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历任全国政协主席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新中国各民主党派首任主席生平简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统称。
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及工商联。
这些爱国民主党派是在抗日反蒋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中国共产党有长期合作的历史,先后响应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1日提出的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和所联系的人们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参加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成立时间:1948年1月1日★【李济深】(1885年─1959年)原籍江苏,生于广西梧州苍梧。
原名济琛,字任潮。
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
曾留学日本。
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
1926年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参谋总长、黄埔军校副校长。
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留守广州。
1927年曾参与蒋介石的反共活动。
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次年至香港主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与冯玉祥等倡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5年任桂系军政府主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
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
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成立时间:1941年3月19日★【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1959年4月)一次会议(1954年9月)二次会议(1955年7月)三次会议(1956年6月)四次会议(1957年6月)五次会议(1958年2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9年4月~1965年1月)一次会议(1959年4月)二次会议(1960年3~4月)三次会议(1962年3~4月)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9年4月~1965年1月)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5年1月~1978年3月)一次会议(1975年1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8年3月~1983年6月)一次会议(1978年2月~3月)二次会议(1979年6月~7月)三次会议(1980年8月~9月)四次会议(1981年11月~12月)五次会议(1982年11月~12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3年6月~1988年4月)一次会议(1983年6月)二次会议(1984年5月)三次会议(1985年3月~4月)四次会议(1986年3月~4月)五次会议(1987年3月~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8年4月~1993年3月)一次会议(1988年3月~4月)二次会议(1989年3月~4月)三次会议(1990年3月~4月)四次会议(1991年3月~4月)五次会议(1992年3月~4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3年3月~1998年3月)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8年3月~2003年3月)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3年3月~)一次会议(2003年3月)二次会议(2004年3月)三次会议(2005年3月)1、届:因为一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换届选举中央委员,大会完毕也就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所以几届几中的届是第几届委员的届,而非第几次会议。
傅作义傅作义(1895.6.24-1974.4.19),字宜生,山西荣河安昌村(今属临猗)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爱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基本信息姓名傅作义职业军事家国籍中国出生地山西荣河安昌村(今山西省万荣县)出生日期1895逝世日期1974目录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人物年表编辑本段人物简介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今山西省万荣县)人,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
1949年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起义,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
解放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后来的水利电力部)长达22年之久,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傅作义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在太原参加反清起义,任起义学生军排长。
1915年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
1927年跟随阎锡山参加北伐。
1930年在中原大战中参加反国民政府作战,遭到惨败。
1931年开始担任绥远省政府长官。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入侵平津地区。
1932年3月,日军进抵长城一线,据认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第一场胜战[1]。
傅作义率59军防守独石口、镇岭口、怀柔一线,负责掩护长城一线中国军队北翼。
1935年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反对日本主张的内蒙古省自治,11月率部抵抗关东军指使的王英“大汉义军”和德王、李守信所部的西犯,夺回百灵庙、锡拉木楞庙等战略要地多处。
肃清绥远境内的亲日政权军队,挫败日军入侵绥远的企图,是为“绥远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绥远省、察哈尔省政府长官。
先后参与忻口会战、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
其中五原大捷创国民党战区收复失地之先例,此役击毙水川一夫中将,大桥少佐等日军300余,全歼以桑原为首的特务机关,俘浅治庆太郎等50余人,歼灭王英伪军两个师,获战利品甚多。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简介毛泽东(1893.12.26——1976.9.9)中国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3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 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国民党发动反共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他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即以革命武力夺取政权的思想。
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 (所以称为第四军,并不是因为另有第一军至第三军,而是因为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共产党的力量较强,战功卓著,深受人民爱戴,所以沿用第四军的番号),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
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陈毅简介资料陈毅的简介资料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下面是X 给大家整理的陈毅的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陈毅简介陈毅(1901 年8月26日-1972 年1月6 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
