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86艺术家The artists乐的传入,器乐的制作材料和种类愈加多样,很多乐器根本没有办法归类。
人们便以音乐的特质分为雅乐、胡乐和俗乐。
再后来,常用的分类法是根据乐器演奏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吹、拉、弹和打四大类。
如今,在大批民族乐队、乐器志中仍旧沿用此分类法。
从总体来看,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种类多样,表现力极为丰富,极具感染力与民族特性。
二、民族器乐的改革进程谈及民族乐器的改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以吕文成为代表的音乐家将二胡的外弦改制为钢丝弦,取名高胡。
高胡的出现使得乐队音色更明亮。
刘天华借鉴了小提琴弦的特点,设计出我国第一把改良版的二胡弓,以及他的“国乐改进社”为后世乐器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成果。
20世纪30年代,郑觐文在上海兴办“大同乐会”,以改革民族乐器、制造仿古乐器为主要目的,使后来者在其正确的改革之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当时的西学东渐、洋为中用思想也为人们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音乐人对传统民族乐器的改良和探究掀起了空前的热潮。
音乐家张子锐改进的律吕扬琴、系列三弦和大坠胡等填补了我国民族乐队中弹拨乐器的中低音声部的空白。
音乐家杨雨森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出低音弓弦乐器——革胡。
演奏家赵德震改制出26簧加键笙,解决了之前的转调难等问题。
孔建华在竹笛上装置了调音套管来达到音准可控的目的。
在1954年至1961年间,国内先后举办了三次乐器改良会议和多次乐器改良音乐会、展览会。
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民族乐器改良的黄金期。
此时期音乐人主要围绕中国传统乐器目前存在的“音律及转调”“音域”及乐器制造的“规格与标准化”等问题进行研讨。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召开了一系列民族乐器改良活动,并于1983年举办了全国民族器乐创作作品评奖比赛。
学术研究和民族器乐创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关注,这些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民族乐器改革。
此时,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改革在这一阶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风靡全国之势,以傣族葫芦丝、云南的加键巴乌和内蒙古的马头琴等为主要民族乐器改良成果;汉族民族乐器革新在这时期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创新和改革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素养和艺术表现方面的需求。
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和谐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民族声乐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针对传统声乐教学的问题,进行改革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缺乏现代教育手段:古老且经典的民族声乐教学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这种方式虽然在很多方面保持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性和传统性,但是缺少对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很难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要,水平提升难度大。
2、教学内容单一:传统民族声乐教育似乎一直固守旧瓶装新的教学方式,一味地重复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因此,必须通过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3、教学方法落后:传统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简单,过于注重乐器和声乐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声乐演唱中的情感、思想和与听众之间的沟通。
通过创新声乐演唱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为了改变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式:1、采用现代技术: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教育民族声乐。
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以在线视频和音频为主的音乐教育平台,如腾讯课堂、优酷等,让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民族声乐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拓宽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族声乐的演唱历史、演唱技法、演唱理念等,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材编写与整理中。
如前十名唢呐名曲、百首中国民歌,动手做的神秘音符,让课程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
