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田敏手指功能评定表
- 格式:xlsx
- 大小:15.96 KB
- 文档页数:6
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记录表(上田敏式)姓 名 性 别 年 龄 住 院 号 对应分期 科 室床 号 临床诊断 序号 体位项目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 判定 ____侧检查日期1 仰卧 位 联合反应(胸大肌)开始肢位:患肢的指尖放于近耳处(屈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使健肢从屈肘位伸展以对抗徒手阻力,此时,触知患侧胸大肌是否收缩不充分(无)Ⅰ( 0 )充分(有)Ⅱ(1 2)2 随意收缩(胸大肌)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伸到对侧腰部”,触知胸大肌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 3 伸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用与2相同的动作,观察手指尖移动到的部位(伸肌共同运动) 不可能4 5可能 不充分耳-乳头 乳头-脐 充分脐以下 完全伸展 4 坐位屈肌共同运动 开始肢位:将手放于健侧腰部(使肘尽量伸展,前臂旋前,伸肌共不可能可能 不充分 0-脐脐-乳头 充乳头以上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拿到耳边”,观察指尖到达的部位分与耳同高5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将手转于背后,观察手是否达到背部脊柱正中线附近5cm以,注意躯干不要有大的移动不可能(7可能不充分达到体侧过体侧但不充分充分距脊柱5cm以6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注意屈肘不超过20°,肩关节的水平收,外展保持在±10°以)不可能可能不充分5~25°30~55°充分60~90°序号体位项目开始体位及检查动作判定Ⅳ(78)7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向下)。
将肘紧靠体侧不要离开(靠不上者不合格),肘屈曲保持在90°±10°的围不充分肘不靠体侧靠体侧但前臂旋前前臂可保持中立位可旋前5~45°充分旋前50~85°旋前90°8 坐位分离运动伸肘位,将上肢向侧方水平外展。
注意上肢水平屈曲不得超出20°,屈肘不超出20°不可能Ⅴ(91011)不充分5~25°30~55°充分60~85°90°9 坐位分离运动上肢上举,肘弯曲不超过20°,尽量从前方上举,上肢向侧方外展不超过30°不充分0~85°90~125°充分130~155°160~175°180°1 0 坐位分离运动肘伸展位,肩屈曲,前臂旋后(手掌向上),肘弯曲不超过20°,肩关节屈曲超过60°不充分不能向前方上提能上提但前臂旋前能保持中立位旋后5~45°充分旋后50~85°旋后90°1 1 坐位速度检查指尖触肩做快速上举动作,测量反复10次所需时间。
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记录表上田敏式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科室病房/床临床诊断序号体位项目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判定 / / / / /1仰卧位联合反应胸大肌开始肢位:患肢的指尖放于近耳处屈肌联带运动型;检查动作:使健肢从屈肘位伸展,以对抗徒手阻力,此时, 触知患侧胸大肌是否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2 随意收缩胸大肌开始肢位:同l;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伸到对侧腰部”,触知胸大肌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3 伸肌联带运动开始肢位:同1;检查动作:用与2相同的动作,观察手指尖移动到的部位伸肌联带运动不可能可能不充分耳一乳头乳头一脐充分脐以下完全伸展4 坐位开始肢位:将手放于健侧腰部使肘尽量伸展,前臂旋前,伸肌联带运动型;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拿到耳边”,观察指尖到达的部位;不可能屈肌联带运动可能不充分0一脐脐一乳头充分乳头以上与耳同高5 坐将手转于背后,观察手不可能位部分分离运动是否达到背部脊柱正中线附近5cm以内,注意躯干不要有大的移动可能不充分达到体侧过体侧但不充分充分距脊柱5㎝以内6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注意屈肘不超过20°肩关节的水平内收,外展保持在±10°以内不可能可能不充分5-25°30-55°充分60-90°7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向下,将肘紧靠体侧不要离开靠不上者不合格,肘屈曲保持在90;±l0°的范围内不充分肘不靠体侧靠体侧但前臂旋前前臂可保持中立位充分可旋前5-45°旋前50-85°旋前90°8 坐位分离运动伸肘位,将上肢向侧方水平外展;注意上肢水平屈曲不得超出20°,屈肘不超出20°不可能不充分5-25°30-55°充分60-85°90°9 