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模块一病理基础项目一疾病概论任务一疾病概念知识点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各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知识点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致病因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疾病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损伤和抗损伤。
3.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全身反应。
4.生产能力降低是疾病的标志。
如产奶量、产仔数、产肉量等下降。
任务二疾病发生与经过知识点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一、疾病发生的外因(外界致病因素)1.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和寄生虫。
2.营养因素: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缺乏或过量(中毒)。
3.化学性致病因素:如农药、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等。
4.物理性致病因素:如高温、低温、电流、辐射等。
5.机械性致病因素:如跌打、坠落、电击等可引起外伤。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内部致病因素)疾病发生的内因包括机体的防御能力、机体应激反应和遗传因素等。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对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和机体抵抗力的降低。
三、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动物体的内部因素(内因)则是疾病发生的根据。
知识点二: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通常可分为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转归期2.疾病的结局:(1)完全康复:即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损伤完全恢复,病理过程全部消失。
(2)不完全康复:主要症状消失,致病作用停止,但在形态结构上还留有持久的病理状态,在机能上还有一定障碍。
(3)死亡:临床死亡: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抑制;生物学死亡: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和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都已终止,出现不可逆变化。
3.健康与疾病:动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维持着正常的协调关系,并能主动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健康。
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基本要求1. 掌握健康、疾病、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熟悉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症状、体征、社会行为的概念。
3.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基本机制,了解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
4. 熟悉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以及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5. 了解疾病谱的变化。
二、知识点纲要(一)健康与疾病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病痛和疾患。
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
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造成的损伤产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病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和生命质量下降。
病理变化,简称病变,是指不同疾病中机体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其中功能、代谢方面的异常又特称为病理过程。
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也可出现几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体征是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
社会行为是指人际交往、劳动等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疾病一旦发生,机体便进入了与健康状态完全不同的失衡运动态势。
亚健康状态是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也叫第三状态。
此时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自觉周身疲乏无力,情绪低落颓丧,肌肉关节酸痛,消化功能减退。
如衰老、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健康携带者等。
(二)疾病的病因学与发病学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学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1. 疾病发生的原因引起或促进疾病发生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称为病因。
