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将金属加入盐的混合溶液时,首先要判断金属与哪些盐反应,与哪些盐不反应。
其次注意反应的先后顺序,金属首先与活动性最弱的盐反应,才与活动性较强的盐反应。
例1、在CuCl2、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完全反应后过滤,滤渣是,滤液中有分析:Mg Zn CuZn+MgCl2Zn+CuCl2=Cu+ZnC l21、在氯化锌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是,滤液中有2.在硫酸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3、把足量的铁粉加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的是()A.ZnSO4CuSO4B.H2SO4CuSO4C.HCl CuSO4D.AgNO3Hg(NO3)24、往硝酸银和硫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完全反应后过滤,则滤渣中一定存在的金属是()A。
Ag Fe B.Ag C.Ag Fe Zn D.Ag Zn5.将一定量铁粉投入盛有硫酸铜和硫酸锌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完全反应后过滤,则滤渣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例2 金属与两种盐溶液都可以反应时,金属要先置换出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靠后的金属,完全反应完毕后,再与另一种盐溶液反应把Fe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Fe先和硝酸银反应,硝酸银溶液反应完后Fe再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练习1、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完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无气体产生。
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铁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铁和铜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2.在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1)写出反应方程式(2)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有,滤渣中有(3)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有可能有一定没有3.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可能有下列情况,(1)如反应后锌有剩余,则溶液中含有的是(2)若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所得固体中加入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固体物质一定有可能有4、在硫酸铜、硫酸锌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使之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下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是所得固体残渣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5、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 Cu2+ Mg2+ Zn2+B. 滤纸上有Ag Cu,滤液中有Ag+ Cu2+ Mg2+ Zn2+C.滤纸上有Ag Cu Zn,滤液中有Mg2+ Zn2+D. 滤纸上有Ag Cu ,滤液中有Mg2+ Zn2+6.实验课上,小明同学把一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溶液,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滤出的固体一定有银,可能含有铜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锌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锌和硝酸银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和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7.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和镁B.滤出的固体一定含有铜,一定不含镁和铁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和氯化亚铁,可能含有氯化铜D.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氯化铜8.向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滤液中一定含有Ag+ Cu2+ Fe2+ Zn2+B.滤液中一定含Fe2+,可能含Zn2+C.滤液中一定含Fe2+ Zn2+,不含Ag+ Cu2+D.滤液中一定含Fe2+ Zn2+,可能含Cu2+9.向Cu(NO3)2和AgNO3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1、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情况①在氢以前的金属(K→Pb)能置换出非氧化性酸中的氢生成氢气,且从左到右由易到难。
②氢以前的金属与氧化性酸(如浓H2SO4、HNO3)反应,无氢气生成,反应的难易及产物与金属活动性、酸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氢以后的金属(Cu→Ag)与非氧化性酸不反应,但与氧化性酸反应,氢以后的Pt→Au与氧化性酸也不反应,只能溶于王水。
注意:a、大多数金属在加热的条件下均能跟浓硫酸反应,除个别金属(如Al、Fe、Au、Pt)外几乎所有的金属在常温下就能跟硝酸反应。
b、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时,参加反应的酸全部起氧化作用;金属与氧化性酸反应时,参加反应的酸部分起氧化作用,部分起酸的作用。
