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 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33.39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题资料
中国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题资料是为了选拔参加中国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优秀学生而编写的题目资料。
这个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领域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竞赛的选拔题资料包括了多个领域的题目,如地质学、环境科学、气候学、地球物理学等。
题目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
每个题目都涉及到地球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为了能够在竞赛中表现出色,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
他们可以参考教科书、参加培训班,以及使用相关的学习资料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准备竞赛。
参加中国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将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地球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竞赛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挑战,也是一个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机会。
通过参加中国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地球科学的了解,并且探索相关领域的未知问题。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结来说,中国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题资料是一套为选拔参赛学生而编写的题目资料。
它涵盖了多个地球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和概念,通过学习和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并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参加这个竞赛将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资料
地理奥林匹克竞赛是一个面向中学生的国际性地理竞赛活动,
旨在促进青少年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该竞赛通常涉及地理学
的各个领域,包括地球表层的形成、地球环境与资源、人口与城市、地理信息技术等内容。
参与者需要通过答题、实地考察等方式展示
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地理奥林匹克竞赛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技术、地球科
学等方面的知识。
参赛者需要对地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有较为
深入的理解,掌握地图阅读、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人口分布等知识。
2. 实地考察资料,竞赛可能会包括实地考察环节,参赛者需要
收集和分析实地考察的数据,进行地理实地调查和研究,以解决实
际问题。
3. 地图资料,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参赛者需要熟练掌
握地图阅读技巧,理解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气候、
交通等方面的信息。
4. 地理案例分析,竞赛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地理案例,参赛者需要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与者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准备,广泛涉猎地理知识,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除了书籍资料,参赛者还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习班、参与地理实地考察等方式积累相关经验和知识。
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资料的准备需要有系统性和深度,参赛者需要注重对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以及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
通过充分准备,参赛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竞赛中的各种考查内容,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和地球科学
奥林匹克
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和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都是面向中学生的学科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对地理和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国际性的地理学竞赛,它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该竞赛通常包括笔试和实地考察两个部分,笔试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等方面,实地考察则要求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则是一项综合性的地球科学竞赛,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该竞赛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球科学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竞赛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实验操作和实地考察等环节,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球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参加这两个竞赛对于中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它们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和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动力。
其次,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参加竞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其他优秀学生交流和竞争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