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包括:(1)外界因素:1)生物性因素:如各种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临床上称之为感染性疾病)。
病理生理学课外资料第一章疾病概论健康(health)与疾病(disease)是医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生命过程中的对立与统一。
长期以来,人们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躯体疾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疾病就是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出现病理改变,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人们认识到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与本身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也有关。
因此,把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探讨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阐明疾病的本质。
第一节健康和疾病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于健康的含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适应能力。
它反映了现代医学模式,说明健康的人不仅只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而且还要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三者应取得和谐与统一。
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个体内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人的一生中,不仅要被动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即主动适应环境。
适应能力除与躯体、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受学习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深入,从分子基因水平上去探索疾病的本质已成为21世纪医学研究的主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认为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亚健康(sub-health)状态,它至少包含着三个相区别而延续的过程:①心身轻度失调状态:即表现为周期性的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纳呆失眠等。
绪言动物病理是研究疾病的科学。
动物病理的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动物病理的基本内容动物病理可分为动物病理解剖和动物病理生理及病理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解剖是研究动物机体患病时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从形态学的角度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修复、肿瘤、炎症、皮肤病理及各器官的病变。
动物病理生理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患病机体代谢、功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主要包括疾病概论、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缺氧、发热、黄疸、休克、免疫病理及各系统各器官功能不全。
但是由于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所以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病理诊断常规技术主要包括尸体剖检技术、病理组织切片技术及病理变化观察与综合分析。
二、动物病理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动物病理是兽医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是兽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
动物病理的内容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以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学科作为学习的必要基础,同时它又与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学习临床学科的主要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动物病理可通过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动物实验等手段直接参与临床疾病诊断,验证临床诊疗结果,积累临床经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三、动物病理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动物病理的研究对象是患病动物或实验动物及其组织、细胞等,目前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有临床病理检查、尸体剖检及病理学观察、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病理观察、超薄切片技术和超微病理观察、细胞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技术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疾病(disease)和健康(health)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生命活动现象。
