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事件背后的战略管理分析作者:闵亦杰来源:《商情》2013年第34期【摘要】2012年4月,一个可能会载入史册的事件在美国发生——具有131年历史的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美国子公司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尽管柯达公司一直对外宣称破产仅针对美国子公司且范围与程度绝对可控,但这并不妨碍该事件对柯达公司的绝对负面的影响。
可以说,这是柯达公司的一次巨大失败。
【关键词】柯达公司;战略管理每一个失败结局背后,都有其主观与客观两重原因,柯达公司也不例外。
以下,笔者将运用企业战略管理教材的知识,以1990年代中期至今为研究时间段,就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一事进行分析。
1 柯达公司的战略简述欲探究柯达公司企业战略与申请破产保护事件的关系,笔者认为先要明确柯达公司的企业战略究竟为何。
以下,笔者将分企业总体战略以及企业使命与愿景两部分予以说明。
1.1 企业总体战略企业柯达公司自1881年成立至今,已然经历131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柯达始终未有一段简单明了、直切主题的企业战略概括性语句。
然而,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在1888年提出的所谓“极具远见”的基本经营方针也许可以大致概括柯达公司的企业战略。
它的内容是: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在国际范围内销售产品、大量有效的广告宣传、注重和满足顾客使用要求。
1.2 企业使命与愿景虽然没有明确、统一的企业战略,柯达公司却在其企业使命与愿景方面具有成文的条目。
在企业使命方面,柯达公司的描述相当详细:“我们建立统一、重视效益的企业文化。
为消费者及顾客提供各种有效的方法,使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拍摄、保存、处理及打印图像和照片,并能将图像和照片传递给其他人和设备。
开发合乎经济效益、与众不同的优质产品,并迅速投放市场。
我们的员工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一流的聪明才智和技能,并共同维护柯达公司在世界影像业的领导地位。
”相反的,在企业愿景方面,柯达公司的描述则相当简单有力:“只要是图片都是我们的业务”。
【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v1.0 可编辑可修改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汇报人:2023-12-21•柯达公司背景与战略管理概述•柯达公司战略制定过程分析•柯达公司战略实施过程分析目录•柯达公司战略调整与转型分析•柯达公司战略管理失败原因总结•对其他企业的启示与建议01柯达公司背景与战略管理概述柯达公司由乔治·伊斯曼于1881年创立,初期主要生产摄影干片。
创立初期20世纪发展数码时代挑战柯达公司在20世纪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胶卷生产商和摄影产品供应商。
随着数码技术的兴起,柯达公司面临巨大挑战,逐渐失去市场地位。
030201柯达公司历史与发展战略管理定义及重要性战略管理定义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长期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包括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估。
重要性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明确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
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柯达公司曾长期占据摄影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战略目标之一是保持这种领先地位。
多元化发展为了降低对胶卷业务的依赖,柯达公司曾尝试多元化发展,涉足医疗、印刷等领域。
应对数码挑战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柯达公司需要调整战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包括开发数码产品、优化产品线等。
柯达公司战略管理目标02柯达公司战略制定过程分析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传统胶卷市场逐渐萎缩,柯达未能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满足消费者需求。
市场需求变化柯达在胶卷市场的竞争对手如富士、佳能等,在数码相机领域也迅速崛起,柯达未充分意识到这些竞争对手的威胁。
竞争对手分析数码技术不断进步,柯达未能跟上技术发展步伐,错失转型机会。
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环境分析柯达作为胶卷市场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品牌优势柯达在胶卷和相纸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在数码技术方面研发能力不足。
技术研发能力柯达拥有广泛的渠道和销售网络,但随着市场变化,这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渠道与销售网络内部资源与能力评估03组织结构僵化柯达的组织结构过于僵化,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阻碍了战略的实施。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1、过于迷恋技术主义(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负担)
2、在注重个性化的时代,批量生产的公司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3、美国爆发严重金融危机,柯达公司受到严重拖累
4、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没有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企业缺乏生命力
5、对抗时代,只重视产品本身,而忽视对消费者利益的服务,犯了“市场营销近视症”失去市场
6、盲目自信,公司陷入长期麻木状态,这种失败的端倪,在公司极盛的时代便隐约可见
7、动作迟缓,相应数码产品比竞争对手晚了近10年
8、责任缺失,缺乏经营忧患观念,更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转移压力,大规模裁员,收缩市场,新产品推出缓慢,导致失业人口增加,相应的商业和制造业损失惨重)
诺基亚衰败分析:
1、广告活动分散,弱化品牌印象
2、模糊定位,不利于品排忠诚(5300学生一族;7500时尚少女;7380都市白领;E71商务人士;8800成功人士)。
浅谈柯达公司破产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若干启示【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然而某些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并未适应其企业发展状况,不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甚至将企业推向失败境地。
通过分析柯达公司破产的背景和原因,总结柯达公司破产对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战略发展所产生的教训和启示,为我国企业的战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柯达公司破产企业战略柯达是一家大型跨国摄影器材公司,全称伊士曼柯达公司,简称柯达。
柯达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商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罗彻斯特,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约15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8万多人。
在影像拍摄、输出、显示和分享领域柯达公司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从事传统和数码影像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柯达公司曾是20世纪全球影像业巨头,在影像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其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达128亿美元。
