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县新全国排名
- 格式:xls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5
全国百强县格局悄然改变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占的比例最大。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序变化比较大,全国百强县格局悄然改变。
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了百强县行列。
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在新兴百强县中,江苏省百强县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百强县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已大开发出6个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全国县域经济研究专门机构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编制发布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也随之正式揭晓。
据了解,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历时一年跟踪研究编制,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也在此基础上完成。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分布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是:人口82.9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67.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0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84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75%、16.63%(当年价比,下同)、19.10%、16.52%、13.29%、11.59%。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变化特征根据报告,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序变化比较大。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可以分老牌百强县和新兴百强县。
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百强县的行列。
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2009全国百强县市排名名单(按省份划分)[作者:百字节整理来源:人民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7-27 文章录入:Admin ]【字体: A 】[内容提要]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2009全国百强县(市)分布在18个省(市、区)。
具体分布如下:江苏27个,浙江26个,山东26个,福建8个,河南8个,河北5个,辽宁5个,湖南4个,广东2个,山西2个,内蒙古2个,江西2个,陕西2个,吉林1个,黑龙江1个,上海1个,四川1个,新疆1个。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2009全国百强县(市)分布在18个省(市、区)。
具体分布如下:江苏27个,浙江26个,山东26个,福建8个,河南8个,河北5个,辽宁5个,湖南4个,广东2个,山西2个,内蒙古2个,江西2个,陕西2个,吉林1个,黑龙江1个,上海1个,四川1个,新疆1个。
新兴百强县具有以下特点:江苏省百强县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百强县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出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已大开发出6个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宜兴市、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
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8个:河南永城市、湖南望城市、吉林延吉市、江苏句容市、江苏邳州市、江西贵溪市、山东博兴县、陕西靖边县。
2009全国百强县江苏省入选名单:江苏省总计27个,分别是江苏在十强中占七席,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吴江第二、太仓第四,宜兴第六。
