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四十年代小说(二)
- 格式:ppt
- 大小:190.50 KB
- 文档页数:3
四十年代小说国统区和沦陷区小说一、初期抗战小说(一)“前线主义”小说——抗战纪实小说的极致及时反映抗战前线的战事和军民心态新闻性和纪实性,更多关注事件而不是人物塑造集报告文学的典型化和小说的报告文学化与一身《华北的烽火》(二)姚雪垠《差半车麦秸》——抗战小说的主题深化表现工农群众在抗战烽火中得到锻炼,改造旧有的国民性性格,并成长为“新人”丘东平描写淞沪战争题材的作品《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直面现实的残酷,洋溢抗战初期的时代气息,富有战地实感,壮美与悲剧性;同时具有浓重的主观感情气质。
特征:一、纪实性二、通俗化:1、采用民间传统文艺形式,“旧瓶装新酒”;2、不直接套用旧形式,只采取其中易为大众接受的叙事手法二、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小说(一)张天翼——《华威先生》批判的尖锐和内涵的深远、讽刺笔调的冷峭、叙事节奏的明快、短篇体制的圆熟,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华威先生:作风浮夸、生活腐化、假公济私的国民党中小官僚的典型代表。
直到今天也还有典型意义。
漫画式的速写:1、运用夸张手法间接勾勒人物的外在特征言行2、让人物言行青苔前后构成夸张式的对比,达到揭露和讽刺的目的。
(二)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沉郁厚重的讽刺美学品格《防空——堪察加的一角》/“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严谨客观的描写手法,将作者隐藏到人物、事件背后;让场面自身凸显人物的简洁手法;善于在夸张的戏剧性情节中运用生动的细节,刻画众多喜剧形象;语言极具个性化,比较口语化,富有地方色彩,幽默质朴;继承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传统,深受五四乡土文学影响,有认真借鉴了果戈里等以苏俄文学为主的外来文学经验,促进了现代讽刺小说的民族化艾芜——《故乡》《山野》《石青嫂子》消退了浪漫风格,转向暴露批判(三)钱钟书——《围城》结构方式:1、流浪汉小说的结构以方鸿渐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发展方鸿渐的四种失败:教育、爱情、事业、婚姻现代性:表现了现代社会理性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瓦解,普遍性:以一人代表大部分现代人,以最狭小的一面代表最广泛的层面2、复调小说(1)主题上:“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的矛盾性在希望中奔走的无望,在无望中奔走的希望(2)结构A、情感关系:鲍小姐、苏文执、唐晓芙、孙柔嘉与自己的斗争过程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围城B、地点的转移上海—国外—上海—内地—上海—内地的往返路程(求学、事业、爱情)每一次往返都是对前一种的否定不断肯定和否定的模式(西西弗斯神话模式)主题:一部新儒林外史,一近代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为表现中心,对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化的西方文明,从哲学和思想的多重角度进行了审视。
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三)一、赵树理小说的历史贡献。
赵树理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从《小二黑结婚》到《李家庄的变迁》。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创作了旨在揭示新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农村问题小说,是赵树理对解放区文学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赵树理的小说不是新社会的单纯颂歌,也不是新政治的简单演绎,而是紧紧追随着农村政权问题解决之后更加艰难曲折的民主改革进程,及时地反映和揭示了这一改革进程在农村社会关系的各方面、农村生活的各层面所引发的重重矛盾和种种问题,从而使他的小说成为中国农村民主改革诸问题的生动写照。
这种新的农村问题小说,是赵树理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清醒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与新的农村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五四”以来的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3O年代的社会分析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塑造出了地道的翻身农民形象,并注重揭示农民在政治和精神上翻身的艰难曲折,是赵树理对现代文学的又一贡献。
在赵树理之前的第一、第二代新文学作家曾先后塑造了精神麻木的旧派农民和富于反抗精神的新一代农民形象。
赵树理笔下则出现了血肉丰满的翻身农民形象。
这些形象从思想感情到个性气质以至于思考和表达思考的方式,都具有地地道道的农民特质。
不论是对落后的二诸葛、三仙姑,还是对坚韧老练的李有才,以及乐观进取的小二黑、孟祥英等,赵树理都注意揭示他们走向新生活、新社会的曲折过程,从而使这些翻身农民的形象,莫不形神俱肖,真切生动,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形象画廊。
在现代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赵树理的贡献也颇为突出。
他针对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接受水平,汲取了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小说的特长,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评书体小说形式。
这种小说既因其民族化、大众化而为工农兵群众所乐意接受,又是对通俗化、大众化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扬弃与提高。
这种努力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赵树理的成就标志着我国新文学在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上获得了重大的进步。
概述纪实小说(抗战小说第一波)——新闻化、通俗化邱东平《第七连》、萧乾《刘粹刚之死》剖析、暴露小说与讽刺小说——直承左翼传统《华威先生》、《陈国瑞先生的一天》、《八十一梦》中、长篇小说丰收期三代作家:从老舍茅盾到萧红、骆宾基再到路翎文化分析小说《四世同堂》、《果园城记》诗化小说《呼兰河传》、《桥》知识分子反思小说《围城》、《财主底儿女们》、《寒夜》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梅娘都市大众传奇小说异域情调、男女纠葛的“现代罗曼司”徐訏《风萧萧》、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沙汀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围城》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反思“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三层意蕴:世相描摹文化反省哲理思索张爱玲乱世—女性—歌声远离战争的女性叙事战争背景下的女性生存“女性与战争”的叙事模式越鸟巢南枝的哀吟无土的乡恋冷中求暖,诗意悲凉彷徨于无地的感伤无家的飞扬冷眼观世,诗意苍凉结语无家,驱使现代女性在阴郁中反观“家”的阴沉,淡化对“家”的诗意想象,使现代女性叙事在精神诉求上别于男性叙事的宏大气质。
女性的柔弱与坚忍,使萧、张屡屡将笔触探入生命最脆弱也最敏感同时又最无奈的内核;女性在战争背景中的边缘身份,使她们在生命沉缓稳定、难于飞扬的底蕴中淡定、从容。
这是两个从“五四”的精神背景中走出又深情回望的女作家。
呼兰河传到了娘娘庙,虽然也磕头,但就总觉得那娘娘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似乎对女人很尊敬。
他把男人塑得很凶猛,似乎男性很不好。
其实不对的,世界上的男人,无论多凶猛,眼睛冒火的似乎还未曾见过。
就说西洋人吧,虽然与中国人的眼睛不同,但也不过是蓝瓦瓦地有点类似猫头鹰眼睛而已,居然间冒了火的也没有。
眼睛会冒火的民族,目前的世界还未发现。
那么塑泥像的人为什么把他塑成那个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
就是磕完了头站起再看着,也绝不会后悔,不会后悔这头是向一个平庸无奇的人白白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