总之,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和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是培养中学生地理和地球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地理和地球科学教育的发展。
“海亮杯”2022-2023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试题一、单选题(只选一个正确答案,正确得一分,错误或多选不得分)1.位于北半球的一位驾驶员在夏至这一天中午时分驱车向正北行驶,发现其前方车辆与地面夹60o角的汽车玻璃反射的太阳光正几乎平行于地面刺眼地射向他。
该驾驶员的地理纬度大约是北纬()度。
A.36.5;B.40.5;C.45.5;D.53.5;E.63.5。
2.我们在日常吃饭时,米饭中偶尔会有砂粒,组成这个砂粒的矿物最有可能是()。
A.橄榄石;B.辉石;C.石英;D.角闪石。
3.通过对岩芯的粒度特征分析发现,组成该岩芯的物质主要为碎屑物,且碎屑物的分选性好、磨圆度和成熟度都很高,该碎屑物最有可能是()。
A.冲积物;B.冰碛物;C.坡积物;D.洪积物。
4.矿石中金属元素或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称为()。
A.矿床;B.矿体;C.品位;D.矿产。
5.根据戈尔德施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判断以下元素,哪些在地球以及类地行星的硅酸盐部分(地幔+地壳)相对富集,哪些在金属部分(核)相对富集?A.Al,Ti,Ca,Zr,La,K,Na,Cs,Th,U在硅酸盐部分富集,Fe,Ni,Os,W在地核富集;B.Fe,Ni,Os,W在硅酸盐部分富集,Al,Ti,Ca,Zr,La,K,Na,Cs,Th,U在地核富集;C.Al,Ti,Ca,Zr,La,K,Na,Cs,Os,W在硅酸盐部分富集,Fe,Ni,Th,U在地核富集;D.Al,Ca,Zr,La,K,Na,Cs,Os,W在硅酸盐部分富集,Fe,Ni,Th,U,Ti在地核富集。
6.地球内部圈层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
A.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B.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C.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D.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7.我国大陆在白垩纪前为东高西低的地势,目前是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但使地形发生倒转机制(原因)是什么?A.河流侵蚀作用;B.青藏高原隆升;C.太平洋板块俯冲;D.全球变暖。
2023年广东省中学地理竞赛范围和提纲
竞赛范围
1. 自然地理
- 大自然环境及其要素:地壳构造、地貌、水文地理、气候、
生物地理等。
- 地震、火山、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灾减灾知识。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环境污染与
治理等。
2. 人文地理
- 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人口与城市、工业与农业、交通与通信、旅游与文化等。
-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
空间结构等。
-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全球产业布局、国际贸易、区域合
作组织等。
竞赛提纲
1. 自然地理部分
- 地壳构造及地震
- 水文地理与水资源
- 气候与气象灾害
- 生物地理与生态环境- 基本地理图及解读
2. 人文地理部分
- 人口与城市
- 工业与农业
- 交通与通信
- 旅游与文化
- 城市规划与设计
3. 地理知识应用
- 灾害防治与应对措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
请注意:以上提纲仅作为参考,具体题目会根据竞赛要求确定。
参赛者应广泛了解地理知识,注重地理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祝
你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2019年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赛决赛一、单选题(每题1分,答错不得分)1.下列哪个矿物不可能出现2组解理?A.白云母;B.角闪石;C.辉石;D.正长石;2.一个花岗岩体侵入到灰岩和砂岩地层中,形成的变质岩分别是?A.大理岩和石英岩B.片岩和大理岩C.片岩和片麻岩D.石英岩和片麻岩3.下列哪个因素可能不影响河流阶地的形成A.侵蚀基准面的变化B.平衡剖面的形成C.地壳的抬升D.地壳的沉降4.下列关于沼泽的说法哪个是不正确的A.很多沼泽是由湖泊转化形成的B.近海地段也可以形成沼泽C.沼泽形成过程中伴有泥炭的形成D.沼泽形成于低洼的地段5.霸王龙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A.三叠纪B.侏罗纪C.白垩纪D .古近纪图1注意事项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选题,第二部分为不定项选择题,第三部分为读图、单选题。
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在机读卡指定位置涂卡。
4.考试开始30分钟内不允许提前交卷,考试结束后待监考老师确认后方可离场。
6.图1为大气圈的垂直分层结构,臭氧层位于距地表约km的。
A.5-10,平流层B.5-10,对流层C.20-30,平流层D.20-30,对流层7.图2为一条假定污染河流中生化需氧量(BOD)和溶解氧(DO)的变化曲线。
横坐标从左至右表示河流的流向和距离,流经时间以日(d)计;纵坐标表示BOD和DO的浓度,单位mg/L。
如果流入的污水量和浓度全年无大变化,河流的流量也大致不变,则DO曲线的最低点位置与污图2水排入河流处的距离在夏季()冬季;A.大于;B.小于;C.等于;D.无法判断8.常被用于示踪地下水-岩相互作用的程度、地下水混合过程以及岩石裂缝中次生碳酸盐的流体来源的同位素是什么?A.氢;B.氧;C.锶;D.铯9.土壤中的矿物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下列哪种类型矿物不属于土壤原生矿物?A.硅酸盐;B.碳酸盐;C.磷酸盐;D.硫化物10.地球上储量排名前三的水体依次为:A.海洋、盐湖和内海、淡水湖;B.海洋、淡水湖、地下水;C.海洋、冰冠和冰川、地下水;D.海洋、盐湖和内海、河流11.当铁磁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原来的磁性就会消失,把这个温度叫做?A.熔点;B.消磁点;C.居里点;D .等温点12.地球内部以液体形态存在的圈层为:A.软流圈;B.内核;C.外核;D.下地幔13.关于地球内部温度变化,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地表向下,可分为变温带、恒温带和增温带;B.地幔温度变化受太阳辐射的影响;C.地核与地幔的边界是温度突变的界面;D.地核内温度随深度增加。
地质学一、固体地球基础1.地球体: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似于梨形的椭球体。
表1地球基本数据赤道半径/km极半径/km极扁度率表面积/km2体积/km3质量/g6378.2456356.8631/298.25 5.1×108 1.083×1012 5.976×10272.扁率:以赤道半径(长半轴)和极半径(短半轴)的差与赤道半径的比值:1/298.253.密度: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g/cm3。
组成地壳岩石的密度2.4g/cm3到3.0g/cm3之间,平均为2.8g/cm3,由此可见地球内部的密度比地壳要有显著的增加。
地球内部的密度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但并不是均匀的增加。