c、金属与浓硫酸反应,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SO2,不活泼金属(如铜、银等)与稀硝酸反应,稀硝酸的还原产物—般为NO,与浓硝酸反应,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NO2。
d、活泼金属(如镁、锌等)与HNO3反应时,硝酸浓度不同,生成的还原产物也不同,硝酸的浓度越低,硝酸中氮元素被还原的价态越低,HNO3浓度由浓变稀可分别生成NO2、NO、N2O、N2、NH4NO3。
e、Fe、Al在冷的浓H2SO4、浓HNO3中钝化,加热或稀HNO3可充分反应。
f、变价金属(如Fe)与非氧性酸反应,生成低价金属的盐;变价金属(如Fe)与氧化性酸反应,可生成高价金属的盐(金属过量时,生成低价金属的盐)。
2、判断金属与水反应情况①K→Na,遇冷水剧烈反应,且易发生爆炸。
②Mg、Al在冷水中反应很慢,在沸水中可反应。
③Zn→Pb在冷水中不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可与水蒸气反应。
如:3Fe+4H2O(气)=Fe3O4+4H23、判断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状况①K→Pb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
②Cu→Ag在自然界中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
③Pt→Au在自然界中只有游离态。
4、判断金属单质的冶炼方法①K→Al用电解法,如:2Al2O3(熔融)= 4Al+3O2↑ 特例:Na+KCl =NaCl+K↑②Zn→Cu用热还原法,常见的还原剂为:C、CO、H 2或Al等。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常见金属活动顺序表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一般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
金属活动顺序表常有如下应用。
1、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情况(1)在氢以前的金属(K →Pb )能置换出非氧化性酸中的氢生成氢气,且从左到右由易到难,K →Na 会爆炸。
(2)氢以前的金属与氧化性酸(如浓H 2SO 4、HNO 3)反应,但无氢气生成,反应的难易及产物与金属活动性、酸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①Fe 、Al 在冷的浓H 2SO 4、浓HNO 3中钝化,加热或稀HNO 3可充分反应。
②Zn 与HNO 3反应时, HNO 3浓度由浓变稀可分别生成NO 2、NO 、N 2O 、N 2、NH 4NO 3。
③氢以后的金属(Cu →Ag )与非氧化性酸不反应,但与氧化性酸反应,与硝酸反应时,浓硝酸一般生成NO 2,稀硝酸生成NO 。
④氢以后的Pt →Au 与氧化性酸也不反应,只能溶于王水。
2、判断金属与水反应情况(1)K →Na ,遇冷水剧烈反应,且易发生爆炸。
(2)Mg 、Al 在冷水中反应很慢,在沸水中可反应。
(3)Zn →Pb 在冷水中不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可与水蒸气反应。
如:3Fe+4H 2O (气) 高温Fe 3O 4+4H 23、判断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状况(1)K →Pb 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
(2)Cu →Ag 在自然界中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
(3)Pt →Au 在自然界中只有游离态。
4、判断金属单质的冶炼方法(1)K →Al 用电解法,如:2Al 2O 3(熔融)电解4Al+3O 2↑特例:Na+KCl ℃850NaCl+K (↑) (2)Zn →Cu 用热还原法,常见的还原剂为:C 、CO 、H 2或Al 等。
如:3CO+Fe 2O 3 高温2Fe+3CO 2;2Al+Cr 2O 3 高温2Cr+Al 2O 3(铝热反应,冶炼难熔金属) 特例:湿法炼铜:Fe+CuSO 4 = FeSO 4+Cu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单质的活动性减弱,元素的金属性也减弱电解精炼铜:2CuSO4+2H2O 电解2Cu+2H2SO4+O2↑(3)Hg→Ag用热分解法,如2HgO 2Hg++O2↑(4)Pt→Au用物理方法:如用浮洗法进行沙里淘金。
金属活动性规律1.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金属溶液中置换出来。
(若金属过于活泼,则会直接与水反应,并不会与水中的金属离子反应);2.理论上讲,金属活动性表中铁及排在其前的金属均可置换出纯水中的氢;3.若只考虑氢离子的氧化性,排在氢(H)前的金属才能和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4.排在越后的金属越容易,也越先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被置换出来;排在越前的金属越容易,也越先把其他化合物中的金属置换出来。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强氧化酸除外)。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4)很活泼的金属,如K、Ca、Na与盐溶液反应,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碱,碱再与盐溶液反应,没有金属单质生成。
如: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5)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去说明非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如氢气在加热条件下置换氧化铁中的铁:Fe2O3+3H22Fe+3H2O(二)金属活动性的应用:1.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溶液或盐溶液发生反应;2.根据几种不同金属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3.根据不同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图像关系,判断生成氢气的速率、质量、金属活动性顺序并比较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4.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滤液、滤渣的成分。
