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常用配伍
- 格式:docx
- 大小:3.44 KB
- 文档页数:2
附子配土茯苓丸的功能主治1. 介绍附子配土茯苓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附子和土茯苓为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药物配伍和炮制工艺制成。
它具有独特的药理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本文将重点介绍附子配土茯苓丸的功能主治。
2. 功能主治附子配土茯苓丸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 2.1 收敛止汗–附子配土茯苓丸可以通过收敛汗孔的作用,用于治疗盗汗、自汗等症状。
• 2.2 温中散寒–附子和土茯苓具有温补中焦、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焦虚寒、寒疝等症。
• 2.3 解表散寒–附子配土茯苓丸可以通过散寒解表的作用,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等症状。
• 2.4 解毒消肿–附子配土茯苓丸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毒引起的肿胀、淤血等症状。
• 2.5 安神定志–附子和土茯苓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失眠、健忘等症状。
• 2.6 祛湿利水–附子配土茯苓丸可以通过祛湿利水的作用,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 2.7 抑制肌肉麻痹–附子和土茯苓具有抑制肌肉麻痹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肌肉麻痹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3. 用法用量附子配土茯苓丸的用法用量为每次3-5克,一日2-3次,饭前服用。
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病情而定。
4. 注意事项• 4.1 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 4.2 忌口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饮料。
• 4.3 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服。
5. 不良反应附子配土茯苓丸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心悸等。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6. 禁忌附子配土茯苓丸禁用于肝炎、高血压、心脏病、妊娠、哺乳期妇女等病情的患者。
7. 结语附子配土茯苓丸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功能主治和药理特性。
它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治疗收敛止汗、温中散寒、解表散寒、解毒消肿、安神定志、祛湿利水和抑制肌肉麻痹等症状。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药物的用法用量、禁忌和不良反应等问题,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中药附⼦⼀般⽤量是多少克附⼦⾟热,有毒宜制,温肾补⽕,D阳救逆,燥湿消肿,散寒⽌痛。
(⼀)传统⽤法附⼦性⼤热,味⾟,有毒,⼈⼼、肾、脾经。
功效为回阳补⽕,温中燥湿,散寒⽌痛。
本品⽓味⾟烈⽽热,功能峻补元阳,⽤于阳微欲绝的危候,有回阳救逆之功效。
因其⾟热⽓雄,能消阴寒,益⽕之原,凡阴寒内盛的脾阳不运,腹中冷痛之证,可⽤以温中散寒;命门⽕衰,下元虚冷,可⽤以补⽕温肾;阳虚⽔饮不化所致⽔肿,可⽤以温阳利⽔;风寒湿邪着于筋⾻,关节疼痛,亦可⽤本品温经⽌痛。
1.吐泻腹痛,四肢厥冷常与⼲姜、党参、⽩术等同⽤。
2.肾阳亏损,阳⽓暴脱应配红参(或⼤剂量党参)及龙⾻、牡蛎。
3.阳虚⽔肿常与茯苓、⽩术等配伍应⽤。
4.寒湿痹痛常配桂枝、⽩术等同⽤。
(⼆)⽤量标准煎服3~15克,宜先煎1⼩时。
(三)使⽤注意热病、阴虚⽕旺、孕妇忌⽤。
反半夏、⽠蒌、贝母、⽩及、⽩蔹。
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四)施治鉴别附⼦⾟热燥烈,其性善⾛,能通⾏⼗⼆经。
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逐在⾥之寒湿;⼜可外达⽪⽑,⽽散在表之寒。
故可治以上诸证。
附⼦乌头,⼦母同株,母根名乌头,旁⽣幼根名附⼦,不⽣幼根者名天雄。
其性能相似,但附⼦长于治寒,乌头善于祛风。
故温肾祛寒,多⽤附⼦;通痹驱风,多⽤乌头-。
⼆药皆有毒,必须炮制,⽤时宜久煎。
乌头毒性尤甚,配蜜同⽤,既能解毒,⼜可缓痛。
(五)名医绝招张云鹏(上海市中医⽂献馆主任医师)⾯⾊皖⽩,背恶寒,四肢厥冷,倦怠乏⼒,⾆淡,脉微细⽆⼒。
见其中三项者,必⽤附⼦。
但是,热盛、阴虚、肝阳偏亢者及孕妇则不宜使⽤。
治⽓⾎两虚的再⽣障碍性贫⾎,以附⼦10~15克,配伍党参、⼤熟地黄各15克,当归10克。
治肾阳不⾜之低⾎压,以附⼦30克,配伍黄精30克,⼲姜9·克,炙⽢草6克。
治肺肾两虚的肺源性⼼脏病,以附⼦15克,配伍代赭⽯30克,蛤蚧1对。
治阳虚咳喘,以附⼦10克,配伍茯苓15克,炙紫苏⼦10克。
附子在15位前辈高人手下的妙用或救人于生死一线,或毁人于顷刻之间,附子,从来都是这样理性又任性地左右着人之生死。
很多人对附子是既爱又惧怕,多少偏爱附子的医家,造就了一段又一段妙手回春的传奇,又有多少人对它保持着距离,不敢轻易靠近。
附子究竟要如何运用?虞抟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吴绶说:附子“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中药学讲义》称:“(附子)为补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通之。
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
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
”张景岳称:“(附子)气味辛甘,腌者大咸,性大热,阳中之阳也,有毒。
畏人参、黄芪、甘草、黑豆、绿豆、犀角、童便、乌韭、防风。
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
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暖五脏回阳气,除呕秽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腹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蛔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疽痈毒,久漏阴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地术建效,无论表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总之,附子对心阳虚或沉寒痼冷的胸脘疼痛、心悸多寐或不眠,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泄泻、食欲不振,阳虚水饮不化的水肿、吞咽不利,肾阳不足的腰痛腰冷,以及亡阳厥逆,都有较好的疗效。
其一,从回阳救逆看,对心脾肾的阳衰欲亡者有卓效,可以说是中药中回阳救逆的最好药物。
其与干姜、炙甘草配伍,治疗脾肾阳衰的四肢厥冷,泄泻如稀水或失禁,脉微欲绝者;若舌苔黄,或兼口苦者,为阴盛格阳之象,可再配寒凉之药,如附子理中汤加黄连或猪胆汁;若兼大汗出者,为气脱,宜加人参。
附子的配伍应用
1. 附子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 附子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脾不交的证候。
3. 附子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4. 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
5. 附子甘遂丸:主要用于治疗便秘,尤其是因寒湿引起的便秘症。
6. 附子玄参丸:主要用于治疗高热、心烦、口渴、汗多等症状。
7. 附子牡蛎汤:主要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8. 附子术汤:主要用于治疗体虚乏力、身体疲劳等症状。
