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卢沟桥烽火》阅读练习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既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泄泻)在卢沟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渐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1、在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或拼音。
2、先解释点的字,再写出词语的意思。
同仇敌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词拒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寡悬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在威武不屈的正义之师面前,侵略者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画线的句子和加点的词语写出了中国守军_______的气势,与众不同了中国守军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一)“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和伪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这时,我们的援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民团结一致,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队修筑工事。
飞夺泸定桥课文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
《卢沟桥烽火》阅读练习_六年级语文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既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泄泻)在卢沟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渐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1、在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或拼音。
2、先解释点的字,再写出词语的意思。
同仇敌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词拒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寡悬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在威武不屈的正义之师面前,侵略者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画线的句子和加点的词语写出了中国守军_______的气势,与众不同了中国守军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5 卢沟桥烽火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结合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语境理解“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的感悟色彩,并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以及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行为。
4.依托具体语言材料,及补充的资料,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复述课文。
难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及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让学生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在精读感悟环节,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采用朗读感悟、启发引导、批注赏析、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抓住中心句(中心词)、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附件)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难词。
2.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清文章的层次。
3.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读,激发兴趣1.同学们,在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有一座桥,他的名字叫卢沟桥。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材分析: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
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
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
《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
3、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
教学难点:品读文本,感悟敌人的侵略本质和我国守军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材料、背景资料搜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卢沟桥烽火》。
课题中的烽火指的是——战事。
交战的双方是——日本侵略者和我国守军。
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战事?指名简要复述课文。
2.今天,让我们跟随课文再一次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
二、学习第1自然段1.日军为何要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自读第一自然段。
重点关注词语:“蚕食”: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步侵略我国华北地区,进而妄图吞并全中国。
指导朗读读出对帝国主义的狂妄。
“咽喉”:人体的重要器官,咽喉被人控制,这直接影响到人的存亡,由此能够感受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一旦卢沟桥失守,整个华北就有可能全落入日本帝国主义之手。
对于日军来说,卢沟桥必须夺下,而对于我国守军来说,卢沟桥一定要守住,这关乎着全中国的存亡。
指导朗读,读出形式的严峻。
过渡:正是有着吞并全中国的狼子野心,日军才会想要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
课文以时间为分割向我们描述了2场战斗。
一个是——1937年7月7日深夜的战斗,另一个是——第二天的战斗。
飞夺泸定桥课⽂原⽂飞夺泸定桥课⽂原⽂ 《飞夺泸定桥》课⽂主要歌颂红四团的全体指战员们英勇⽆畏、⼀往⽆前的⾰命精神,因此在朗读课⽂时应把握“崇敬”“颂扬”的基调。
1935年5⽉,北上抗⽇的红军向天险⼤渡河挺进。
⼤渡河⽔流湍急,两岸都是⾼⼭峻岭,只有⼀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某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的诡计。
28⽇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
敌⼈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进。
抢在敌⼈前头,是我军战胜敌⼈的关键。
红四团翻⼭越岭,沿路击溃了好⼏股阻击的敌⼈,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
战⼠们⼀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下起⾬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的决⼼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的夜⾥,他们冒着⾬,踩着泥⽔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数⽕把,像⼀条长蛇向泸定桥的⽅向奔去,分明是敌⼈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索性也点起⽕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赛跑。
敌⼈看到了这边的⽕把,扯着嗓⼦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并不疑⼼。
两⽀军队像两条⽕龙,隔着⼤渡河⾛了⼆三⼗⾥。
⾬越下越猛,像瓢泼⼀样,把两岸的⽕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不能再⾛,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冒⾬前进,终于在29⽇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抛在后⾯了。
泸定桥离⽔⾯有好⼏丈⾼,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板,就是桥⾯。
⼈⾛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板也被敌⼈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看,真叫⼈⼼惊胆寒,红褐⾊的河⽔像瀑布⼀样,从上游的⼭峡⾥直泻下来,撞击在岩⽯上,溅起⼀丈多⾼的浪花,涛声震⽿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西门正对着桥头。
教科版《飞夺泸定桥》电子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电子课文1935年5月,红军向天险大渡(dù)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yuán),妄(wàng)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guǐ)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都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但是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jī)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chè)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队伍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piáo)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xi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教科版《飞夺泸定桥》电子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电子课文1935年5月,红军向天险大渡(dù)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yuán),妄(wàng)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guǐ)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都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
但是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jī)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chè)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队伍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piáo)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xi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
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