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共2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23
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困境:魏晋时期,____兴起和____传播直接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后,______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复兴: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________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____思想;同时,李翱也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李翱的思想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________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一、1.道教佛教官方儒学2.复兴儒学道统士大夫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气学天理♨应用思考北宋理学的创立背景、思想来源、基本特征。
应用思考:背景:(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应用示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下列关于“北宋五子”建立的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国之道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应用示例:A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
(1)本体论:理比______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______”。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2.理学的成熟(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1)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
(2)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的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他还提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轻巧识记]宋明理学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1|哲思明理——宋明理学[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1.儒学危机(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
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
二、程朱理学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2.“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朱熹的理学体系: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②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4.理学的世俗化(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
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基本线索】文化方面(理学):一、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和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⑴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原因:一:战乱。
二:儒学自身的局限,缺乏关于命运的解释。
三:佛教道教的冲击。
四:统治者把持全部大权,腐朽,人们对儒学的说教失望。
⑵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直接冲击着儒家地位: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⑶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都予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儒学的官方地位进一步削弱。
同时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附:佛教的发展: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排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
明帝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历代皇帝也有不少大兴佛教的。
如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杨坚、武则天都曾兴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
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
道教的发展: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
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2、儒学复兴运动: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导师徐中舒吴天墀撰者刘复生一、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及其特点经历长期混乱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 在政治方面厉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同时广泛收罗社会人才, 以扩大统治基础在意识形态方面, 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 借以稳固封建秩序。
但宋王朝并不能克服封建社会的各种固有矛盾。
面对着剧烈的社会变革, 统治者除了在政策和制度作某些调整而外, 迫切需要有一种解救社会危机、维系封建秩序的新的思想武器。
经过长期的探索, 终于“找到”了这条道路, 这就是复兴儒学、更新儒学。
始于中唐而勃兴于北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以怀疑传统经学为起点, 终于汇成了强大的潮流, 成为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学术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初官方撰定《五经正义》,”士子皆谨守官书, 莫敢异议”。
到了中唐, 政治的危机日渐暴露, 笃守义疏的经学传统也被打开了很大缺口。
啖助治《春秋》, “摭三家, 不本所承” , 成为经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此前, “学者皆专门名家, 苟有不通, 宁言经误”此后, “学者喜援经击传,其或未明, 则凭私臆决”。
到宋初, 传统经学“已陵夷衰微矣。
然笃守古义, 无取新奇, 各承师传, 不凭胸臆, 犹汉唐注疏之遗也”。
虽有如柳开等人“不看注与疏” , 但直到仁宗时期, 风气才发生了根本变化。
固守义疏章句约束了人们的思想, 打破僵化的经学传统, 成为复兴儒学的迫切任务。
直抒胸意, 发明经旨,在北宋中期汇成为洪流一发而不可止, 这便是今人所称的疑经思潮。
在这场思想运动中, 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孙复、欧阳修、刘敞、王安石等人。
庆历前后, 儒学复兴运动形成高潮, 出现“学统四起”的盛况, 一批批新儒相因而起, 左提右携,声势浩大, 影响所及, 包括思想学术以及文学、史学、政治、教育、科举等各个领域, 范围之广、规模之巨、时间之长、影响之深, 则远非中唐的儒学运动所能比拟。
它的特色为:第一, 坚持儒家道统, 作为抬高儒学地位, 并与各种“异端邪说”相抗争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