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研究李佰玲【摘要】目的研究附子配合甘草、干姜时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方法通过不同剂量附子配伍到甘草、干姜中,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碱含量,整理记录不同剂量下的配伍对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总结大程度降低乌头碱含量的配伍标准,在保证附子药性的同时,确保其毒性最低情况.结果通过附子与甘草、生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可以有效的降低,使用的附予剂量越多,乌头碱含量越多,毒性越大,配伍甘草、干姜剂量过多时,附子药性也随之降低,在白附子中乌头碱含量11.3 mg/L,与干姜配伍合煎乌头碱含量8.8 mg/L,与甘草配伍合煎乌头碱含量3.8mg/L.结论使用附子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效果非常显著,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求进行配伍,降低附子中乌头碱含量,减小毒性,在使用中需要合理配伍.【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07【总页数】2页(P1312-1313)【关键词】附子;甘草、干姜;乌头碱含量变化【作者】李佰玲【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附子作为药物使用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我国中医的方剂当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阳扶正等功效,通过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以在临床上治疗多种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中,对附子药性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之后,发现附子中的乌头碱包含毒性,在使用的过程中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附子配伍其他药材进行中和,减缓乌头碱的含量,在确保附子药性的同时减小乌头碱的含量,使其毒性控制在最低程度。
本文主要通过附子配伍甘草、干姜,对附子中的乌头碱含量进行研究,主要通过不同成分剂量的配伍,观察其乌头碱的含量变化,寻找在附子药性得到保证的同时,乌头碱的含量最低标准。
本次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为中药治疗,尤其是在使用附子的过程中,选用附子剂量及配伍药材剂量做出参考,具有很强的实效意义,详细实验研究情况如下。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介绍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组合。
附子为中药材中的名贵药物之一,具有温阳散寒、温通经脉等功效;而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等作用。
两者的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优势、相辅相成,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本文将详细探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一、配伍原理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通寒凉:附子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温热的性质来调节体内的寒凉症状。
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病邪。
两者搭配使用,可以共同发挥温通寒凉的效果,达到平衡体内阴阳的目的。
2. 利胆通便:龙胆草具有利胆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毒素和废物。
而附子则可以增强龙胆草的利胆作用,提高胆汁分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通便的效果。
3. 协同作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还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彼此的药效。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加强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二、应用领域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常用于治疗胃寒、脾虚、脾胃气滞等病症。
其温阳散寒、利胆通便的功效,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胃脘冷痛、腹胀泄泻等症状,并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2. 中风偏瘫:中风偏瘫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附子配伍龙胆草可以通过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帮助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肢体肌肉痉挛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温通寒凉的作用,可以缓解神经痛、头痛等症状,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使用附子配伍龙胆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控制:附子为剧毒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用量控制。
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师,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2. 禁忌症患者慎用: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某些禁忌症患者中慎用,如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附子配伍方法附子这玩意儿,那可是中药里的一味猛药啊!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功力深厚,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人于无形呢。
要想让附子乖乖听话,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就得知道怎么跟其他药材配伍,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先说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吧。
这俩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干姜能帮附子暖身,让附子的热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去温暖身体那些寒冷的角落。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附子和肉桂的组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肉桂就像是给附子加了一把力,让附子的药性更能深入,就像一支精锐部队,能攻克那些顽固的病症。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寒气就像敌人的碉堡,附子和肉桂一起发力,就能把这些碉堡一个个攻克掉。
再说说附子和人参。
这俩的搭配就像是将军和军师,人参能给身体补充元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附子的热性。
不然附子这猛劲上来,身体要是没点底子,还真扛不住呢。
当然啦,附子的配伍可不止这些。
就像做饭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做出不同的美味,附子和不同的药材搭配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这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得根据病情、体质等来仔细斟酌。
要是配错了,那可就麻烦啦!在使用附子配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啊!可不能一下子用太多,那可就像火上浇油,会出问题的。
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太猛,车子可就失控啦。
