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田野调查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16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一、研究背景田野调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以获取研究对象的真实信息,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
在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的搜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文献是指民间创作的各种书籍、手稿、画作、歌谣、谚语等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对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田野调查中有效地搜集整理民间文献,并加以利用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二、搜集民间文献的方法1.实地走访在田野调查中,实地走访是获取民间文献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可以了解到他们所保留的各种民间文献,包括口头文学、手工艺品、历史文书等。
在实地走访中,研究者需要善于沟通,引导当地居民分享他们的文化财富,同时也要兼顾当地的文化习惯,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以便更好地搜集到有价值的民间文献。
2.档案资料搜集在田野调查中,还可以通过查阅当地的档案资料,获取到有关的民间文献。
这些档案资料可能包括地方文献、家谱文献、宗教文献等,通过对这些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归纳,同样可以获取到丰富的民间文献信息。
3.文献调查文献调查是指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刊物、报纸等文献资料,搜集有关民间文献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到一些已经被整理和出版的民间文献,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民间文献的整理与利用1.整理与分类在搜集到民间文献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整理与分类。
首先要进行鉴别和鉴定,确定其真实性和价值。
然后根据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将其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口头文学、手工艺品、历史文书等。
在整理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献进行数字化存储,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利用。
2.研究与分析在整理完成后,可以对民间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探索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民间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以及社会风貌,为当地的文化研究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
田野调查1基本介绍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举凡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都可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这便是田野调查。
也是成为一个人类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田野调查为对于描述原始资料蒐集的概括术语,其所应用的领域包括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地形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建筑学、及社会学等自然或社会科学领域。
与其他在实验室准控制状态下环境的研究相比,田野工作主要于实地进行。
根据研究对象的生亡与否,以及它们的存在地点位于居住栖息地或埋于土下,田野工作的实质内容也会有所差别。
化石与考古遗址的挖掘均包含田野工作,其他如访问或观察人们以学习他们的语言、民俗、和他们的社会结构等过程也都包含在内。
某些状况,尤其是研究的主题为人类本身的时候,工作的拟定必须再经过设计,以避免观察者效应或是过度理论化或过于理想化该实质文化活动的风险。
2阶段流程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3准备阶段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直接观察和与研究对象沟通,收集关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数据。
在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讨论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的研究。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是指非正式的、口头传播的、非专业的文献资料,通常由普通民众创作和传播。
这些文献包括民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谚语等。
这些文献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对了解社会民俗、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意义。
田野调查中搜集民间文献的方法多样化,可以通过直接参与调查对象的生活、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听取他们的讲述等方式获取。
研究者还可以在采访过程中询问调查对象知不知道某些民间文献,并让他们讲述、演唱等,对这些文献进行收集。
搜集到民间文献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整理与归纳。
需要将搜集到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目录,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利用。
还需要对文献进行研究对象、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介绍,以便于确定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还需要将文献进行电子化处理,以提高保存和利用的效率。
对于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的利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价值。
民间文献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和解释社会与文化现象。
通过对民间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
民间文献可以帮助研究者研究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民间文献的比较和对比,可以观察和分析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和传承。
民间文献可以为社会和文化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对民间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期望,为政府制定更符合民众意愿的政策提供参考。
