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38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苏科版1、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柳宗元提出的。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1“冠者五六人”一句中的冠者指成年男子。
古代男子20岁举行束发带帽的仪式叫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爱而不见”的下一句是“俟我于城隅。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读音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 *A、嗜好(正确答案)B、麻痹C、刚愎自用D、包庇5、《雨中登泰山》的点睛之笔是()[单选题]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一路行来,虽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兴趣盎然(正确答案)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6、关联词: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
[单选题] *特别甚至(正确答案)因此所以7、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收敛(liǎn)贪婪(lán)谆谆教诲(zhūn)B、荫庇(pì)云霄(xiāo)自怨自艾(ài)(正确答案)C、涎水(xián)富饶(ráo)惟妙惟肖(xiào)D、汲取(jí)谄媚(chǎn)一哄而散(hòng)8、1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他借助《卖白菜》中母亲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做人行事的看法:再穷也不能失掉志气,再穷也不能丢掉真诚。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9、下列句子加括号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走进桃花源,看到朵朵含苞待放的桃花,情绪低落的她不禁(眉开眼笑)了。
B.一个人如果目空一切,一意孤行,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迷失方向。
C.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往事(浮光掠影),历历在目。
(正确答案)D.这座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老城,将成为中国西部的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八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做八年级语文补充习题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一)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补充习题答案随文练习一、省略二、犊枢窒悦乏徒信翌嗣罕聊优三、D四、C五、1.(1) 原谅 (2) 声明 (3)揣测2.(1) 大自然造物的方式在我们还没有了解其奥秘时,常常是我们无法凭经验理解的。
(2) 彗星的形成之因很可能出乎我们的所有揣测。
3.知识无限,认识有限。
4.“我们手心的蝉儿”与“遥远天际的彗星”,一个离我们很近,一个离我们很远,但都是我们难以真正了解的。
作者以这样一近一远两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人对世界认识的有限。
六、文章所写的“从前”的一个人其实并无其人。
这个人的经历实质上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声音奥秘和如何奏出美丽乐音的经历,或者说,把人类探索声音的经历浓缩在一个人所见所思的过程之中。
七、1.知识总量是越来越多了,因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认识,确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以强烈的好奇心探索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并已有了“自己无所不晓”的感觉。
2.虽然这个人知识越来越多,但有待探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为他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
3.心理上是越来越不自信,因为“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笃信许多方法“难以想像”。
4.从前的这个人是在不断进步,作者对他持肯定态度。
因为世界的奥秘无限,人们的知识有限,认识到自己浅陋,正显得符合客观实际,也表明他将永不自满。
5.人类的知识有限;探索无止境;骄傲自满不符合客观规律,等等。
问题探究一、从最早只知道鸟儿借助呼吸之气发音,到后来知道各种乐器的发音原理,再到费尽心机研究蝉鸣的发音方法,这是一个逐步发展深化的过程。
这个人对声音的认识越来越丰富,他也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1、《雨中登泰山》是一篇()散文。
[单选题] *游记(正确答案)抒情纪实记事2、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袅娜(niǎo)宁谧(mì)倩影(qiàn)花团锦簇(cù)(正确答案)B、踌蹰(chóu)蹒跚(pán)戮力(lù)游目骋怀(pìn)C、抽噎(yē)狙击(zǔ)徘徊(pái)放浪形骸(hái)D、吮吸(shǔn)尴尬(gà)蹂躏(lìn)绽开(dìng)3、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上溯suò陶冶zhìB、卑鄙bì诸多zhūC、往哲zhé执著zhùD、奸诈zhà浩瀚hàn(正确答案)4、1老刘庆祝生日,对好友说:“明天是我的生日,特邀请你来贵府一叙,你不会拒绝吧?”他这样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下列对《红楼梦》第一回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故曰“甄士隐”;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故曰“贾雨村”。
B.癞头僧看见英莲,乃指着她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后两句即暗示元宵佳节英莲丢失,甄家被烧。
C.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得换人形,后来绛珠仙子用她一生的眼泪来还他。
这就是金玉良缘。
(正确答案)D.中秋佳节,贾雨村借着酒兴,口占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首诗对月寓怀,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6、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出自柳永的《雨霖铃》。