坐位分离运动上肢上举,肘弯曲不超过20;,尽量从前方上举,上肢向侧方外展不超过30°不充分O一85°90-125°充分130-155°160-175°180°10 坐位分离运动付伸展位,肩屈曲,前臂旋后手掌向上,肘弯曲不超过20°,肩关节屈曲超过60°不充分不能向前方上提能上提但前臂旋前能保持中立位旋后5-45°充分旋后50-85°旋后90°11 坐位速度检查指尖触肩做快速上举动作,测量反复lO次所需时间;上举时,屈肘不超过20°,肩关节屈曲130°以上先测量健侧;判定:患侧所需时间为健侧的倍以下为充分需时间健测患侧不充分健侧2倍以上健侧倍充分健侧倍以下偏瘫下肢功能评价记录表上田敏式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 l 科室病房,床临床诊断序号体位项目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判定 | | | f |1 仰卧位联合反应将健侧下肢稍外展,对抗徒手阻力将使下肢内收;观察患侧下肢有无内收动作或内收肌群收缩Raimiste现象不充分无充分有2 仰卧位随意收缩令患侧下肢内收,触知内收肌群的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3 仰卧位伸肌联带开始肢位:屈膝90°检查动作:令“伸患侧腿”,观察有无随意动作及伸膝程度不可能可能不充分90一50°45—25°充分20一5°O°4 仰卧位屈肌联带运动开始肢位:髋伸展0-20°观察动作:令“屈患侧腿”,观察有无随意动作及其程度不可能可能不充分5—40°45-85°充分 90°5 仰卧位部分分离运动在膝关节伸展状态下髋屈曲,观察髋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不得超过20°不可能不充分5—25°30—45°充分50°续表序号体位项目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判定 f | | | i6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开始肢位:坐位屈膝90°检查动作:使脚在地板上滑动,同时屈膝100°以上,要使髋关节保持屈曲60一90°足跟不得离开地面不可能不充分可能充分7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动足跟着地使踝关节背屈,背屈5°以上为充分不可能不充分可能充分8 仰卧位分离运动取髋、膝伸展位作踝关节背屈的动作不可能不充分可能,但在跖屈范围内充分背屈5°以上观察踝关节有无背不可能9坐位分离运动屈动作及其程度,髋关节屈曲60--90°膝屈曲不超过20°不充分可能,但在跖屈范围内充分背屈5°以上10坐位分离运动取屈膝位,观察髋关节内旋角度,髋关节屈曲60-90°,使大腿保持水平,屈膝90±10°不可能不充分内旋5-15°充分内旋20°1l坐位速度测定检查同10的动作,取屈膝位,髋关节从中间位内旋10次,记录所需时间内旋要在20°以上,其他条件与检查10相同先测健侧需时间健侧患侧不充分健侧的2倍以上健侧的倍充分健侧的倍以下。
上栗县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记录表(上田敏式)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住 院 号 Brunnstrom分期对应科 室床 号临床诊断序号 体位 项目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判定 ____侧检查日期1 仰 卧 位联合反应(胸大肌) 开始肢位:患肢的指尖放于近耳处(屈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使健肢从屈肘位伸展以对抗徒手阻力,此时,触知患侧胸大肌是否收缩不充分(无)Ⅰ( 0)充分(有)Ⅱ(1 2)2 随意收缩(胸大肌) 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伸到对侧腰部”,触知胸大肌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 3伸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用与2相同的动作,观察手指尖移动到的部位(伸肌共同运动)不可能 Ⅲ(3 4 5 6)可能不充分 耳-乳头 乳头-脐充分脐以下 完全伸展 4 坐位 屈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将手放于健侧腰部(使肘尽量伸展,前臂旋前,伸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拿到耳边”,观察指尖到达的部位不可能 可能不充分 0-脐 脐-乳头 充 分乳头以上 与耳同高 5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将手转于背后,观察手是否达到背部脊柱正中线附近5cm 以内,注意躯干不要有大的移动不可能 Ⅳ(7 8)可能不充分 达到体侧 过体侧但不充分 充 分距脊柱5cm 以内 6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注意屈肘不超过20°,肩关节的水平内收,外展保持在±10°以内) 不可能可能不 充 分 5-25° 30-55° 充 分60-90°序号体位项目开始体位及检查动作判定Ⅳ(78)7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向下)。
