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层表
- 格式:doc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6
概述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北濒渤海,东临黄海,是中国沿海12省(市)之一。
地理范围介于北纬34°22.9′~38°24.0′,东经114°47.5′~122°42.3′之间。
省境南北最长约40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公里。
全省面积约15.72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
从省区的平面形态和海陆分布状况看,全省可以小清河口至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为山东内陆,东为山东半岛。
内陆北、西、南3侧与冀、豫、皖、苏4省接壤;半岛东突于黄、渤海间,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相对峙。
山东海岸北起冀、鲁交界处的漳卫新河河口(即大口河河口),南至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河口,岸线长3121公里。
沿岸0~20米水深的浅海总面积为29031平方公里。
沿岸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海湾有51处。
其中以属渤海的莱州湾为省内最大的海湾,面积6060平方公里,绝大部水深在15米以内。
山东近岸岛屿计299个,总面积147平方公里。
其中的庙岛群岛北起北隍城岛,南至南长山岛,由21个岛屿组成,纵列于渤海海峡中,为山东省最大的群岛,并为黄、渤海的分界。
在地理记述上,按照行政区的分布与一定自然地理界线相结合,全省可分为鲁西、鲁北、鲁东和鲁中南。
鲁西以黄河为界分为二:黄河以北德州、聊城二地区为鲁西北;黄河以南,东平湖-南四湖以西的菏泽地区与济宁市西部为鲁西南。
小清河以北为鲁北,主要包括惠民地区和东营市。
潍河与沭河以东为鲁东,包括胶东和鲁东南两部分:基本上胶莱河以东为胶东或胶东半岛;沭河以东为鲁东南,又常称为沭东。
小清河以南,鲁西、鲁东之间统称鲁中南。
其中,南四湖以东,包括枣庄市和临沂地区南部的临(沂)、郯(城)、苍(山)区域为鲁南。
地质基础控制着山东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大势。
在大地构造上,山东是中朝地台的一部分,分别属其3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即华北断坳、鲁西断隆和胶辽台隆。
山东省岩石地层-泰山岩群泰山(岩)群ArT (37 - 0004) 3【创名及原始定义】德国人Richthofenl882年命名泰山系(Taishan Gruppe),取名于泰安市泰山一带。
原始定义:指以泰山地区为代表的变质岩系。
【沿革】1907年美国人Willis和Blackwelder改称泰山杂岩,认为是山东最老的变质杂岩,其组成大部分是火成岩,也许其中一部分的来源是沉积物;杂岩可划为三个岩群(岩组),片岩和片麻岩类,是最古老的;花岗岩类,相对比较蚀变;岩墙,较花岗岩类年轻。
1961年12月山东省地质厅、北京地质学院区测一大队(因以北京地质学院师生为主,故常简称北京地质学院)称为泰山群,认为泰山群是一套复杂的类地槽型沉积,并含有变质火山岩建造。
自下而上建立了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
时代为太古代。
以雁翎关组为“标准层”。
1963年程裕淇先生等对雁翎关地区的泰山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雁翎关组之下建任家庄组,山草峪组之上建付家庄-单家峪角闪质岩带。
1965年山东省地质局805队在进行1:5万泰安县幅区调时,将泰山地区的泰山群改称泰山杂岩,自下而上分为望府山岩组、笤帚峪岩组、唐家庄岩组、盂家庄岩组和冯象峪岩组。
1981-1986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二分队郑良峙、王世进等进行了“鲁西地区泰山群专题研究”,废弃万山庄组和太平顶组,认为其大部分是英云闪长岩体,少量残留地层归雁翎关组;在山草峪组之上建柳杭组。
随后,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王世进等,1986)进行了1:20万泰安、新泰幅区调,进一步完善丁上述划分方案。
1989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区调分队王致本等在进行1:5万徂徕等幅区调时,于雁翎关组之下首先建化马湾岩群,认为属中太古代,后改为化马湾岩组,归泰山群。
同年,董一杰等认为雁翎关至柳杭带的泰山群为一向斜,柳杭组与雁翎关组可以对比,是同一层位。
1992年10月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九地质队区调分队张连峰等在1:5万新汶、放城幅区调中,在盂家屯带发现一套石榴石英岩、石榴黑云石英岩等组成的地层残留体,称之为盂家屯岩组,先归为前泰山岩群,后并^泰山岩群,置于雁翎关组之下。
2.山东区域地质概况2.1 区域地层山东省地层在全国地层区划中,属华北地层大区之晋冀鲁豫地层区的东南隅。
根据全国三级地层区划原则,可将山东地层区分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鲁西地层分区和鲁东地层分区3个地层分区,华北地层分区与鲁西地层分区内的地层发育特征相近,但前者以新生代地层非常发育且厚度巨大而有别于后者,他们的分界线为聊城—兰考断裂和齐河—广饶断裂。
华北平原地层分区和鲁西地层分区与鲁东地层分区界线为沂沭断裂带内的安丘—莒县断裂。
山东省域内自太古宙至新生代的地层都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齐全。
地表出露以中、新生代地层为主,其次为古生代地层;元古宙地层分布局限,太古宙地层零星出露。
由老至新,地层出露面积逐次增大。
2.1.1 前寒武纪地层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包括太古宙地层、元古宙地层。
2.1.1.1太古宙地层山东省的太古宙地层包括分布于鲁西地区的中太古代沂水岩群和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及分布于鲁东地区的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和新太古代胶东岩群。
它们均呈包体状残存于太古宙—元古宙变质侵入岩体中,分布零星,其中以泰山岩群分布范围最大。
1.中太古代地层(1)中太古代沂水岩群沂水岩群发育于沂沭断裂带内汞丹山凸起的中部,呈岛状、透镜状、条带状等各种包体形式残存于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及古元古代变质花岗质侵入岩体中。
是一套麻粒岩、含紫苏辉石斜长角闪岩、紫苏变粒岩和紫苏磁铁石英岩等的岩石组合。
自下而上划分为石山官庄岩组和林家官庄岩组。
岩群总厚1729m。
(2)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唐家庄岩群主要出露在莱西唐家庄和马连庄、莱阳谭格庄及栖霞鸡冠山等地,呈包体状残存于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体中。
主要岩性为磁铁石英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紫苏斜长麻粒岩、石榴二辉麻粒岩、斜长角闪石、磁铁二辉麻粒岩等。