2022年语文八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电子版1、1《雨霖铃》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泰山岩岩出自()[单选题] *孟子论语诗经(正确答案)荀子3、2. 下列加双引号成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单选题] *A.春天来了,树绿了,花红了,一派“鸟语花香”的景象。
B.和他在一起很自在,可以“天南海北”地聊老半天。
C.清华大学的立体二校门录取通知书采用激光雕刻工艺,设计“别出心裁”。
D.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天,班主任一踏入教室,都“销声匿迹”了。
(正确答案)4、1说话的基本原则是简明、连贯、得体。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5、1. 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单选题] *A.皎洁扶植震耳欲聋出类拔萃B.晦暗阻碍暴风骤雨五彩斑斓C.雄辩挑剔相辅相成名副其实D.偏僻家眷轻歌慢舞霓裳羽衣(正确答案)6、“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 [单选题] *A.焦大B.薛蟠C.凤姐(正确答案)D.鸳鸯7、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马厩(jì)嶙峋(lín)(正确答案)B、惬意(qiè)珍馐(xiū)C、钳制(qián)敕造(chì)D、搭讪(shàn)粜卖(tiào)8、1《氓》中女子自诉长年累月起早贪黑、操持家务的语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也。
[判断对(正确答案)错9、“参”字是个多音字,在“参军”“人参”“参差”三个词语中的读音各不相同。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0、4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单选题] *A.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B.这位江西姑娘在51届“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本次大赛唯一进入“十佳”殊荣的亚洲选手。
23马说【夯实基础】1. (1) zhǐ(2) pián (3) lì(4) sù(5) xiàn (6) sì2. (1)吃/同“饲”喂。
(2)马鞭/用马鞭驱赶(3)能力/能够3. D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意思是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二、片段研读1.(1)食之/不能尽其材。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拓展阅读】1.(1)派⑵像(3)听说⑷最终2.(1)(平原君)约定和有勇气、力量、文武兼备的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
(2)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整个锋芒都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岀来而已。
3.《马说》中的千里马尽管有才能,但是它却因为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能而最终被埋没;毛遂作为“千里马”,不仅有才华,而且懂得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华。
【参考译文】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王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
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
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如今,你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
21《庄子》二则【夯实基础】1. Míng kūn tuán xǐ tiáo liáng2. D(A.名:名字;B.怒:振奋,用力鼓动翅膀;C.是:这个)3. (1)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2)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4.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靈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2. B(鲍鹏不是说明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是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凭借。
)3.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悅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4. B(惠子并没有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而是认为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二、片段研读1. (1)怎么(2)固然(3)本来(4)追溯2.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我不知鱼之乐?3. (1)鲸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4.开放题,示例:更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更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拓展阅读】1. (1)按时令(2)认为(3)旋转;掉转(4)认为……轻(轻视)2.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1)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2)“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
4. 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有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要坐井观天,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要虚怀若谷,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11.核舟记【夯实基础】1. D [ 矫首昂视(jiǎo)]2.(1)顺着,就着(2)同:“屈”,弯曲(3)平(4)像3. (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2)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长不盈寸各具情态可以开启的多扇小窗卓越的雕刻艺术2.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这样写,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暗点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的“泛3.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
