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漫谈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程俊英《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
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
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
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
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
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
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齐桓晋文之事的说理艺术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
这段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杰出的国君齐桓公,通过睿智的治理,将一个封建领地转化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同样是作为一个将领,晋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也实现了积极的治理和推动。
下面从不同角度来阐述这段历史故事的说理艺术,让我们对其更深入地理解。
1. 智慧的领导艺术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领导方式,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他们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依靠智慧和谋略,才能取胜于国际政治大舞台上。
在重要的决策问题上,他们通过精准的分析和明晰的目标,有效地指导并动员全国各族的智慧,顺利的构建了能够同中国周围的邻国相抗衡的强大国家。
2. 挑战命运的勇气艺术齐桓公和晋文公,在自身和国家面对困难的时候,从未退缩。
直面困难和风险,勇敢面对逆境和挫折,是他们具备的非凡品质。
他们面对复杂的局势和敌人的围攻,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更没有背离自己的初心。
最终,正是这种勇气和决心,让他们迎来了深化内部改革并促进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
3. 进取的改革艺术齐桓公和晋文公推动的改革,是为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显著的变革。
通过精准的命题和执行,他们迅速的对国家内外的积弊进行改革,清除旧有的腐败和弊端。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进取,他们将智慧和先进的技术带入国家,并且鼓励优秀的人才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中。
这种改革精神是强大的集体动力,深深的影响了后世。
4. 传承的人文艺术齐桓公和晋文公积极推行的教育和文化政策,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传承了优秀的文化品质。
正是这种家风民风,让一代代人找到了生存和成功的方向。
他们推崇,创新、共融的价值观念,顺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总而言之,齐桓晋文之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强大的治理艺术。
通过对领导、勇气、进取和人文艺术的重视和实践,他们成功的既取胜于外部的竞争,又实现了国家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这种治理艺术的核心在于人本思维,即坚持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培养爱国和自爱的精神,这不仅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而且也为全球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比喻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点然后就围绕着这个论点,引类譬喻,例举事实,最后得出结论:只有行仁政,才能服天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缘木而求鱼同时,孟子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就是使人民有恒产,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安居乐业要使百姓不饥不寒这表明孟子讲的仁政有着经国利民的实在内容在艺术特点上,善于辩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孟子》的辩论娴熟地运用了逻辑推理(如类比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之中,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是孟子散文的又一大特色,他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本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术而求鱼,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去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绝不可能的孟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也与其个人的人格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如他自己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世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长于辩论,善用比喻、富于鼓动性—《齐桓晋文之事》赏析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较全面地提出了“仁政”的主张,他认为必须使百姓有“恒产”必须把士者、耕者、商者、行旅都吸引过来,才能“王天下”,这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封建国家对于稳定农业人口和争取劳动力的重视。
孟子的仁政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孔子的门徒们,是不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因此后世没有传述。
我没有听说过。
如果一定要我谈一谈,那么就谈谈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问:“做到什么样的德行,可以称王天下呢?”孟子回答:“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住。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到安抚百姓吗?”孟子回答:“可以。
”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答:“我听胡龁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牛从殿下走过,你看见了说:“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将用它来涂抹钟鼓。
”你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就处死它。
”那人说:“哪么就不用血来涂抹钟鼓了?”你说:“不能废除,以羊血代替它。
”’不知道有这件事情吗?”齐宣王回答:“有的。
”孟子说:“这种心地足以能够实行王道,百姓却认为大王吝啬,我知道大王是不忍心牛受到杀害。