4.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与地球的物质分布和深度密切相关,呈复杂的曲线。
重力加速度在地表的数值为982cm/s2,到下地幔的底部达到最大值1037cm/s2左右,再往地核开始急剧减小,到外核底部约为452cm/s2,到6000km处约为126cm/s2,到地心处重力加速度为零。
5.大地热流:地球内部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并从内部向外传递,这就是大地热流,其度量单位为每秒每平方厘米微卡(μcal/cm2·s),全球热流平均值约为1.4~1.5μcal/cm2·S。
大地热流值在不同的地区差异很大,大陆平原区的热流值一般在0.9~1.2μcal/cm2·s;大陆山区热流值较高,变化也较大,一般在2~4μcal/cm2·s之间;大洋中脊的热流值最高,一般在2μcal/cm2·s以上,最高可达8μcal/cm2·s;全球平均热流值约为1.5μcal/cm2·s。
6.地温梯度:又称“地热梯度”。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把单位深度内温度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km)。
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真题地球科学是一门涉及地球内部结构、地质变化、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学科,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一个旨在激发中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的比赛。
本文将选取几道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真题,通过解答的方式展示其题型和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球科学竞赛的一部分。
问题一:某典型地震监测台站的P波和S波到达时间差为12s,其震中距为600km。
设P波和S波速度分别为7km/s和4km/s,求该地震的发生深度。
解答一:根据震中距和波速的关系,可得到以下关系式:震中距 = 声速 ×到达时间由于此题给出了声速和到达时间差,所以可以计算出震中距。
根据题意,P波和S波的到达时间差为12s,而P波速度为7km/s,S波速度为4km/s。
那么,根据上述关系式,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计算公式:12s = 7km/s ×到达时间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到到达时间为1.71s。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地震发生深度:发生深度 = (P波速度 × S波速度)/(S波速度 - P波速度) ×到达时间代入已知的数值,即可计算出地震的发生深度:发生深度 = (7km/s × 4km/s)/(4km/s - 7km/s) × 1.71s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该地震的发生深度为18.42km。
问题二:某地区的波动距离为40km,当发生一次地震时,波速为3km/s,求地震波经过的时间。
解答二:根据波动距离和波速的关系,可得到以下关系式:波动距离 = 波速 ×时间由于此题给出了波动距离和波速,所以可以计算出经过的时间。
根据题意,波动距离为40km,而波速为3km/s。
那么,根据上述关系式,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计算公式:40km = 3km/s ×时间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到经过的时间为13.33s。
因此,当地震波经过40km的距离时,所需的时间为13.33秒。
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根据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委员会制定了本考试大纲。
需要说明的是本大纲只是应掌握的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实际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考题中会经常性的超出大纲范围,因此本考试大纲也只是一个参考,在国内的实际竞赛中也会有超出大纲的现象,提请参加竞赛的同学注意。
在学习地球科学知识的时候尤其需要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这一点也是今后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显示成绩区分度的要点。
下面我们对地球科学不同的研究领域的考试大纲分别阐述如下:地质学根据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的指导思想,地球系统是21世纪地球科学所关注的重点,即以系统的思想来研究各个子系统的地学过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地球科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岩石圈是地质学在地球系统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岩石圈的各种作用过程以及岩石圈与水圈、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也是本项赛事的主要考试内容。
与岩石圈的地质作用相关的子系统主要聚焦在以下的四个方面:一、关于固体地球的基础知识1. 指导思想作为地球系统的主体,固体地球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其基本的物理化学特征、物质组成及演化历史是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球的现状、地震波的转播方式、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等;2)地球与地壳的元素组成、矿物的分类及鉴别方法、岩石的分类及鉴别方法;3)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历史中生物的演进及标准化石、地质年代学与地层年代表;2. 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1)旋转椭球体、扁率、地球体、密度、重力、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地球磁场、地震波的传播方式、波速与密度的关系、地球的波速结构与分层(地震波速的不连续面)、地壳的主要特征(上下地壳、厚度、密度、物质组成、洋陆的区别、地壳均衡等)、地幔的主要特征(位置、上下地幔、密度、物质组成)、地核(内外核、密度、物质组成);2)构成地球的主要元素、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矿物(概念、分类、鉴别矿物的物理方法、常见的造岩矿物及其鉴别)、岩石(定义、岩石的分类及肉眼鉴定方法、各类岩石的常见岩石种类及主要特征);3)陨石冲击事件、内外圈的成因、地层层序率、生物地层学、标准化石、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年代表。
二、岩石圈内部的地质作用1. 指导思想岩石圈内部的地质作用是地质学的基础,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些表现方式,包括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循环和演化等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构造运动及其形迹、各种构造的现象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2)岩浆作用的形式、岩浆的物质成分、岩浆作用的产物、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岩浆岩的物质组成以及鉴别岩浆岩的基本方法;3)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变质作用的基本特点、变质作用的类型、相与相变的概念、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以及鉴别变质岩的基本方法;4)地震的相关概念及地震的地质作用。