核舟所刻内容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形成对比, 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二、片段研读1.(1)大约(2)打开(3)类似(4)分明可数的样子2.(1)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2)佛印极像弥勒佛。
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与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
3.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拓展阅读】1.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
2.(1)乍一看去,不是很清楚。
(2)静下心来仔细观察,雕刻的罗汉像,仅仅只有一粒粟米那么大。
3.D(初看念珠,作者看得并不特别清晰,待细看以后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参考译文】得到108枚念珠,(都是)用山核桃做成的,圆得像小樱桃一样,一枚念珠上刻着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诵经的,有背着禅杖的,有在佛龛中入定的,有在树阴下盘坐着说法的,有(几个人)环坐在一起用手比画着讨论(佛法)的,有袒胸赤着脚蜷坐着的,还有向南走去后面跟着的。
合计来看,一共有五百种。
初中语文补充习题(八年级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社戏【夯实基础】1.B[A.归省(xǐng):C.踊跃(yuè):D 皎洁(jiǎo)]2.C3.B 4C【研习文本】片段研读1.甲文写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乙文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
2.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3.写老渔父的喝采从侧面写船行之快,烘托孩子的驾船技术之高超。
4.正面写船快的句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侧面写船快的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拓展阅读】1.①儿时,受外婆影响喜欢上看戏。
②读大学,逢戏必看。
③去陶然亭看野戏班子演戏。
2.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3.与开头写自己儿时爱戏,深受外婆影响相呼应。
韶华易逝,点出人生短暂如戏,为下文感悟“人生真味”作铺垫。
4.作者感悟的“人生真味”即戏如人生,人生也如戏,二者相似,但即使淡泊,也要认真、无悔度过。
2回延安【夯实基础】1.C[A.历害(厉);B.满窖(窑);D.采虹(彩)]2.D3.C(夸张)4.D(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研习文本】片段研读1.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2.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
3.概括了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
4.运用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更能直接抒情,增强感染力。
【拓展阅读】1.表达技巧:运用比喻(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具体含义:“夕阳”比喻奋斗者洒下的鲜血;“杜鹃”比喻染血的荆棘。
2.“山高路远”表面意思是前方路途坎坷充满挑战,实则表明了诗人不畏艰险、乐观进取的精神。
(意对即可)3 安塞腰鼓【夯实基础】1.A[B.亢奋(kàng);C.战栗(zhàn);D.羁绊(bàn)]2.A[B.眼花瞭乱(缭);C.独竖一帜(树);D.粗制烂造(滥)]3.D[A. “节奏和声响”与“看得”搭配不当:B. 把“两千多年前”放到“的陕北黄土高原”前面;C.“向往”和“希望”重复。
初二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一、语文基础。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是( )A.广袤(mào) 伫立(zhù) 游弋(yì) 载歌载舞(zài)B.阔绰(chu?) 巢穴(xué) 寒噤(jìn) 言简意赅(ɡāi)C.脸颊(jiá) 狭隘(yì) 侥幸(jiǎo) 脍炙人口(zhì)D.祈祷(qí) 濒临(bīn) 倔强(jué) 妄自菲薄(fěi)2.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是( )A.开 (辟、僻)新的发展道路是二十世纪人类文明史的一大主题。
“辟”有“从无到有地建设”的意思,“僻”有“距离中心地区远”的意思,横线处应填“辟”。
B.聪明是天生的,智慧是后天得到的,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必 (须、需)要做到勤奋刻苦。
“须”有“必得,应当”的意思,“需”有“需要”的意思,横线处应填“需”。
C. 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要建立更多保护区,保护珍 (惜、稀)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惜”有“爱惜,重视”的意思,“稀”有“少,不多”的意思,横线处应填“稀”。
D.清浅的沱江,秀美的南华山,古韵悠悠的卧虹桥??凤凰古城的 (胜、盛)景着实令人惊叹!“胜”有“优美的”意思,“盛”有“热烈,大规模的”意思,横线处应填“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是( )A.春风和煦,山花烂漫。
每到周末,城郊景区外车水马龙,景区内人头攒动,随处可见赏花踏青的人群。
B.4月16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发生爆炸,现场死伤近二百人,欢乐的赛事瞬间变成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C.鲁迅提出的“不为争先,不耻最后”的观点,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重在参与”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D.大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走向广大的农村。
22《礼记》二则【夯实基础】1. yáo yuè xiào zhāng wéi jǔ2. BEA.旨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B.学古今义均为“学习”。