3、强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不仅应包括乐器和声乐技巧的训练,还应重视发声技巧、语调、情感掌控能力、舞台表现力等方面。
通过专业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情感的融合,强化音乐表达的能力。
二、增加音乐演唱的创新元素,提高艺术表现力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
浅议低音声部在民族乐团中的发展作者:张翼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20期【摘要】本文从一个低音演奏员的角度观看民族乐团的发展,就低音声部在民族乐团的产生、早期状况、民族乐团演奏作品的发展和低音的使用,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各种变化、提高及低音声部在其中的演变作了阐述。
【关键词】低音部;民族乐坛【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作为一名从事20年以上民族乐团大提琴演奏的演奏员,本人以本声部的角度对民族乐中作品及低音声部的状况有一些浅识,微见,供大家参考。
因为自身水平认识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近百年来,西方音乐体系传入我国并不断发展充实,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庞大健全的西方交响乐队,西方交响乐队在建制不断完善成熟,水准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直至建国后开始有了成建制的越来越大型的民族乐团。
我国常规的传统乐器中低音乐器几乎没有,基本上传统乐器都是以演奏细腻表情丰富单旋律为主。
早期乐队为了丰富厚度立体感和音量而借鉴并使用了交响乐队中的低音声部,20世纪初,大同乐会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可视为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作品的源头。
此总谱还没有低音声部,开始创建民族乐团时低音声部的演奏员必然是业余、半业余的,缺声部转行的,而那个时代低音使用还在摸索期,最开始的民乐演奏内容大多限于大齐奏、合奏以及改编传统作品,真正管弦化作品几乎没有。
1950年前,严格意义的创作作品只有谭小麟民乐合奏《湖上春光》民族管弦乐团真正的大发展是从建国开始的,直至20世纪90年代的民族乐队作品中,改编曲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一类是根据传统曲目改编的如彭修文的《月儿高》《步步高》,顾冠仁的《三六》《京调》,何彬的《大起板》等,这类曲目低音大多演奏长音、节奏型或模仿弹拨乐拨弦,较之前大齐奏已经大步向前,但还是东借西补,没有形成独立性,类似救火队员,弥补传统乐器音域,演奏法等不足。
还有一类是根据西方管弦乐队作品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在这方面,前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指挥彭修文先生的努力值得重视。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谈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进程于 君 石嘉欢(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得到了政府与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们的大力提倡,特别是1969年,周恩来总理对民族乐队中民族低音乐器的改革表示出重视以后,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
本文选取民族乐器改良进程中出现的革胡、低胡和桥琴三样乐器,论述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进程。
【关键词】民族低音乐器;改良【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低音乐器作为低音声部的支柱,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强有力的低音支撑,才能使音乐富有层次,给人震撼的效果。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低音乐器发展过程中,低音乐器一直属于匮乏状态,并没有合适的民族低音乐器流传下来,因此,在我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低音乐器一直采用国际通用的低音乐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为低音声部的支柱。
这种洋为中用的方式虽然把西洋乐器换上了民乐的“外衣”,但无论从外观、音色和风格上都与民族乐队很不协调。
作为民族低音乐器,音色要更贴近民族音乐的音色要求,而采用西洋低音乐器的方式,其自身音色、演奏风格与外观都显得与其他民族拉弦乐器格格不入。
20世纪,民族乐团交响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也变得尤为重要。
在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中,以满足交响化的性能需求为首要任务,其次还要兼顾乐器的民族化外观,使之与民族乐团相协调。
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不仅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与支持,还得到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们的重视和实践,改良成果层出不穷。
下面笔者重点介绍三种改良后的民族低音乐器。
一、革胡的改良革胡是在我国胡琴类乐器的基础上,参考了其他弦乐器的发音和构造,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而研制出来的民族乐器。
革胡是国际低音乐器协会目前承认的唯一的中国低音拉弦乐器。
革胡的音色明亮低沉,音域广,音质浑厚,它在演奏技法上吸收了二胡、中胡等的演奏技巧,并根据自身的乐器特点进行了相应的发展。
