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1
“唐代诗歌”综合应用学习目标1.梳理单元知识;2.欣赏优秀唐诗;3.学会选择和使用论据。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蜀道难》《蜀道难》本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是沿用古体而作的。
《杜甫诗三首》近体格律始于南朝的齐、粱,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可分为绝句和律诗。
《琵琶行》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体。
《李商隐诗两首》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
绝句共四句,律诗有八句。
绝句又叫“截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字词汇总膺(yīng)巉(chán)岩喧豗(huī)砯(pīng)崖万壑(hè)急暮砧(zhēn) 青冢(zhǒng) 省(xǐng)识钿(diàn)头银篦(bì)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马嵬(wéi)宵柝(tuò)晓筹(chóu)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蜀道难》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条件。
因此,朝廷要警惕军事叛乱。
《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
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登高》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㈢《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
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
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研究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
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方奇异,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丽,杜甫的律诗沉郁抑扬,乐律精美,构思奇奥,《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
必修三第2单元唐代诗歌【单元目标】一、梳理本单元的知识。
二、挖掘整理教材中的作文素材,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
三、适当训练,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导入学习】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可以说是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美不胜收,本单元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几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自主学习】一、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
在二十五六岁时离蜀东游。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
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
61岁时,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单元考点链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单元的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不同的特点。
《蜀道难》以夸张和想象为主,杜甫的三首诗都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琵琶行》以叙事为主,李商隐的两首诗分别以用典和对比为长。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对偶等);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手法,这些技巧手法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1.熟知相关术语。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的相关术语,准确把握相关术语,深刻了解术语内涵,在鉴赏评析中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答案整合准确到位。
2.明确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先明确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技巧运用是为了凸显主旨,因此,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先对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需要结合诗歌主旨以及作者情感。
3.抓住典型手法。
考查一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要结合诗歌的情感内容,从主次方面进行甄别,找出在表情达意上最突出、最典型的一种或几种。
4.突出表达效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侧重于表达技巧运用效果的分析,这就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进行。
答题模板(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
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
先看前两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唐代诗歌”综合应用学习目标1.梳理单元知识;2.欣赏优秀唐诗;3.学会选择和使用论据。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蜀道难》《蜀道难》本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是沿用古体而作的。
《杜甫诗三首》近体格律始于南朝的齐、粱,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可分为绝句和律诗。
《琵琶行》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体。
《李商隐诗两首》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
绝句共四句,律诗有八句。
绝句又叫“截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字词汇总膺(yīng)巉(chán)岩喧豗(huī)砯(pīng)崖万壑(hè)急暮砧(zhēn) 青冢(zhǒng) 省(xǐng)识钿(diàn)头银篦(bì) 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马嵬(wéi)宵柝(tuò)晓筹(chóu)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蜀道难》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条件。
因此,朝廷要警惕军事叛乱。
《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
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登高》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编者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些作品,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欣赏这些诗歌,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进入诗歌的情境。
诗歌市长于抒情,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
其次,多样化理解。
古人云:诗无达诂。
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
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
2。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4.背诵这三首诗歌。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教学博苑03-04 1724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教材篇目《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单元目标1.识记本单元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并掌握诗歌阅读考查的基本要求和答题规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方法以及审题答题规范。