C.子古义:以……为子,今义:儿子。
D.修古义:培养;今义:修理]3.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 (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设喻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教与学的关系论述,说理浅显易懂。
2. 我们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3. 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4. 都反映了人们对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片段研读1. mù guān fèn wù2. (1)诚信(2)憎恶(3)兴起(4)用门闩插上3. (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
(2)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却并非自己想私藏。
4. 大同社会是古代人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社会,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气【拓展阅读】1. (1)停止⑵即使(3)直(4)锋利2. DEA,表递进;B.表修饰;C.表顺接;D,表转折]3. (1)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成为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10.小石潭记[夯实基础】1.(1)清凉(2)翻卷(3)像(4)年轻人2. B [ A.伐:(1)砍伐(2)攻打;B,去:离开;C.行:(1)操守,品德(2)走;D.以:(1)以……为……(2)因为]3.(1)潭中/鱼可百许头。
(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2)其岸势/犬牙差互。
4.(1)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2)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
【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2. ①全石以为底②俶尔远逝③鱼水3.由乐到悲的情感,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的手法。
4.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片段研读1.(1)高兴(2)悲伤(3)凄清(4)离开2.(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石潭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C(目的是表现潭水的清澈。
)4.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
当时的柳宗元遭到贬谪,心情是悲苦的。
游览山水本是为了排遣心中抑郁之情,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拓展阅读】1.(1)担任(2)忍心(3)改革(4)妻子和儿女2.D(以男女质钱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A项“把”;B项“因为”;C项“凭借”;D 项“用”)3.(1)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
(2)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4.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地帮助朋友。
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
1、社戏【夯实基础】1.B[A.归省(xǐng);C.踊跃(yuè);D.皎洁(jiǎo ) ]2. C3. B4. C【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突出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作铺垫。
2.写得情景交融,表达对江南农村美景的喜爱;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3.表现了平桥村劳动人民的淳朴、厚道、善良、热诚和好客。
(举例略)4.“我”怀念的不仅仅是社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片段研读1.甲文写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乙文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
2.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3.写老渔父的喝釆从侧面写船行之快,烘托孩子的驾船技术之高超。
4.正面写船快的句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侧面写船快的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拓展阅读】1.①儿时,受外婆影响喜欢上看戏。
②读大学,逢戏必看。
③去陶然亭看野戏班子演戏。
2.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3.与开头写自己儿时爱戏,深受外婆影响相呼应。
韶华易逝,点岀人生短暂如戏,为下文感悟“人生真味”作铺垫。
4.作者感悟的“人生真味”即戏如人生,人生也如戏,二者相似,但即使淡泊,也要认真、无悔度过。
【文化传承】1.(1)罢了(2)特别⑶即使(4)最终2.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启示: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社会民风,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很大。
【参考译文】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慧的人,那么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
