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春节气电子小报成品二十四节气手抄报季节电子简报冬天板报模板我喜爱的季节画报走进春天海报A4
- 格式:doc
- 大小:18.08 MB
- 文档页数:1
冬天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冬天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冬天的介绍冬天,又称冬季。
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其他的为春、夏、秋。
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2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
冬季是部分地区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于天气转冷(赤道地区除外),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
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休眠,有的称作冬眠。
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过冬。
划分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
在南半球,冬季在6、7、8月份;在北半球,冬季在11、12、1月份。
在中国,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
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摄氏度算作冬季。
冬天别称三冬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九冬: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严冬:“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如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清冬: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
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玄冬:“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别称“玄冬”。
如:东晋张望《贫士诗》:“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穷冬:“穷”,尽也。
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穷阴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
如白居易在《岁晚旅望》:“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北陆《隋书·志第十五·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春从立春,夏从立夏,秋从立秋,冬从立冬。
这四个时间点标志着四个季节的开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二十四节气。
这些节气以天文现象为依据,反映了我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它们不仅仅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春季节气春季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和春分。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开始蓄养动植物。
雨水是春雨的开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是农耕文化中重要的节气。
惊蛰表示蛰虫开始苏醒,也是生命开始回归的时候。
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象征着春天的正式来临。
二、夏季节气夏季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和夏至。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开始盖蚕室养蚕,也是纳凉、游泳的好时机。
小满表示五谷成熟,是农耕文化中重要的节气。
芒种表示谷物开始结实,人们开始忙于田间劳作。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也是夏天的顶峰。
三、秋季节气秋季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和秋分。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开始除草、耕地,为秋收做准备。
处暑表示暑气渐渐结束,天气开始凉爽,人们可以享受凉爽的秋风。
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天气转凉的标志。
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象征着秋天的正式来临。
四、冬季节气冬季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和冬至。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人们开始蓄养牲畜,为寒冷的冬天做准备。
小雪是降雪的开始,也是冬季雪量增加的标志。
大雪表示地面积雪较多,天气寒冷,人们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时刻,也是冬天的顶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这些节气成为了许多民俗活动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例如,立春的时候,人们会吃春饼,象征着过去的冬天已经过去,迎接新的一年;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聚家庭,庆祝丰收和团圆;冬至的时候,人们会吃饺子、腊八粥等食物,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二十四节气霜降手抄报小报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逐渐寒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
此时,大自然呈现出一片金黄与萧瑟交织的景象,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着最后的准备。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霜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
霜降时节,农作物开始进入最后的成熟阶段,农民们忙着收获庄稼,为过冬储备粮食。
同时,霜降也是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时期,大家会根据节气的特点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一、霜降的气候特点霜降时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骤降。
在北方,初霜往往在此时出现,大地开始被一层薄霜所覆盖,呈现出银白的色彩。
而在南方,虽然霜期来得较晚,但气温也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加大,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
由于霜降时气候干燥,空气中的水分减少,人们常常会感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不适。
因此,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维生素。
二、霜降与农业对于农业来说,霜降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此时,大部分农作物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如水稻、玉米、大豆等。
农民们需要抓紧时间收割庄稼,确保颗粒归仓。
同时,霜降也是一些蔬菜和水果的收获季节,如白菜、萝卜、柿子等。
在霜降前后,农民还会进行一些农田管理工作,如翻耕土地、施肥等,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准备。
此外,由于气温下降,一些农作物容易受到冻害,农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覆盖薄膜、浇灌防冻水等,以减少损失。
三、霜降的习俗1、赏菊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赏菊的习俗。
人们会在此时举办菊花展,欣赏各种品种的菊花,感受它们的美丽和芬芳。
菊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等。
2、吃柿子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据说,这样可以预防冬天嘴唇干裂,而且柿子在霜降前后成熟,口感甜美,营养丰富。
3、进补霜降是进补的好时节。
民间有“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的说法。
24节气冬天手抄报的内容
1. 立冬节气:介绍立冬节气的意义和习俗,以及一些围绕立冬节气的文化传统。
2. 小雪节气:介绍小雪节气的意义和气候特征,以及一些小雪节气期间常见的事物。
3. 大雪节气:介绍大雪节气的意义和气候特征,以及一些大雪节气期间的景象。
4. 冬至节气:介绍冬至节气的意义和习俗,以及一些冬至节气期间的食物和传统习俗。
5. 小寒节气:介绍小寒节气的意义和气候特征,以及一些小寒节气期间常见的事物。
6. 大寒节气:介绍大寒节气的意义和气候特征,以及一些大寒节气期间的景象。
7. 冬季保健:介绍冬季保健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预防冬季常见病。
8. 冬季运动:介绍冬季适合的运动方式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进行安全健康的运动。
9. 冬季美食:介绍冬季的一些美食,如热饮、火锅、烤鱼等,以及如何烹饪这些美食。
10. 冬季旅游:介绍冬季适合的旅游目的地和项目,以及注意事项和旅行建议。
二十四节气立冬手抄报大全手抄报一:立冬的基本介绍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
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
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