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文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 。
1968 年,下放石家庄。
1972 年去世。
1977 年其遗作专集出版。
陈毅人物生平战争时期陈毅,1901 年8 月26 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三)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
1916 年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
1919 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 年10 月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
1922 年回到四川家乡,通过与蔡和森通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 年到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并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 年陈毅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国共产党委员会书记。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率部参加湘南起义。
中国土改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党代表; 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 第六军政治委员; 中国共产党赣西南特区委员会书记; 第二十二军军长; 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 西方军总指挥; 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分局委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新4 军分会副书记、新4军第1 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新4 军代军长、新4 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
中共⼀⼤13位代表的最终⼈⽣结局中共⼀⼤13位代表的最终⼈⽣结局1921年07⽉的中共⼀⼤,是在反动统治的⽩⾊恐怖下秘密举⾏的,除了会议⼀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以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们太多的注意。
但是,由此所点燃的⾰命的⽕把,给⿊夜沉沉的中国⼤地带来了⼀道光亮,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也由此谱写出了灿烂的篇章。
出席中共⼀⼤来⾃全国各地的代表共有13⼈,另有共产国际及远东书记处派来的两名外籍⼈员。
中共⼀⼤代表的曲折经历,尽现了复杂离奇的社会变迁,折射出剧烈动荡的时代特点。
李达上海共产主义⼩组代表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
1890年10⽉2⽇⽣,湖南零陵(今永州)⼈。
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
1913年后,两次赴⽇留学。
1920年8⽉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在上海发起成⽴共产党早期组织。
11⽉,主编《共产党》⽉刊。
1921年7⽉出席中共⼀⼤,当选中央局宣传主任。
9⽉,创办⼈民出版社。
1922年7⽉出席中共⼆⼤,后到长沙任湖南⾃修⼤学学长。
1923年4⽉,任《新时代》⽉刊主编。
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随后离开中共组织。
1923⾄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
1927年1⽉,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
5⽉,任国民党湖南省党校教育长。
9⽉回到武汉,任中⼭⼤学⽂学院教授。
1928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
1930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学教授。
1932年后任北平⼤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学系主任。
1938年到桂林,任⼴西⼤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1年9⽉后,长期困居家乡。
1947年任湖南⼤学教授。
1949年9⽉,参加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同年12⽉,重新加⼊中国共产党。
1949年任北京法政⼤学副校长,1950年任湖南⼤学校长,1953年任武汉⼤学校长。
曾任中央⼈民政府政务院⽂教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常委等职。
1966年“⽂化⼤⾰命”开始后,受到诬陷和迫害,同年8⽉24⽇在武汉含冤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时年76岁。
一篇关于傅作义将军的作文捍卫边疆的抗日爱国将领——傅作义提起傅作义,人们自然就会把这位将领与北平和平解放联系起来,然而在70年前,他率部勇猛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更是让人们传颂。
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生于山西荣河。
1936年11月初,日本关东军指示伪蒙汉奸总司令王英,向红格尔图进攻。
时任晋绥第35军军长和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傅作义率部英勇抵抗,击退了伪军的多次进攻,避敌1000余人。
胜利后,傅作义随即发起百灵庙战役。
他集结部队,布置作战事宜并率部拼力进攻顽守之敌。
经过反复搏杀和巷战,最终收复了百灵庙,歼灭伪蒙军7800人,俘获300余人。
整个绥远抗战,历时数月,前后共歼灭和瓦解伪军1个步兵师、两个步兵旅和2个骑兵旅,挫败了日军妄图建立“蒙古帝国”的阴谋。
绥远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给傅作义写了亲笔信,称赞说“捍卫边疆......跃然民族英雄之抱负。
”抗日战争期间,傅作义曾先后率部参加忻口会战、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部长,水电部部长等职。
傅作义河边受教傅作义将军在北京清河镇第一陆军中学上学的时候,喜欢结交朋友,为人大方、讲义气,生活不注意节俭,欠了二十两银子的债。
放假回家,他便以郊游为名,向父亲要钱还债。
他的父亲傅庆泰并未责骂他,只是领着他出了门向村外走。
出了安昌村,小道崎岖,大地一片灰白,傅庆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了前面,傅作义则小心翼翼紧随其后。
父亲不说话,傅作义忐忑不安,不知父亲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父子俩向黄河边走去。
到了河边,傅庆泰脱了鞋袜,下了水,傅作义跟随父亲下去。
时值初冬,寒气袭人,河水冻得刺骨。
傅庆泰突然板起面孔,指了指远处的渡口,开口道:“当初,我在这里背人过河,背到渡口,背一趟挣两枚铜钱。
不冷不热的时候,大多数人自己蹚水走;严寒冬季,找我背的人才多。
人民政协的成立作者:暂无来源:《乡音》 2019年第1期【编者按】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70年来,人民政协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为此,本刊特别开设“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专栏,通过回顾人民政协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激发各级政协委员、政协工作者对政协工作的热爱之情,进一步促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政协、关爱政协、支持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人民政协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和推动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民政协已成为我国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由来已久。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1946年就召开过政治协商会议。
