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复兴——宋明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7
理学的发展历程理学是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由于这个特殊的性质,所以人们习惯于称呼理学为“宋明理学”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化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
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
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为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发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
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的同时,也同时改换了先秦元典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极的一面。
易传之讲天道诚体,回归论语孟子之讲仁与心性,最后才落于大学以讲格物穷理。
至宋室南渡,儒学为三系:程明道开胡五峰之湖湘之学,程伊川开朱子之学,陆象山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
湖湘之学受朱子贬压,一传而衰,故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而元明之时,朱学且进居正统之位。
及明中叶,王阳明承陆象山而盛唱心学,创立致良知教,王学遂遍天下。
至明末刘蕺山,则又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着性”之义,宋、明六百年之学术,亦到此结穴,而完成了发展之使命。
宋明儒者上承先秦儒家而开显的“生命的学问”。
一、由主观面的纵的实践,要求与天道,天德合而为一,这是成就生命之“质”的统一高明;二、由客观面的横的实践,要求与天下民物通而为一,这是成就生命之“量”的广大博厚(联属家国天下而为一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下是有关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或称义理之学。
儒学为回应三教合一的冲击,以传统的儒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思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
1.产生背景在政治上,宋代理学之前的政治背景是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大乱。
为适应赵宋王朝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重整封建纲常,宋代统治者通过倡导尊儒读经的方式,以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需要。
赵宋王朝有鉴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这种历史教训,进一步从思想上控制、杜绝所谓的“以下犯上”和“臣弑其君”等活动,由此而产生了封建专制在哲学上的化身宋明理学,建立起以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为核心,并上升为本体,否定魏晋玄学那种“崇尚虚无”“以无为本”的旧唯心主义,保障政治统治。
在经济上,宋代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被称为“交子”的纸币,经济发展活跃,形成了颇为发达的民间文化。
这一时期,印刷术已经成熟,图书出版也繁荣起来,在官学之外,民间也出现了书院,罗盘针和火药也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在这种文化发达的条件下、人们不仅追求向外的发展,也开始追寻内心深处的探索。
在文化上,儒学早在西汉便取得一家独尊的社会地位,其后,五胡乱华,佛道兴起,三教合一,极大的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心骨的儒学需要复兴及重塑其影响。
安史之乱后,儒学的复兴就已经开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到了北宋初年开始初具规模,产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其后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后是理学的成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其次,理学的实质其实还是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例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名分等级(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华夷之辨等),内圣外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类的具体内容,用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表述出来,以规范世人思想和行为。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摘要:宋明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
同时应该看到宋明理学中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
关键词:宋明理学;儒学;继承;发展;评价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契机,以王通、韩愈、李翱融通儒释的思想为灵媒,经过宋代诸懦的创造性转换,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继元典时代之后精致而完备的思想体系——理学。
理学,又叫新儒学。
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构建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理学名目不一,究其本质,它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理学发展世上的关键人物,称此五人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德修身哲学。
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
这一认识路径成为后来的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
张载是陕西人,故其学派成为关学。
张载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他强调“气”,认为太极就是气。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宋明理学发展脉络引言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它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起源宋代儒学复兴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继唐代之后,儒学开始重新兴盛起来。
此时的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跃,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宋代士人大多将儒学作为自己的学问主张,官方也开始重视儒学教育。
理学的兴起宋代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学派,它在推翻唯物主义、否定心灵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气、心三者的关系理论,并强调“理”的重要性。
宋代理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朱熹的哲学思想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他提出的“理气分别说”认为,理和气不可分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的最高境界。
程朱理学的确立宋代末年至明代初期,程颢和朱熹的理学逐渐融合,形成了后来的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对宋代的理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强调以“心为主”,认为心具有至高的价值,要通过修身来追求圣人之道。
近代理学的变革明代末年,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汤显祖提出了“欲积力而逐虚无”的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王守仁则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主张理论与实践要相统一。
这些新的理论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影响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风尚和政治道德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对后来的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对儒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它对后来的儒家学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理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它提出了“理”的重要性,强调以“心为主”,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宋明理学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北宋五子对理学创立的历史贡献。
2.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理学家的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4.认识宋明理学在儒家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理学的创立与成熟(一)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为求理的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3.心学的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易错点拨“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