地层可控制厚度为24m。
2.新太古代地层(1)新太古代泰山岩群泰山岩群是分布于鲁西地块上的新太古代变质地层单位,沂源韩旺、苍峄、东平等变质沉积型铁矿床发育在这套变质岩系中。
山东省区域地层表山东省地层,缺失上奥陶系、下石炭系及三迭系外,其他均有出露。
基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三。
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泰山群;元古~太古界胶东群、胶南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济宁群及土门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三迭系等地层。
地层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三区。
以沂沐断裂带的昌邑~大店深大断裂为界,全省地层分成东西两部分,地层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别。
东部(鲁东地区)发育元古~太古界胶东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及中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不甚发育;西部鲁中南地区除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外,其余地层发育较全;鲁西、北地区则发育很厚的新生界地层。
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主要岩性概述如下:第一节太古界泰山群(前称泰山杂岩)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是鲁西地区的结晶基底。
著名的泰山、鲁山、徂徕山、蒙山和四海山均由此构成。
泰山群主要有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变粒岩组成,普遍遭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大部分地区遭受强烈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形成各种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
出露厚度大于12000米。
泰山群地层区域变质时代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一般认为在25亿年左右,大致与太行山区的阜平群及辽东半岛的鞍山群相当。
泰山群岩性组合分为四个组。
自下而上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四个组为连续沉积。
从老至新叙述如下:一、万山庄组(Artw):厚度1300-4631m本组地层出露不广,主要分布于蒙山一带,构成蒙山倒转背斜的核部。
呈北西南东向延伸。
徂莱山地区有零星分布。
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为主,次为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绿泥片岩等。
岩石普遍遭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
变质岩的地质年代根据万山庄附近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24.45亿年。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省在北纬34度25分至38度23分、东经114度36分至112度43分之间,东西最长约700公里,南北最宽420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
山东省的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山东省的最高点是位于中部的泰山,海拔1545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海拔2米至10米。
山东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山地、丘陵约占34%;河流、湖泊约占3%。
山东省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干流长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条。
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
其他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淮河等。
山东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
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山东主要的山脉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艾山、牙山、大泽山、孟良崮等。
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全省年平均气温11度—14度,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950毫米,无霜期沿海地区180天以上,内陆地区220天以上。
山东介绍-地理位置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
概述
在全国地层区划中,山东省大部属华北地层大区(V)晋冀鲁豫地层区(V4),据三级区划原则可分为华北平原(V48)、鲁西(V410)及鲁东(V411)三个地层分区。
鲁东南海域属华南地层大区(Ⅵ)扬子地层区(Ⅵ3)连云港地层分区(Ⅵ35),仅在日照市前三岛、达山岛及东牛山岛等小岛上有地层露头(图1-1-1-1)。
图1-1-1-1 山东省地层综合区划图
华北平原地层分区(V48 ),是指聊城-兰考断裂以西和齐河-广饶断裂以北的广大第四系覆盖区,以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并含油、气等矿产为特征。
鲁西地层分区(V410),是指华北平原地层分区以南和以东,安丘-莒县断裂以西的区域,以古生代地层发育为特征。
寒武纪地层层序清楚,露头良好,为我国北方地层划分标准。
中、新生代地层只发育在小型断陷盆地中,含石膏、煤等沉积矿产。
鲁东地层分区(V411),是指以安丘-莒县断裂以东地区,以前寒武纪地层和中生代白垩纪地层发育为特征。
胶莱盆地内白垩纪地层发育,为中国东部陆相地层划分的标准之一。
其东南侧为胶南-威海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带。
富含金、石墨、滑石等矿产。
连云港地层分区(Ⅵ35),北东以近岸断裂和连云港(海州)-泗阳断裂为界,东南以响水-淮阴断裂为界。
以出露新元古代地层,并发育榴辉岩相和蓝片岩相高压变质带为特征。
含磷矿。
各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情况见表1-1-1-1。
山前组
续表1-1-1-1 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表
续表1-1-1-1 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