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利用也对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可以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格式篇一:田野调查报告模板解读陕北山村——清涧县王宿里村住户调查前言20XX年7月24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陕北调研小组,坐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在走过2110公里后到达西安。
然后,他们于次日转车前往清涧县老舍古镇,再入住到王宿里村,与当地的陕北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其中六人被分成两组,分别对刘仕强和刘进军两户农家进行调查。
通过对两户人家经济、耕作和生活等各种情况进行记录,以及对其他村民进行采访,从而对该村和农户的状况进行记录和调查。
一、自然环境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
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
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
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
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
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
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
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
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
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
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
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
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
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
第四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一、田野作业及其必要性(Fieldwork and its Necessity)田野作业,也叫田野调查,它是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共同运用的基本方法,即研究者到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中去做实地调查,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供研究。
这种方法是与案头工作相对应的、一种可操作的方法。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目的:观察和记录演述的内容与过程,发现文艺演述和当地人生活的关系,领会当地的文学知识。
而要达到这些目的,深浸(deep immersion)于民间文学的演述生活才是唯一的途径。
当然,田野作业还有一个大家不愿挑明的好处,就是可以获得知识的合法性。
二、学术认识的转变与反思:从田野作业到田野研究1.哪儿是田野?“田野”是作为一种观念性而存在的特定的学术空间。
每一次田野的进行,都是学者学理性思考与现实性地域的结合。
我们所应当做的是在理论关注和可以说明这种关注的地点之间寻求一个充分的吻合。
因此,田野其实是有限度的无处不在,是随机与刻意抉择的重合。
2.田野研究与田野作业是否同义?田野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含括着田野作业,并将之整合为田野研究中的基础环节,同时提倡个案与专题。
田野案头准备工作和理论预设,应包括具体的操作层次与技术路线,还应包括对更为丰富的理性思考。
【田野研究的过程】田野作业(fieldwork)→访谈(interview)→田野笔记(field notes)→田野记录(transcribing)→田野报告(reporting)→田野翻译(translating)→田野的文本化(textulizing)→田野档案(archiving)→被阐释的文本(a performance-centered text = report + record)。
3.田野中的“我”是谁?①1920’s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owski):主张“移情”,即通过亲身体验他者的生活,去观察他者、理解他者、包容他者,在他者的世界中揭示生活的真相。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一、引言民间文学是指由普通民众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承载着民间的智慧和情感,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为了深入了解民间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田野调查。
本报告旨在呈现调查结果,并探讨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未来发展。
二、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区的农村和城市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民众对于民间文学的认知程度和阅读习惯。
而通过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家的创作动机和经验分享。
三、调查结果1. 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民间文学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其具体的定义和范围仍存在一定的模糊。
这可能是因为民间文学的概念相对宽泛,包含了许多不同形式的作品,如民间故事、谜语、歌谣等。
2. 阅读习惯调查显示,尽管现代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学的关注度下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着阅读民间文学的习惯。
他们认为民间文学能够传承历史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
3. 创作动机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民间文学作家的创作动机。
他们表示,创作民间文学是为了记录和传承民间智慧,同时也是表达自己情感和思考的一种方式。
他们认为民间文学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四、民间文学的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头传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瑰宝。
通过民间故事、歌谣等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价值观。
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2.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单一和浅薄。