2013全国百强县排名1,江苏江阴市1,江苏昆山市1,江苏张家港市1,江苏常熟市2,江苏吴江市3,浙江慈溪市4,江苏太仓市5,江苏宜兴市6,浙江绍兴县7,福建晋江市8,浙江义乌市9,广东增城市10,浙江余姚市11,山东龙口市12,内蒙古准格尔旗13,辽宁瓦房店市14,山东文登市15,山东邹平县16,江苏丹阳市17,辽宁海城市18,湖南长沙县19,浙江诸暨市20,四川双流县21,山东荣城市22,山东胶南市22,山东即墨市22,山东胶州市23,山东新泰市24,河北迁安市25,山东邹城市26,浙江乐清市27,浙江温岭市28,浙江富阳市29,内蒙古伊金霍洛旗30,江苏海门市31,浙江瑞安市32,山东滕州市33,山东寿光市34,江苏靖江市35,山东诸城市36,陕西神木县37,福建福清市38,山东章丘市39,山东莱州市39山东招远市39,山东平度市39,山东莱西市40.江苏溧阳市41,浙江上虞市42,浙江海宁市42,浙江桐乡市42,浙江平湖市42,浙江长兴县42,浙江嘉善县42,浙江德清县43,江苏启东市44,辽宁庄河市45,山东肥城市46,辽宁普兰店市47,福建南安市48,辽宁大石桥市49,福建石狮市50,江苏如皋市51,河北武安市52,山东省充州市53,江苏江都市53,江苏铜山县54,福建惠安县55,新疆库尔勒市56,江苏东台市56,江苏泰兴市56,江苏海安县56,江苏如东县56,江苏兴化市56,江苏大丰市56,江苏姜堰市57,浙江永康市58,浙江玉环县59,山东广饶县60,山东乳山市61,浙江宁海县61,浙江象山县61,浙江奉化市62,江苏金坛市63,河南巩义市63,河南新郑市63,河南禹州市63,河南登封市64,湖南浏阳市65,福建龙海市66,山西孝义市67,江苏邳州市68,湖南宁乡县69,陕西府谷县70,浙江东阳市71,吉林延吉市72,福建长乐市73,山东青州市74,山东高密市75,辽宁东港市76,辽宁开原市77,江苏沛县78,山东蓬莱市79,浙江临海市80,浙江临安市81,河北三河市82,江西南昌县83,山东桓台县84,江苏仪征市85,黑龙江肇东市86,江苏新沂市87,辽宁凤城市88,广东博罗县89,江苏句容市90,安徽肥西县91,山东茌平县92,河南永城市93,辽宁大洼县94,四川郫县95,江苏建湖县96,辽宁调兵山市97,江西丰城市98,湖南醴陵市99,江苏高淳县100,福建闽侯县。
2011全国百强县排名完整名单如下1、江苏省江阴市1、江苏省昆山市1、江苏省张家港市1、江苏省常熟市2、江苏省吴江市3、浙江省慈溪市4、江苏省太仓市5、江苏省宜兴市6、浙江省绍兴县7、福建省晋江市8、浙江省义乌市9、广东省增城市10、浙江省余姚市11、山东省龙口市12、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13、辽宁省瓦房店市14、山东省文登市15、山东省邹平县16、江苏省丹阳市17、辽宁省海城市18、湖南省长沙县19、浙江省诸暨市20、四川省双流县22、山东省胶南市22、山东省即墨市22、山东省胶州市23、山东省新泰市24、河北省迁安市25、山东省邹城市26、浙江省乐清市27、浙江省温岭市28、浙江省富阳市29、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30、江苏省海门市31、浙江省瑞安市32、山东省滕州市33、山东省寿光市34、江苏省靖江市35、山东省诸城市36、陕西省神木县37、福建省福清市38、山东省章丘市39、山东省莱州市39、山东省招远市39、山东省平度市39、山东省莱西市40、江苏省溧阳市42、浙江省海宁市42、浙江省桐乡市42、浙江省平湖市42、浙江省长兴县42、浙江省嘉善县42、浙江省德清县43、江苏省启东市44、辽宁省庄河市45、山东省肥城市46、辽宁省普兰店市47、福建省南安市48、辽宁省大石桥市49、福建省石狮市50、江苏省如皋市51、河北省武安市52、山东省兖州市53、江苏省江都市53、江苏省铜山县(已更名为徐州市铜山区)54、福建省惠安县5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56、江苏省东台市56、江苏省泰兴市56、江苏省海安县56、江苏省如东县56、江苏省大丰市56、江苏省姜堰市57、浙江省永康市58、浙江省玉环县59、山东省广饶县60、山东省乳山市61、浙江省宁海县61、浙江省象山县61、浙江省奉化市62、江苏省金坛市63、河南省巩义市63、河南省新郑市63、河南省禹州市63、河南省登封市64、湖南省浏阳市65、福建省龙海市66、山西省孝义市67、江苏省邳州市68、湖南省宁乡县69、陕西省府谷县70、浙江省东阳市71、吉林省延吉市72、福建省长乐市73、山东省青州市74、山东省高密市75、辽宁省东港市76、辽宁省开原市77、江苏省沛县78、山东省蓬莱市79、浙江省临海市80、浙江省临安市81、河北省三河市82、江西省南昌县83、山东省恒台县84、江苏省仪征市85、黑龙江省肇东市86、江苏省新沂市87、辽宁省凤城市88、广东省博罗县89、江苏省句容市90、安徽省肥西县91、山东省茬平县92、河南省永城市93、辽宁省大洼县94、四川省郫县95、江苏省建湖县96、辽宁省调兵山市97、江西省丰城市98、湖南省醴陵市99、江苏省高淳县100、福建省闽侯县2011全国百强县具体分布是: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10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江苏省30个、浙江省24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5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2023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出炉2023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出炉2023赛迪百强县从发展规模看,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苏浙两省保持领先,闽湘皖蒙省(区)内差异较大,鲁鄂川三省发展潜力较大。
另外,相比于2021年,2022年“千亿县”增加了10个。
2023赛迪百强县设置评价“双门槛”,即GDP≥6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4个一级指标,以及8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这项研究显示,2022年54个“千亿县”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千亿县”财力雄厚,2022年“千亿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达到108.0亿元。
作为普通人,能为增长国家GDP做些什么?作为普通人,虽然影响力有限,但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增长国家GDP做出贡献:1. 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持续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可以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提供更高质量的劳动力。
