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一颗印
- 格式:ppt
- 大小:64.39 MB
- 文档页数:73
云南民居一颗印【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
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下面对昆明的一颗印民居与其地域构造做一下浅谈。
民居建筑是居民家庭内部的组合,建筑组合体的形势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其中横长方形的住宅是中国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
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不同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民居的构造特点上,不同地域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它们的建筑为了满足民居的使用功能和使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的民居建筑都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相一致的。
1、“一颗印”介绍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
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 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云南“一颗印”—中国传统民居姓名:周村学号:201204640班级:城规11202院系:城市建设学院中国传统民居—云南“一颗印”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民居云南一颗印三间四耳倒八尺金包银一.“一颗印”的环境位置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故房屋厚重。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形式如四合院的房屋,住宅外围是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正正,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一颗印”。
二.“一颗印”简介1.何为“一颗印”所谓“一颗印”,即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屋,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云南的“一颗印”总体特点是:住房方正匀称,平稳朴实,厢房房屋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加强立面的向心感,突出大门入口,住房空间有高低主次之分;汉族的“一颗印”民居集中在昆明地区,昆明地区的回族、蒙古族也借鉴了“一颗印”的住房形式。
2.“一颗印”的构造每栋一颗印民居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获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
跨过高高的门槛,里面是天井。
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小楼,堂屋门前挂有很多木匾,屋内地面一律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三合泥”。
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
厅堂、居室的门雕,隔扇、栏杆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一样,但都有福禄寿喜、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
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
故住房墙厚重。
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
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编辑本段“一颗印”的详细描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
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
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
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
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是正房多为三开间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三间四耳倒八尺”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17期44“一颗印”式住宅,属于典型的汉族传统的三合院式布局,由正房及厢房组成,瓦房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正如印,故称“一颗印”,或称“印子房”。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木雕一般分为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两种,大木雕刻主要指梁、枋等构件上的雕刻,小木雕刻主要是指门窗和家具的雕刻。
由于各木构件位置、功能形状的差异,导致雕刻手法与题材内容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部位的形制和功能,都有较为常见的雕刻内容和方法。
宋人李诫在《营造法式》中,按照雕刻技术的不同,把木雕分为五种:混雕、线雕、隐雕、剔雕和透雕。
混雕即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一般无背景,题材多取人物、动物等。
线雕即线刻技术,接近于白描,一般少见。
隐雕与剔雕相似,都属于浮雕,强调起伏感和层次感。
透雕也称镂空雕,是将纹饰图案以外的去掉,塑造出空间穿透效果的雕刻手法。
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木雕的题材和纹饰包罗万象,但大都以吉祥图案、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来借用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寄托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辟邪、祈福的愿望。
表达了先人对美的认知和感悟,和人们的思想观。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状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些图案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其题材反映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借以弘扬人伦道德,儒家之礼。
功名利禄、延年益寿、多子多福、财源广进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农耕、渔樵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山水纹、几何纹、博古纹、花鸟动物纹、花草树木、福禄寿喜等纹饰,每一种形象都有固定的造型与搭配形式。
通过观看其木雕艺术,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古时的生态环境,人文精神,文化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及中华艺术。
门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为出入口,有防卫作用,同时也起界定空间的作用。
门被称作“门面”或“门脸”,说明人们对门的关注和看重。
通常安放在“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中的槅扇门一般为六抹,其两边立有边挺,边挺之间横安抹头,抹头将整个槅扇分为上中下三段。
云南民居一颗印【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
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下面对昆明的一颗印民居与其地域构造做一下浅谈。
民居建筑是居民家庭内部的组合,建筑组合体的形势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其中横长方形的住宅是中国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
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不同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民居的构造特点上,不同地域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它们的建筑为了满足民居的使用功能和使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的民居建筑都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相一致的。
1、“一颗印”介绍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