而且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指导,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带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稳地行驶。
还有啊,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炮制。
炮制就像是给附子这个高手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副作用。
就像给宝剑开刃一样,开得好才能锋利无比,又不会伤了自己。
总之呢,附子的配伍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认真对待每一味药材,让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赶走疾病,迎来健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赵京,男,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通讯作者*:赵菁莉,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
·中医中药·附子与半夏、瓜蒌相伍治验举隅赵京1,赵菁莉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摘要:“半蒌贝蔹及攻乌”是中药配伍“十八反”禁忌,但临床上附子与半夏、瓜蒌配伍并不少见。
通过典型医案,分析附子与半夏、瓜蒌的配伍并非绝对的禁忌,应当针对病情,辨证用药。
关键词:十八反;附子;半夏;瓜蒌;配伍禁忌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8.112本文引用格式:赵京,赵菁莉.附子与半夏、瓜蒌相伍治验举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8):217,219.0 引言附子与半夏、瓜蒌均为临床常用的中药,然而附子与二药能否同方配伍使用,历代医家一直存在分歧:反对者认为,《本草经集注》中明言半夏、瓜蒌反乌头,虽未提及附子,但附子为乌头的子根加工品,与乌头子母同性,应畏而不用。
但自汉代张仲景以降,附子伍半夏、瓜蒌并不鲜见,故部分医家认为,在熟谙药性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可大胆用之。
恩师赵菁莉教授在临证时认为,用药过程中要抱着“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态度,针对病情,按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慎重地选用药物,不但无副作用,还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笔者跟师学习,下面列举一例同用十八反而治愈的案例,以飨读者。
1 病案举隅周某,女,78岁,初诊日期:2017年9月23日。
患者既往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病史,心功能II级(NYHA分级);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肾功能G3a级),规律服用中药,以稳定肾功能为主要方向,病情尚稳定。
3日前因受凉突发心前区疼痛,胸闷不舒,就诊于我院心内科门诊,查ECG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超声示: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肺动脉压增高,左房增大。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
其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配伍用药的原理。
一、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1. 附子(生) 6克。
2. 干姜 9克。
3. 大枣 12枚。
4. 生姜 3片。
二、用药原理。
1. 附子,温中散寒,止呕安胎。
附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能够温暖脾胃,散寒止呕,对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2. 干姜,温中散寒,发表散寒。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发表散寒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散寒发表,有助于增强附子的温中散寒作用。
3. 大枣,益气养血,和中止呕。
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中止呕的功效,能够滋补脾胃,和中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4. 生姜,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和胃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三、使用方法。
1. 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按照标准配方比例配制好。
2. 将配制好的药材加水煎煮,待汤剂煎煮浓缩至一定程度后即可服用。
3. 每日3次,每次服用1剂,连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1. 本方剂适用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服用。
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本方剂,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服用本方剂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在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使用,切忌自行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经方中附子的配伍规律
作者:叶进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史瑞锋.初杰《医方集解》中附子配伍规律浅析[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7(6)
2.刘尚建.王耀献.敖铁锋.乔红杰.魏晨论仲景用方的多元性[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06,47(3)
3.李朝旭.彭建亮.朱凡基于CVI的任意波形虚拟相位计的设计[会议论文]-2006
4.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3)
5.茅斌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5)
6.刘俊谈《金匮》防己黄芪汤与中草药的肾毒性[会议论文]-2006
7.郭颖非线性系统的故障检测与容错控制算法[会议论文]-2006
8.梁树珍从《伤寒论》用附子谈用药的技巧性[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2009,17(5)
9.迟云志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认识[期刊论文]-中国伤残医学2009,17(4)
10.刺宝平.李小燕医圣张仲景对附子的应用浅析[期刊论文]-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3)本文链接:/Conference_7181905.aspx。
6.附子的组方配伍李可老中医自学成才,经临床5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少以附子为主组方配伍,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如破格救心汤就是一例,该方在全国众多火神派医家手中重复应用,的确效果肯定而良好,这在中医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为此,现就其常用的以附子为主组成的经验方,进行整理如下。
(1)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 (另取汁),山萸肉60~120g,生龙牡各30g,磁石30g,麝香0.5g(冲服)。
用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
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主治各种急慢性心衰。
(2)加味乌头汤:制附子60g,生黄芪240g,当归60g,制川乌、丹参、黑小豆、川牛膝、防风各30g,麻黄、桂枝、细辛、赤芍、桃仁各15g,肉桂10g,吴茱萸20g,蜂蜜150g,生姜40g,大枣20枚,麝香1.0g(冲服),穿山甲5g,水蛭3g,全虫30g,蜈蚣2条(后四味研粉冲服)。