而民间文学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3. 传递智慧和道德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包含了许多道德故事和寓言。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学习到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道德教育的载体。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一、引言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内在规律和变迁过程。
在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是获取社会和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它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实际调查中,如何有效地搜集、整理和利用民间文献,成为了研究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为主题,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民间文献搜集1.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定义及分类民间文献是指反映民间文化传统、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的书籍、手抄本、传单、信札、笔记、纪念品等各种古今文物、丛书与遗籍等传统文化资料,是反映民间文化、民族习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和民间医学的重要载体。
根据其性质和内容可将民间文献分为口头文献、书面文献、实物文献三类。
口头文献通常包括民歌、民谣、民间传说、口头历史等;书面文献主要包括民间手抄本、家谱档案、典籍、家书信札等;实物文献则包括民间工艺品、民间乐器、传统服饰等。
2. 民间文献的搜集渠道(1)社区调查:通过深入社区、村落、乡镇进行田野调查,对当地的老年人、村民代表、民间艺术家等进行访谈,了解其掌握的民间文献信息。
(2)家访调查:通过挨家挨户的方式,对于当地的居民进行访谈,询问其家中是否有传统文化书籍、文物等,以及相关的故事、传说等口头文献。
(3)传统节日集市: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或者集市,现场搜集相关的民间文献,并通过购买或者交换的方式获取。
搜集民间文献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需要研究者具备良好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能够与民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其次需要保持谨慎和尊重,不可冒犯民众或伤害当地文化传统;最后需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及时整理和保管民间文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 民间文献整理的重要性民间文献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因而其整理显得尤为重要。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
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
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
这就是民族志。
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
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
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
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
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
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
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
在研究前期必须要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
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
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
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
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
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1)男(2)女2. 您的年龄:(1)18岁以下(2)18-30岁(3)31-45岁(4)46-60岁(5)60岁以上3. 您的学历:(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中专(4)大专(5)本科及以上4. 您所在的地区:(1)城市(2)农村二、非遗项目认知1. 您是否了解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1)非常了解(2)比较了解(3)一般了解(4)不太了解(5)完全不了解2. 您是否知道您所在地区有哪些非遗项目?(1)非常清楚(2)比较清楚(3)一般清楚(4)不太清楚(5)完全不清楚3. 您对以下非遗项目的了解程度如何?(多选题)(1)民间文学(2)传统音乐(3)传统舞蹈(4)传统戏剧(5)曲艺(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7)传统美术(8)传统技艺(9)传统医药(10)民俗三、非遗传承现状1. 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非遗传承现状如何?(1)非常良好(2)比较好(3)一般(4)不太好(5)非常不好2.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非遗传承有积极影响?(多选题)(1)政府政策支持(2)传承人自身努力(3)社会关注(4)媒体宣传(5)学校教育(6)其他(请说明)3.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非遗传承有消极影响?(多选题)(1)传承人老龄化(2)传承人收入不稳定(3)传承人缺乏创新(4)市场需求减少(5)传承人流失(6)其他(请说明)四、非遗保护与发展1. 您认为以下哪些措施对非遗保护有积极作用?(多选题)(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2)加大财政投入(3)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4)举办非遗展览和活动(5)加强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6)其他(请说明)2. 您认为以下哪些措施对非遗发展有积极作用?(多选题)(1)鼓励传承人创新(2)加强非遗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融合(3)提高非遗项目的市场竞争力(4)加强非遗传播和推广(5)培育非遗产业(6)其他(请说明)五、其他1. 您认为非遗在您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1)非常重要(2)比较重要(3)一般(4)不太重要(5)完全不重要2. 您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建议:(请在此处填写您的建议)感谢您的参与!您的宝贵意见对我们开展非遗田野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学田野调查报告民族学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社会或文化现象的实地考察、观察、记录和研究,以了解人类文化及其变迁的过程。
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理论为指导、以数据为基础、以工具为手段的系统调查,是深入了解人类生活、人类文化、人类行为的方法。
