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6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3)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诗中哲理,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全面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3. 苏轼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诗中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文朗读录音。
3. 与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题西林壁”,提问:“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 朗读诗歌:(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句:(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2)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 欣赏诗歌:(1)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诗歌。
(2)讨论诗中的美景,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
5. 领悟哲理:(1)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哲理,如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朗读与背诵,以及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题西林壁》。
(2)写一篇关于诗中哲理的小短文。
(3)预习下节课内容。
8.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山中。
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写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二、学习古诗,说诗意1、师范读2、学生练读3、诗纠正读音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横看:从正面看不识:看不清真面目:全貌缘:因为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三、诵读体会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四、巩固应用1、练习背诵古诗2、默写古诗五、总结学法: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六、作业: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岭侧―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领会苏轼的写作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题西林壁》。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领会苏轼的写作技巧。
2.2 教学难点(1)苏轼的写作技巧。
(2)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苏轼的写作技巧。
3.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题西林壁》的诗意和写作技巧。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以便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
4.2 学生准备(1)提前预习《题西林壁》,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课堂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西林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题西林壁》的写作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4 案例分析(1)举例分析苏轼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体会其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探讨苏轼的独特之处。
5.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苏轼的写作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写一篇关于苏轼的作文。
5.6 课后反思(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文的意境。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领会诗文的意境和苏轼的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题西林壁》的诗文内容,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
(2)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课件。
(3)准备相关参考资料和拓展阅读。
2. 学生准备:(1)预习《题西林壁》,了解诗文内容。
(2)搜集苏轼的生平资料,了解其文学成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介绍《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西林壁》,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僻字词,理解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优美词句。
(2)分析苏轼的文学特点,如用词严谨、意境深远等。
5. 拓展阅读(1)推荐相关苏轼的诗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能否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苏轼文学特点的把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2. 课程类型:古诗文教学3.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4. 年级:五年级5. 教学目标:a.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b. 学生能够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诗人情感。
c.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b. 学生齐读课题《题西林壁》。
2. 朗读感悟(5分钟)a.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b. 学生闭眼聆听,感受诗歌的意境。
3. 理解诗意(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观点和情感。
b.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讨论诗句的含义。
4. 品词析句(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诗句中的关键字词,体会诗词的美妙。
b. 学生自主思考,发表对诗句的感悟。
5. 创意写作(5分钟)a. 教师提出写作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b.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展示(5分钟)a.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b.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题西林壁》的情况。
2. 学生对《题西林壁》诗意理解和品词析句的能力。
3. 学生创意写作的质量和表现。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反思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题西林壁》的诗意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文进行学习,下周分享交流。
3. 学生根据《题西林壁》的意境,创作一篇小作文。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何运用古诗文中的意境,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2. 对比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学习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文,如《望庐山瀑布》、《春望》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简单介绍西林寺的位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指名读,评价合作读课件出示古诗范读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7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为大家的《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单元的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顺承了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
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我从三年级所学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进入学习本首古诗,通过解题——诵读——理解——感悟等环节步步深入。
尤其是在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时,我沿用上一单元策略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了,我选用一个六面体,分别找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颜色,当学生发现每人看到的颜色都不同是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因为身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
之后在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因为这两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写作手法,并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又用“盲人摸象”这个小故事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因为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部景象。
继而马上提问:你认为识得庐山真面目?有的学生说从高处看,有的学生说从远处看,有的学生说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从他们的答复中看出学生已明白一定道理。
这时候我出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学生答复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答复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题西林壁篇一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6篇)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二、自主探究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
(指名分行读)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13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篇1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篇2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诗,又是最喜欢的东坡名作,自不敢怠慢!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二、初读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三、理解(一)借助题目悟方法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板书:增补调换(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PPT)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篇1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趣导入,初识庐山1、启发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
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2、板题:题西林壁3、引导学生读题释题。
活动2【讲授】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树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课件出示自学任务)。