为了区别于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常把那次会议称为“旧政协”。
因此,考察人民政协的历史轨迹,需要回顾一下从旧政协到新政协的历史。
政治协商会议是于1946年召开的,它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蒋介石、国民党经过斗争争取来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命运和前途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顺应历史潮流,制定了“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并于1945年8月25日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为实现“和平、民主、团结”建国总方针而奋斗,提议由国民政府立即召开多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会议,商讨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各项事宜。
荣氏家族三代百年传奇荣熙泰(1849一1896)留给子孙的遗训:“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聚财为损,散财为益。
”荣熙泰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13岁时因与小伙伴们玩“匍(藏)野猫猫”的游戏,躲进荣巷西浜码头的信船里,竟在船上睡着了。
船主不知道船上多了一个小孩,不久启航开往上海。
直到了浒墅关,荣熙泰一觉醒来,走出船舱,才被船主发现。
荣熙泰干脆要求船主将他带到上海玩玩。
几天后他的父亲荣锡畴赶到上海,要将他带回。
荣熙泰却死活不肯。
荣锡畴只好托人将荣熙泰送进上海某铁店当学徒。
这场意外的游戏不仅使荣熙泰躲过了太平军扫荡无锡的劫难,更使他从小在上海这个大码头上增长了见识。
1884年,荣熙泰经人举荐,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做事。
厘金局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一般设在交通要道的河口,对过往船只的货物收税。
厘金局总办朱仲甫官衔道台(又称观察),可见厘金局的职权是很大的。
荣熙泰在厘金局“佐理榷政”,很受朱仲甫的信任。
由于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荣熙泰必定会和洋商打交道,较早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所接触,从中敏锐地意识到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他又不可能系统地了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就运用我国古代文化《易经》中的辩证主义思想加以概括,总结出“聚财为损,散财为益。
”的精辟见解。
荣熙泰在广东任职十二年,积聚了一些资本。
1895年他因病离职回乡。
1896年他以1500元银洋与人合资,在上海开办了广生钱庄,来实践他“散财为益”的思想。
可惜当年他就不幸因病逝世,壮志未酬,终年仅48岁。
但他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儿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荣熙泰先生家传》一文写于1942年,是荣德生请唐文治写的,那时荣熙泰已去世46年。
从《荣熙泰先生家传》可以看出,唐文治与荣熙泰从未谋面,所以文中的内容其实是荣德生向唐先生提供的。
事隔近50年,荣德生还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这句话,并要求文学家写进父亲的传记,说明他对这话始终铭记在心,且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的理解。
陈云(1905~1995)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
1905年6月13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2岁丧父、4岁丧母,由裁缝出身的舅父抚养。
1919年高小毕业后,因家贫无法升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
同年8月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后为职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取得胜利。
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
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中共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和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
1930年和1931年先后在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
1931年5月担任保卫中共中央机关安全的中央特科书记;9月任临时中央领导成员。
1932年担任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并任白区工作部部长。
随后参加长征,在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任中央代表,后任军委纵队政委。
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撰写了《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
同年6月奉命从四川省天全县灵关殿秘密离开长征队伍,经成都、重庆,只身到达上海,从事恢复共产党的秘密工作,随后又由上海抵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报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撰写了最早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
1937年4月回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
5月赴新疆、甘肃交界的星星峡地区,援助接应红军西路军余部400多人进入迪化。
11月回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对党的建设和党的干部工作有重要建树。
卫立煌简历卫立煌百科名片卫立煌卫立煌(1897.2.16~1960.1.17),字俊如,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
汉族,安徽省合肥人。
他被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视为支那虎将。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
中文名:卫立煌别名:卫辉珊、俊如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中国安徽肥东县卫杨村出生日期:1897年2月16日逝世日期:1960年1月17日职业:军事家主要成就: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目录人物简介人物生平投奔革命追随总理北伐战争十年内战忻口大战南口激战忻口战役韩信岭阻击战访问延安主政河南挥师远征撤职查办出走香港策反归队雪上加霜主席复电抵京团聚新中国个人评价人物简介人物生平投奔革命追随总理北伐战争十年内战忻口大战南口激战忻口战役韩信岭阻击战访问延安主政河南挥师远征撤职查办出走香港策反归队雪上加霜主席复电抵京团聚新中国个人评价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卫立煌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
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
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
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
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一军第14师师长。
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
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
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忻口战役)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
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
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