田野调查是当前社会、文化及人类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间文学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民族学田野调查报告”的介绍和分析,来说明田野调查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一、田野调查概述1.田野调查的定义田野调查可以定义为一种研究方法,是指采用田野工作来研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种文化或一条社会文化现象的方法。
田野调查的实质就是到社会实践中去,亲身观察、探究和了解社会、文化、人群等的过程。
2.田野调查的特点田野调查的特点是实地调查、实地记录、实地采集、实时观察,它是一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和研究人类行为、习惯和文化的方法。
田野调查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创造性,也就是说,在田野工作过程中,调查者需要不断地创新思路,创造方法,去探索研究对象的深层次含义,这也是田野调查的突出之处之一。
3.田野调查的意义田野调查作为基础研究方法之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寻求知识和揭示真相,更在于培养调查者的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提高了社会的认知。
田野调查不仅是研究民族、文化、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有助于了解和深化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联系,增强人类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田野调查的应用1. 民族学田野调查在民族学田野调查中,田野调查可以帮助民族学家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与变迁的情况。
通过田野调查,民族学者可以了解到各民族的婚姻、家庭以及宗教情况,探究不同民族社会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和观察,获取关于特定社会群体、地区或问题的详尽信息。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民间文献是指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创作、使用和传承的文献资料,包括口头传统、民间故事、民谣歌曲、民间艺术等多种形式。
民间文献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展开研究,并探讨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意义。
一、民间文献的搜集在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的搜集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民间文献的搜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调查者可以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村落或乡镇,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故事传说等内容,记录下他们口头传承的文化资料。
调查者可以走访当地的老艺人、老故事讲述者等,从他们口中获取丰富的民间文献资料。
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录音等形式,让研究对象主动参与到民间文献的搜集中来。
通过这些途径,调查者可以获取大量真实、鲜活的民间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搜集到大量民间文献之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
民间文献的整理主要包括归纳分类、整理文本和建立档案等环节。
需要对搜集到的各类民间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根据内容和形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主题,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利用。
需要对整理出的民间文献进行文本编辑和标准化处理,保证文献的准确性和规范化。
可以将整理好的民间文献资料建立档案,包括电子数据库和实体档案两种形式,以便于日后的查阅和利用。
通过整理工作,可以使民间文献资料更加清晰、系统,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民间文献的利用是对搜集和整理所得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的过程。
在田野调查的研究中,民间文献的利用具有多种方式。
可以将所得的民间文献资料与其他调查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全面深刻的结论。
田野調查第一節觀察法與田野調查一、田野調查是觀察法的一種二、觀察法的適用情形與運用步驟三、參與觀察法的優缺點第二節田野調查前置作業與資料蒐集一、田野調查前置作業二、田野調查資料蒐集第三節田野調查的資料處理一、利用科技進行資料處理二、田野調查資料處理的遠景第四節田野調查與研究倫理第五節田野調查在管理學的應用參考文獻田野調查田野調查源自於人類學家在分析各原住民文化時,所採取的一種研究方法。
研究原始人類(例如非洲部落土著)所使用的方法,人類學稱為民族圖誌學(Ethnography),這種方法涉及現場觀摩,將某一民族的生活與民俗風情,以圖畫和日誌記載下來,就像在「探索頻道」與「國家地理頻道」中,所看到的紀錄片一樣。
Ethnography這個字原意為「紀錄不識字民族(非現代文明的人類)的活動」(the study of illiterate people),而人類學家也是以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才發展出這一套完整的方法,然後被管理學者將研究的技術轉移了過來。
田野調查正式起源於十九世紀初,當時的人類學者多從事象牙塔式的研究,總是關在辦公室裡足不出戶地唸書,然後整理出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所以又被稱為沙發式(armchair)調查法。
一九二O年左右,人類學者被迫要去「現場」等待著,寫出的研究作品才能被信服。
(蕭瑞麟,2006)田野工作的理想是透過同理心(empathy),讓人類學者能掌握「土著的觀點」(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而非侷限於研究者自身的文化與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
(郭佩宜,2006)「田野工作」(fieldwork,field research)的誕生,其實是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
波蘭裔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初布蘭群島(Trobriand Islands)做研究,他原本只是計畫作一個短期的研究,後來因為第一次大戰爆發,殖民該地的英國與波蘭卻分屬不同陣營,因此他被迫留在當地超過了兩年。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一、前言民间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告主要介绍我所在地区的民间文学调查结果,并分析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
二、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间文学情况,我们在调查中采用了多种方法:1.问卷调查。
我们通过散发问卷的方式,收集了200份居民对当地民间文学的认知和态度。
2.访谈调查。