重点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一、字音A组:噫吁xū鱼凫fú猿猱náo扪参mãn以手抚膺yīng急暮砧zhēn朔漠shuî青冢zhǒng渚清沙白zhǔ荻花dí管弦xián迁谪zhã虾蟆hámɑ钿头diàn银篦bì惘然wǎng宵柝tuî吮血shǔn崔嵬wãiB组:飞来横祸hâng横绝hãng横行霸道hãng边塞sài塞车sāi敷衍塞责sâ幽咽yâ咽喉yān狼吞虎咽yàn二、字形(1)以手抚yīng 膺yàn品赝(2)群山万hâ壑一丘之hã貉(3)落木xiāo xiāo萧萧xiāo洒潇(4)穷困liáo 潦倒字迹liáo草潦(5)cāng海桑田沧cāng穹苍(6)xiāo柝宵凌xiāo霄三、素材集成1.《蜀道难》(1)素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适用话题:面对困境阐释:蜀道虽难,又怎比得上仕途之险恶。
人们说李白豪放洒脱,赐金放还后游于名山大川,诗酒一生。
他失意中发豪放之音,抑郁中唱洒脱之歌,终成就一代“诗仙”的美名。
一生的游历,半个盛唐都有阴郁的灰色。
2.《杜甫诗三首》(1)素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适用话题:正直阐释: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
必修三语文人教版古诗知识点大全必修三语文人教版古诗知识点《诗经》两首文学常识《诗经》,又称《诗三百》,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首。
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可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大乐歌。
《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及赋(铺陈)、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三种表现手法。
字音字节氓(méng)之蚩蚩(chī)——匪我愆(qiān)期将(qiāng)子无怒——乘彼垝(guǐ)垣(yuán)尔卜尔筮(shì)——以我贿(huì)迁言笑晏晏(yàn)——不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为裳(cháng)——其黄而陨(yǔn)士贰(èr)其行——咥(xì)其笑矣淇则有岸(qí)——隰(xí)则有泮(pàn)于(xū)嗟(jiē)鸠(jiū)兮——反是不思实词1、解释下列加线实词1.氓之蚩蚩(蚩蚩:忠厚的样子)2.匪我愆期(愆:拖延)3.将子无怒(将:愿,请)4.乘彼垝垣(垝:毁坏,倒塌;垣:矮墙)5.体无咎言(咎:灾祸)6.无与士耽(耽:沉溺)7.女也不爽(爽:过错)8.靡室劳矣(靡:无,没有)2、词类活用1.雨雪霏霏(雨,名作动,下)3、通假字1.匪来贸丝(匪,通“非”)2.犹可说也(说,通“脱”)3.于嗟鸠兮(于,通“吁”)4.岁亦莫止(莫,通“暮”)《离骚》文学常识《离骚》作者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辞》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字音字形姱(kuā)謇(j iǎn)茝(chǎi)诼(zhuó)偭(miǎn)忳(tún)郁邑(yì)侘(chà)傺(chì)溘(kè)鸷(zhì)圜(yuán)皋(gāo)实词1、解释下列加线实词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学习资料专题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4.背诵这三首诗歌。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高一必修三古诗知识点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在高一的学习过程中,必修三中的古诗部分更是学生们必须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高一必修三古诗的知识点。
首先,高一必修三中收录了很多家喻户晓的名篇,如《枫桥夜泊》、《登鹳雀楼》等,这些诗作在中国文化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更流传着一种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其次,高一必修三还涉及到了不同的古代文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比如,李白是中国古代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想象力;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展现了一种豁达和气度,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另外,高一必修三中的古诗还注意到了不同诗歌创作的风格和技巧。
有的作品表现了绘画般的画面,如杜甫的《登高》;有的作品通过表现自然景色来凸显作者的情感,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还有的作品则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来传达深远的哲理,如苏轼的《赤壁赋》。
不仅如此,高一必修三对于古诗的解读和鉴赏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通过学习古诗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例如,在诗歌的韵律方面,有的古诗采用七言绝句,如刘禹锡的《江雪》;有的则使用五言绝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些不同的韵律给诗歌赋予了不同的音律美感和节奏感。
此外,高一必修三还涉及到了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例如,古代的文人常常以游览名山大川来获得灵感,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山水描绘,如岳阳楼的《登鹳雀楼》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诗歌还承载了当时社会的关切和人民的期望,如杜甫的《登高》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
综上所述,高一必修三中的古诗知识点是大家由浅入深学习古诗和相关文学知识的基础。
通过对名篇、诗人及其作品、创作风格和技巧的学习,以及对古诗的解读和鉴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的瑰宝。
高一语文必修三复习知识点高一语文的必修三教材是一本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其中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本文将对该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总结,以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唐代的诗歌成就尤为辉煌,纵观唐代诗坛,可以看到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1. 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以写实主义为主,作品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登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
2. 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多以豪放、奔放的风格为主。
《静夜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人在深夜静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 白居易的诗歌清新、明快,他的作品以民间色彩浓厚,描绘了社会百态和人生哲理。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别离的惆怅之情。
二、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散文是一种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的文学形式。
其中,鲁迅的散文影响深远,他的作品直抒胸臆,内容广泛且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1. 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是《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林夕的视角,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对现实的痛苦和对人性的思考。
2. 鲁迅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阿Q正传》,通过讲述阿Q这个懦弱无能的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三、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具有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描写,其中,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叶家三代人物的生活、命运和情感。
1. 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贾府,通过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丰满形象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家族的衰败。
2. 红楼梦以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表达了对人生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定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教学博苑2012-03-04 17245d56b7b40102dut1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教材篇目《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单元目标1.识记本单元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并掌握诗歌阅读考查的基本要求和答题规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方法以及审题答题规范。