将肘紧靠体侧不要离开(靠不上者不合格),肘屈曲保持在90°±10°的范围内不充分肘不靠体侧靠体侧但前臂旋前前臂可保持中立位可旋前5-45°充分旋前50-85°旋前90°8 坐位分离运动伸肘位,将上肢向侧方水平外展。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住 院 号 对应分期科 室床 号 临床诊断 序号体位 项目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 判定 ____侧检查日期1仰 卧 位 联合反应(胸大肌)开始肢位:患肢得指尖放于近耳处(屈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使健肢从屈肘位伸展以对抗徒手阻力,此时,触知患侧胸大肌就是否收缩不充分(无)Ⅰ( 0 )充分(有)Ⅱ(1 2)2随意收缩(胸大肌)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伸到对侧腰部”,触知胸大肌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 3伸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用与2相同得动作,观察手指尖移动到得部位(伸肌共同运动) 不可能 4 5可能 不充分耳-乳头 乳头-脐 充分脐以下 完全伸展 4 坐位屈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将手放于健侧腰部(使肘尽量伸展,前臂旋前,伸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拿到耳边”,观察指尖到达得部位不可能可能不充分 0-脐 脐-乳头 充 分乳头以上与耳同高5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将手转于背后,观察手就是否达到背部脊柱正中线附近5cm以内,注意躯干不要有大得移动不可能(7可能不充分达到体侧过体侧但不充分充分距脊柱5cm以内6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注意屈肘不超过20°,肩关节得水平内收,外展保持在±10°以内)不可能可能不充分5~25°30~55°充分60~90°序号体位项目开始体位及检查动作判定Ⅳ(78)7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向下)。
将肘紧靠体侧不要离开(靠不上者不合格),肘屈曲保持在90°±10°得范围内不充分肘不靠体侧靠体侧但前臂旋前前臂可保持中立位可旋前5~45°充分旋前50~85°旋前90°8 坐位分离运动伸肘位,将上肢向侧方水平外展。
注意上肢水平屈曲不得超出20°,屈肘不超出20°不可能Ⅴ(91011)不充分5~25°30~55°充分60~85°90°9 坐位分离运动上肢上举,肘弯曲不超过20°,尽量从前方上举,上肢向侧方外展不超过30°不充分0~85°90~125°充分130~155°160~175°180°1 0 坐位分离运动肘伸展位,肩屈曲,前臂旋后(手掌向上),肘弯曲不超过20°,肩关节屈曲超过60°不充分不能向前方上提能上提但前臂旋前能保持中立位旋后5~45°充分旋后50~85°旋后90°1 1 坐位速度检查指尖触肩做快速上举动作,测量反复10次所需时间。
上田敏功能评定表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上栗县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姓 名 性 别 年 龄 住 院 号Brunnstrom 分期对应科 室床 号临床诊断序号体位 项目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判定 ____侧检查日期1仰 卧位 联合反应(胸大肌)开始肢位:患肢的指尖放于近耳处(屈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使健肢从屈肘位伸展以对抗徒手阻力,此时,触知患侧胸大肌是否收缩不充分(无)Ⅰ( 0 )充分(有)Ⅱ(1 2)2 随意收缩(胸大肌) 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伸到对侧腰部”,触知胸大肌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 3伸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用与2相同的动作,观察手指尖移动到的部位(伸肌共同运动)不可能 Ⅲ(3 4 5 6 )可能不充分 耳-乳头 乳头-脐 充分脐以下 完全伸展 4 坐位屈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将手放于健侧腰部(使肘尽量伸展,前臂旋前,伸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拿到耳边”,观察指尖到达的部位不可能 可能不充分 0-脐 脐-乳头 充 分乳头以上 与耳同高 5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将手转于背后,观察手是否达到背部脊柱正中线附近5cm 以内,注意躯干不要有大的移动不可能 Ⅳ(7 8)可能不充分 达到体侧 过体侧但不充分充 分距脊柱5cm 以内6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注意屈肘不超过20°,肩关节的水平内收,外展保持在±10°以内)不可能可能不 充 分 5-25° 30-55° 充 分60-90°序号体位项目开始体位及检查动作判定Ⅳ(7 8)7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向下)。