我们走遍了当地的各个乡镇和村庄,采访了许多民间文学的传承人、鼓励者和研究者,了解了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3.实地观察调查。
我们出现场考察了当地的各种传统节目、舞蹈和歌曲,并做了详细记录和研究。
三、民间文学的现状通过对民间文学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民间文学的传承有严重的断层。
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缺乏传承的意识和能力。
2.民间文学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
市场的商业化、文化的单一化等因素,使得民间文学在现代文化浪潮中越来越难以生存。
3.民间文学的创新受到限制。
缺乏原创能力、缺乏创新精神、缺乏现代化的表现形式等因素,制约着民间文学的发展。
四、民间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文学传承的现状比较堪忧,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民间文学在未来发展中的机遇和希望:1.传承问题。
应该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的认识,并通过教育培养他们的传承意识和技能。
2.市场营销。
应该开发创新的营销方式,使得民间文学能够进入市场化运作,同时也确保了民间文学的生存和发展。
3.创新问题。
应该积极研发现代化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使得民间文学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
五、结论民间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
通过对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希望我们的调查报告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田野调查对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摘要:田野调查是民间文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民间文学以田野调查为生长土壤,找寻灵感与思路,并创造出了大批民间文学作品,成为了我国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进行民间文学作品内涵与价值研究时,如仅依靠自身想象或自我判断,则无法切实把握民间文学所描述的真实情景与情感。
而借助田野调查,则可以解决该问题。
基于此,关注在民间文学研究中,田野调查所发挥的作用与现实意义,以引导学者关注田野调查,研究出更具生命力的民间文学成果。
关键字:田野调查民间文学作用意义引言在进行民间文学研究时,多需要去做一些田野调查,以更好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了解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情景,感触文字中承载的情感与思想。
缺乏田野调查,仅仅依靠想象力,是无法真正掌握与获悉民间文学的价值的。
基于此,在研究民间文学时,需要高度重视田野调查,以获得与民间文学相关的田野体验,从而为开展民间文学研究,提供感性与理性思路。
一、民间文学与田野调查的基本认知民间文学与书面作家文学存在着显著差异,其创作的主体是劳动人民,民间文来自于民间,描述的是广大民众的情感世界与生活状况。
民间文学的出现、发展与传承,都与民族、宗教、社会风俗等存在着紧密关系,在属性特征上,表现出以下几点:其一,集体性。
民间文学汇聚的是群众智慧,传达的是群众愿望与情感,是富含集体意识的作品。
甚至一些民间文学是大众集体所创造的;其二,口头性。
民间文学的创造形式多表现为口头创作,在口口相传中流传下来,如《玛纳斯》等作品;其三,变异性。
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人讲述的故事与情节存在着一定差异,且与区域风俗、个人体验等相关,这也让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变得更为精彩,出现了众多版本。
如《阿诗玛》其版本就有数十个之多。
研究民间文学,是了解与探究民众生活情感世界与生活状况的一种方式,也是丰富我国文学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方法上,多需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完成研究。
田野调查也被定义为田野作业或实地调查等,在西方学术界中认为,田野调查是学者面向一定文化的研究对象群体所开展的一系列调查活动。
田野调查报告五篇范文第一篇:田野调查报告田野调查报告调查课题:中国农村的婚嫁风俗习惯调查内容:在中国农村举行婚礼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风俗习惯等需要讲究。
首先了解一下这些风俗,进而对其进行分析,了解这些风俗的成因、起源及其发展。
调查方式:亲身参加一场农村的婚嫁仪式,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向一下长者询问。
调查对象:迎亲仪式调查时间:2011年10月1日调查人:李先庆2010302660061今年国庆节的时候,恰逢有七天长假,我参加了我姐姐的婚礼。
我是农村出生的,并且对农村的一些风俗习惯比较感兴趣。
在农村,婚礼可以说是很大的一件事情了。
因此,婚礼中的一些风俗习惯也算是相当多的。
这次,我参加了我姐姐的婚礼,恰巧能够做一次田野调查,深入了解一下婚礼的风俗习惯。
在农村,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并不是仅仅举行了一场婚礼这么简单,其实,在这之前,还有很多的流程必须要走,但是,现在的农村似乎也慢慢淡化了这些内容,有很多的环节都有所减少了。
我想,这可能是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规律,人们越来越追求那种快餐式的婚姻。
而这种趋势似乎也影响到了农村吧。
在结婚之前,我姐夫先就到过我家里好几次,其中,有一次是来送糖吃的。
那天上午吧,他从家里买好一些糖果,然后带到我家里来了。
然后,在中午吃完饭之后,我就到我家门口燃放鞭炮。
下午的时候,我们村子里的很多人就在吃完午饭之后,来到我家里坐坐,他们向我爸妈送上一些祝福的话。
有的人说:你看你们现在多舒服了啊,儿子考上大学了,姑娘也出嫁了,你们的任务都差不多完成了,就可以等着安享晚年啦。
然后,我父亲会说:那里啊,这儿子四年大学没毕业,就还要攒劲做事呢。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乡亲父老们在我家里互相轻松的谈话,我就在旁边给那些男人们散烟,还要给所有的人端茶水,杯子里的喝完了还要不断过去给别人加水。
这时,我的二妈、三妈他们就不断地给来送恭喜的客人们散糖吃。
下午很晚的时候,来玩的客人才慢慢散去。
这个风俗在我们那里叫做“送糖吃”,就是男方给女方家里送过来一些糖果,然后发给本村的乡亲父老们吃,就是相当于对外宣布:这一对男女已经确立了恋人的关系。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
田野调查是一种通过实地调查来收集社会和文化信息的研究方法。
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经常会利用各种民间文献来丰富研究数据和分析结果。
本文将对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进行研究。
民间文献的搜集是田野调查中的重要环节。
民间文献包括但不限于民间传说、民谣、民间故事、民俗学资料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搜集这些民间文献,如通过实地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
还可以借助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遗产机构等机构的帮助,查找和获取已有的民间文献资源。
民间文献的整理是田野调查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在搜集到大量的民间文献后,研究者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