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判断界限,故迄今尚无统一严格的定义。
一般人们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或者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但此种说法是很不全面的。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人类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疾病和病痛(infirmity),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健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疾病和健康的标准及内涵也将不断发生变化。
第一节疾病概念疾病概念(concept of disease)是人类对疾病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
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疾病本身的发展而变化。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研究,已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系统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
目前认为,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homeostasis)调节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使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
动物疾病概念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②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复杂反应,呈现一定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③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
疾病过程中损伤性变化占优势,疾病趋向恶化;抗损伤性变化占优势,则疾病趋向好转。
④疾病是一个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掌握其规律,对认识疾病变化、预测其发展和转归以及进行有效的防治(制),均有重要意义。
⑤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其与健康有本质区别。
⑥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
第一章疾病概论1.WHO对健康的定义是:EA.是身体上的完好状态B.是精神上的完好状态C.是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D.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完好状态E.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健康只包括身体上的完好,与精神心理无关B.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完好,还包括精神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C.精神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完好对人类尤为重要D.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E.全面健康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为条件、优质环境为保障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症状指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B.体征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C.不同的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D.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病理改变E.以上都不对4.脑死亡的概念是指:CA.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B.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C.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D.意识永久性消失而呈植物人状态E.脑电波消失第三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不属于细胞、组织适应性变化的疾病是:BA.萎缩B.发育不全C.肥大D.增生E.化生2.下列哪种情况是引起脑萎缩的常见原因?A A.脑动脉粥样硬化B.脑膜炎C.脑脓肿D.脑梗死E.颅内压升高3.下列哪项不属于萎缩?DA.老年女性子宫B.老年男性睾丸C.青春期后的胸腺D.呆小症E.脊髓灰质炎患儿的下肢瘦小4.下列哪项不是心脏萎缩的肉眼特点?EA.体积小B.呈褐色C.心肌质地硬韧D.心脏表面血管弯曲E.心脏表面血管增粗5.关于肥大,下列表述中哪项不正确?AA.肥大常伴有化生B.妊娠子宫增大为肥大伴增生C.组织和器官肥大后其功能增强D.心脏肥大时不伴有细胞的增生E.肥大器官超过其代偿能力常导致失代偿6.子宫内膜增生症属于:CA.生理性增生B.代偿性增生C.内分泌性增生D.不典型增生E.肿瘤性增生7.下列哪种组织或器官受激素作用过度增生时,常不呈结节性增生?EA.甲状腺B.肾上腺C.前列腺D.乳腺E.胸腺8.化生不可能发生与:BA.纤维结缔组织B.神经纤维组织C.