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_己内酯合成方案的优化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5
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及性能随着聚氨酯弹性体在工业用途中被广泛应用,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合成方法和性能对各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合成和特性介绍如下。
一、合成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是通过将聚己内酯加入聚氨酯系统来改良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方法。
首先,将聚己内酯和醇类用溶剂混合,然后添加二元醇,如乙二醇、丁二醇和乙三醇,充分混合使各组分完全溶解,接下来进行醋酸缩交;之后进行聚氨酯缩合反应,并选择适量的促进剂,如催化剂、增塑剂、聚合物添加剂,最后将混合物浓缩、固体化,并经过终点检测得到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
二、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1、耐腐蚀性能。
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不易受到空气中的氧化物的侵蚀,以及硫化物、酸和碱等具有腐蚀性的物质的影响,能有效地延长使用寿命。
2、耐热性能。
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在一定温度下可以维持良好的机械性能,而且可以在高温条件下保持一定的热稳定性,使其具有较强的耐热性能。
3、抗冲击性能。
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可以在遭受外界冲击的情况下,耐受内部耗散能的膨胀,从而保持原有的形状和性能。
4、高温性能。
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呈现出优异的热变形性能,可以在高温条件下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
5、耐磨性能。
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在磨损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的使用寿命,而且具有耐油性和耐水性能。
三、结论综上所述,新型改性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弹性体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耐热性、抗冲击性、高温性和耐磨性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器、建筑等行业。
聚己内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5.1 概述聚己内酯(PCL)是线形聚酯,是ɛ-己内酯开环聚合得到的,是一种完全可生物降解的脂肪族聚酯,是不可再生的石油基聚合物。
PCL是Daicel化学公司于1989年开发的产品,1993年由美国联碳(Union Carbid)公司实现商业化,商品名为TONE®。
PCL是半结晶性的,结晶度在50%左右,T g和T m都很低,分子链是柔性的,表现为断裂伸长率很高,模量低,极易热塑成型。
PCL的物理性能以及已经商业化应用使其极具吸引力。
PCL不仅可以作为非降解聚合物的替代材料进行大规模应用,而且也可以用做医药和农业等领域的特种材料。
5.2 PCL的合成与结构PCL是线形的脂肪族聚酯,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CL几乎都是由ε-己内酯单体开环聚合得到的。
PCL可以由两种方法制备,即采用各种阴离子、阳离子和配位催化剂将ε-己内酯开环聚合,或将2-亚甲基-1,3-二氧环庚烷自由基开环聚合而成。
常规的聚合方法是用辛酸亚锡催化,在140~170℃下熔融本体聚合。
根据聚合条件的不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从几万到几十万。
PCL的化学结构如图5-1所示。
图5-1 PCL的化学结构PCL的合成方法主要是开环聚合。
而根据开环聚合所用催化剂的不同,聚合方法也有些差异,例如有脂肪酶催化、有机金属化合物、稀土化合物、阳离子引发和阴离子引发等催化体系。
Uyama等人于1993年首次用脂肪酶荧光假单胞菌作为催化剂在75℃、反应10天条件下合成了大批的PCL,产率为92%,所得PCL 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700,多分散性系数为2.4。
脂肪酶如类丝酵母、猪胰脂肪酶等也能作为PCL的活性催化剂,其中类丝酵母脂肪酶的催化活性较强,常被用作PCL开环聚合的催化剂。
常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体系催化剂有辛酸亚锡、钛酸正丁酯、烷基金属、异丙基醇铝等,其中辛酸亚锡是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催化剂,因为其具有有效性和多功能性以及可以与内酯溶解在普通的有机试剂中。
3331 概述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也叫做2-氧杂环庚烷酮的均聚物或ε-己内酯的均聚物,其分子式为(C 6H 10O 2)n,通常没用固定的分子量,但一般使用的分子量为40000。
PCL的熔点为59至64℃,在常温下密度为1.146g/ml。
从外观上看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
现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可降解塑料和纺丝纤维,其生物相容性极好,最终的降解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它和聚乙烯、天然橡胶等其他高分子材料良好互溶。
PCL的良好溶剂为芳香化合物、酮类等极性溶剂,它的不良溶剂是正己烷、水、乙醇等非极性溶剂。
其力学性能较好,比如塑性形变能力较强,易伸展,因此可在低温成型。
PCL是通过ε-己内酯单体,在金属阴离子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开环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反应过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ε-己内酯开环聚合成PCL的过程现在利用材料合成PCL以及利用PCL制备其他新的结构材料的研究较多,但没有系统的论述这两方面,因此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下PCL合成技术前沿进展。
2 聚己内酯的制备2.1 单质铁-锌做催化剂制备PCL聚己内酯的最早制备方法是由己内酯单体通过开环聚合而成,并且用金属阴离子络合物作为催化剂(例如辛酸亚锡),而聚合物的分子量由低分子量的醇来进行控制。
PCL的制备方法有两种:1、逐步聚合或缩聚;2、开环聚合。
逐步聚合或缩聚的原料一般为羟基羧酸或二酸和二酯,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文章或专利描述了此方法的制备过程,不再详细介绍[1]。