这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献中的社会和文化信息。
在整理民间文献时,研究者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地域分布、主题内容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分类和整合。
民间文献的利用是田野调查中的最终目的。
利用民间文献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社会和文化现象,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民间文献的内容分析、比较研究、文本解读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研究者还可以结合实地调查的结果,通过对民间文献的对比和验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研究的结论和观点。
田野调查中的民间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任务。
研究者需要通过有效的搜集渠道,搜集丰富多样的民间文献资源;通过科学的整理方法,对文献进行分类、整合和归档;通过对民间文献的深入分析和利用,提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民间文献资源,丰富和完善田野调查的研究结果。
尊敬的受访者:您好!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特此开展民俗田野调查。
本问卷旨在收集您对家乡或所在地区民俗文化的看法、了解程度以及传承现状等方面的信息。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放心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是?A. 男B. 女2. 您的年龄是?A. 18岁以下B. 18-30岁C. 31-45岁D. 46-60岁E. 60岁以上3. 您的学历是?A. 小学及以下B. 初中C. 高中/中专D. 大专E. 本科及以上4. 您的职业是?A. 学生B. 企事业单位员工C. 农民D. 自由职业者E. 退休人员F. 其他5. 您所在地区是?A. 城市地区B. 农村地区二、民俗文化了解程度6. 您对家乡或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了解多少?A. 非常了解B. 比较了解C. 一般了解D. 不太了解E. 完全不了解7. 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家乡或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A. 父母长辈传授B. 学校教育C. 书籍报刊D. 电视、网络等媒体E. 参与民俗活动F. 其他8. 您认为家乡或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哪些特点?A. 历史悠久B. 文化底蕴深厚C. 地域特色明显D. 传承有序E. 活力十足F. 其他三、民俗文化传承现状9. 您认为家乡或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如何?A. 传承良好B. 传承一般C. 传承困难D. 传承中断10. 您认为造成家乡或所在地区民俗文化传承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A. 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兴趣不高B. 民俗文化活动经费不足C. 民俗文化传承人匮乏D. 民俗文化保护意识薄弱E. 其他11. 您认为应该如何加强家乡或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A.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B. 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C. 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激发年轻一代兴趣D.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E. 其他四、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12. 您认为家乡或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需要保护吗?A. 需要B. 不需要13. 您认为应该如何保护家乡或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A. 建立民俗文化保护区B. 制定民俗文化保护政策C. 加强民俗文化传承人培养D. 举办民俗文化活动E. 其他14. 您认为家乡或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应该如何发展?A. 保持传统特色B. 结合现代元素,创新发展C. 适应市场需求D. 其他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填写这份问卷!祝您生活愉快!(注:本问卷由民俗田野调查课题组设计,仅供参考。
民俗⽂化⽥野调查研究报告民俗⽂化⽥野调查研究报告 为弄清楚⼀个事件或⼀个情况,我们有必要弄明⽩问题情况,最终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调查报告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民俗⽂化⽥野调查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民俗⽂化⽥野调查研究报告1 ⼀、前⾔ 我于20xx年2⽉27⽇⾄3⽉12⽇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
再研究,通常是对他⼈的调研点进⾏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原先的调研点做⽥野⼯作,以期与先⾏研究进⾏学术对话。
简单⽽⾔,所谓⼈类学再研究就是⼀位⼈类学者对另⼀位⼈类学者先前的⽥野⼯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
⽬前,中国著名的⼈类学/社会学⽥野⼯作点,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乎都已经有⼈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
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野⼯作点的学术⽣命,对滇西少数民族⽂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搜集到⼤量的第⼀⼿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原北部,传说为“⽊转省腊崩”(今青海省⽇⽉⼭⼀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黎贡⼈”见诸于汉⽂史籍,⾃元、明、清⾄新中国成⽴前,⼜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等名称。
新中国成⽴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有四个⽀系,即:景颇、载⽡、勒期、浪峨,景颇⽀系的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
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治州境内。
其余的景颇族⼈⼝散居于怒江傈僳族⾃治州的⽚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译,“德”为下⾯,“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
“有⼀个美丽的地⽅,傣族⼈民在这⾥⽣长。
密密的寨⼦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啊碧波荡漾……”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