”齐宣王说:“是的,真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难道我吝啬这一头牛吗?实在是不忍心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不要奇怪百姓认为大王是吝啬这头牛,以小动物代替大动物,他们怎么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大王若是认为它没有罪过却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出于爱财的原因用羊来更换牛,百姓有这样的看法也不奇怪!”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仁爱的方式;见到牛没有见到羊的缘故。
《齐桓晋文之事》作文指导及改写练习典范议论文一般有五大功能段:立论段、阐释段、论证段、决策段和归结段。
立论段主要是确立论点,确定全文论述的中心;阐释段重在把观点的核心内涵解释清楚,为下文展开论述做铺垫;论证段往往是文章主体,为作者的立场观点提供因果依据;决策段则是由观点理由引申得出的实践性决策主张,重在解决问题;归结段往往重申观点,深化结论或针对现实,倡导主张。
功能段为议论文写作基本层次的模型建构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由这一视角来观察《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其结构层次安排非常符合典范议论文五大功能段的结构形式。
开篇齐宣王借齐桓公晋文公之事问“霸道”,孟子以“后世无传”为由拒谈,顺势引入自己的话题,说“王道”,确立论点。
然后由“以羊易牛”一事揭示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借以阐释“王道”的实质内涵。
中间主体段落围绕“王道”的可行性和“霸道”的危害性加以论证,直至使齐宣王心悦诚服,主动求教。
接下来的谈话水到渠成,孟子有针对性地提出“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两项决策措施,来指导宣王具体落实王道仁政。
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认真梳理好《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改写要求,完成改写任务:认真研读《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设想孟子未能与齐宣王见面,而是要写一篇文章给齐宣王劝说他实行王道仁政。
该如何行文?请你代为完成。
要求:依据五大功能段结构行文,落实各种论述角度,充分考虑说理对象,有针对性地展开议论说理。
一、立论段立论段是议论文的起始段,要确立全文的中心观点(或论题)。
材料作文中的立论段往往要包含引述材料、分析材料、确立观点三个基本步骤。
齐宣王从谈话之初就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暴露出他欲以武力称霸于诸侯的想法。
孟子则非常坚定地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臣未之闻也”为由拒谈此事,直入主题“无以,则王乎”,引到对王道的论述上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此语一出,观点得以确立。
齐桓晋文之事论辩艺术语言的特点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君主。
他们的治理之道和政治手段备受后人推崇。
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所展现出的辩论艺术特别值得注意。
从语言特点来看,他们的辩论语言具有以下几点:
一、笃信道义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语言,十分注重道义。
他们认为,政治决策必须要符合道义,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因此,他们在辩论中经常强调自己的决策是以“仁义”为本,是符合天意和人意的。
二、思辨全面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语言,还特别注重思辨的全面性。
他们总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这样才能做到决策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三、言简意赅
虽然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语言注重全面性,但他们的语言却十分简洁明了。
他们总是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使人一下子就能明白他们的意图。
四、高妙文辞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语言,还经常用到高妙的文辞。
他们的语言十分优美,往往能使听众陶醉其中。
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还能够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综上所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艺术语言具有道义笃信、思辨
全面、言简意赅和高妙文辞的特点。
这些语言特点,不仅在春秋时期大放异彩,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一篇散文,它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首先,文章情感充沛,表达了孟子对于齐桓和晋文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他以真诚的语言,赞颂齐桓和晋文的仁德之德,称赞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奉献。
这种情感的迸发,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
其次,文章结构严谨,论证清晰有条理。
孟子通过对齐桓和晋文的事迹进行叙述和分析,逐步展开他对仁政和君王德行的思考。
他先以齐桓为例,以真理诠释仁政的重要性和作用,接着以晋文作为反面教材,比较阐述了君王的德行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通过这种对比和论证,文章的思路清晰明确,观点鲜明。
再次,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孟子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他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富有感染力的话语,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了读者的共鸣。
最后,文章深入人心,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
孟子通过对齐桓和晋文的故事的讲述,深刻阐释了仁政和君王德行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这种论述不仅适用于古代的君主治理,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
因此,这篇散文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综上所述,《齐桓晋文之事》作为孟子的一篇散文,以情感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和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等艺术特点,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之一。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1. 善用比喻,生动形象啊!比如孟子用“缘木求鱼”来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这多形象啊,一下子就让人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事嘛!
