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门下吸引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77 MB
- 文档页数:2
声门下吸引课件(一)声门下吸引课件教学内容•声门下吸引的定义及意义•正确的声门下吸引技巧•实际应用场景演示和练习教学准备•PPT或投影仪•演示材料:录音实例及应用场景•白板/黑板和笔•麦克风教学目标•理解声门下吸引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正确的声门下吸引技巧•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和自信地进行声门下吸引设计说明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声门下吸引的概念和意义,并通过有趣的实例演示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巧。
通过多次练习,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声门下吸引技巧,提高吸引观众的效果。
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话题:如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你听过声门下吸引吗?它有什么作用?2.课堂讲解–介绍声门下吸引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为什么它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有效。
–展示录音实例,比较使用和未使用声门下吸引的效果差异。
3.技巧讲解–分析正确的声门下吸引技巧:包括使用声音和节奏的变化、语速和音调的调整、重点词语的突出等。
–提供示范演练,让学生感受正确的声门下吸引效果。
4.实践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选一个实际应用场景,如演讲、表演等。
–学生根据所学的技巧进行实践,通过小组表演展示吸引观众的效果,并互相评价和反馈。
5.总结梳理–引导学生总结声门下吸引的关键点和技巧,回顾和强化所学内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实践以及小组练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声门下吸引的技巧。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演讲或表演技巧,提高吸引观众的效果。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应该继续运用和完善所学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吸引力。
持续声门下吸引应用及护理ICU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MV),但MV常常会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的发生,V AP是常见的严重的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在20%~75%,死亡率为20%~50%,误吸是V AP的主要感染途径。
传统人工气道无法清除声门下间隙的潴留物,只能通过增加气囊内压力减少误吸,但其不良反应多,可造成气管黏膜受压,局部缺血,糜烂出血,甚至造成气管食管瘘,声门下吸引(CASS)则可避免上述现象出现,减少V AP 发生,降低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用2010年2月~2013年6月收治重症85例,需要MV 的患者随机分为声门下吸引(CASS)组43例为研究组,非声门下吸引(NCASS)组42例为对照组。
同步收集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记录每日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性状及发生V AP的例数及时间。
每位患者均采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并均以0.1%洗必泰和25%碳酸氢钠液交替口腔护理,4次/d。
采用开放式一次性吸痰管,根据情况吸痰,每次吸痰前向气道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0~20 ml,稀释痰液,严格无菌操作,每2 d检查血常规、胸片,送检气道抽吸物标本进行细菌、真菌培养。
1. 2 方法V AP标准[1] X线胸片出现新侵润阴影或存有侵润影扩大,合并下述至少2项:①体温>38.3℃②WBC>12.0×109/L或<4.0×109/L ③分泌物呈脓性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有新培养结果,或排除其他原因的血培养阳性,同时做简化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辅助诊疗。
CPIS≥5分可诊断肺部感染。
1. 3 观察指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V AP发生率、病死率。
1. 4 统计学方法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CASS组V AP发生11/43(25.58%),NCSAA组V AP20/42 (47.62%)两组有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