重点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一、字音A组噫吁xū鱼凫fú猿猱náo扪参mãn以手抚膺yīng急暮砧zhēn朔漠shuî青冢zhǒng渚清沙白zhǔ荻花dí管弦xián迁谪zhã虾蟆hámɑ钿头diàn银篦bì惘然wǎng宵柝tuî吮血shǔn崔嵬wãiB组飞来横祸hâng横绝hãng横行霸道hãng边塞sài塞车sāi敷衍塞责sâ幽咽yâ咽喉yān狼吞虎咽yàn二、字形(1)以手抚yīng 膺yàn品赝(2)群山万hâ壑一丘之hã貉(3)落木xiāo xiāo萧萧xiāo洒潇(4)穷困liáo 潦倒字迹liáo草潦(5)cāng海桑田沧cāng穹苍(6)xiāo柝宵凌xiāo霄三、素材集成1.《蜀道难》(1)素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适用话题面对困境阐释蜀道虽难,又怎比得上仕途之险恶。
人们说李白豪放洒脱,赐金放还后游于名山大川,诗酒一生。
他失意中发豪放之音,抑郁中唱洒脱之歌,终成就一代“诗仙”的美名。
一生的游历,半个盛唐都有阴郁的灰色。
2.《杜甫诗三首》(1)素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适用话题正直阐释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
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
后汉与匈奴和亲,王昭君远嫁塞北,为汉朝和匈奴的和平作出了贡献。
(2)素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适用话题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阐释纵然被画工丑化的苦楚和不得皇帝召见的伤感依旧萦绕于心,但昭君在个人幸福和国家安定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
她离开汉宫,远嫁极北荒漠之地。
昭君墓穿越千年时空向我们展示着这个温柔女子的无悔选择。
3.《琵琶行》(1)素材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适用话题给人生“留白”阐释这句话表现了这位演奏琵琶的少妇技艺是如此的高超,在乐曲高潮后留一段曲调空白。
这样一段空白,却使诗人对曲子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刻。
高超的山水画家在画山水画时也会留下空白。
它们不仅不会影响画作的品质,反而会增加其价值。
生活也是如此,留一点空白将会更加精彩。
(2)素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适用话题沟通与理解[阐释江州司马,出官二年,依然恬然自安;但听到琵琶女用真情弹奏出的仙乐后,也不禁感迁谪之意,泪湿青衫。
真情是事物的灵魂,有了它,琵琶音才能打开白乐天的心扉,触动他心中那根绷紧的弦;有了它,《琵琶行》才能穿越历史的天空,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4.《李商隐诗两首》(1)素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适用范围理想类话题阐释中唐诗人戴叙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李商隐化用其意,表示美好愿望终如蓝田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
(2)素材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适用话题逸豫可以亡身阐释唐玄宗晚年沉迷于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于是渔阳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在马嵬坡“空闻虎旅传宵柝”。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进行诗歌鉴赏,第一步应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对其表达的感情有一个大体的把握,要明确这样一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高考鉴赏古诗形象试题主要有分析意象试题和分析意境试题两类。
分析意象试题主要有两种设题方式(1)要求分析意象特征;(2)要求分析意象的寓意或情感。
分析意境试题主要有三种设题方式(1)要求分析意境中的“境”,就是分析意境中景的因素,题干中常含有“画面”“情景”“图象”“景象”等要求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要求语;(2)分析意境中的“意”就是要求分析意境中蕴含的情感或寓意;(3)分别分析意境中的“境”和“意”就是既要分析意境中“情”的因素,题干中常同时含有“画面”和“感情”两个词语,或“景与情”等要求语。
其答题模式为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高考考查一般有炼字、句子和语言特色等几个方面。
在高考考查中,炼字型考题的提问方式有“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其一般答题模式为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对句子的考查的提问方式有“这句诗好在哪里?”“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解答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其答题模式为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诗化翻译);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对语言特色分析的考查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想到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
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其答题模式为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技巧是指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运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想象、联想、借古讽今、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正反结合、情景交融等。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一是要能辨识所使用的技巧,二是要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所起的作用。
从高考试题来看,主要是要求赏析其表达的效果和作用。
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想到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其答题模式为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考题例析】(2011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答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在鉴赏本诗过程中,要细读诗文,把握意象和意象的特点,即可迅速概括出画面内容,根据意象描写的意境特点,可探求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
大多数写物的诗歌,要么抒发对物之情,要么表达托物之志。
本诗歌就是属于抒情类的。
如果考生能看到了几幅画面的生动美丽,就能领会的快乐和悠然。
但是本题所给的注解不但不能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反而对考生的正确理解其思想感情起到干扰作用。
有的同学不去透彻地理解文本,只片面地去做知人论世的解读,一看到“被贬”就“伤感”,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的误解。
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理解文本的最重要的能力。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答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表达技巧” 一般从四个层面去理解,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等。
虽然本诗也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但是本试题从“虚实结合”考查,角度较小,要求考生对这些表达技巧的理解要深入,表达要准确。
本试题的难点在于“虚实结合”的手法,属于常见的技法中不常见的那一类,知识掌握不扎实、不深入的话,有可能表达不到位。
本题得分点在两个方面手法运用分析和运用效果分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形式多种多样。
就本题来说大致有这样一些形式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溪为实,想象溪源远近为虚;③具象花漂流溪为实,抽象山水之美为虚;④描摹花漂流溪为实,抒发喜爱之情为虚;⑤渲染流水落花为实,侧面衬托溪流为虚。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实虚互衬,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又可以开拓诗境,丰富诗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