通过不断改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变化,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2. 积极参与创新和创业:如果你有创新的想法或创业的激情,可以积极参与创新和创业活动。
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3. 支持国内产品和服务:支持国内产品和服务可以增加国内市场需求,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和增长。
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和使用本国提供的服务,有助于支持本地企业和创造就业机会。
4. 提倡节约和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不仅有益于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经济增长。
作为普通人,可以从自身做起,节约使用水、电和其他资源,减少浪费。
此外,支持和采用环保产品和技术也是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5. 守法纳税:遵守法律法规,按时缴纳税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纳税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23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江苏省上榜2023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赛迪顾问25日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下称“报告”)显示,今年的百强县中,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 23 席、16 席和 13 席。
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
百强县中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研究指出,县域发展演进呈现八大趋势。
“千亿县”快速增长势头强劲,强县标准和发展逻辑发生深刻变革,县域经济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加快补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机遇期,县域加快成为投资和消费重要阵地,不同类型县城差异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行政单元成为统筹县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选题。
百强县中千亿县新增十个今年的报告显示,2022 年“千亿县”总数达到 54 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2022年“千亿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达到108.0亿元。
相比去年,新增伊金霍洛旗、瓦房店市、东台市、高邮市、仙桃市、沛县、闽侯县、邹城市、仪征市、寿光市,10个新增里7个县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速高于6%。
从百强县排行榜中看出的问题区域发展仍不平衡报告显示,县域经济的区域分布仍不均衡。
百强县东部地区占 65 席,中部地区占 20 席,西部地区占 14 席,东北地区仅占 1 席。
与 2022 年相比,不同区域进入百强的县域数量有所波动,东部地区上榜县域数量保持不变,中部地区减少 2 个县域,西部地区增加 4 个县域,东北地区减少 2 个县域。
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 23 席、16 席和 13 席。
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
百强县有什么好处一、提高现实竞争力,永争上流。
中国百强县的评比使很多县市燃起信心,全力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不断开发多种特色产业,拉动县区GDP,实现其地位提高,在国内的影响力扩大。
2011年全国百强县完整名单1,江苏江阴市1,江苏昆山市1,江苏张家港市1,江苏常熟市2,江苏吴江市3,浙江慈溪市4,江苏太仓市5,江苏宜兴市6,浙江绍兴县7,福建晋江市8,浙江义乌市9,广东增城市10,浙江余姚市11,山东龙口市12,内蒙古准格尔旗13,辽宁瓦房店市14,山东文登市15,山东邹平县16,江苏丹阳市17,辽宁海城市18,湖南长沙县19,浙江诸暨市20,四川双流县21,山东荣城市22,山东胶南市22,山东即墨市22,山东胶州市23,山东新泰市24,河北迁安市25,山东邹城市26,浙江乐清市27,浙江温岭市28,浙江富阳市29,内蒙古尹全霍洛旗30,江苏海门市31,浙江瑞安市32,山东滕州市33,山东寿光市34,江苏靖江市35,山东诸城市36,陕西神木县37,福建福清市38,山东章丘市39,山东莱州市39山东招远市39,山东平度市39,山东莱西市40,江苏溧阳市41,浙江上虞市42,浙江海宁市42,浙江桐乡市42,浙江平湖市42,浙江长兴县42,浙江嘉善县42,浙江德清县43,江苏启东市44,辽宁庄河市45,山东肥城市46,辽宁普兰店市47,福建南安市48,辽宁大石桥市49,福建石狮市50,江苏如皋市51,河北武安市52,山东省充州市53,江苏江都市53,江苏铜山县54,福建惠安县55,新疆库尔勒市56,江苏东台市56,江苏泰兴市56,江苏海安县56,江苏如东县56,江苏兴化市56,江苏大丰市56,江苏姜堰市57,浙江永康市58,浙江玉环时59,山东广饶县60,山东乳山市61,浙江宁海县61,浙江象山县61,浙江奉化市62,江苏金坛市63,河南巩义市63,河南新郑市63,河南禹州市63,河南登封市64,湖南浏阳市65,福建龙海市66,山西孝义市67,江苏坯州市68,湖南宁乡县69,陕西府谷县70,浙江东阳市71,吉林延吉市72,福建长乐市73,山东青州市74,山东高密市75,辽宁东港市76,辽宁开原市77,江苏沛县78,山东蓬莱市79,浙江临海市80,浙江临安市81,河北三河市82,江西南昌县83,山东恒台县84,江苏仪征市85,黑龙江肇东市86,江苏新沂市87,辽宁凤城市88,广东博罗县89,江苏句容市90,安徽肥西县91,山东茬平县92,河南永城市93,辽宁大洼县94,四川郫县95,江苏建湖县96,辽宁调兵山市97,江西丰城市98,湖南醴陵市99,江苏高淳县100,福建闽侯县。