胃黏膜上皮D.胆囊黏膜上皮E.鼻腔黏膜上皮9.下述哪种肿瘤的发生可能与化生有关?EA.皮肤鳞状细胞癌B.肾盂移行细胞癌C.肠粘液腺癌D.肝胆管上皮癌E.肠型胃癌10.细胞缺氧时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AA.线粒体肿胀B.内质网破裂C.核糖体脱落D.脂褐素增多E.溶酶体增多11.严重的细胞水肿可导致下列哪种改变?CA.A.纤维素样坏死B.凝固性坏死C.溶解性坏死D.凋亡E.干酪样坏死12.下列哪种器官发生病变时,一见到气球样变的细胞?BA.心B.肝C.脾D.肾E.脑13.细胞发生水肿时,其发生机制与下列哪项有关?CA.细胞内钾、钙离子增多B.细胞外钾、钙离子增多C.细胞内钠、钙离子增多D.细胞内钠、钾离子增多E.细胞外钠、钾离子增多14.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最易发生:CA.脂肪变B.玻璃样变C.细胞水肿及气球样变D.淀粉样变E.黏液样变15.关于脂肪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长期摄入脂肪过多可导致心肌细胞脂肪变B.严重贫血可导致心肌细胞脂肪变C.慢性肝淤血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D.酒精中毒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E.严重贫血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16.心肌细胞变性最常受累的部位是:AA.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及乳头肌B.右心室内膜下心肌及乳头肌C.左心室及左心耳内膜下心肌D.右心室及右心耳内膜下心肌E.左心室前壁及心尖区心肌17.“虎斑心”是指下列哪种病变的肉眼观?BA.心肌细胞水肿B.心肌细胞脂肪变性C.心肌间质粘液样变性D.心肌间质淀粉样变E.心肌细胞内色素蓄积18.引起细胞脂肪变的主要原因不包括:BA.营养障碍B.严重挤压C.感染D.中毒E.缺氧19.细动脉玻璃样变最常发生于:E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肾盂肾炎C.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D.急进性高血压E.缓进性高血压20.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发生玻璃样变主要是因为:BA.细胞内酸中毒B.重吸收蛋白质过多C.细胞凋亡D.细胞内角蛋白的聚集E.胞质不均匀浓缩21.下列哪种损伤是发生早在细胞内?AA.脂肪变B.细动脉玻璃样变C.淀粉样变D.黏液样变性E.以上都不是22.含铁血黄素是在下列哪种细胞内形成的?B A.多核巨细胞B.单核巨噬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E.红细胞23.萎缩的心肌细胞内最易出现的色素是:D A.含铁血黄素B.疟色素C.胆色素D.脂褐素E.黑色素24.光镜下判断细胞是否坏死,主要观察:DA.染色质形态的改变B.核仁形态的改变C.细胞质形态的改变D.细胞核形态的改变E.细胞形态的改变25.细胞坏死时,具有标志性的改变是:EA.核溶解、胞质浓缩和胞膜破裂B.核碎裂、核膜破裂和核质浓缩C.核溶解、核质少和胞膜破裂D.核固缩、胞质固缩和细胞膜皱缩E.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26.细胞坏死的改变是自溶性改变,其发生与下列哪种细胞器有关?BA.线粒体B.溶酶体C.粗面内质网D.高尔基器E.光面内质网27.凝固性坏死好发于下列哪种组织与器官?AA.肝B.胰C.脑D.脊髓E.脂肪组织28.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学特点是C:A.红染无结构物质B.可见核碎片C.尚保留细胞、组织轮廓残影D.间质胶原纤维崩解E.基质解聚29.干酪样坏死好发于下列哪种疾病?CA.风湿病B.伤寒C.结核D.麻风E.梅毒30.干酪样坏死应属于:BA.纤维素样坏死B.彻底的凝固性坏死C.坏疽D.液化性坏死E.脂肪坏死31.关于干性坏疽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EA.常继发于肢体末端的坏死B.呈黑褐色C.病变处皮肤干枯D.坏死组织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E.常伴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32.关于湿性坏疽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E?A.常继发于肠、子宫及肺等内脏器官的坏死B.坏死组织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C.常有恶臭味D.若发生于肢体末端常有的动脉、静脉的阻塞E.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33.关于气性坏疽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 A.干性坏疽合并厌氧菌感染所致B.较深的开放性创伤合并厌氧菌感染所致C.坏死组织呈蜂窝状D.按之有捻发音E.常伴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34.液化性坏死不包括:DA.溶解性坏死B.酶解性脂肪坏死C.脑梗死D.心肌梗死E.脓肿35.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有:CA.坏疽与纤维素样坏死B.坏疽与脂肪坏死C.干酪样坏死与干性坏疽D.纤维素样坏死与干酪样坏死E.脂肪坏死与干酪样坏死36.酶解性脂肪坏死时,若有大量脂肪酸的形成,常继发:CA.空洞形成B.窦道形成C.钙皂形成D.瘘管形成E.溃疡形成37.液化性坏死好发于下列哪些器官?A A.脑B.心C.肝D.脾E.肺38.下列哪种病变属于液化性坏死?A A.脑梗死B.心肌梗死C.肝梗死D.脾梗死E.肾梗死39.脊髓的坏死属于:CA.凝固性坏死B.干酪样坏死C.液化性坏死D.纤维素样坏死E.脂肪坏死40.常发生机化的病灶,下列哪项除外?DA.风湿小体B.心肌梗死C.脑梗死D.肠上皮细胞化生E.干酪样坏死41.纤维素样坏死物质不见于下列哪些病变?DA.风湿病B.类风湿性关节炎C.系统性红斑狼疮D.良性高血压E.恶性高血压42.纤维素样坏死常发生于:EA.骨组织、细动脉壁B.结缔组织、平滑肌组织C.神经组织、细动脉壁D.鳞状上皮组织、移行上皮组织E.结缔组织、细动脉壁43.关于凋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A.