语文补充习题答案八下1. 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题2分) 1、下列加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屋舍俨然(shèyǎn)(正确答案)B.阡陌(qiān mo)C.便要还家(yào huán)D.遂与外人间隔( suìjiān)2. 2、下列加划线的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篁竹(huánɡ)清冽(liè)B.为坻(chí)为嵁(kān)C.参差(cēncī)佁然(yĭ)D.俶尔(shū)翕忽(xī)(正确答案)3. 3. 下列加划线的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罔不(wǎng)八分有奇(jī)B.壬戌( rén xū)C. 两膝(xī)黍(shǔ)D.篛(ruò)椎髻(jí)(正确答案)4. 4.下列加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蒹葭(jiānxiā)衣褶(zhě)B.窈窕(yǎo tiǎo)刘子骥yìC.俶尔(chù)多髯(rán)(正确答案)D.糁之(chǎn)水中沚(zhǐ)5. 5.下列加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未晞(xī)豁然开朗huōB.悄怆(qiǎochuàng)黄发垂髫(tiáo)(正确答案) C.篆章(zhuàn)不足为外人道( wéi )D.诎右臂(qū)往来翕忽(hé)6. 6.对下面一句朗读时音节停顿正确的是 [单选题]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正确答案)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7. 7. 对下面一句朗读时音节停顿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正确答案)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补充习题》部分答案:《晏子使楚》“随文练习”七:1、(1)出使(2)派使者(3)使者2、(1)延纳(2)改换(3)安排3、(1)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三百条街巷,大家张开衣袖就能成为浓阴,挥一挥汗就能成为雨水,大街上行人的肩膀靠着肩膀,脚跟接着脚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2)那些贤能的人就出使到贤明的君主那儿,没有才能的人就出使到没有才能的君主那儿。
在齐国,我晏婴最无能,所以适宜出使到楚国了!4、晏子往往把楚王对他的侮辱拿来回敬楚王,使楚王自取其辱。
问题探究:1、(1)出使派出使(2)只只2、他们出使的国家都比自己的祖国强大,对方的国君都仗势欺人,恃强凌弱,蛮不讲理。
斗争的结果是对方的国君都认输了,这二人自己也获得了对方的尊敬。
3、唐雎:敢于同秦王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义正词严、声色俱厉,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表现出不畏强暴、重义轻生的精神。
晏子:是机智善辩,为维护祖国的尊严,义正词严又不卑不亢,凭着高超的外交才能和语言艺术取胜,是杰出的外交家。
《古诗四首》随文练习:二、1、被攻破 2、感伤时事 3、值,抵得上 4、能承受 5、戍卫,戍守6、夜深7、人生的经历、遭遇8、史册三、1、国都,京城,此处指长安 2、3、国家四、1、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代指战乱。
2、一个地名,这里代指北方边疆。
3、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筒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这里代指史册。
五、略六、1、诗人写作这首诗时,正是安史叛军攻占了国都长安,诗人自己也被俘获,诗人感时伤怀,所以面对明媚的春光不但无心欣赏,甚至倍感伤心。
2、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透露出诗人悲凉的心情,为下面关于“商女”(实际上就是指权贵们)的议论奠定了情感基调。
七、1、作者曾在战场搏杀过,所以在他听来,风雨声跟马蹄声相似,于是巧妙地借风雨声把现实和“铁马冰河”的梦境联系起来,抒发了报国壮志。
2、当时他年老多病,已“僵卧孤村”,但还想着要为国出力,这种不顾年迈,还想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八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补充习题答案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犊枢窒悦乏徒信翌嗣罕聊优
三、D
四、C
五、1.(1)原谅(2)声明(3)揣测
2.(1)大自然造物的方式在我们还没有了解其奥秘时,常常是我
们无法凭经验理解的。
(2)彗星的形成之因很可能出乎我们的所有揣测。
3.知识无限,认识有限。
4.“我们手心的蝉儿”与“遥远天际
的彗星”,一个离我们很近,一个离我们很远,但都是我们难以真
正了解的。
作者以这样一近一远两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人对世界认识
的有限。
六、文章所写的“从前”的一个人其实并无其人。
这个人的经历实质上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声音奥秘和如何奏出美丽乐音的经历,或
者说,把人类探索声音的经历浓缩在一个人所见所思的过程之中。
七、1.知识总量是越来越多了,因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认识,确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以强烈的好奇心探索产生声音和乐音
之新法,并已有了“自己无所不晓”的感觉。
2.虽然这个人知识越
来越多,但有待探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为他又“陷入了前所未
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
像的方法”。
3.心理上是越来越不自信,因为“他在如何产生声音
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笃信许多方法“难以想像”。
4.从前的这个人是在不断进步,作者
对他持肯定态度。
因为世界的奥秘无限,人们的知识有限,认识到
自己浅陋,正显得符合客观实际,也表明他将永不自满。
5.人类的
知识有限;探索无止境;骄傲自满不符合客观规律,等等。
问题探究
一、从最早只知道鸟儿借助呼吸之气发音,到后来知道各种乐器的发音原理,再到费尽心机研究蝉鸣的发音方法,这是一个逐步发
展深化的过程。
这个人对声音的认识越来越丰富,他也越来越感到
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
这个人的经历很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二、这样可以充分表现他强烈的惊喜、好奇和兴趣,突出他的探索精神。
三、鼓励人们要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后一问略四、不好。
用第三人称叙述更有客观性,能增强说服力,也更切合作者的身份和文
体的特点。
叫三声夸克补充习题答案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1.“看上去”如此,是说其实并不如此,使语言更加准确。
2.根据“基本粒子”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说“好像”是因为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3.“摇一摇,听到响动”,说明可以判定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这样说既形象又准确。
4.说明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
三、A(“好像”不是比喻词,表示想像、推测)
四、(1)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2)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类
