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行为与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13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它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知识点,并探讨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涉及到个体的动机、激励、决策和职业发展等方面。
在实际管理中,了解个体行为的特点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1. 动机与激励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受到动机和激励的影响。
动机是个体内部驱使其行为的力量,激励则是外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有效的动机和激励策略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进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
2. 决策与问题解决个体在组织中经常需要做出各种决策和解决问题。
管理者需要了解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错误,并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以保证组织的决策质量。
3. 职业发展与绩效管理个体的职业发展与绩效管理密切相关。
组织需要提供合适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绩效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评估个体的工作表现,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措施。
二、团队行为团队行为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团队的建设、团队决策、团队合作等方面。
了解团队行为的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工作绩效。
1.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管理者注重团队文化的塑造、成员角色的分配以及团队协作的培养。
通过合理的团队建设,可以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
2. 团队决策团队决策是指团队成员在面临问题时,通过集体讨论和协商达成共识的过程。
管理者需要了解团队决策的模式和有效的决策方法,以提高团队的决策质量和效率。
3. 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团队合作是团队行为的核心,也是团队能否顺利达成目标的关键。
管理者需要有效地管理团队内部的冲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以实现团队的协作效能。
一、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及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㈠个体行为特征在管理过程中,根据管理活动的目标,要求管理者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必须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协调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才能很好地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地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我们对个体行为,有全面的认识。
可以说,理解个体行为应该是建立与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也是保证组织管理成功的基本要求。
个体行为不仅代表了个体的自身特性,处于社会环境中,个体行为也是对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反映。
一个人从出生,到接受社会的影响与教育,直至进入组织开始自己的职业活动,他(她)的行为既有个体生理特征的作用,也是对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所处的组织群体气氛、组织文化特点的反映。
尽管个体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个体的行为也是带有一些普遍的特征的,这些特征表现为:1.行为的自发性。
2.行为的因果性。
3.行为的主动性。
4.行为的持久性。
5.行为的可变性。
㈡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具体可列表如下:二、有关人性的假设领导者对人性的认识,决定了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对人性假设的研究是领导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为了理解人的复杂性,国外一些学者如薛恩、麦格雷戈等提出了多种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以对人性的假设为根据的,即便如此,这些假设对研究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规律性和特征仍是有一定意义的。
㈠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薛恩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关于人性是理性的和经济的说法,归根到底,是从享乐主义哲学那儿衍生出来的,这种学说主张,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变得最大。
与薛恩的这些假设相类似的是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麦格雷戈在用组织方法对人进行分析时,把传统的关于人性的假设都包括在X理论之内。
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类型,将决定他们所采取的管理策略和领导行为,并决定他们关于组织及其职工间应保持哪种心理契约的概念。
简述行为主义疗法中的自我管理技术。
一、自我管理技术的定义自我管理技术是一种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自我控制能力,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达到自我发展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方法。
自我管理技术主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自我掌控能力,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行为,并学习更加自主地掌控自己的行为。
自我管理技术是一种行为主义疗法的方法,因其强调效果可验证、可观测和可控制,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自我管理技术的原理自我管理技术的原理基于行为主义的核心原则。
行为主义将行为看作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改变。
在行为主义疗法中,自我管理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和评估,找出行为中的问题,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自我管理技术的原理还包括自我监测和自我强化。
自我监测指的是个体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持续的监视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行为问题。
自我强化是指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增强或弱化一种行为,从而建立合适的行为模式。
自我强化可以通过奖励自己早期的行为和遏制不良的行为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同时也会减少不适当的行为。
三、自我管理技术的技术1. 自我监测技术自我监测技术是通过行为记录和数据分析,让个体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变化。
自我监测技术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设立目标:个体设立要监测的具体行为目标,例如每天至少一次锻炼。
(2)记录行为:个体记录自己每天的行为,例如用文本或记录表格等方式进行记录。
(3)评估数据:个体根据记录的数据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以便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
(4)自我反馈:个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自己行为的优劣做出评价,为以后的行为控制作出调整。
2. 自我强化技术自我强化技术包括正向和负向强化。
正向强化是通过提供积极的奖励或激励,来鼓励和增强积极的行为。
负向强化是通过消除不舒适的刺激或可避免的问题,来增加积极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性。
(1)正向强化:给自己建立积极行为的奖励机制。
例如:完成早晨锻炼,可以给自己买一件心仪的衣服或掌声鼓励。
组织行为学分类模拟个体行为与管理(二)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当员工能够主动维持组织的声誉,愿意为组织牺牲个人利益,在组织行为学中称这种心理状态为______A.工作态度B.工作参与度C.组织认同感D.组织归属感答案:C[解答] 组织认同感远远超出了对组织忠诚的范围,这意味着员工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高度。
换言之,有认同感的员工即使在面对批评时也会维护组织声誉,并愿意为组织牺牲个人利益。
当员工保护公司的利益并为组织目标奋斗的时候,其组织认同感得以加强。
2. 所谓的“态度对象”是指态度的______A.社会性B.针对性C.稳定性D.间接性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态度的针对性特征。
态度的针对性,是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
所谓“态度对象”就是这个意思。
3. 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______A.需要B.动机答案:B[解答] 动机是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
动机和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4. 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是______A.能力B.性格C.气质D.思维答案:C[解答]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其基本特征有:(1)神经过程的强度;(2)神经过程的均衡性;(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上。
因此,这些心理特点也称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5. ______类型的人精力充沛,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往往粗枝大叶,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爆发性的情绪。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答案:B[解答] 胆汁质类型的人主要的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暴发性情绪;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
6. 根据气质的分类,一般适合做会计工作的人员,属于______气质。
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和领导理论研究一、引言管理学是研究和应用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其中组织行为和领导理论则是其中重要的两个研究领域。
组织行为是指研究组织内个体和小组行为的学科,而领导理论则是指研究领导力和管理中的领导角色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和领导理论研究,以及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组织行为1.定义组织行为是研究组织中个体、小组和整个组织的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体行为、小组行为、组织结构及其影响等。