民族乐队低音弦乐器改革的尝试作者:陈姝慧概要:对于民族乐队的低音弦乐器改革,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我们要对前人的经验予以继承并发扬,掌握更为有效的低音弦乐器改革方法,摸索出一条有效的民族乐队低音弦乐器的改革道路。
希望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奏与教学,使得中国民族乐队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同时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针对低音弦乐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曾做过很多改革。
例如制作出了羊皮面的大低胡,这种乐器具有三根弦,有弓,外形方面就像被放大了的胡琴;还有把内蒙古的马头琴放大制作成大马头琴或者低马头琴。
1964年与大提琴十分相像的大马头琴和低马头琴被制作出来;1980年有对大马头琴和低马头琴进行一些稍微的改变;另外外形与胡琴相似的大四胡和低音四胡也被制作出来。
但是直到如今,令人满意的低音弦乐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2]。
根据本文调查,1950年以后,全国各地有不少人致力于对低音弦乐器的改革,这些对于低音弦乐器所做的改革大多从乐器的形状、材质或者使用范围等方面下功夫。
(一)对乐器形状的改进从乐器的形状说来,上海的革胡,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所具有的大四胡,还有文革期间存在于武汉的双共鸣箱的低音胡琴等都表现为胡琴的外部形状;有大琶琴-是琵琶形状的;有拉阮;有形状是马头琴的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另外,也还有钟琴、火不思等等。
(二)对制作材料的改进对低音弦乐器制作材料方面进行的改进,有的是把面板或者侧板用皮面制作,例如上海的革胡,它把皮面作为主要材料,并进行多次改进,起先,把一个鼓加于面板部分的上面,之后把它改为两面皮,后来又变成一面是皮一面是板,到最后又变成两面都是板,拉长了共鸣箱,把面板的长度增大;出现于江苏的低胡,利用深海的鳐鱼皮做成右侧板,具有非常好的韌性[3]。
此外也存在像大马头琴、钟琴或者拉阮等这些共鸣箱是由木板做成的情况。
总而言之,全国各地对民族乐队低音弦乐器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改革,本文认为这些改革都具有十分正确的方向,目的都是为了使低音弦乐器更加具有实用性、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民族乐器改良与展望作者:艾尔肯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0期摘要:随着社会变革、生产力、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民族乐器出现一系列的变革。
时至今日,民族乐器改良经历了一百年的时光,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门类的民族乐器改良中,取得了不少成果。
本文试图探讨民族乐器改良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民族乐器;改良;展望乐器,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改良。
乐器的改良也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应保留着民族的特色,运用先进的乐器制作工艺才能更好的改良民族乐器。
当前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每一件乐器,都应当视为中华民族“乐工”们不断改良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中国民族乐器改良的历史与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一样久远。
一、民族乐器改良历史(一)建国前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由“上海工界协进会粤乐组”发展而成的“中华音乐会”非常注重广东音乐的演奏与传播,一些成员对广东音乐的乐器进行了较有系统地改良工作。
20世纪30年代,由郑觐文创建的“大同乐会”则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推广和改良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大同乐会筹划制作了9套中国古今各类民族乐器,每套140余件。
大同乐会还研制出既可演奏琶音、又能像柳琴一样弹奏的“小箜篌”,以及低音筚篥,葫芦琵琶(6相18品),杖箫、三调笛、五十弦庖牺瑟等乐器。
(二)建国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族乐器改良工作的最大变化体现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乐器改良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队中已经使用了张子锐先生改良的大阮、低音阮和大胡,以增强乐队低音声部。
在另一个重要的民族弹拨乐器——筝的改良方面,1958年张子锐设计了31弦截弦变调筝;戴闯设计了踏板截弦转调筝,并首次在筝上设计了S形尾岳和尼龙丝缠钢弦;1962年,李婉芬改革成功张力储码筝;1963年,魏宏宁改革成功手移纵码滚珠的转调筝。
(三)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民族乐队脱颖而出,研制了高、中、低音唢呐系列;在苗族芒筒基础上研制成的低音大筒以及云锣、仿孔府编钟、柳琴、中音柳琴和带装卸式指板的坠胡等。
浅谈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进程
作者:于君石嘉欢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7期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得到了政府与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们的大力提倡,特别是1969年,周恩来总理对民族乐队中民族低音乐器的改革表示出重视以后,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