的问题,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
这好比拿
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3)这等于
承认了盒子里有东西。
(4)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不少了……(5
)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作用:标示文章思路不断推进,使文章说明顺序更加清晰,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五、1.比喻要进行物质结构的新探索。
2.的确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
3.在人们就要泄气的时候,丁肇中的发现给人们带来惊喜,唤起了人们寻找夸克的热情。
4.新粒子的名字是发现者姓名的
第一个字母,可以使人由这个名字联想到发现者。
问题探究
一、(1)引出话题;(2)引起读者兴趣;(3)为全文的比喻说明铺垫。
二、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人们认识物质结构不断深入的过程。
这样安排顺序,既便于把事理说明清楚,又能吸引读者注意,而且也和
开头的比喻、文章的标题相吻合。
三、好。
既是客观事实,因为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并不能说已经找到了最后的结论,也是对题目和开头的照应,而且能发人思考,留
有余味。
四、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切合文章内容就可以。
如: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不断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探索
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要培养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五、略
孔乙己补充习题答案
随文练习
一、1.绰2.羼3.颓4.槛
二、省略
三、1.“排”字,表明他对酒店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同时在“短衣帮”面前炫耀一下,以掩饰自己被嘲笑的窘态。
这就写出
了孔乙己诚实而又迂腐的性格。
2.“摸”,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也说明了孔乙己进一步穷困的现实,同时反映了他精神、肉体受摧残之深。
3.“大约”表估计,因为没有见到,不知确切消息;“的确”表示肯定,因为在那样
的社会条件下,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只有死路一条。
揭示了封建社会
的罪恶。
四、1.揭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刻画了他穷困潦倒却又想保住读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点。
2.暗示孔乙己经常小偷小摸,经常挨打。
一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一方面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像孔乙己一类人物的悲剧。
3.这些人只知道哄笑取乐,奚落他人,在别人的痛苦中寻求片刻的刺激和欢乐,可见他们都是受到封建制度的侵蚀,自私冷漠,麻
木不仁;其实,他们和孔乙己一样,都是受封建统治者奴役的一群人,他们的命运和结局也不会比孔乙己强多少。
4.不肯脱下长衫,满口“之乎者也”……
5.(1)肖像描写。
表现了他社会地位低下,穷困潦倒,想保持读
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却又十分懒惰的老书生的形象。
(2)神态和语言描写。
表现了他死要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的劣行,力图维持自己是读书人的清
高。
(3)肖像和语言描写。
表现了他内心已经感到羞耻,但表面上却
表现得更为激动,说明他仍然热衷功名,追求科举,自命读书人清高。
问题探究
一、1.一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即笑他因偷被打;二笑孔
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总起来看,就是嘲笑孔乙己的无能
和不幸遭遇。
反复强调因孔乙己的存在,使“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
空气”,突出了孔乙己是被嘲笑的对象,表明人们对他毫无同情,
只有侮辱戏弄,精神冷漠麻木。
2.“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是在别人问孔乙己是否“当真认识字”时,他自信自己识字很多,这个问题难不倒他,所以“不屑置辩”;
待到别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这就触及到他的伤疤,使他无比羞愧,所以“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
层灰色”。
这也表明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之深。
3.“竟”字包含了冒天下之大不韪,太不应该,自己找死等的意味,在喝酒的人看来,丁举人不可冒犯,偷丁举人是胆大妄为。
掌
柜一再问“后来怎么样”,表现了他的猎奇心理和心灵的空虚。
二、1.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因为孔乙己已不能站立,盘坐地上以手走路。
这样写突出表现了孔乙己的惨不忍睹形象,预示了他不
久就将死去的悲惨结局。
2.不能。
因为掌柜作为一个小商人,他记得的首先是孔乙己欠的钱;作为一个冷漠而空虚的人,第二才是取笑孔乙己。
小说中的安排
符合掌柜的特点。
3.“摸”、“走”这两个动词特别具有表现力。
一个“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动作迟钝、“四文大钱”藏放的严实,从侧面说明这钱
来之不易和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
一个“走”字,照应了上文“打
折了腿”,走路本该用脚,而现在却用手,说明孔乙己肉体受摧残
之深。
一个读书人竟然以手走路,健康的人体和尊贵的人格荡然无存,社会没有一个人关心他,反映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三、(1)“专管温酒”,使“我”自始至终与站着喝酒的孔乙己
打交道,成为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
(2)“小伙计”,孩子的心理特点切合关注孔乙己惹人发笑、遭
人耻笑的事,同时孩子的纯真心灵、所处的被雇佣的社会地位,易
于关心同情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3)“读过一点书”,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听懂孔乙己一些迂腐的话。
这篇小说的内容精要、紧凑,是得力于第一人称这样的叙述角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