将肘紧靠体侧不要离开(靠不上者不合格),肘屈曲保持在90°±10°的范围内不充分肘不靠体侧靠体侧但前臂旋前前臂可保持中立位可旋前5-45°充分旋前50-85°旋前90°8 坐位分离运动伸肘位,将上肢向侧方水平外展。
[讲解]上田敏评定表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记录表(上田敏式)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科室病房,床临床诊断序体项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判定 / / / / / 号位目开始肢位:患肢的指尖联放于近耳处(屈肌联带合运动型)。
检查动作: 不充分(无) 1 反使健肢从屈肘位伸展,充分(有) 应以对抗徒手阻力,此 (时,触知患侧胸大肌是胸否收缩。
大肌)开始肢位:同l。
检查随动作:口令“将患侧手不充分(无) 意伸到对侧腰部”,触知收胸大肌收缩。
2 缩仰充分(有) ( 卧胸位大肌)开始肢位:同1。
检查不可能伸动作:用与2相同的动肌作,观察手指尖移动到可不耳一乳头联的部位(伸肌联带运能充 3 带动) 分乳头一脐运充动分脐以下完全伸展开始肢位:将手放于健不可能侧腰部(使肘尽量伸 0一脐展,前臂旋前,伸肌联屈可不脐一乳头带运动型)。
检查动作: 坐肌能充口令“将患侧手拿到耳 4 位联分边”,观察指尖到达的带充乳头以上部位。
运分与耳同高动将手转于背后,观察手不可能部是否达到背部脊柱正中可能不达到体侧分线附近5cm以内,注意躯充坐过体侧但不充分分干不要有大的移动 5 分位离充距脊柱5?以内运分动不可能部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注分意屈肘不超过20?肩关可能不 5-25?分节的水平内收,外展保持充坐 30-55? 离在?10?以内) 分 6 位运充 60-90?动分部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向不充肘不靠体侧分下),将肘紧靠体侧不要分靠体侧但前臂旋前分离开(靠不上者不合格),前臂可保持中立位坐7 离肘屈曲保持在90。
?l0?位充分可旋前5-45? 运的范围内旋前50-85? 动旋前90?分伸肘位,将上肢向不可能离侧方水平外展。
注不充 5-25? 坐运意上肢水平屈曲分 8 30-55? 位动不得超出20?,屈充分 60-85? 肘不超出20? 90?分上肢上举,肘弯曲不超过不充 O一85? 离20。
,尽量从前方上举,分 90-125? 运上肢向侧方外展不超过充分 130-155? 坐动 30? 9 160-175? 位180?分付伸展位,肩屈曲,前臂不充不能向前方上提离旋后(手掌向上),肘弯曲分运不超过20?,肩关节屈曲动超过60?坐10 位能上提但前臂旋前能保持中立位旋后5-45?充分旋后50-85?旋后90?需时健测速指尖触肩做快速上举动间度作,测量反复lO次所需时患侧检间。
上肢功能评价记录表(上田敏式)姓 名 性 别 年 龄 住 院 号Brunnstrom分期对应科 室床 号临床诊断序号体位 项目 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判定 ____侧检查日期1仰 卧 位联合反应(胸大肌) 开始肢位:患肢的指尖放于近耳处(屈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使健肢从屈肘位伸展以对抗徒手阻力,此时,触知患侧胸大肌是否收缩不充分(无)Ⅰ( 0)充分(有)Ⅱ(1 2)2 随意收缩(胸大肌)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伸到对侧腰部”,触知胸大肌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 3伸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用与2相同的动作,观察手指尖移动到的部位(伸肌共同运动)不可能 Ⅲ(3 4 5 6)可能不充分 耳-乳头 乳头-脐充分脐以下 完全伸展 4 坐位 屈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将手放于健侧腰部(使肘尽量伸展,前臂旋前,伸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拿到耳边”,观察指尖到达的部位不可能 可能不充分 0-脐 脐-乳头 充 分乳头以上 与耳同高 5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将手转于背后,观察手是否达到背部脊柱正中线附近5cm 以内,注意躯干不要有大的移动不可能 Ⅳ(7 8)可能不充分 达到体侧 过体侧但不充分 充 分距脊柱5cm 以内 6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注意屈肘不超过20°,肩关节的水平内收,外展保持在±10°以内)不可能可能不 充 分 5-25° 30-55° 充 分 60-90°序号体位项目开始体位及检查动作判定Ⅳ(78)7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向下)。