本文选取民族乐器改良进程中出现的革胡、低胡和桥琴三样乐器,论述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进程。
【关键词】民族低音乐器;改良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低音乐器作为低音声部的支柱,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强有力的低音支撑,才能使音乐富有层次,给人震撼的效果。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低音乐器发展过程中,低音乐器一直属于匮乏状态,并没有合适的民族低音乐器流传下来,因此,在我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低音乐器一直采用国际通用的低音乐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为低音声部的支柱。
这种洋为中用的方式虽然把西洋乐器换上了民乐的“外衣”,但无论从外观、音色和风格上都与民族乐队很不协调。
作为民族低音乐器,音色要更贴近民族音乐的音色要求,而采用西洋低音乐器的方式,其自身音色、演奏风格与外观都显得与其他民族拉弦乐器格格不入。
20世纪,民族乐团交响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也变得尤为重要。
在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中,以满足交响化的性能需求为首要任务,其次还要兼顾乐器的民族化外观,使之与民族乐团相协调。
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不仅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与支持,还得到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们的重视和实践,改良成果层出不穷。
下面笔者重点介绍三种改良后的民族低音乐器。
一、革胡的改良
革胡是在我国胡琴类乐器的基础上,参考了其他弦乐器的发音和构造,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而研制出来的民族乐器。
革胡是国际低音乐器协会目前承认的唯一的中国低音拉弦乐器。
革胡的音色明亮低沉,音域广,音质浑厚,它在演奏技法上吸收了二胡、中胡等的演奏技巧,并根据自身的乐器特点进行了相应的发展。
革胡的改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8型大革胡。
58型革胡是以二胡为基础,吸收了其他拉弦乐器的特点而制成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
因为革胡的琴头通常都是胡琴类的龙头或如意头,所以,其在造型上具有很强的胡琴色彩。
第二阶段,64型大革胡。
64型大革胡在发音结构上运用了协振原理,即增设了一个振动体。
64型革胡的音量要明显大于58型革胡,它的高音部分更加明亮,低音部分也较前者更易于控制,有效音域向高扩展。
第三阶段,79
型大革胡。
79型大革胡在发音和振动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它把发音结构由间接振动发展为直接振动与间接振动相结合的特殊发音结构,这种振动方式极大地改善了革胡的音量和音色,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二、低胡的改良
低胡是以二胡的造型为基础进行改良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
低胡与二胡一样,琴弓夹在琴弦中间,但是低胡有三根琴弦(C/G/d),琴面用桐木制成,采用大提琴式琴弓,演奏时,C、d弦向里压,G弦往外推。
C、G弦在演奏概念上与二胡相同。
另外,由于低胡的音域较低,所以用了更粗的琴弦,因此对于低胡来说,指板是必不可少的。
低胡的设计合理,它在发音结构和振动方式上继承和發展了我国民族拉弦乐器的特点。
低胡的音色纯正、音质清晰、音域较广,在弦乐声部中,能很好地其他拉弦乐器相容配合,音量可以与大提琴相媲美。
三、桥琴的改良
板膜弦协和共鸣式新型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桥琴,由共鸣箱、琴杆、皮膜装置、底脚、琴码、拉弦板、山口、花板、弦枕和琴轴构成。
桥琴有三个改良特点:第一,共鸣体板面采用了皮膜板面的共振共鸣原理;第二,共鸣箱体内部装有木簧和低音梁装置;第三,在板面上装有特制“桥码”,分别与皮膜、板面相连接。
桥琴解决了目前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普遍存在的音频振动迟缓、音量较小、音色暗哑的问题,并借鉴了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参考大提琴的把位及有效弦长,使乐器本身能够完成大提琴的音域,并能够形成完整的泛音音列,从而更方便人员演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低音乐器改革的热潮逐渐趋于理性,从民族乐团的演出实践看,改良后的民族低音乐器并没有占据重要的地位,除了革胡在香港中乐团中普遍运用以外,其他改良后的民族低音乐器并没有得到民族乐团的过多青睐。
由此可见,民族低音乐器的改良必定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实践进程,只争朝夕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出现音色、音响更加符合民族乐队的音色要求,既能够保持民族音乐的传统风格,外形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低音乐器。
作者简介:于君(1978—),辽宁省沈阳市,汉族,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教师,讲师;石嘉欢(1997—),内蒙古包头市,汉族,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2015级大提琴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