该方法的反应条件比较严苛,需要极高的温度才能进行,且该反应的时间较长,所以会有副反应发生,此外,缩聚反应容易达到平衡,必须通过不断地除去反应体系中生成的水,来提高转化率和聚合物的分子量。
然而,开环聚合并没有此类限制,故开环聚合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得含有特性的脂肪类聚酯。
己内酯常见的开环聚合机理有四种,根据所使用的催化剂进行分类,即可分为阴离子型开环聚合、阳离子型开环聚合、单体活化型开环聚合和配位-插入型开环聚合。
环境友好型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友好型聚合物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这些聚合物不仅具有优异的性能,还能在其生命周期内对环境产生较小的影响,甚至为解决一些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环境友好型聚合物,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合成、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低害的聚合物材料。
它们的出现,旨在减少传统聚合物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合成环境友好型聚合物的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生物发酵法是一种常见的途径。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转化为聚合物。
例如,聚乳酸(PLA)就是通过发酵葡萄糖等原料得到乳酸,然后再聚合而成。
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的污染。
另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是开环聚合。
以聚己内酯(PCL)为例,它是通过己内酯的开环聚合反应制备而成。
这种聚合物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良好的柔韧性,同时也具有可生物降解的特性,在医疗、包装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方法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这一方法能够精确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从而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能的环境友好型聚合物。
例如,通过 ATRP 可以合成具有良好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用于药物输送等领域。
环境友好型聚合物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疗领域,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降解的聚合物可以被用于制造手术缝合线,在伤口愈合后自动降解,无需二次手术拆除,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感染的风险。
此外,药物载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
环境友好型聚合物能够包裹药物分子,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在包装领域,传统的塑料包装材料往往难以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而环境友好型聚合物如聚乳酸等,可以制成可降解的包装薄膜和容器,有效地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较快地分解,降低了对环境的压力。
可降解聚己内酯(PCL)开发生产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需求逐渐增加。
可降解聚己内酯(PCL)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本方案旨在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开发生产可降解聚己内酯(PCL)。
二、工作原理可降解聚己内酯(PCL)是一种由己内酯经开环聚合得到的低熔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聚合反应将己内酯分子链接在一起,形成高分子聚合物。
聚合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来控制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分子结构等。
三、实施计划步骤1.己内酯原料准备:准备足够的己内酯原料,并进行纯化处理,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2.聚合反应:将己内酯原料加入聚合反应釜中,加入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和压力,进行聚合反应。
3.产物分离与纯化:通过离心分离、溶剂萃取、蒸馏等手段,将聚合产物从反应液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化处理。
4.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对聚合产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热性能、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和测试,确保产物的质量和性能符合预期要求。
5.生产工艺优化: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技术参数的反馈,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适用范围可降解聚己内酯(PCL)适用于以下领域:1.生物医学工程:作为生物材料用于药物载体、手术缝合线、组织工程支架等。
2.环保领域:用于制作生物降解塑料、农用薄膜等,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
3.化学工业:用于制作特种纤维、滤材、涂料等。
五、创新要点1.采用绿色原料:本方案采用可再生的己内酯原料,具有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2.高效聚合反应:通过优化聚合反应条件,实现高效聚合,提高产物质量和产量。
3.新型分离与纯化技术:采用新型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纳滤膜分离等,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4.结构与性能精准调控:通过控制聚合反应参数和后处理工艺,实现对产物分子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的精准调控。
