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温度》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79 KB
- 文档页数:3
《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
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学生对“温度”这一名词并不陌生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日常生活中的认识反而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
因此,要强调与日常生活的不同。
学生的好奇心也会促使他们想了解医生使用体温计前为什么总是要“甩一甩”。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温度计的构造、使用方法。
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自制温度计,各种温度计(各1支),各种温度计挂图(各1副),实验用温度计(30支),烧杯(60只),冷水、温水、开水。
六、教学过程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学生思考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学生议论。
教师讲述: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
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一)温度计问题情景:用手去感受热水和冷水。
请2-3位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把左手放进A烧杯,右手放进C烧杯,过1-2分钟,迅速将两只手同时放进B烧杯中。
问感觉B杯的水究竟是冷还是热呢?冷热程度如何呢?在此基础上引出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演示自制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原理,得出结论。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对温度计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尤其是对体温计特殊结构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准备三杯水,一杯热水、一杯温水、一杯冷水。
让几位学生将手指分别放入这三杯中,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觉。
接着让他们将手指从热水中拿出放入温水中,再从冷水中拿出放入温水中,描述感觉的变化。
提问学生:为什么同样是温水,感觉却不一样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温度。
(二)讲授新课1.温度温度的概念:讲解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强调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感觉有时会不准确,比如冬天在室外摸金属和木头,会感觉金属更冷,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可能是相同的,只是金属的导热性更好,所以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温度。
温度的单位:介绍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并讲解摄氏度的规定。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同时提及还有其他的温度单位,如开尔文(K),简单介绍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T=t+273.15K。
2.温度计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讲解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通过实验演示,将一个装有染色酒精的小玻璃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玻璃管中液柱的升降情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温度》教学设计概述(一)课标分析《温度》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三章《物态变化》的第一节。
(二)教材分析第三章的教学以“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为起点,不仅仅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因为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可以说“温度”是“物态变化”的核心,而学会使用“温度计”则是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
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生活中,学生接触天气预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摄氏温度的读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加一引导。
摄氏温度的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点,但只要把读的问题解决了,写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学生可能不能一下子用正确的方法,要在学生错误的读法上引导学生正确读数。
(四)教学目标1.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通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五)教学策略学生对温度的说法并不陌生,其理解也与教材的说法基本一致。
要重点让学生明白,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通过讨论交流自制温度计,让学生领会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从而顺利进入教学过程。
继而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释。
自然界的各种温度,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来获得,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是学生学习本章后应具备的技能,一定要引导学生先观察量程分度值,再进行正确操作。
(六)教学用具1.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课堂多媒体、白板、PPT课件。
3.1《温度》教学设计题引导温度计: 其次, 利用问思考1、自制温度计放在热水和冷水中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情况?2、你能否知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展示构造】小瓶太大,可缩小为玻璃泡;液体可选用酒精、煤油和水银等。
认识桌面上的各种温度计,进行观察比较,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行比较,使学生形象认识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该环节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再通过动画展示,形象认识温度计的具体改进方法。
二、摄氏温度(活动三)1、摄氏温度的规定提出问题引导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常用温度计,自学教材“摄氏温度”这部分内容。
思考:1、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什么?2、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课件展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学生自学,完成思考题。
初步认识摄氏度以及摄氏度的规定。
观看动画形象认识1℃的规定。
摄氏度的规定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生动直观,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冰水混合物等分100份1份为1摄氏度100沸水记作1℃绍估测温度的方法。
1【知识迁移】结合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教材,了解三种温度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并思考被测温度能否超过所选的温度计的量程?课件播放视频: 温度过高而使温度计被胀破简单介 【想一想】展示使用温度计测水温的 一些做法。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12以小组 认真读数 填入实验下面几种做法,哪种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错在哪里?3 4【媒体展示】展示读数时的图片,引导学生判断哪个视线是正确的。
俯视【提问引导】除了读数仰时,视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面相平,我们能不能在温度计放入后,就立刻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读数?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温的方法。
估、认、浸、等、读、记 【学以致用】实验: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小组讨论交流: 找出错误的原因,总结正确的方法。
3.1《温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温度概念的引入、摄氏度的定义、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及其工作原理、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摄氏度的定义,认识体温计和温度计,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认识摄氏度,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对温度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2. 教学重点:温度的概念,摄氏度的定义,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体温计、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温度的物体(如热水、温水、冷水),让学生感受温度差异,引出温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温度的概念,介绍摄氏度的定义,讲解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重点讲解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分析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在实际使用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正确测量温度。