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B.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几个细胞的死亡C.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D.细胞质膜破裂,核也破裂E.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44.肾结核时,坏死组织经自然管道排出后可形成DA.糜烂B.窦道C.瘘管D.空洞E.溃疡45.组织坏死后,形成两端开口的通道样缺损称为CA.糜烂B.窦道C.瘘管D.空洞E.溃疡46.急性胃炎时,表浅胃黏膜坏死脱落可形成A A.糜烂B.窦道C.瘘管D.空洞E.溃疡47.下列哪种病变不易发生机化?EA.脑软化灶B.脑血栓形成C.脑陈旧性血肿D.肾梗死灶E.肾脓肿48.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坏死物被CA.机化B.钙化C.包裹D.排出E.吸收49.“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内的血栓发生了B A.机化B.钙化C.包裹D.排出E.吸收50.与坏死对机体的影响大小无关的是EA.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B.坏死细胞的数量C.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再生能力D.发生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力E.坏死灶有无钙化51.下列属于病理性再生的是DA.血细胞的更新B.消化道黏膜上皮的更新C.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再生D.皮肤损伤后由周围的被覆上皮增生修复E.以上都不是52.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AA.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B.肝细胞C.心肌细胞D.唾液腺E.神经细胞53不稳定细胞是指BA.损伤后不容易完全再生的细胞B.损伤后可以完全再生的细胞C.损伤后不能再生的细胞D.不容易受损伤的细胞E.修复后细胞有化生54关于永久性细胞,下列正确的说法是BA.易受损细胞B.损伤后不能再生,成为永久性缺失的细胞C.损伤后能完全再生的细胞D.不断衰亡,更新的细胞E.修复后细胞无化生55再生能力最弱的细胞是EA.肝细胞B.汗腺细胞C.骨细胞D.内分泌细胞E.心肌细胞56按组织再生能力的强弱比较,下列哪项是正确的?CA.鳞状上皮>横机纹>外周神经B.脂肪组织>神经细胞>肝细胞C.骨组织>平滑肌组织>神经组织D.肾小管上皮组织>骨髓细胞>脂肪组织E.软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57毛细血管再生的最初改变是CA.内皮细胞游走B.内皮细胞穿出血管壁C.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幼芽D.内皮细胞分泌IV型胶原E.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出现毛细血管腔58肉芽组织与下列哪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无关C A.血肿 B.血栓 C.静脉石 D.胃溃炎 E.肾脓肿59肉芽组织出现颗粒状外观的原因是CA.大量炎细胞灶性聚集B.新生的毛细血管灶性聚集C.表面的毛细血管网呈袢状弯曲D.感染,炎性水肿引起E.成纤维细胞灶性聚集60肉芽组织中抗感染的主要成分是CA.毛细血管B.成纤维细胞C.炎细胞D.细胞外基质E.肌成纤维细胞61瘢痕组织逐渐缩小,软化的主要原因是AA.胶原酶的作用B.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C.水成分被吸光D.毛细血管逐渐减少E.机体抵抗力增强62创伤愈合过程中2~3日后伤口收缩的主要原因是DA.纤维细胞的作用B.水分的吸收C.胶原纤维的作用D.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E.胶原纤维玻璃样变63维生素C缺乏时,伤口愈合延缓的主要原因是AA.前胶原分子难以形成B.原胶原蛋白难以形成C.胶原纤维不能交联D.因感染,炎症反应重E.氧化酶不能活化64维生素C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具有催化下列哪种酶的作用BA.氧化酶B.羟化酶C.交联酶D.溶解酶E.合成酶65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是CA.全身营养不良B.年龄较大C.个人体质有关D.局部感染较重E.维生素缺乏66关于创伤性神经瘤的形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DA.神经纤维细胞增生B.神经纤维断裂变性C.神经鞘细胞增生D.再生轴突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E.神经鞘细胞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67麻风引起的溃疡不易愈合的主要原因是BA.局部血液循环障碍B.局部神经性营养不良C.局部形成不健康的肉芽组织D.局部缺损较大E.局部有感染68瘢痕修复可见于下列哪种病变AA.十二指肠溃疡B.胃黏膜糜烂C.肝细胞点状坏死D.子宫颈糜烂E.急性细菌性痢疾69.影响创伤愈合的局部因素中,不包括EA.感染与异物B.局部血液循环C.神经支配D.电离辐射E.年轻人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槟榔肝”是指BA.肝脂肪病变B.肝慢性淤血C.肝水肿变形D.肝硬化E.肝慢性淤血2.下列哪些属于静脉性充血?EA.减压后充血B.妊娠子宫充血C.炎性充血D.进食后胃肠道的充血E.静脉阻塞引起的充血3.左心衰竭时发生淤血的部位是BA.脑B.肺C.肝D.脾E.肾4.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时,可引起下列哪个脏器淤血CA.肝B.肾C.脾D.膀胱E.子宫5.动脉性充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CA.器官体积增大B.器官重量增加C.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D.局部呈红色E.局部温度升高6.心力衰竭细胞是指肺淤血时BA.