2. 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呀!从一开始谈论齐桓晋文之事,逐步引导到孟子的观点,一步步地让人信服,就像搭积木一样稳稳当当的!
3. 语言精彩,富有感染力呢!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话说得多有力,让人听了就忍不住点头称是呀!
4. 人物对话精彩绝伦,活灵活现哒!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一个问得有趣,一个答得巧妙,感觉他们就在眼前争执着呢!
5. 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哇!孟子就是坚定地主张推行仁政,毫不含糊,让人敬佩不已呀!
6.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沉浸其中咧!从一开始的话题展开,到后来一步步深入,真的让人看得停不下来。
7. 描写细腻,细致入微哟!对人物的表情、语气等都刻画得很到位,让人能很好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境。
8. 对比强烈,效果显著嘛!把齐桓晋文的霸道和孟子提倡的仁政对比,一下子就让优劣尽显啦!我觉得《齐桓晋文之事》真的是一篇超棒的文章,写作特点鲜明又精彩,值得大家好好品一品!。
赏析《齐桓晋文之事》品味古人写作妙处作者:高文英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7期河北省卢龙县陈官屯乡新挪寨小学高文英《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阅读与写作不能分开,实际上也没法分开。
学生们徜徉在广阔的语文世界,不仅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语文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情结,而且还能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以课文为线索,联系生活进行拓展,从人文的视角来启发他们思考生活中富含哲理的内容,并抓住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表达技巧等突出特点,体会经典文章中的各种妙处,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真正引导学生们做人与做事,只有这样阅读才达成它的目标,并真正为学生的写作打开通道,学到技巧并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真正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如我们在学习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时,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巧妙的说理艺术,这也是文章之所以在众多的先秦诸子散文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就孟子的说理思辨技巧点拨学生:古人用字的精妙,恰切选择对话展开的角度,对话过程中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环环相扣地引领听者进入自己事先预设的谈话内容中,适时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并最终引领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承认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优秀的说理文章。
全文不仅充分地展现出孟子“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而且在说理艺术上达到了润物无声的高妙境地,用词精练,多一字显得阐述哕嗦,少一字不能完美展示观点。
全文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文中孟子的每一句话都说得恰到好处,诱使齐宣王产生行“仁政”来“王天下”的思想,对话娓娓动听,最终使齐宣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孟子的观点,让人佩服同时,品味其语句更有味道。
齐桓晋文之事定语后置
《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献,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定语后置的句式结构。
定语后置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即将修饰名词的定语放在名词之后。
这种句式结构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定语后置的句式结构使语言更加凝练,信息更加集中,同时也突出了被修饰的名词,使语义更加鲜明。
例如,“晋之北山有异鸟焉,其名曰‘鸑鷟’。
”这句话中的“晋之北山”就是典型的定语后置结构,强调了异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此外,定语后置结构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还起到了强调语义、突出情感色彩的作用。
例如,“齐宣王问于孟子曰:‘人之谓独裁者,固不能亨,亦无易乎?’”这句话中的“人之谓独裁者”就是定语后置结构,强调了独裁者的特殊性,同时也反映了齐宣王对独裁者的认识和态度。
总之,定语后置结构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句式结构不仅使语言更加精炼、信息更加集中,同时也强调了被修饰的名词和语义情感色彩,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对于读者来说,理解定语后置结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深层含义。
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定语后置结构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语言发展历程。
齐桓晋文之事的写作特点
1. 生动形象的描述啊!比如描写齐宣王以羊易牛那一段,真是让人身临其境,好像亲眼看到了一样。
这就让文章变得特别有画面感,能吸引读者读下去。
2. 善用比喻呀!像把百姓盼望明君比作久旱盼甘霖,哎呀,多形象,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种渴望的心情。
比如孟子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这比喻太妙啦!
3. 充满了论辩色彩呢!就像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那你来我往的,多有意思,让读者也跟着紧张和好奇起来。
你看他俩争来辩去,多带劲啊!