聚E-己内酯的合成、改性和应用进展杨安乐,孙 康,吴人洁(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0)摘要:综述了近年来聚E-己内酯均聚物、共聚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生物医用上的应用,同时也叙述了聚E-己内酯共混物体系的制备和相容性研究。
关键词:聚E-己内酯;共聚物;共混物;应用聚E-己内酯(PCL)是由E-己内酯(E-CL)在引发剂存在下,在本体或者溶液中开环聚合得到的高聚物,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很好的可降解材料,同时也具有优良的药物通过性,可以用于体内植入材料以及药物的缓释胶囊。
由于其分子链比较规整而且柔顺,结晶性很强,因而具有比聚乙交酯、聚丙交酯更好的疏水性,在体内降解也较慢,是植入材料的理想选择。
但用作缓释胶囊,却因其降解速度太慢而不容易在人体内吸收,从而受到了限制,因此常用多种生物相容性单体与E-CL共聚,来改善甚至控制共聚产物降解速率,以适应不同药物载体在人体内的吸收。
除了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以外,PCL还和多种高聚物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制备出多种性能优良的共混物。
因此PCL 的合成、共聚和共混得到了众多高分子工作者的重视,已有大量文献报道。
本文就对近年来E-CL 在不同引发剂下的合成方法,与其他单体的共聚方法以及PCL共混体系的研究进行阐述。
1 PCL均聚物的合成E-CL可以用多种引发剂引发聚合,如烷氧基化合物、稀土化合物等。
1.1 烷氧基化合物引发聚合烷氧基铝化合物作催化剂时,可以控制PCL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还可以控制其链端基。
Gullerud等[1]用三异丙氧基铝为引发剂,按照配位-插入机理来引发E-己内酯开环聚合,链增长反应是通过E-CL插入到金属铝-烷氧基键中,并有选择地使酰氧键断裂,反应结束后活泼的烷氧基铝再水解形成端羟基。
作者实验中合成了分子量分别为3100和9700,分子量分布分别为1.2,1.1的端羟基PCL,产物可以进一步合成星状聚酯和共聚聚酯,也可以用来接枝3-异氰酸酯-丙基乙氧基硅烷来制备超细膜。
普拉米星合成工艺普拉米星,又称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是一种具有优良特性的合成聚酯材料。
普拉米星在医疗领域、3D打印、纺织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普拉米星的合成工艺,并逐步讲解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
一、合成普拉米星的原材料准备1. 己二醇(1,6-hexanediol):将己二醇按照合成比例准备好,确保材料的纯度和质量。
2. ε-己内酯(ε-caprolactone):同样按照合成比例准备好ε-己内酯。
1. 聚合反应:将己二醇和ε-己内酯按照一定的摩尔比例加入反应釜中,开始聚合反应。
反应温度一般设置在140-160摄氏度,反应时间约为4-6小时。
在反应过程中,需要适时搅拌反应物以保持均匀的混合。
2. 水解反应:将反应釜内的产物转移到水解釜中,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开始水解反应。
水解反应的温度和时间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控制。
通常情况下,温度设置在80-100摄氏度,时间为2-4小时。
3. 凝固过滤:水解反应结束后,普拉米星的产物会出现凝胶状。
将凝胶通过滤网进行过滤,得到初步的固体产物。
4. 再结晶:将初步的固体产物通过溶剂(如醚类、酯类溶剂)进行再结晶处理,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结晶度。
具体的溶剂选择和再结晶条件需进行实验验证。
5. 干燥:将再结晶后的普拉米星产物进行适当的干燥,去除残留的溶剂和水分,以获得最终干燥的普拉米星。
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1. 安全操作:在整个合成工艺中,要注意使用化学品的安全操作,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避免对人身安全和环境造成伤害。
2. 设备选择:选择适合的反应釜、水解釜和过滤设备,确保反应过程的稳定和产物的质量。
3. 温度控制:合适的温度控制对于聚合反应和水解反应至关重要,要严格控制反应温度范围。
4. 搅拌条件:反应过程中的搅拌应该均匀而适度,以保证反应物的充分混合。
5. 溶剂选择:合理选择再结晶溶剂,注意其挥发性和溶解能力,以避免产物的质量受到影响。
己内酯开环聚合实验报告引言:己内酯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在医药、农业和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己内酯开环聚合是一种常见的合成方法,通过将己内酯分子中的内酯环打开,形成线性高分子链。
本实验旨在通过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合成具有一定分子量的聚己内酯,探讨其合成条件对产物性质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己内酯、催化剂、溶剂等;2.将己内酯、催化剂和溶剂按一定比例加入反应瓶中,并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搅拌反应;3.控制反应时间和温度,使反应达到平衡状态;4.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提取产物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聚己内酯,并对其进行了性质分析。
通过对产物的分子量、分子结构和热性能等方面的测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聚己内酯的分子量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催化剂种类和用量对产物的性质有显著影响;2.反应温度的控制对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和热性能有一定影响,适当的温度可以提高产物的质量;3.溶剂的选择和用量也对产物的性质有一定影响,不同溶剂条件下合成的聚己内酯性能有所差异。
结论:己内酯开环聚合是一种有效合成聚合物的方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质的产物。
本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溶剂选择等因素对产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合理调控这些因素可以提高聚己内酯的质量和性能。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探讨更多影响因素对产物性质的影响,并寻求优化合成条件,提高产物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研究聚己内酯在医药、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其潜在的新用途和市场前景。
结语:己内酯开环聚合是一项重要的合成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实验的开展,我们对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