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2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摘要: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1 引言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2.1 先理强,后理弱先是以“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不仅是针对巴蜀豪强,而且也包括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入川的外地将领权贵。
如:鼓羕有功劳,但也因为有过失而被诸葛亮流放;杨洪“忠清宽亮,忧公如家”,被擢升为蜀郡太守。
这个政策后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基本上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社会局面。
理强的另一项政策是恢复盐铁官营。
盐铁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巴蜀地区的主要生产部门,后逐渐为当地的豪强所垄断,这严重地影响了蜀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鉴于此,刘备和诸葛亮入川后,便恢复盐铁官营,设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严禁私家开采煮铸,后来“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其次是“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者,无尽民财”如:诸葛亮注意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对于“国之所资”的都江堰工程,征发一千两百名壮丁进行维护,以保证当地的农田灌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
董卓、袁绍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实力派。
189年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
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
董卓趁乱领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献帝,自称相国,独揽大权。
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军阀。
他率盟军逼近洛阳。
董卓焚洛阳,挟献帝西入长安。
两年后,董卓为吕布所杀,部将火并,关中大乱。
而关东盟军瓦解后,也开始了相互混战。
到196年,全国各地几乎均落入军阀之手:袁绍据有冀、青、并三州之地;曹操据兖、豫二州;刘备、吕布据徐州;袁术据扬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孙策据江东;马腾、韩遂据凉州;公孙度据辽东。
混战使“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二、曹操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曹操(155-220)字孟德,是东汉太尉曹嵩的儿子,20岁以“孝廉”入仕,曾任洛阳北部尉、典军校尉等职,是东汉末年势力发展最快的军阀之一。
时人许劭评价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他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进而统一了北方。
为什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呢?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统一的条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优势。
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往豫州,困苦不堪。
曹操采纳毛玠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到许昌。
标榜正统,在政治上取得优势。
▼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广泛聚集人才,嬴得李通、李典、许褚、任峻、吕虔、荀彧等人的支持,延揽各方英雄为其效力,形成了一个比较坚强的领导核心。
▼募民屯田获得成功,解决了军粮问题。
东汉末年,北方地区军阀林立,相互混战,许多军阀因粮食短缺而衰亡。
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决定实行大规模的屯田。
196年募民在许下屯田,得谷百万,安定了军心民心,为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积蓄了经济实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从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促使国家分裂,妨碍国家统一的,所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有消极影响的.如果非要说它的积极作用,那也就是势均力敌互相牵制的对峙局面,期间的相互鼎立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短暂的经济发展时期.从大的方面讲分裂始终是阻碍历史发展进程。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经秦汉大一统之后的第一大规模分裂割据,他的形成和原因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
随着第一代创业人的逐渐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
但是毫无疑问,大一统才是人心所向,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三国统一于晋,结束了百十年的纷争,这才是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川教版课后练习第八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发掘一座东汉大幕,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引起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A、AB、BC、CD、D【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B、南方比较安定C、淝水之战的胜利,阻止游牧民族南下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据《三国志》记载,230年,孙权派某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这位将军是( )A、黄盖B、周瑜C、张骞D、卫温【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淝水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是( )①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②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③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④社会上佛教盛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A、B、C为三国中的哪三国?(2)其中A、B、C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谁?(3)其中发生在E 的哪场战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F在三国时期被称为夷州,它就是现今的什么地方?【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指出下列材料中的错误,并给出理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十套《百家讲坛》开讲的品三国的历史节目,小敏很喜欢看,时不时在课后“品”起三国。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期间。
这一时期,中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和吴。
下面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具体过程。
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曹操煮酒论英雄:东汉末年,中国社会政治动荡,战乱不断。
曹操是当时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一统天下为目标,积极推行“煮酒论英雄”的策略,吸引了大批人才加入他的势力。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形成了与蜀、吴两国抗衡的局面。
2.赤壁之战:208年,东吴和蜀汉联合起来,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打破了曹魏扩张的势头,稳定了三国格局。
3.蜀汉建立:221年,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成为三国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蜀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巩固了自身势力,与魏、吴两国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1.攻伐与对峙:刘备和曹操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东吴,曹操因病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建立魏国。
此时,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形成鼎立局面。
