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党史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1956~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 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文革”结束后,在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
【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一、正确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这可以从中、美两国参战的目的和当时严峻的形势来分析:①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公然出兵朝鲜,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
其目的是控制朝鲜半岛,把它作为反苏和反华的基地,是其全球霸权政策的一部分。
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空军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同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③为保卫中朝两国的国家独立,维护中国的安全,粉碎美国妄图吞并朝鲜进而颠覆新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组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军的武装侵略。
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只是“保家卫国”,而绝不是与美国争夺地盘。
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陆续撤回中国就是明证。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②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④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⑤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建设等等。
鸦片战争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为了抵消中英贸易差额,大力发展鸦片贸易,借以打开中国的市场。
随着鸦片销量的剧增,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国民深受鸦片毒害,于是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严禁鸦片贸易。
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历时两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中国在半殖民地道路上陷得更深了。
但是,广大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他们在英法联军所到之处,奋起进行保卫祖国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人民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做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1919年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使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他们在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并创办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919—1927)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
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
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