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表
- 格式:docx
- 大小:16.23 KB
- 文档页数:10
完整版)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表编号风险评价风险描述1 控制环境风险政府在战略制定和实施上出现错误,或未能随环境改变而做出适当调整,导致经济上的损失。
可能包括发展规划实施不到位、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架构与人员风险、会计与信息系统风险等。
2 财务风险指融资安排、会计核算与管理以及会计和财务报告失误而对学校造成的损失。
可能包括预算与发展规划不匹配、预算执行风险、预算调整风险、预算监督风险、财务信息不准确风险、债务业务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收入确认风险、非税收入风险等。
控制环境风险:发展规划风险:发展规划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脱离实际、资源浪费、难以形成良好氛围、丧失群众信任。
治理结构/管控模式风险: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有效执行,可能导致政府事业发展停滞或缓慢,难以实现发展目标。
组织架构与人员风险: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可能导致关键岗位缺失控制和监督,产生控制风险。
会计与信息系统风险:会计与信息系统建设不到位,人力资源政策不合理,缺乏积极向上的政府文化等,可能造成内部控制建设贯彻落实不到位。
财务风险:预算与发展规划不匹配风险:预算与事业发展规划不匹配,预算与资产配置计划相脱节,预算编制资料不充分,编制方法不专业等原因可能导致预算无法获得批准,影响政府年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或事业发展目标实现的风险。
预算执行风险:预算执行不规范,出现无预算、超预算开支,或者预算执行进度严重滞后等情形,可能造成资金浪费或闲置的风险。
预算调整风险:预算调整未按程序执行,可能导致预算控制失效或产生相关舞弊行为的风险。
预算监督风险:未开展或实施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可能导致预算资金配置或使用效益低下的风险。
财务信息不准确风险:会计决算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可能导致财务信息无法客观反映政府实际情况和决策失误的风险。
企业内控风险评估表一、引言企业内控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度、流程、规范等手段,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企业内控风险评估表是对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和流程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存在的风险及其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保障企业经营安全。
二、评估表内容1. 评估范围评估范围应涵盖所有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制度、流程和规范,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
2. 风险识别通过对各项制度和流程的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及其影响因素,如人为疏忽、系统漏洞等。
3. 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点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其中,重要性包括财务影响、声誉影响等;可能性包括频率和概率两个方面。
4. 风险控制针对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制度完善、流程优化、人员培训等方面。
5. 风险监测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调整和完善。
三、评估表使用方法1. 制定评估计划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评估周期和范围,并明确评估目标和方法。
2. 收集资料收集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表、内部审计报告、工作流程图等。
3. 进行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综合评估。
4.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明确改进时限和责任人。
5. 监测实施情况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定期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调整和完善。
四、总结企业内控风险评估表是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控制风险,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保障企业经营安全。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评估范围的确定、风险点的识别和评估、改进建议的提出和监测实施情况等方面。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和评价报告评价对象: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时间:2021年评价人员:内部控制评价组评价指标及评分:一、风险评估(20分)评价内容:对公司内部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评分标准:评估细致全面,风险识别准确有效,风险评估科学客观,风险应对及时有效。
得分:18分二、控制活动(30分)评价内容:公司内部控制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运行情况。
评分标准:控制措施合理完善,制度规范清晰,实施到位有效,运行稳定可靠。
得分:25分三、信息与沟通(15分)评价内容:公司内部信息系统的规范性和沟通机制的畅通性。
评分标准:信息采集准确完整,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内外沟通畅通有效。
得分:13分四、监督与审计(25分)评价内容: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和审计程序的健全性与有效性。
评分标准:监督程序明确规范,审计程序严谨有效,监督审计部门独立公正。
得分:22分五、风险应对与改进(10分)评价内容:公司对内部风险的应对措施及不断改进的能力。
评分标准:风险应对及时有力,改进措施有效推行,持续改进机制健全。
得分:8分评价报告:根据以上评分表的评价结果,公司内部控制整体得分为86分(总分100分)。
总体而言,公司内部控制工作较为完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审计等方面均有不错表现。
但在风险应对与改进方面还存在一定改进空间。
建议公司在今后的内部控制工作中,进一步加强风险评估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并加强信息和沟通机制的规范性和及时性。
同时,要加强对监督和审计程序的监管,确保其独立性和公正性。
另外,要重视风险应对与改进工作,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风险,并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以提升公司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
内部控制是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望公司能将评价报告中的建议融入实际管理工作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公司运营的稳健和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和评价报告附件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附件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填表说明为指导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现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中的各指标和评价要点的操作细则,以及评价计分方法说明如下,供各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中参考使用。
一、评价指标设置及分值分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分别设置了单位层面评价指标和业务层面评价指标,分别为60分和40分,合计100分。
单位层面评价指标分为6类21项指标,业务层面评价指标分为6类15项指标。
二、评价操作细则(一)单位层面指标(本指标共60分)1.内部控制建设启动情况指标(本指标共14分)。
1.1 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制定、启动相关的工作机制。
(分值4分)评价操作细则:本单位应启动内部控制建设,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1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1分),建立内部控制联席工作机制并开展工作(1分),明确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或岗位)(1分)。
通过查看会议纪要或部署文件确认。
1.2 开展内部控制专题培训。
(分值3分)评价操作细则:本单位应针对国家相关政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本单位内部控制拟实现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各部门及其人员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责任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
仅针对国家政策进行培训的,本项只得1分;仅针对国家政策和单位制定制度进行培训的,本项只得2分。
通过查看培训通知、培训材料等确认。
1.3 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分值3分)评价操作细则:应基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并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并建立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的机制。
通过查看风险评估报告确认。
1.4 开展组织及业务流程再造。
(分值4分)评价操作细则:应根据本单位“三定”方案,进行组织及业务流程梳理、再造,编制流程图。
通过对职能部门或岗位的增减或调整、相关制度修订的前后比较确认。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风险识别是在前述风险收集的基础上,对残联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梳理、汇总,形成风险点清单。
风险识别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分别从单位层面、业务活动层面,动态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风险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政策分析、工作访谈和实地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包括统计概率分析方法等。
识别风险后,需要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概率);分析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进行风险排序。
1.1.1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分析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定性及定量评估方法:定性方法主要从日常管理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重大突发事件风险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并确定不同的可能性尺度;定量方法主要是采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一定期间发生的次数来衡量。
风险发生的概率由低至高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极低、低、中等、高、极高。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标准1.1.2 风险影响程度风险影响程度是指风险事件发生对残联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对于风险影响程度也确定五个等级,分别为不重要、次要、中等、主要、重大五个级别。
对风险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从财务损失、业务控制、合法合规性三个方面考虑。
考虑财务损失时采用定量的方法,以造成的损失金额大小为参照指标,确定风险影响程度的级别。
业务控制、合法合规性相关风险采用定性的方法,确定风险影响程度的级别。
具体的划分标准如下表:风险影响程度评估标准1.1.3 风险坐标图风险坐标图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即绘制成直角坐标系)。
绘制风险坐标图的目的在于对多项风险进行直接的比较,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
风险发生可能性极高中中高高极高高中中中高高中等低中中中高低低低中中中极低极低低低中中不重要次要中等主要重大风险的影响程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风险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在风险坐标图可将识别的风险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五个区域。
附件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一、组织架构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二、发展战略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三、人力资源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四、社会责任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五、企业文化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六、资金活动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七、采购业务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八、资产管理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九、销售业务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十、研究与开发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表—十一、工程项目注:实施证据:对“被评价内容”涉及制度、流程、审批材料、表单等控制的信息流载体;评价样本:为达到评价目的,所需要的实施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