(生自学,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一样,观察效果不一样;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4、经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课时:一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明白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明白班上的同学朗诵的本事十分出色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教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此刻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此刻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4篇)题西林壁篇一课题古诗二首――题西林壁课时1总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二、学习《题西林壁》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1.听范读3.检查预习:缘庐峰1.知诗人,解诗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3)把握朗读重音(4)学习3、4句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题西林壁》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介绍诗人:苏轼(2)讨论句意(5)讨论句意(6)指名说全诗意思(3)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4)小结: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朗读、背诵,说体会。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效果察不同。
课题古诗二首――登飞来峰课时1总课时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难点熟读、背诵、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一、谈话导入二、学习古诗三、总结全诗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2. 课程年级:五年级3. 课程学科:语文4.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会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互读、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
了解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含义。
体会苏轼的豪放派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学生自读《题西林壁》,理解诗歌大意。
2. 教学诗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互读,讨论诗句的含义。
教师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等。
学生体会诗句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诗歌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4.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谈收获,对苏轼的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题西林壁》这首诗。
2. 背诵《题西林壁》,并尝试分析其他苏轼的诗歌。
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苏轼与其他诗人的作品,体会苏轼的豪放派风格。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题西林壁教案中班题西林壁教案及反思(3篇)题西林壁教案中班题西林壁教案及反思篇一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洁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概磅礴,唐代闻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出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出名,山也特殊出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终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板书课题:题西林壁)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由于雕版印刷力量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由于题壁简洁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3、三、读正确,明诗意1、听录音读2、指生读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四、入诗境,悟诗情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仔细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沟通。
2、老师提三个问题,假如能答出来,就说明这首诗大体读懂了。
题一: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找出来。
(板书:横侧远近凹凸)题二:观赏庐山是不是真的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板书:角度不同)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
(远近凹凸各不同)(板书:景色不同)小结: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题三: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结:看来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引导回答: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诗意引申1、师举生活实例1:一位同学放学校外等车远观学校教学楼……于是,他轻轻地吟诵道:(引读)不识庐山真面目——2、师举生活实例3:以《背影》为例,引出不识“父爱”真面目,只缘身在”父爱”中。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所作,描绘了诗人游历西林壁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和寺院的宁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情感。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画意,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诗的深层意境的把握。
2.针对重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等,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诗歌图片、字典等。
2.提前让学生预习,了解诗的内容和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诗歌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然后,提问学生对诗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诗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然后,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注意模仿诗人的语气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2024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通用6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约1010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诗,又是最喜欢的东坡名作,自不敢怠慢!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总的说来,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有:1、用一个主问题(大问题)引领全首诗的教学。
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古诗的教学,四年级学生能够适应这种方法,避免了逐词逐句讲授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
2、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融于“他有一个什么遗憾”“难道他没认真地观赏吗”和“他为什么没有遗憾呢”等问题中,较易地理解“入其内,出其外”,能懂得要全面分析事物的道理。
但总体而言,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学生难于在生活中发现例子,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3、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题西林壁四年(2)班:张春英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课题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有些同学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注释: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②.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③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④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⑤缘——因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3、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4、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
(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5、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连绵起伏峰:俊俏挺拔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张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感悟理解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
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
山岭和山峰的样子)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
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远看——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
一抬头——俯下身——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
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请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
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
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1、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3、结束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
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
学生配乐齐诵。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角度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察效果四、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
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
并默写,能做到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四年二班:张春英《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
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
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清节奏。
3、抓字眼,明诗意。
4、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而且在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时,我让学生试着画一画,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师范读或配乐诵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学生谈到了身边的同学,比如陈樱文虽然学习不好,但是从来不撒谎;张洪耀热爱劳动等实例。
再比如《画杨桃》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的形状不一样。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
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
二、细节的瑕疵。
在画古诗的环节,个别学生要完成诗配画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到位。
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