4. 特别有逻辑性啊!从头到尾条理清晰,一步步引导齐宣王,让他慢慢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布局,厉害了!就像解开一个谜题一样,一环扣一环。
5. 人物刻画精彩极了!齐宣王的形象多鲜活啊,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感觉这个人就在眼前。
像齐宣王说“吾何快于是”,一下子就把他的神态表现出来了。
6. 语言简洁有力啊!没有那些啰嗦的废话,每一句都说到点子上。
就好比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简单几个字,力量感十足!
7. 饱含情感啊!孟子对齐国百姓的关心,那可是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
这就跟你关心家人一样,能不打动人心吗?
8. 有深度有内涵呀!探讨的都是治国理政这些大问题,可不是那种肤浅的文章。
难道不比那些没营养的强多了?
我觉得啊,《齐桓晋文之事》这文章真的是写得太好啦!值得我们反复去琢磨和学习!。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手法
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它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和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之间。
这个事件被人们视为是中华文化中“仁政”和“礼治”的代表。
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以下手法来表达这个事件:
1. 采用叙述手法,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来介绍齐桓晋文之事。
例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病逝,他的儿子、继承人晋文公年仅七岁,国内政治动荡不安。
这时,齐国国君齐桓公听闻消息,便派遣名将管仲前往晋国,帮助晋文公治理国家。
2. 采用对比手法,通过比较齐桓公和晋景公的政治作为来突出齐桓公的仁政和礼治。
例如:齐桓公治国有方,他重视教育,提倡仁政,推崇礼法,所以在他的治理下,齐国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而晋景公则是一个暴虐无道的君主,他任意杀戮百姓,大肆征收税款,使得晋国陷入了混乱和贫困。
3. 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式,通过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的影响和意义,来说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例如: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文明中仁政和礼治的典范。
它的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齐桓晋文之事》的思辨说理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被认为是古代思辨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思辨说理的艺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该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剖析,论证了“人道至大,天道至简”的思想,以及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作者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历代君王的治理思路及其结果,指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接着,作者通过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进行比较分析,强调了领袖的品德和人格修养在治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治理思想。
同时,作者也不忘强调人类天命的思想,提出了“人道至大,天道至简”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规律是由天命所定,而且天命并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因此,统治者应该本着天道的规律来治理社会,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最后,作者提出了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应该关注人民的疾苦,用德治国,以民为本,建立起平等公正的社会关系,才能让社会达到安定和谐的状态。
总之,《齐桓晋文之事》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关于治
理社会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思辨说理艺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以期能够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 1 -。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第一篇: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二、结构层次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
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
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
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
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
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
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齐桓晋文之事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指《春秋》一书的写作风格和手法。
在记载齐桓晋文之事时,春秋笔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明扼要:春秋笔法追求简洁明了,不做过多的赘述。
对于齐桓晋文的事迹,只记录重要的事件和关键的细节,不涉及过多的背景信息和个人感情色彩。
2. 中立客观:春秋笔法注重客观中立,不对齐桓晋文进行过多的评价。
在记述事件时,尽量避免使用主观的形容词和副词,而是以事实为主,让读者自行评判。
3. 注重时间和年号:春秋笔法十分注重时间的记录,对于齐桓晋文之事,会详细标注发生的年份和季节,以及各个事件的先后顺序。
同时,春秋笔法还采用年号来标记各个年份,以方便读者理清事件的时间线索。
4. 用典:春秋笔法善于运用典故和警句,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来点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记述齐桓晋文之事时,会适当引用一些典故和警句,以起到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春秋笔法在记载齐桓晋文之事时,以简明扼要、中立客观、注重时间和年号、运用典故等特点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种笔法使得《春秋》成为一部通俗易懂、寓意深远的历史文献。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4]结构层次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二、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
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
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
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
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
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
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
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
“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
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
’”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
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
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三、写作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
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齐桓晋文之事》课
本文的艺术特色有如下几点: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
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
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
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
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
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
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
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
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
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
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
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
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
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
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
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
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
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
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
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
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取譬设喻。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
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
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
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
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