5.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摄氏度的历史,以及温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温度概念、摄氏度定义、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温度的概念,并解释摄氏度的定义。
答案: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度量单位,定义为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点与沸点之间的温度间隔,即1摄氏度等于1/100的热力学温标。
2. 题目:请说明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初中物理温度教案人教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与热量、内能的关系。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并能正确读取温度值。
(3)了解热量传递的途径和方式,理解热传递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温度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利用热量公式Q=cmΔt,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通过实际例子,分析热传递的过程和条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温度的概念及其单位。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3)热量传递的途径和方式。
2. 教学难点:(1)温度计的原理。
(2)热量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温度吗?在生活中是如何测量温度的?(2)讲解: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2. 探究温度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1)实验: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温度计是如何工作的吗?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3)讲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正确使用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观察量程和分度值、浸入液体时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等。
3. 学习热量公式Q=cmΔt(1)实验:让学生用酒精灯加热铜块,观察铜块温度升高,记录数据。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吗?(3)讲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可以用公式Q=cmΔt计算,其中c为比热容,m为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4. 分析热传递的过程和条件(1)实例:讲解热水向冷水传递热量的过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热传递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3)讲解:热传递需要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热量公式以及热传递的条件。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了解温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温度变化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温度的概念及单位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 温度的影响因素4. 温度变化的现象及原因5. 生活中的温度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变化的现象及原因。
2.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变化的现象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变化的原因。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温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烹饪等,引出温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温度的概念及单位:讲解温度的定义,介绍温度的计量单位,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4. 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温度的因素,如环境、时间、物质状态等。
5. 温度变化的现象及原因:观察实验现象,探讨温度变化的原因,如加热、降温等。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温度知识的了解。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温度计使用方法和温度变化原因的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价: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他们在讨论中的贡献。
《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②了解并记住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②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液体温度计的设计。
四.教学教具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每组3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温水、冷水若干。
五.教学过程:师:大家桌面上有三杯水,大家摸一下,有什么感觉呢?生:有冷的,烫的和温的。
师:我们今天学习一个和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量-----温度。
(板书标题:温度)师:这种凭感觉判断物体温度高低的方法可靠吗?生:不可靠。
师:哪个同学来谈谈呢?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其他同学一起体验这个同学的方法。
师:看来我们要比较物体温度的高低,需要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
(板书:温度计)大家的桌面上都有自制的温度计,它能为我们做点什么呢?生1:放在热水中,液柱变高,放在冷水中,液柱变低。
生2:握在手中,可以看到液柱变高师:由此可见,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做成的。
(板书标题:温度计的原理)师:还有什么发现吗?生1:发现有的温度计漏气,不管放入冷水还是热水中,液柱都没变化。
生2:发现用酒精和水做成的温度计,放入同一杯水中,液柱升高的高度也不一样。
生3:发现管的粗细不一样,放入同一杯水中,液柱升高的高度不一样。
生4:发现瓶子的大小不一样,放入同一杯水中,液柱升高的高度不一样。
生5:发现管子如果太短,瓶子中德液体就会容易溢出来。
师:老师没想到大家在做温度计时,有这么多得发现啊。
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问题,以后没准也会成为一个科学家呢。
师:要想测出具体的温度值,我们应该对温度计进行怎样的改进呢?生:标上刻度师:刻度怎样来标呢?学生:先将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等液体稳定后,在液面到达的位置标上0℃,再放入沸水中,等液体稳定后,在液面到达的位置标上100℃,然后将0℃和100℃之间100等份,1等份就是1℃。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2022年版课标要求】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3.能说明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日常温度计的种类、温度计工作原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理解不同角度的读数结果有何差异。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用多媒体投影要点,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实际使用温度计,加强实践应用。
学法:观察实验,阅读课本,积极参与活动。
【课前准备】三个烧杯、冷水、温水和热水、自制温度计、演示用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若干)、家庭用寒暑表(若干)、体温计(若干)。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利用PPT展示春、夏、秋、冬的图片。
提出问题: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之间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
提出问题:你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吗?如何知道温度是多少?怎么测量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二、进行新课温度计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双手同时放入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相同吗?学生活动:随机选一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验,说明自己的感觉;再随机选一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验,说明自己的感觉。
教师总结:感觉是不可靠的,那么如何得到准确的温度高低呢?我们需要用温度计来判断。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让学生猜测哪杯冷哪杯热?说明方法,再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热水比冷水热多少?学生回答:测量温度,加以比较。
引出问题:要研究热水比冷水热多少,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仪器来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这个仪器叫什么呢?教师出示实验室用温度计。
(1)了解温度计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