5×106μm=6.5×106×10-6=6.5m(3)36μm=36μm×1000=36000nm (4)480mm=480÷1000m=0.48题型二本组题主要考查你能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例2 某同学测量一块木块的长度,将一把木质刻度尺如图11-24放置,其错误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度尺的正确放置与读数闯关点拨注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①对准零刻线;②尺要放正;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被测物体边缘所队的刻度线.答(1)被测物体边缘没有对准零刻度线.(2)刻度尺没有与被测物体平行.(3)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例3 某同学用卷尺测自己的身高为1.724m,那么这卷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数据中的准确值是_________,如果改用cm作单位,该同学的身高应记为_________cm.题型三知道什么叫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减小误差例某同学用1cm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数据分别是1.24dm,1.25dm,2.24dn,1.242dm,求该物体的长度.题型四会用一些特殊方法测量长度例1 现有一卷粗细均匀的细铜丝,要求测出它的直径.试一试,并把测量步骤和方法写出来.[拓展题] 现有只有两支相同的铅笔,一卷已知直径为1mm 细铜丝,请设法测出另一卷细铁丝的直径。
案例名称:《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授课教师:王颢(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学一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 )知道长度的单位;
( 3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 4 )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二、过程与方法
( 1 )组织学生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的物理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 2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纠正,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结合长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他们认真、细心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 2 )使学生乐于参与实验,能够和同学进行合作,测量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对误差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交流合作、讲练结合
【学法指导】交流合作、讨论、观察与实验
【教具准备】塑料尺(30 把)、米尺(钢尺、厚木质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皮卷尺、盒尺,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由古诗《早发白帝城(李白)》及配图,引出运动;由图片“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
“飞驰的赛车”、“行驶的动车”、“飞人刘翔”、“飞身扣篮的NBA 球星”引入新课“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进行新课〗
活动5.1 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1. 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度;
2. 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结果。
(学生交流)
〖板书〗一、长度的测量
1. 单位:
( 1 )国际单位:米(m )
( 2 )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 m );纳米(nm )
( 3 )单位换算:
1km = 103m 1dm=10-1m
1 cm =10-2m 1 mm 10-3m
1 μ m=10-6m 1nm=10-9m
学生练习:500m = ___________µm 42mm= ____________m
学生填空:一些物体的长度:
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 ______________ ;房子的高度约为:300 ______________ ;
课桌的高度约为:0.75 ______________ ;铅笔的长度约为:1.8 ______________ ;
墨水瓶的高度约为:60 ______________ ;乒乓球的直径约为: 4.0 ______________ ;
头发丝的直径约为:80 ______________ ;纸的厚度约为:75 ______________ ;
出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2. 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结合图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活动5.2 :观察刻度尺
观察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1. 量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零刻度线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零刻度线是否磨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重合或平行
学生由下面的插图对比分析,总结出如何放置刻度尺的方法
三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学生由下图中的三种视线的分析,选择正确的读数方法,总结出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由下图,引导学生读数,总结出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学生练习估读:为了突破难点,对估读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引导,理解有效数字的含义。
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在前面读数的基础之上,强调正确的记录。
活动:练习使用刻度尺
1. 测量课桌的长、宽、高
2. 测物理课本的长、宽
3. 各小组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本上,进行交流,引出误差的概念
4. 误差:正确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引导学生〗
※(1 )误差不可避免
※(2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可减小误差.
〖小结〗
重点小结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巩固练习〗
1. 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换算过程是(B )
A 、2.5m =2.5m × 100 =250cm
B 、2.5m =2.5 × 100cm = 250cm
C 、2.5m = 2.5m × 100cm = 250cm
2. 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 不正确.
3. 三次测得书桌的长度为1.08m ,1.10m 和1.05m ,书桌的测量值应取()
A 、1.077m
B 、1.08m
C 、1.1m
D 、1.10m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多少东西,但实际上内容较多是可以的。
本节课涉及到三个活动,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长度单位换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
单位换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要想讲透,学生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
另外它是进行复合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今后一系列单位换算的基础。
基于此考虑,我首先从单位台阶入手,要求用科学计数法逐步找到其中规律,然后过度到稍微复杂些的换算。
方法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即意义并用乘法写下来,指出单位换算的原则是等量代换,用特殊记号如颜色的区别让学生慢慢理解其换算过程。
接着马上练习,并请学生板书,当场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测量的含义理解上有些生涩,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而且学生容易简单理解成是测量仅包括长度的测量,另外就是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物质的长度的时候,学生由于之前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讲解,并简单加以应用。
在刻度尺的使用过程中,对于四个正确,学生对于读正确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教材对于该内容是忽略处理,而教学中又将它明确提出,学生因此在理解上需要一定的练习和时间来巩固。
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依然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
另外,在时间单位的换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 一秒等于多少小时” 这样的问题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