2. 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1)构造运动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的划分方案、板块的运动方式、板块学说对全球构造的解释)、威尔逊旋回、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等;褶皱要素、褶皱的类型、褶皱的判别;断层要素、断层的类型、断层的判别、推覆构造;解理的分类、解理的特点;2)火山作用的方式、不同火山作用阶段的特征、火山作用的产物、火山岩的结构构造、常见火山岩的识别(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黑曜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侵入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义(包文反应系列)、常见侵入岩的识别(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岩浆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3)变质作用中温度与压力的影响、岩石成分的再平衡、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变质相及其特征矿物组成、岩石的循环、常见变质岩的识别(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榴辉岩);4)地震的相关概念、地震地质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震的地理分布。
三、地球外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 指导思想地球的外圈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表层系统的主体,其作用过程与人类的生产环境密切相关。
作为地球外部圈层主体的大气圈、水圈有专门的考试大纲,本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作用在岩石圈表层的部分,明确外动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的地形地貌特征。
另外本部分还包括了作用在岩石圈表层的风化作用、重力作用等。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风化作用的相关概念、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2)大气水平运动及其地质作用、风成地貌;3)水圈的地质作用及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4)生物活动以及生物圈对地球系统演化的影响5)重力作用的类型、灾害及防治。
2. 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1)物理分化与化学风化、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不同岩石类型风化的表观特征(板状风化、球形风化、差异风化等),一些相关概念:残积物、倒石堆、风化壳、土壤及结构;2)风的吹蚀与磨蚀、风的搬运与沉积及其特点、新月形沙丘的指示意义、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的指示意义、风成地貌;3)水圈主要考试的范围是地球表层水的赋存方式极其地质作用特征,根据其赋存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I. 地表水流的地质作用:斜坡面流(水流方式、坡积物、作用效果);暂时性山间水流(冲沟、底蚀和侧蚀、向源侵蚀、侵蚀基准面、冲积锥等);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搬运、沉积特征)、侵蚀基准面与河流平衡剖面、河谷的形态、河曲与河漫滩、河流阶地及其地质意义、河口形态;II.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岩石中水的类型、地下水的成因类型、地下水赋存方式、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侵蚀、搬运、沉积)、泉水;岩溶作用(地表水的岩溶作用及其地貌、地下水的岩溶作用及其地貌);III. 海洋的地质作用:海水的运动、海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海岸地貌、滨海沉积及其特征、深海沉积及其特征、成岩作用、沉积岩及其基本特征;IV. 湖泊的地质作用:湖泊的成因、湖泊的水动力、湖泊的地质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不同类型沉积物及其特征、沼泽的形成与分类、泥炭的形成;V. 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类型、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刨蚀作用及其地貌、冰碛物类型、冰川沉积)、地质历史中的冰川4)化石的形成过程、主要的化石门类的识别及其地史分布、地质历史过程中主要的生物演化事件、生物矿化作用、碳酸盐岩的分类、碳酸盐岩的成因、制约全球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5)重力作用的类型、重力作用的概念(塌陷、崩落、蠕动、滑坡、泥石流等)、重力灾害及其防护。
四、实践活动及基本野外技能1. 指导思想实践和野外技能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地质学部分需要着重掌握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室内常见矿物和岩石标本的辨认和读图能力,而是野外的基本技能考核。
2. 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1)肉眼鉴定矿物的基本方法(相关概念:外形、颜色、光泽、条痕、硬度、解理、断口及其他特殊性质);2)常见造岩矿物的鉴定(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正长石、石英、石榴子石、绿泥石、白云母、方解石等);3)肉眼鉴定岩石的基本方法(相关概念: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4)常见岩石的辨认:沉积岩(砾岩、砂岩、细砂岩、粉砂岩、页岩、石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岩浆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黑曜岩、浮岩、火山集块岩、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煌斑岩、伟晶岩、细晶岩);变质岩(红柱石角岩、千枚岩、板岩、石榴石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片麻岩、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大理岩);5)在室内根据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包括地层时代及沉积特征、岩浆作用类型、变质作用特点、构造形迹的特点、判断各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地质年代),并根据已知条件绘制剖面图;6)野外技能考试内容涉及到:岩石类型的鉴定、岩石的可能成因、构造发育特点及区域的地质演化历史。