金属活动性定义: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的性质。
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原子与金属离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1)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a.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反应:条件:①金属必须排在氢前面②酸一般指盐酸或稀硫酸b.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条件:①单质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②盐必须可溶于水③金属不包含K、Ca、Na(2)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滤液、滤渣的成分。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具体如图所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有:1.表明了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前强后弱).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其活动性就越强;金属的位置越靠后,其阳离子在水溶液中就比较容易获得电子变成原子,其活动性就越弱.需要注意的是: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参加反应时,现象就越明显、越剧烈.2.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氢前置换氢).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需要注意的是:(1)金属必须是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前面的金属;(2)酸应是盐酸、稀硫酸(即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4)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如2Na+2H2O =2NaOH+H2↑),其余金属则不能(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3.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前置后,盐可溶,K、Ca、Na不能够).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需要注意的是:(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不与溶液中的盐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虽然反应[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 (OH)2↓+Na2SO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二价亚铁盐.(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属的盐溶液.例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酸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亚铁反应.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例如,把打磨光亮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后,铜跟硝酸银反应.另外,利用金属与酸或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是否发生,通过具体的实验及其现象的分析,反过来可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具体的推断方法是这样的:1.利用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和铜分别放在稀盐酸中时,铁的表面上有气泡冒出,这说明铁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前面;而铜的表面无明显的现象,这说明铜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后面;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2.利用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铁钉表面上出现了一层红色物质(即铜);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其它的反应类型”等相关问题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命题方式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些置换反应是否发生、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金属的制备、金属的应用、生活中有关金属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或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或变化规律),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问题,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1、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情况
①在氢以前的金属(K→Pb)能置换出非氧化性酸中的氢生成氢气,且从左到右由易到难。
②氢以前的金属与氧化性酸(如浓H
2SO
4
、HNO
3
)反应,无氢气生成,反应的难易
及产物与金属活动性、酸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氢以后的金属(Cu→Ag)与非