肺泡内吞噬粉尘的巨噬细胞B.肺泡内含有多量含铁黄色素的巨噬细胞C.增生的肺泡上皮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E.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7.血栓形成的顺序为AA.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B.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C.混合血栓、红色血栓、白色血栓D.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E.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8.层状血栓是DA.红色血栓B.白色血栓C.透明血栓D.混合血栓E.延续性血栓9.血栓的结局不包括DA.机化B.再通C.形成血栓栓子D.梗死E.钙化10.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为BA.血栓再通B.血栓机化C.血栓软化D.血栓钙化E.血栓栓塞11.最常见的栓子是AA.血栓栓子B.空气栓子C.细菌栓子D.肿瘤栓子E.羊水栓子12.脑组织梗死属于EA.出血性梗死B.溶解性坏死C.脂肪坏死D.凝固性坏死E.液化性坏死13.梗死灶的形状决定于A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坏死灶的大小C.坏死的类型D.梗死灶内的血液含量E.侧之循环的建立14.下列哪项不是肺梗死的特点AA.梗死灶呈不规则形B.梗死灶呈暗红色C.梗死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D.梗死灶明显出血E.累及脏层胸膜时可引起胸痛15.下列哪项不符合静脉性充血BA.局部发绀B.小动脉扩张C.局部温度降低D.局部组织肿胀E.间质水肿16.下列哪种情况不易形成静脉血栓BA.充血性心力衰竭B.急性黄色肝萎缩C.红细胞增多症D.外科手术后的患者E.肺癌晚期患者17.髂静脉血栓形成时,下列哪项结局不易发生CA.阻断血流B.机化C.血液完全恢复正常D.钙化E.脱落18.下述哪种因素与促进血栓形成无关EA.血管内膜受损B.血流缓慢C.涡流形成D.血小板数量增多或粘性增加E.纤维蛋白溶酶增加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病理性充血DA.炎性充血B.贫血性充血C.侧支性充血D.活动后充血E.理化因素刺激引起的充血20.哪一项不属于动脉充血的病理改变CA.组织器官体积增大B.组织器官重量增加C.局部呈紫红色D.局部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E.局部温度升高21.脑充血时,引起最严重后果是CA.颅内压升高B.脑水肿C.脑血管破裂出血D.头痛头晕E.喷射状呕吐22.漏出性出血发生在AA.毛细血管B.小静脉C.小动脉D.大静脉E.大动脉23.下列哪种因素不是血栓形成的条件EA.心血管内膜损伤B.血流减慢C.血中血小板和凝血酶原增加D.纤维蛋白原增多E.纤溶酶原增多24.形成血栓头部的主要成分是C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纤维蛋白E.单核细胞25.二尖瓣上的赘生物脱落常引起AA.脑栓塞肺B.动脉栓塞C.肺静脉栓塞D.肝静脉栓塞E.门静脉栓塞26.颈部大动脉及锁骨下静脉破裂损伤可引起BA.血栓栓塞B.空气栓塞C.脂肪栓塞D.细菌团栓塞氮气栓塞27.潜水员如果从海底升到水面过快时易发生CA.肺气肿B.肺水肿C.氮气栓塞D.左心衰竭E.昏迷休克29.引起血小板黏集最重要的物质有DA.凝血酶原B.前列腺环素C.组胺ATP(三磷酸腺苷)D.ADP(二磷酸腺苷)30.肾栓塞的栓子多来自EA.肠系膜静脉的血栓脱落B.下肢静脉的血栓脱落C.上肢静脉的血栓脱落D.右心室的含菌血栓脱落E.腹主动脉的附壁血栓脱落31.羊水栓塞的病理诊断主要依据是AA.肺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栓塞B.微循环内透明血栓C.肺广泛出血D.肺泡腔内有角皮上皮、胎粪小体E.肺内透明膜形成32.下列疾病均可引起出血,其中哪个不属于漏出性出血AA.肺结核B.维生素C缺乏症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变态反应性血管炎E.流行性出血热33.新鲜红色血栓和死后凝血块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CA.质地较柔软,有一定弹性B.表面更丝润,有关泽C.与血管壁黏连较紧密D.镜下可见纤维素网眼中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E.肉眼观为暗红色34.坏死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轮廓仍然存在,这种改变可见于BA.肝脓肿B.肾梗死C.肺结核D.胰脂肪坏死E.肠阿米巴病35.头皮血肿贝肉芽组织所取代,这种现象称为BA.肉芽组织形成B.机化C.肉芽肿形成D.血栓机化E.纤维化36.血栓运行一般EA.顺压力运行B.逆压力运行C.交叉运行D.逆血流运行E.顺血流运行37.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死亡的原因是EA.脑栓塞B.心肌梗死C.心脏破裂D.肺梗死E.急性心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38.脾、肾梗死灶肉眼检查的主要特点为EA.多呈地图状、灰白色B.多呈节段性、暗红色C.多呈楔形、暗红色D.多呈地图形、暗红色E.多呈楔形、灰白色39.女性,45岁。
第一章疾病概论【案例1-1】患者,女性,25岁,公司职员,由丈夫陪同就诊。
自述:精神紧张,睡不着觉,情绪低落。
体检一切正常。
从其丈夫处了解到患者在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工作,工作压力大。
近段时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上下都有传闻其所在的部门有裁员的计划,而患者这段时间工作业绩不佳,时常感到情绪抑郁,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会对着窗外发呆,害怕走进办公室,觉得工作令人厌倦,晚上经常睡不着,即使睡着了,睡眠质量也很糟糕,多梦,易醒,体重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容易感冒。
心理医生与她沟通后,调整了工作目标,并合理的调整工作、休息和娱乐时间。
半年多后症状逐渐消失。