固体地球物理学1. 指导思想1)地球地表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场、重力场、电磁场、古地磁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地震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地震波传播规律、地震震源机制、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学研究,重大地震灾害,强地震动场地效应与特征。
2.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1)地球地表热流与分布特征,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特征。
2)重力加速度、引力势及两者的关系,地球正常重力场、异常重力场及影响因素,参考椭球体、大地水准面、影响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因素,重力异常与地壳重力均衡。
3)地磁极、磁极、地磁场基本要素,地球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热剩磁、居里温度、居里面,地球内部电导率变化。
4)地震体波、面波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地震射线传播的Snell定律,平层介质分界面地震射线的反射与折射,单层水平介质直达波、反射波、首波的走时方程,地震仪基本原理与地震图上的基本震相,莫霍面、核幔边界、内核边界的地震学证据与地震层析成像,震源、震中、发震时刻、震级、烈度,地震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的确定,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地震烈度异常,弹性回跳理论,震源机制解以及它和断层错动的关系。
地球与太阳系1. 指导思想进入21世纪,地球科学拓展成综合性地研究地球内部各子系统(如岩石圈、大气圈等)及其与外部系统(如太阳系)的相互作用,从而解决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气候、环境、灾害、能源等棘手问题。
研究地球系统也离不开其所在的太阳系行星系统,甚至太阳与地球的起源。
1)地球系统为太阳系的子系统之一。
不了解太阳系和地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地球的环境与演化。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跟太阳和太阳系的形成紧密相关。
2)太阳能跟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等子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
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甚至系外行星)上也发生类似的过程。
3)地球系统的研究能够揭示行星系统的一般行为;反之,其他行星系统的研究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系统。
4)一颗行星的外部和内部共同维持着系统的能量平衡。
外部能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太阳和该行星周围天体的潮汐作用,内部能源包括行星核心活动、内部放射性加热等。
2. 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球坐标,赤道与黄道,春分点,天象与历法。
2)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
潮汐作用,日地系统与地月系统,太阳辐射,放射性加热,太阳系其他行星。
3)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恒星与元素合成,太阳系形成,地球的早期演化,地核与地磁。
4)望远镜与天文观测。
一般操作,星等,极限分辨率,视差。
大气物理学与气象学根据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的指导思想,地球系统是21世纪地球科学所关注的重点,即以系统的思想来研究各个圈层的过程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1. 指导思想大气物理及化学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对以下内容:1)大气的结构、组分、水汽含量等2)大气热力结构及过程、大气辐射3)云和气溶胶;大气化学及空气污染4)大气边界层5)大气观测2. 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1)大气的垂直结构、现代大气成分、水循环过程2)大气静力平衡、绝热过程、干绝热过程及递减率、湿绝热过程及递减率、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大气水汽含量、相对湿度、露点;饱和及饱和水汽压;潜热3)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短波及长波辐射;太阳常数;反射率;不同大气成分对短波和长波辐射的散射和吸收;温室效应;比尔定律;大气光学厚度4)不同种类的云及其特征;大气气溶胶尺度、组分及其来源;凝结核及冰核的作用;寇拉方程;云滴活化及形成降水的微物理过程5)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日变化;海陆风、山谷风形成原理;6)空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一次、二次性污染物的差异;PM2.5与PM10;定性认识重度空气污染事件与天气现象的关系7)平流层臭氧洞的现象及其成因8)操作干湿球温度计二、气象学1. 指导思想认识天气的现象及基本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大气运动基本原理2)中纬度锋面气旋过程及热带气旋3)天气图分析及预报4)极端灾害性天气2. 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1)大气水平运动的准地转动力学:基本力(气压梯度力、科氏力、摩擦力、浮力)、地转风(地转、次地转、超地转)、热成风、高低压中心与风和垂直运动的配置关系2)中纬度常见天气现象的基本特征、时空尺度、结构、和演化:气团、锋面(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槽、脊、急流、地面及高空辐合幅散的配置关系3)热带常见天气现象和基本特征、时空尺度、结构、和演化:台风(飓风)、深对流云团、ITCZ4)认识天气图;认识卫星云图;气象分析及预报;5)极端灾害性天气:雷暴、飑线、龙卷三、气候学1. 指导思想认识气候系统现在及过去的状态及主要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气候系统的现状、能量收支、自然变化、及人为活动造成的变化;2)气候系统中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3)太阳系行星大气;2. 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1)大气环流:大气活动中心、大气三圈环流、季风环流2)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3)气候系统的人为变化:主要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云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全球变暖的观测事实和成因4)古气候:多时间尺度下,大气与海洋、冰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重要相互作用;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5)太阳系行星大气结构、组分的主要差异海洋科学1. 指导思想根据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的指导思想,地球系统是21世纪地球科学所关注的重点,即以系统的思想来研究各个子系统的地学过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