将肘紧靠体侧不要离开(靠不上者不合格),肘屈曲保持在90°±10°的范围内不充分肘不靠体侧靠体侧但前臂旋前前臂可保持中立位可旋前5-45°充分旋前50-85°旋前90°8 坐位分离运动伸肘位,将上肢向侧方水平外展。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住 院 号 对应分期科 室床 号 临床诊断 序号体位 项目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 判定 ____侧检查日期1仰 卧位联合反应(胸大肌)开始肢位:患肢的指尖放于近耳处(屈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使健肢从屈肘位伸展以对抗徒手阻力,此时,触知患侧胸大肌是否收缩不充分(无)Ⅰ( 0 )充分(有)Ⅱ(1 2)2随意收缩(胸大肌)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伸到对侧腰部”,触知胸大肌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 3伸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用与2相同的动作,观察手指尖移动到的部位(伸肌共同运动) 不可能 4 5可能 不充分耳-乳头 乳头-脐 充分脐以下 完全伸展4 坐位屈肌共同运动开始肢位:将手放于健侧腰部(使肘尽量伸展,前臂旋前,伸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口令不可能“将患侧手拿到耳边”,观察指尖到达的部位可能不充分0-脐脐-乳头充分乳头以上与耳同高5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将手转于背后,观察手是否达到背部脊柱正中线附近5cm以内,注意躯干不要有大的移动不可能(7可能不充分达到体侧过体侧但不充分充分距脊柱5cm以内6坐位部分分离运动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注意屈肘不超过20°,肩关节的水平内收,外展保持在±10°以内)不可能可能不充分5~25°30~55°充分60~90°序号体位项目开始体位及检查动作判定Ⅳ(7 8)7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向下)。
将肘紧靠体侧不要离开(靠不上者不合格),肘屈曲保持在90°±10°的范围内不充分肘不靠体侧靠体侧但前臂旋前前臂可保持中立位可旋前5~45°充分旋前50~85°旋前90°8坐位分离运动伸肘位,将上肢向侧方水平外展。
注意上肢水平屈曲不得超出20°,屈肘不超出20不可能Ⅴ(9 10 11)°不充分5~25°30~55°充分60~85°90°9坐位分离运动上肢上举,肘弯曲不超过20°,尽量从前方上举,上肢向侧方外展不超过30°不充分0~85°90~125°充分130~155°160~175°180°1 0坐位分离运动肘伸展位,肩屈曲,前臂旋后(手掌向上),肘弯曲不超过20°,肩关节屈曲超过60°不充分不能向前方上提能上提但前臂旋前能保持中立位旋后5~45°充分旋后50~85°旋后90°1 1坐位速度检查指尖触肩做快速上举动作,测量反复10次所需时间。
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记录表(上田敏式)欧阳歌谷(2021.02.01)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科室病房/床临床诊断序号体位项目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判定/ / / / /1仰卧位联合反应(胸大肌)开始肢位:患肢的指尖放于近耳处(屈肌联带运动型)。
检查动作:使健肢从屈肘位伸展,以对抗徒手阻力,此时,触知患侧胸大肌是否收缩。
不充分(无)充分(有)2 随意收缩(胸大肌)开始肢位:同l。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伸到对侧腰部”,触知胸大肌收缩。
不充分(无)充分(有)3 伸肌联带运动开始肢位:同1。
检查动作:用与2相同的动作,观察手指尖移动到的部位(伸肌联带运动)不可能可能不充分耳一乳头乳头一脐充分脐以下完全伸展4 坐位开始肢位:将手放于健侧腰部(使肘尽量伸展,前臂旋前,伸肌联带运动型)。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拿到耳边”,观察指尖到达的不可能屈肌联带可能不充分0一脐脐一乳头充乳头以上运动部位。
分与耳同高5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将手转于背后,观察手是否达到背部脊柱正中线附近5cm以内,注意躯干不要有大的移动不可能可能不充分达到体侧过体侧但不充分充分距脊柱5㎝以内6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注意屈肘不超过20°肩关节的水平内收,外展保持在±10°以内)不可能可能不充分5-25°30-55°充分60-90°7 坐位部分分离运动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向下),将肘紧靠体侧不要离开(靠不上者不合格),肘屈曲保持在90。
±l0°的范围内不充分肘不靠体侧靠体侧但前臂旋前前臂可保持中立位充分可旋前5-45°旋前50-85°旋前90°8 坐位分离运动伸肘位,将上肢向侧方水平外展。
注意上肢水平屈曲不得超出20°,屈肘不超出20°不可能不充分5-25°30-55°充分60-85°90°9 坐位分离运动上肢上举,肘弯曲不超过20。