但数码技术的高速发展迫使柯达陷入困境,2012年1月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1柯达公司的破产经过早在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
但是到了2000年,柯达数字产品的销售收入仅有30亿美元,只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伊士曼柯达公司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2000-2003年柯达各部门销售利润报告显示,尽管柯达各部门从2000-200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高达71%。
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柯达昔日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在影像市场中市场份额的锐减而不复存在。
2011年9月30日,伊士曼柯达公司遭遇破产传言的严重打击,股价跌破1美元。
柯达公司战略及其失败分析公司简介: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012年1月,13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柯达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一心要做大做强,但是日新月异的数码市场现状对柯达公司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柯达原有的胶片业务大幅萎缩……针对其破产,战略方面的原因是必不可少的:一.对抗时代回顾往昔,柯达公司用产品说话,他们选择的经典广告词虽言简意赅却深入人心。
“分享此刻,分享生活”和“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这是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特曼发明第一台照相机后使用的绝佳推销语。
可是现在,柯达公司面临困境,原因是已经没有多少“剩下的”工作要交给他们来做了。
人们不再需要冲洗胶卷,人们不再需要胶卷本身,甚至连照相机也可以不用了。
我们只要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拍照,哪怕图片质量上相差很多。
柯达公司昔日的成功和崛起,源于掌握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摄像胶卷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中叶,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鼎盛时期该公司的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市值曾高达310亿美元。
尽管1975年柯达公司就研发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可是他们却固执地坚守着传统相机和胶卷的地盘,拒绝改变。
可悲的是,此后的数十年间,数码相机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
另外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
实际上,从数码成像技术推广的时候开始,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技术就显示出落后性——价格昂贵、使用不便,逐渐遭到消费者的冷淡并不令人意外。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柯达破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柯达公司的战略失误,具体地说是重大的非技术性战略失误。
下面从市场竞争定位、战略态势选择、市场营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四个方面阐述柯达破产的原因。
市场竞争中的自我定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
市场竞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技术和专利的竞争”,“制度和标准的竞争”。
柯达公司一味地信仰技术主义,过分依赖国际制度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此攫取垄断利润,完全忽视市场的变化,将自己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二个阶段。
然而,其竞争对手却在揣摩消费者的时尚兴趣,把文化作为竞争的主要元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三个阶段。
在同一个全球市场环境下,柯达公司将自己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二个阶段,偏离了市场客观竞争事实。
其定位的失误,导致了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失误,从而难逃破产的命运。
(技术环境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柯达公司早期不生产35mm的照相机,但现在这种照相机已成为产业标准。
因此,企业只有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柯达虽然拥有许多先进技术的专利,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但是没有把握住这些技术的发展方向,错失市场,相当遗憾。
终究是柯达公司沉迷技术,而不具备敏锐的嗅觉,不在乎市场的变化。
)选择企业的战略态势,是企业制定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的基础。
企业战略态势选择的失误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致命的杀手。
企业的战略态势可以归结为稳定型战略、增长型战略、紧缩性战略和混合型战略。
战略态势的选择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企业过去的战略,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企业文化和内部权势关系,时期性和竞争者反应。
柯达公司的选择战略态势的时候,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使战略选择失误成为必然。
首先,柯达公司盲目自信,深受其过去战略的影响。
曾经胶卷业务带来的成功,使得管理层对于过去的战略深信不疑。
其次,柯达公司的管理者倾向于规避风险,保守发展。
最后,柯达公司对外依赖性太强。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柯达公司排斥紧缩型的战略。
面临着胶卷业务销量的日益下降,数码时代趋势的日益明显,柯达公司不顾外部环境的变化,一味地增加胶卷业务等传统业务的投资,而不是明智地选择紧缩型的抽资调整战略,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柯达公司被拖累得破产了。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
采用适宜的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盈利的前提。
根据波士顿矩阵图,对于产品结构的分析。
企业的产品可以分为明星产品、现金牛、问题产品和瘦狗产品、,给予企业带来大量现金和利润的是现金牛,但是这种产品增长率低,已经不需要大量投入了;明星产品市场增长率高,还需要大量的投入,短期内可能利润是负数。
作为合格的企业市场战略,需要把现金牛带来的巨大现金流投入到明星产品,以培育新的市场。
柯达的问题,就出在过于相信现金牛,而自己扼杀了明星产品。
人力资源是企业里面最鲜活的因子,也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突破口之一。
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带动企业更上一层楼,反之,负效应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柯达公司破产的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柯达公司在人员任用上,走马观花,尤其是在高层的任用上,更换频次高,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
其次,高层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老资格领导者,对数字化数码相机的出现缺少市场敏锐感,管理作风偏于保守。
最后,职能层的执行力不足。
其实柯达曾经试图战略转型,但是却迟迟未能落实,与战略实施中职能层的失误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