氧化性酸不反应,但与氧化性酸反应,氢以后的Pt→Au与氧化性酸也不反应,只能溶于王水。
注意:
a、大多数金属在加热的条件下均能跟浓硫酸反应,除个别金属(如Al、Fe、Au、Pt)外几乎所有的金属在常温下就能跟硝酸反应。
b、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时,参加反应的酸全部起氧化作用;金属与氧化性酸反应时,参加反应的酸部分起氧化作用,部分起酸的作用。
c、金属与浓硫酸反应,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SO
2
,不活泼金属(如铜、银等)与稀硝酸反应,稀硝酸的还原产物—般为NO,与浓硝酸反应,浓硝酸的还原产
物一般为NO
2。
d、活泼金属(如镁、锌等)与HNO
3
反应时,硝酸浓度不同,生成的还原产物也
不同,硝酸的浓度越低,硝酸中氮元素被还原的价态越低,HNO
3
浓度由浓变稀
可分别生成NO
2、NO、N
2
O、N
2
、NH
4
NO
3。
e、Fe、Al在冷的浓H
2SO
4
、浓HNO
3
中钝化,加热或稀HNO
3
可充分反应。
f、变价金属(如Fe)与非氧性酸反应,生成低价金属的盐;变价金属(如Fe)与氧化性酸反应,可生成高价金属的盐(金属过量时,生成低价金属的盐)。
2、判断金属与水反应情况
①K→Na,遇冷水剧烈反应,且易发生爆炸。
②Mg、Al在冷水中反应很慢,在沸水中可反应。
③Zn→Pb在冷水中不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可与水蒸气反应。
如:3Fe+4H
2
O(气)=
Fe
3O
4
+4H
2
3、判断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状况①K→Pb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
②Cu→Ag在自然界中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
③Pt→Au在自然界中只有游离态。
4、判断金属单质的冶炼方法
①K→Al用电解法,如:2Al
2O
3
(熔融)= 4Al+3O
2
↑ 特例:Na+KCl =NaCl+K↑
②Zn→Cu用热还原法,常见的还原剂为:C、CO、H
2或Al等。
如:3CO+Fe
2
O
3
=2Fe+3CO
2
;
2Al+Cr
2O
3
=2Cr+Al
2
O
3
(铝热反应,冶炼难熔金属),特例:湿法炼铜:Fe+CuSO
4
=
FeSO
4
+Cu,
③Hg→Ag用热分解法,如2HgO=2Hg++O
2
↑
④Pt→Au用物理方法:如用浮洗法进行沙里淘金。
5、判断氢氧化物的溶解性、碱性强弱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①K→Na对应的氢氧化物为可溶性强碱。
注意Ca(OH)
2
微溶。
②Mg→Cu对应的氢氧化物为难溶性弱碱。
注意Al(OH)
3、Zn(OH)
2
为两性氢氧化
物。
③Hg→Au对应的氢氧化物不存在或不稳定、易分解。
6、判断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
①K→Na对应的氢氧化物不易分解。
②Mg→Fe对应的氢氧化物加热可分解。
如2Fe(OH)
3 =Fe
2
O
3
+3H
2
O。
③Sn→Cu对应的氢氧化物微热即分解。
如Cu(OH)
2 =CuO+H
2
O。
④Hg→Ag对应的氢氧化物常温即易分解,如2AgOH = Ag
2O+H
2
O。
⑤Pt→Au一般无对应的氢氧化物。
7、判断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情况
①K→Na在常温下易被氧气氧化,加热时燃烧。
Na在O
2中燃烧生成Na
2
O
2
,K 与
O 2可生成KO
2。
②Mg→Fe在常温下可缓慢氧化生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保护膜,高温时易
燃烧。
③Sn→Pb在通常条件下,Pb可生成氧化膜,而Sn不能,高温时在氧气中燃烧。
④Cu→Ag在高温时与氧气化合。
⑤Pt→Au与氧气不反应,但存在氧化物。
8、判断金属原子还原性、金属阳离子氧化性强弱
①K→Au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②K+→Ag+金属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Fe3+氧化性较强)
9、判断原电池的电极和电极反应式
相对活泼的金属为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腐蚀。
如Cu-Zn原电池(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电极反应式为:Zn为负极:Zn-2e-=Zn2+ Cu为正极:2H++2e-=H
2
↑
10、判断电解时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阳离子放电强弱顺序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反,即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g+>Fe3+>Hg2+>Cu2+>H+>Pb2+>Sn2+>Fe2+>Zn2+>Al3+>Mg2+>Na+ >Ca2+>K+
11、判断金属离子的水解情况
①K→Mg的金属阳离子不水解。
②Al→Ag的金属阳离子可水解,且水解程度逐渐增强。
12、判断硝酸盐热分解
①K→Na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分解生成亚硝酸盐和氧气。
②Mg→Cu等较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分解生成氧化物、NO
2和O
2。
③Hg以后不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分解生成金属、NO
2和O
2。
13、判断碳酸盐的热稳定性、溶解性
①K、Na的碳酸盐稳定、易溶于水。
②Ca、Mg、Cu的碳酸盐微溶或难溶、受热易分解。
14、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情况
①K→Na与盐溶液反应时,因金属活泼性太强,金属先与水反应。
②Mg→Zn与盐溶液反应时,其实质是金属与盐水解产生的H+反应。
③除K→Mg外,顺序表中前面金属可将后面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5、判断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
①K→Na的金属硫化物易溶于水。
②Mg→Al的金属硫化物易水解,在水中不存在。
③Zn→Pb的金属硫化物均不溶于水。
16、判断金属硫化物的颜色
①K→Zn的金属硫化物为无色或白色。
②Fe以后的金属硫化物均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