思考题:该患者体检没有任何异常,能否诊断没有疾病发生?可能处于哪种状态?【案例1-2】患者,女性,17岁,因车祸伤急诊入院,经体检和CT诊断为脑干大出血。
入院时,已经没有自主呼吸,经用药物、呼吸机和电子除颤仪维持心跳呼吸。
但瞳孔散大固定,经检查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
思考题:1.该患者是否发生脑死亡?是否还有继续治疗的意义?2.家属愿捐献其器官,在目前的法律体制下能否进行器官移植案例1-1分析提示不能诊断没有疾病发生,患者处于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案例1-2分析提示1.患者已经发生了脑死亡,没有继续治疗的意义。
2. 我国对脑死亡还没有立法,故不能当死者处理。
一、名词解释1.健康 2.疾病 3.脑死亡二、填空题1.疾病的病因中最常见的是因素。
2.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分期,期, 期,期, 期。
3.疾病的转归有和两种形式。
三、简答题脑死亡与植物人的植物状态有什么区别?笫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案例3-1】患者女性,18岁,每月经期长达十余天,量多,现乏力,面色苍白。
测红细胞计数(RBC)2.5×1012/L,血红蛋白80 g/L。
思考题:1.患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2.可采用哪些药物进行治疗?案例3-1患者女性,18岁,每月经期长达十余天,量多,现乏力,面色苍白。
疾病概论
一、单选题
1、疾病的概念是
A.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疾病(disease)英文原意为“不舒服”
E.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
[答案] C
[题解] 疾病的概念为在病因作用下,因内外环境失调而发生的不同于健康的异常生命活动。
2、在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病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贯穿疾病的始终
B.决定疾病的消长和转归
C.同时出现,不断变化
D.相互联系,相互斗争
E.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损伤的表现
[答案] E
[题解] 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是损伤表现,有时也是抗损伤表现。
3、死亡的标志是
A.脑死亡 D.反射消失
B.脑电波零电位 E.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C.瞳孔散大
[答案]A
[题解]整体死亡的标志就是脑死亡。
因为脑对复杂的生命活动起形成、联系、整合和调节的作用。
脑死亡以后,机体的各部分将不可避免的先后发生死亡。
脑电波零电位也可以出现在脑深度抑制时,故不一定是脑死亡的标志。
9.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D)
A.病因的数量与强度
B.是否存在诱因
C.机体的抵抗力
D.损伤与抗损伤的力量对比
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
5、影响疾病发展方向和转归主要是(D )
A.疾病时的稳态紊乱
B.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C.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环节
D.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
E.疾病过程中机能,代谢和形态变化
二、名词解释题
1、疾病(disease)
[答案]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自稳态(homeostasis)
[答案]正常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与外环境的协调的功能。
3、转归(prognosis)
[答案]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终将结束称为转归。
4、脑死亡(brain death)
[答案]是指包括大脑和脑干的全脑死亡,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这是判断脑死亡的标志。
三、填空题
1、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发病规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答案] 因果转化损伤和抗损伤
2、疾病发展的典型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期。
[答案]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
10.完全康复是指_______完全消失,_________恢复正常。
[答案] 损伤性变化机体的自稳调节
四、简答题
1、判断脑死亡有哪些标准
[答题要点]①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③颅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循环完全停止。
2、阐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交替,它对疾病发展过程有何影响
[答题要点]原始病因引起结果成为新的原因,以此延续下去不断发展;因果转化链愈来愈向好的方向发展称为良性循环,导致康复;因果转化链愈来愈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称恶性循环,导致死亡。
3、以创伤为例阐述疾病过程中损害与抗损害反应的关系
[答题要点]
①损害性变化:组织破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缺氧。
②抗损害反应: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缩加强、血液凝固。
③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无严格界限:血管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