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
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
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史话立冬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
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
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立冬习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袭至今的。
卜岁霞浦叫“问苗”,这天农民相率到龙首山的舍人宫田祖前卜问来年的丰歉,举行丰收联欢晚宴,有些乡村演戏谢神庆丰收。
24节气冬天手抄报的内容
1. 冬至:冬季的开始,夜晚最长,白天最短,人们会吃饺子、腊八粥等传统食品。
2. 小寒:气温骤降,寒冷开始加剧,人们需要多穿衣服保暖,为身体添热。
3.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人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和防寒,室内通风也特别重要。
4. 立春:冬季结束,春季开始,人们可以吃春节传统食品,如汤圆、腊八粥等。
5. 雨水:冰雪开始融化,气温逐渐变暖,春雨开始到来。
6. 惊蛰:春季的开始,万物复苏,春雷开始响起。
7. 春分:昼夜平分,气温逐渐升高,春雨绵绵。
8. 清明:纪念祖先,扫墓祭祀,也称“踏青节”。
9. 谷雨:种植作物的最佳时期,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10. 立夏: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可以吃时令的水
果和蔬菜。
11. 小满:天气渐热,作物开始成熟,是收获的好时节。
12. 芒种:夏季的交界,麦子成熟,人们可以吃到新鲜的小麦。
以上为24节气冬天手抄报的内容。
地理手抄报24节气的内容
24节气的内容:
1.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 立夏:夏季的开始。
8.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 立秋:秋季的开始。
14.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 秋分:昼夜平分。
17.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18.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 立冬:冬季的开始。
20. 小雪:开始下雪。
21. 大雪:雪量增大,地面可能积雪。
22.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手抄报简单内容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历法中划分时间的一种方式,它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分为24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气候特征、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生活习惯。
下面是24节气手抄报的简单内容:1.立春:表示冬季结束,春季开始。
天气开始逐渐变暖,人们开始准备春耕。
2.雨水:表示降雨量开始逐渐增多,气温开始回升。
3.惊蛰:表示蛰伏的春雷开始惊醒万物,天气开始变暖,春色渐渐浓郁。
4.春分:表示昼夜平分,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象征着春天进入到中期。
5.清明:表示清明节,万物开始复苏,人们纪念祖先,扫墓祭祖。
6.谷雨:表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降雨量将逐渐减少,农民开始播种。
7.立夏:表示夏季开始,天气逐渐变热,人们开始采摘蔬菜和水果。
8.小满:表示谷类开始成熟,气温逐渐升高,农民开始收割春季的庄稼。
9.芒种:表示麦类开始成熟,人们开始吃新麦,也是南方民间婚嫁的旺季。
10.夏至:表示夏天最长的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11.小暑:表示天气开始炎热,气温高达30℃以上。
12.大暑:表示天气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13.立秋:表示秋季开始,气温开始逐渐降低,农民开始收割秋季的庄稼。
14.处暑:表示天气开始凉爽,暑气逐渐散去。
15.白露: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地面上。
16.秋分:表示昼夜平分,象征着秋季进入中期。
17.寒露:表示露水开始变成霜,气温开始下降。
18.霜降:表示气温继续下降,降雪量也开始逐渐增多。
19.立冬:表示冬季开始,气温开始降低。
20.小雪:表示降雪量开始逐渐增多,气温继续下降。
21.大雪:表示降雪量最多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
22.冬至:表示冬季最短的一天,黑夜最长,白昼最短。
23.小寒:表示天气开始变冷,气温低于0℃。
24.大寒:表示天气最冷的时候,人们需要注意防寒保暖。
以上是24节气的简单内容,手抄报可以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图案和文字,展现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魅力。
春天又称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在北半球为公历3——5月份,而在南半球则从9——11月,如澳大利亚。
气候学上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
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少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元旦、除夕、春节、元宵、清明1、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
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2、惊蛰闻雷米似泥: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3、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晚了。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开放的花水仙、迎春花、报春花、瑞香、白玉兰、紫玉兰、鸢尾、马蹄莲、金盏菊、文殊兰、百枝莲、四季海棠、吊钟海棠、竹节海棠、天竺葵、瓜叶菊、虞美人、金鱼草、美女樱、矮牵牛、桃花、李花、梨花、百合花、海棠、海角菊、金盏花、葵花、洋鹃、山茶、琼花、君子兰、芍药、丁香、杜鹃、西洋杜鹃、樱花、含笑、玫瑰花、紫荆、棣棠、锦带花、连翘、云南黄馨、金雀花、仙客来、石斛、风信子、郁金香。
春光明媚、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兰秋菊、春暖花开、春山如笑、春风和气、春晖寸草、春色撩人、春色满园、春深似海、春生秋杀、春蛙秋蝉、春意阑珊、红情绿意、花红柳绿、花香鸟语(亦作“鸟语花香”)枯木逢春、柳暗花明、满园春色、柳绿花红、双柑斗酒、雨丝风片、春意盎然等。
春季天气逐渐变暖,此时阳气升发,饮食要以清淡平和,营养丰富为宜,同时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
避免多吃油腻、辛辣、油炸食物,这些食物难消化,会加重胃和肝脏的负担。
此外多食新鲜时令水果。
班级姓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图文并茂篇一:《中国24节气》全释、图文并茂《中国24节气》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二十四节气图文并茂)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作者:左河水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
农家岁首又谋耕。
立春,农历二十
四节气中的第一
个节气。
“一年之
计在于春”,春
是温暖,鸟语花
香;春是生长,
耕耘播种。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增产措施千万条,不误农时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行下春风望夏雨。
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
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班级姓名
一、春饼:馅(萝卜,豆芽,豆子,为主)
二、春盘: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
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
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
饵五种。
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
豆子、鸡蛋、土豆丝。
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
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
三、春卷(春蚕):《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
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
又因立春日做
此,故又称‘探春蚕’。
”
咬春(吃萝卜):“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
”
在养生上主要是护肝。
在作息时间上,人们也
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
在精神养生方
面,要力戒暴怒,更忌忧郁,做到心胸开阔,
保持心境愉悦。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饮食要
清淡,不要过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
同
时,因为此时阳气上升容易伤阴,所以要特别
注重养阴,可以多选用百合、山药、莲子、枸
杞等食物。
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冷暖不定,
要当心“倒春寒”的侵扰,特别是对于体
弱的人来说,感冒、发烧
是常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