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黄酒500ml,日3服夜1服。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虚寒者。
(3)乌头汤加味方:制川乌30g,制附子30g,生黄芪100g,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白芍、黑小豆、乌蛇肉各30g,蜂蜜120g,桂枝、防风、全虫、甘草各15g,蜈蚣30条,豹骨15g。
用法:上药共捣粗末,加上白酒3斤入瓶内浸泡7昼夜后,早晚各热服1次,从1酒盅起服,逐日渐加,至服药后唇、舌稍麻木为度,即以此量维持至服完。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寒性者。
(4)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制附子30g,生黄芪120g,葛根90g,炙甘草、当归、桂枝、赤芍、首乌、白蒺藜、黑木耳各30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白芥子、红参(另煎)、生姜各10g,大枣10枚。
后期加肾四味各30g。
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 ,附子的剂量探讨。
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
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并经临床验证,合乎实际情况。
附子配伍用药规律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附子,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味重要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显著的治疗效果,附子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附子的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其配伍用药的规律性和安全性一直是中医药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系统研究附子的配伍用药规律,通过对附子配伍用药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结合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的成果,分析附子与不同药物配伍的机理和效果,以期为附子在临床用药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回顾附子配伍用药的历史沿革,分析附子配伍用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接着,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验研究,探讨附子与各类药物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揭示附子配伍用药的内在规律。
结合临床案例,分析附子配伍用药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优势,为附子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附子的药理作用和配伍用药规律,为附子在中医药学中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附子配伍用药的历史沿革附子,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味重要药材,自古以来就在配伍用药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附子配伍用药的历史沿革,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
早在先秦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附子便已被列为上品药物,具有温中散寒、止痛通络的功效。
当时的附子多单独使用,或与少数几味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寒性疾病。
随着医学的发展,到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配伍治疗中。
张仲景创制的附子理中汤、附子泻心汤等方剂,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
这些方剂的出现,标志着附子配伍用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宋时期,附子配伍用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诸多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附子与不同的药物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如《千金方》中的附子汤,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太平圣惠方》中的附子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等。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又称乌头、附子、乌参、僵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附子有很多功效,如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
为了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常常需要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附子常用的配伍。
一、附子配伍人参、黄芪
附子配伍人参、黄芪,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调和阴阳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
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可以起到温阳补肾、滋养肝肾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巴戟天、枸杞子滋养肝肾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三、附子配伍当归、川芎
附子配伍当归、川芎,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瘀斑等症状。
四、附子配伍甘草、生姜
附子配伍甘草、生姜,可以起到温胃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甘草、生姜理气和中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
胃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腹胀等症状。
五、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
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祛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炙甘草、炙姜温中散寒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引起的疼痛、寒痹等症状。
六、附子配伍桂枝、陈皮
附子配伍桂枝、陈皮,可以起到温阳发汗、理气化湿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桂枝、陈皮发汗化湿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头痛、胀闷等症状。
以上是附子常用的一些配伍,不同的配伍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附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用量要控制得当,以免出现中毒的情况。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功效。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
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安全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