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记录表〔上田敏式〕姓 名 性 别 年 龄 住 院 号 对应分期科 室床 号 临床诊断 序号体位 项目开场肢位及检查动作 判定 ____侧检查日期1仰 卧位联合反响〔胸大肌〕开场肢位:患肢的指尖放于近耳处〔屈肌共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使健肢从屈肘位伸展以对抗徒手阻力,此时,触知患侧胸大肌是否收缩不充分〔无〕Ⅰ〔0〕充分〔有〕Ⅱ〔12〕2随意收缩(胸大肌〕开场肢位:同1。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伸到对侧腰部〞,触知胸大肌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 3伸肌共同运动开场肢位:同1。
检查动作:用与2一样的动作,观察手指尖移动到的部位〔伸肌共同运动〕 不可能 4 5可能 不充分耳-乳头 乳头-脐 充分脐以下 完全伸展 4 坐位屈肌共同运动开场肢位:将手放于健侧腰部〔使肘尽量伸展,前臂旋前,伸肌共不可能可能 不充分 0-脐脐-乳头 充乳头以上同运动型〕。
检查动作:口令“将患侧手拿到耳边〞,观察指尖到达的部位分与耳同高5 坐位局部别离运动将手转于背后,观察手是否到达背部脊柱正中线附近5cm以,注意躯干不要有大的移动不可能〔7可能不充分到达体侧过体侧但不充分充分距脊柱5cm以6 坐位局部别离运动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注意屈肘不超过20°,肩关节的水平收,外展保持在±10°以〕不可能可能不充分5~25°30~55°充分60~90°序号体位项目开场体位及检查动作判定Ⅳ〔7 8〕7 坐位局部别离运动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向下〕。
将肘紧靠体侧不要离开〔靠不上者不合格〕,肘屈曲保持在90°±10°的围不充分肘不靠体侧靠体侧但前臂旋前前臂可保持中立位可旋前5~45°充分旋前50~85°旋前90°8 坐位别离运动伸肘位,将上肢向侧方水平外展。
注意上肢水平屈曲不得超出20°,屈肘不超出20°不可能Ⅴ〔9 10 11〕不充分5~25°30~55°充分60~85°90°9 坐位别离运动上肢上举,肘弯曲不超过20°,尽量从前方上举,上肢向侧方外展不超过30°不充分0~85°90~125°充分130~155°160~175°180°1 0 坐位别离运动肘伸展位,肩屈曲,前臂旋后〔手掌向上〕,肘弯曲不超过20°,肩关节屈曲超过60°不充分不能向前方上提能上提但前臂旋前能保持中立位旋后5~45°充分旋后50~85°旋后90°1 1 坐位速度检查指尖触肩做快速上举动作,测量反复10次所需时间。
Brunnstrom及上田敏运动功能评价法50年代末,Brunnstrom 通过对偏瘫患者观察证实,偏瘫的恢复几乎是定型的连续过程,他提出了偏瘫恢复著名的6 阶段理论。
对疾病的治疗、预后、家庭护理、自我治疗以及中风的康复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分期的划分是:第Ⅰ阶段,偏瘫急性期(约数日到2周时间),患者肌肉呈弛缓状态,四肢毫无主动活动。
第Ⅱ阶段,偏瘫发病2周以后,患肢肌张力开始增加,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运动,主要运动功能障碍为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
第Ⅲ阶段,患者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共同运动的活动可能受限,不能在某关节的全范围内进行活动,痉挛加强并达到病程中的极值,Ⅱ、Ⅲ阶段约持续2周。
第Ⅳ阶段,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进一步恢复,痉挛不再增强并稍减轻,共同运动模式稍弱,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立运动(即正常模式的主动运动)开始出现,并由难变易。
第Ⅴ阶段,患肢在运动时,痉挛明显减轻,共同运动失去优势,可从事比较难的分立运动或完成较艰巨的功能活动,Ⅳ、Ⅴ阶段相当于病后第5周到3个月。
第Ⅵ阶段,患肢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或只有轻微可见,各关节运动较灵活,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一)联合反应:是指若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以诱发其它部位的肌肉收缩。
例如,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影响可波及到对侧而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
这种发生在健侧与患侧之间的联合反应,称为对侧性联合反应。
发生在患侧上下肢之间的联合反应称为同侧性联合反应。
临床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自主控制,伴随痉挛的出现而出现,而且痉挛的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
1.对侧性联合反应(1)上肢(对称性)健肢屈曲患肢屈曲健肢伸展患肢伸展(2)下肢(对称性,Raimiste反应)健侧内收(内旋) 患肢内收内旋健侧外展(外旋) 患肢外展外旋(3)下肢(相反性)---- 相反性联合反应健肢屈曲患肢伸展健肢伸展患肢屈曲2.同侧性联合反应患侧上肢屈曲患侧下肢屈曲患侧下肢伸展患侧上肢伸展联合反应不是严格生理意义上的运动,而是患侧的异常反射活动,是一种在较低位中枢控制下的手臂和腿的定型痉挛模式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