2.各国互相攻伐:魏国孙权与蜀汉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魏。
但在刘备去世后,孙权背叛了蜀汉,攻打蜀汉,形成了魏、吴两国对抗蜀汉的格局。
3.各国割据自立:三国时期,各国势力割据自立,加强了自身国家建设,积极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
例如,魏国实行了辽东疆场制度,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蜀汉开展了庄稼交换制度,打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吴国重视水利建设,繁荣了经济。
4.持久对抗:三国时期持续了几十年,各国之间进行多次小规模的对峙和战争。
三国各自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杰出的将领,使得三国分立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综上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其过程则是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互相攻伐和割据自立中逐渐形成的。
与此同时,三国在各自国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教材分析⑴主要内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政权分立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主要包含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前后联系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魏、蜀、吴三国为了实现统一或者维持鼎立局面,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本学习主题的第二课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⑴现有基础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特别是一些细节了解很多,但是其来源主要是《三国演义》的书籍、影视作品甚至是游戏。
其中不少与事实不符,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影响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⑵学习动力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童心未泯,活泼好动。
学习动力多来自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切入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⑶学习习惯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但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多习惯停留于感性阶段,对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需要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方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目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是: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针对这一要求,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具体情况过程与方法1、再现与表达通过对官渡之战情节的表演,让学生学会再现历史情境的方法通过对赤壁之战前的假设及赤壁之战之曹操行为的假设,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的方法来思考历史。
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史实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国鼎立的形成三足鼎立: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
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
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三国鼎立示意图: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屯田制:屯田制是曹魏为恢复、发展生产、保证军需而实行的政策。
196年,曹操下令实行屯田。
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将流民按军事制度组织起来,垦荒种田,由政府提供农资,收成与官府四六分成。
军屯即在军队的驻扎区,有士兵极其家属耕种土地。
屯田制的实行,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军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军需措施。
九品中正制:曹魏后期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管理选拔制度。
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中央官员兼任州郡县的中正官,负责评选本区域的士人,将之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供吏部选官参考。
九品中正制后来完全看中出身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经济发展政策:魏蜀吴背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以及封建兼并战争给黄河下游地区的的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蜀地虽有“天府”之称,但是面积狭小,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东吴病死,使蜀国元气大伤,人才凋零,继承者刘禅才智平庸,诸葛亮在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之后,开始恢复元气。
东汉时,江南有很大的发展,加之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民南迁,为江南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山越地区依然保持着原有生活制度。
政策1.实行屯田制,大量招徕流民,劝课农桑,以生产来考核地方官吏;实行田租调令,明确租税,之外不在收取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注意兴修水利。
2.曹操时期坚持“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选拔人才的方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在前期也获得了大量人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闻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要紧制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普遍屯田,兴修水利,对那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必然作用;第二,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家世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域社会经济取得恢复和进展。
另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理想,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活着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专门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试一试你能填!战争名称 时间交战双方 影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课前预习 一 二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闻名的有 ( )①袁绍 ②刘备 ③曹操 ④刘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官渡之战的交战两边是 (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3.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要紧军事集团是 ( )A.袁、曹、刘集团B.曹、刘、孙集团C.刘、孙、袁集团D.孙、袁、曹集团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5.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A .公元200年B .公元208年C .公元220年D .公元229年1.东汉末年闻名的军阀有哪些?他们之间进行了哪些战争,各自产生了什么阻碍?2.魏蜀吴三国的成立者、建国时刻、国号和都城?1.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2.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
4.通过观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观,把全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关系【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教师指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和历史上的故事人物是有区别的,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