2016中国百强县首次出炉!县域经济100强,都谁上榜了?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
近日,工信部所属的赛迪公司对全国将近3000个县(市)(不包括市辖区)进行综合评估,发布了“县域经济100强”,这是衡量各地县域发展的重要参考。
为此,招商引资内参选取此次100强榜单,并对各省区百强县数量进行了统计排名和解读,供大家参考。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2016中国县域经济100强排名县(市)所属省市区排名县(市)所属省市区1昆山市江苏省51章丘市山东省2江阴市江苏省52滕州市山东省3张家港市江苏省53招远市山东省4常熟市江苏省54象山县浙江省5石狮市福建省55昌吉市新疆自治区6太仓市江苏省56垦利县山东省7义乌市浙江省57长兴县浙江省8晋江市福建省58新郑市河南省9慈溪市浙江省59海安县江苏省10宜兴市江苏省60宁乡县湖南省11龙口市山东省61德清县浙江省12余姚市浙江省62南安市福建省13海宁市浙江省63莱西市山东省14长沙县湖南省64蓬莱市山东省15准格尔旗内蒙古自治区65平度市山东省16诸暨市浙江省66长乐市福建省17荣成市山东省67邹城市山东省18丹阳市江苏省68诸城市山东省19桐乡市浙江省69四会市广东省20广饶县山东省70奉化市浙江省21胶州市山东省71宁海县浙江省22即墨市山东省72如皋市江苏省23伊金霍洛旗内蒙古自治区73海城市辽宁省24南昌县江西省74东阳市浙江省25平湖市浙江省75惠安县福建省26扬中市江苏省76肥城市山东省27温岭市浙江省77临安市浙江省28嘉善县浙江省78郫县四川省29迁安市河北省79府谷县陕西省30海门市江苏省80石河子市新疆自治区31神木县陕西省81泰兴市江苏省32玉环市浙江省82巩义市河南省33海盐县浙江省83新泰市山东省34瓦房店市辽宁省84锡林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35乐清市浙江省85东台市江苏省36靖江市江苏省86荥阳市河南省37溧阳市江苏省87宜都市湖北省38浏阳市湖南省88义马市河南省39三河市河北省89嵊州市浙江省40瑞安市浙江省90青州市山东省41永康市浙江省91如东县江苏省42福清市福建省92桐庐县浙江省43寿光市山东省93安吉县浙江省44乌审旗内蒙古自治区94新昌县浙江省45阿拉善左旗内蒙古自治区95新密市河南省46桓台县山东省96龙海市福建省47邹平县山东省97蓟县天津市48莱州市山东省98岱山县浙江省49格尔木市青海省99乳山市山东省50启东市江苏省100安宁市云南省。
全国百强县排名2018年,全国2018年百强县名单(完整版)全国百强县排名2018年,全国2018年百强县名单(完整版)日前,第十一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暨《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6》发布。
从排名上看,新兴中东部城市成最大赢家。
河南有新郑、禹州、荥阳、义马4个县市上榜,比往年多增一个席位。
黄帝故里新郑仍居全国百强县市河南榜首(资料图)中国搜索郑州11月26日讯日前,第十一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暨《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6》发布。
绿皮书同时发布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区、镇)名单,其中,东部地区占据了55席,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分别占20、16和9席。
江苏省昆山市位列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一名,湖南省长沙县、辽宁省海城市继续稳居中部地区第一名和东北部地区第一名,西部地区第一名则是四川的双流县。
立足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是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和政府效率四个维度对县级市、县和空间相对独立、含乡镇的市辖区以及发展基础较好、具备“建市”条件的镇进行评价。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正是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据悉,课题组自2005年起连续开展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始终牢牢抓住科学发展的本质和中央政策导向,紧密关注中小城市发展实践,每年都坚持通过评审会的方式对评价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并定期通过《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
十一年来,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课题研究一直是在公开、公平、公正、公益的原则下推进的,客观、公正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各界认可,公信力带来了影响力。
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积极参与科学发展指数测评,明确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引导科学发展,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宣传等方式切实地推动了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