2.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涉及到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个体行为研究包括以下方面:(1)工作满意度: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同事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会有所不同。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是组织行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员工福利:员工福利是组织为员工提供的一种补偿方式,它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增强员工忠诚、提高生产效率等。
3.小组行为小组行为是组织行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研究的是小组的行为方式、小组间关系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小组行为研究包括以下方面:(1)沟通:沟通是小组行为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和理解,从而提高小组效能。
(2)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培养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效能的一种方式。
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小组绩效。
4.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行为研究中的又一重要方面。
它研究的是组织的结构特征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组织结构研究包括以下方面:(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理念和信仰等方面的总和。
通过建立一种积极的组织文化,可以提高组织员工的士气和组织绩效。
(2)权力结构:权力结构是组织中权力流动的一种形式。
其合理的设计和分配,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和绩效的提高。
三、领导理论1.定义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者和领导行为的学科。
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表现。
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受到遗传、社会环境和个体内心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行为的基础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方面,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个体行为的基础。
一、个体认知认知是指个体获取、组织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个体认知的基础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
1. 知觉:个体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来获取信息。
感知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对事物的理解和反应。
个体的感知能力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可能存在差异。
2. 注意:注意是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和集中。
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通过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来处理有助于达到目标的信息,而将无关信息排除在外。
注意是个体行为的基础,它决定了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反应。
3. 记忆: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和学习的信息的保持和再现。
个体通过记忆来获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在特定情境下作出适应性的行为。
记忆涉及到感知、注意、编码、存储和检索等多个过程,个体的记忆能力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健康状况和情绪状态等。
4. 思维:思维是个体对信息加工和组织的过程。
个体通过思维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和产生创新。
思维的方式和内容受到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可能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二、个体情感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主观体验和评价。
个体情感的基础主要包括情绪和价值观等方面。
1. 情绪:情绪是个体对特定刺激产生的短暂的主观体验。
情绪包括愉快的情绪(如喜悦、兴奋)和不愉快的情绪(如恐惧、愤怒),不同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受到外界刺激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如社交关系、工作环境和个人价值观等。
2. 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重要性和行为准则的评价和认同。
个体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和决策的方向。
行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行为管理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特征、行为模式和行为动机,以及这些行为对组织绩效和效率的影响。
行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组织行为的特征和模式、以及行为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行为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包括个体的特征、个体的态度和动机、个体的社会环境等。
个体的特征包括个体的性格、价值观、能力和经验等,这些特征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动机。
个体的态度和动机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个体的积极态度和高度动机会促使其表现出更好的行为表现。
个体的社会环境也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包括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同事关系等。
其次,组织行为的特征和模式是行为管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组织行为的特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氛围等,这些特征会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表现。
组织行为的模式包括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组织成员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而集体行为是指组织成员在团队和群体中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
组织行为的特征和模式对组织绩效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行为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是行为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行为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包括激励机制、奖惩制度、领导风格、团队建设等。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激励手段来促使组织成员表现出更好的行为,奖惩制度是指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对组织成员行为的引导和影响,团队建设是指通过团队合作和团队建设来促进组织成员的行为表现。
总之,行为管理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特征、行为模式和行为动机,以及这些行为对组织绩效和效率的影响。
行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组织行为的特征和模式、以及行为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行为管理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组织成员的行为,促进组织绩效和效率的提升。
组织行为学分类模拟个体行为与管理(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只反映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是______A.感觉B.知觉C.社会知觉D.自我知觉答案:A[解答]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它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2. 社会知觉是指______A.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B.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觉C.对人与物关系的知觉D.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答案:A[解答] 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3.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历的阶段是______A.三个B.四个C.五个答案:C[解答]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
4. “敝帚自珍”体现了自我知觉的______A.客观性B.主观性C.主观客观相结合D.既不是主观性的体现,也不是客观性的体现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的实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属于需要领会的内容。
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敝帚自珍”就是这种主观的体现。
5. 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是______A.成见B.知觉防御C.投射D.晕轮效应答案:C[解答] 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有的人常常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别人也是这种想法,而实际别人不是这样想的,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错误知觉。
6. 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常被称为______A.首因效应B.知觉防御C.晕轮效应D.投射[解答] 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要正确地观察事物,必须注意使自己不停留在第一个印象上,但同时又不忽视第一印象。
7. 常年在工地工作的人,对于工地机器的声音往往不是很敏感,几乎听而不见,这是由于错误知觉的______A.首因效应B.知觉防御C.晕轮效应D.投射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的实质是要领会知觉防御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