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云南民居建筑—“一颗印”的材料与环境探究摘要:在云南,民居建筑类型众多,其中的“一颗印”民居,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有着良好适应性的体现,也是当地居民的文化体现,都通过“一颗印”民居得到充分的表达,是民居建筑中的宝贵财富。
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云南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一颗印”民居越来越少见,希望在未来可以加以保护。
关键词:一颗印;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构造与材料一、云南“一颗印”民居的室内结构“一颗印”民居的室内结构上,由四种房屋的类型所构成,分别是正房、厢房、耳房和倒座,以及院落中的天井,其中2间是厢房,二至四间耳房。
不难看出,“一颗印”民居的室内结构上展现出了中国经典的的四合院形式,四合院中央是主要的功能片区,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正房,在正房迎面是“倒座”,侧面地两间屋子是厢房,在厢房中间的交界处,分布着耳房。
通常情况下,院落布局为四方的形状,这种房屋的构造,也能充分体现出这家人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
二、“一颗印”民居模式和周边的联系刘致平,他是中国乡土建筑中的研究者,也是很早之前便对云南“一颗印”民居就进行探求的人。
在刘致平研究者的后面,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关注到了传统民居—“一颗印”,他是云南传统民居中的代表,深入当地很多的建筑形式当中,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所以诞生了这种建筑的形式。
在中国传统的民居当中,每一个地方当地居民设计的居住房屋,无处不体现了居民模式和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相互适应的形态。
并且一代一代相互传承,形成了一整套不同地区,产生不同民居形式的特点,无一不体现了与环境对融合。
本章节就先从“一颗印”民居模式和周边的联系说起。
(一)“三间四耳”“一颗印”民居的首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的居住的场所,所以无论是他的内部空间划分,还是建筑结构构成,都是以居住者的生活起居来建造的,“一颗印”民居的经典内部构成就是“三间四耳”,“三间四耳”这个词非常完美的描述了“一颗印”民居的建造主体。
昆明老房子“一颗印”的前世今生昆明老房子“一颗印”的前世今生(2012-02-22 08:45:56)标签:分类:文化中国昆明老房子一颗印旅行美食旅游我一直以为一颗印只是一个餐厅的名字,后来才了解到它是一种建筑形式。
昆明“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没有严寒,风特别大,所以住房的墙沏得比较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
子房常为楼房,由于昆明地处山区,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保持房间内的阴凉,房子中间用了天井。
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的,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所以当地称其为“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昆明的四合院——这是我对一颗印的初步印象。
★“一颗印”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找,坐车到东风西路,其实到步行街南屏街就可以沿着东风西路往西走,走到景星珠宝大厦附近,就有明显的“吉祥巷”的标记,“一颗印”就隐藏在这个非常有历史的巷子里,不是很醒目,但一眼也能找到。
★从吉祥巷进去,巷子不长,旁边是珠宝大厦,左手边却是一栋破旧的老房子,自行车停在房子旁边。
★吉祥巷据说以前有一座尼姑庵,但是现在已经寻不到踪迹了。
★“一颗印”民居属四合院住宅,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周都是房屋,天井围在中间,整个平面外观方方整整的,如同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这家典型的一颗印建筑,已经在商家的改造下,变成一间具有老昆明独特气质的老房子酒家了。
老房子已经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一砖一瓦,几乎没有重修过。
★老房子旁边斑驳的童年记忆。
★“一颗印”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呈双坡硬山式。
★厢房屋顶则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
屋顶用很厚的筒板瓦,这个瓦形状有点像切开的竹筒,拱形,比北方的瓦厚重。
因为云南地区风大,筒板瓦利于通风,防风性能比较好。
★这家被改造成餐厅的一颗印老房子,坐落在昆明老街花鸟市场的后面,附近就是卖鲜花的铺子,所以老房子花团簇拥,颜色在鲜花的衬托下非常鲜艳。
云南一颗印建筑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
其中,有一座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即是人们所称颂的“云南一颗印建筑”。
这座建筑位于云南的一座小镇上,以其别致且优雅的建筑风格而备受瞩目。
它的外立面以传统的东方建筑风格为基调,巧妙地融合了西方现代建筑中常见的几何线条与曲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瓦片和白墙的搭配使建筑显得更加精致。
此外,建筑还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元素,使整座建筑更加质朴而又不失现代感。
进入这座建筑,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宽敞明亮的大厅,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宛如置身于众多中药材的海洋中。
优雅的吧台,整洁的桌椅,以及墙上挂满的古老照片,让人感到时间的穿梭。
楼上是一间宽敞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古典文学到当代科技,无所不有。
坐在书桌前,翻开那厚厚的历史书册,仿佛可以与过往的岁月交融在一起。
这座建筑内还隐藏着一个神秘的花园。
走过大厅,穿过走廊,便可以来到这个小巧而别致的空间。
在这个花园里,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迎风招展。
瀑布的声音轻柔地传入耳中,仿佛与鸟儿的鸣叫交织在一起。
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阅读或者专注地绘画。
这片花园仿佛是一片净土,在喧嚣的城市中给人们带来一丝宁静。
除了建筑本身的美感,这座建筑背后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这个故事源自于上世纪的一位建筑师。
他自幼酷爱建筑,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他决心要设计一座能够代表云南风采的建筑。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断的实践,他终于创造出了这座被人称颂的建筑,被誉为“云南一颗印建筑”。
这座建筑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融合。
建筑师通过巧妙地运用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
这样独特的设计风格,既展示了云南的独特魅力,又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赞誉。
这座建筑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颗印,不仅因为其独特而美丽的外观,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懋庐”与“一颗印”(昆明老房子之七)
小时候大人带我到近日楼,往往会从“懋庐”经过,也许是因为“一颗印”风格的房子在昆明太多的缘故,我对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大概是10年前,一位朋友说他的朋友有意开发“懋庐”,约我深入其中出点主意,才发现那里果然别有洞天。
又过了几年,另一位朋友请我晚餐的地点竟然就选择在“懋庐”,我忽然感到了“一颗印”的稀罕——走遍全城,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建筑了!
以其说是对“懋庐”有兴趣,不如说对“一颗印”感情深。
我的幼年时代,就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小小庭院,三五家毗邻而居,挤虽挤点,心灵的天空却是宽广的;土木构造,自然味浓,一进院落,扑面而来的木头味泥土味格外舒服,全然没有今天城市这番怪味;安全性好,大多可以维持100年以上的寿命,据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昆明遭遇一次不小的地震,“一颗印”大多安然无恙。
没有了“一颗印”的昆明城如同没有了胡同的北京没有了石库门的上海。
当代人总想从老房子里找寻出些故事,可是,“一颗印”却始终难开尊口,它认为,自己不是为故事而生存的。
注:懋庐,位于昆明市中心区的景星街吉祥巷18、19号,为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二层楼房。
始建年代不清,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房主人叫张懋第,自张于咸丰八年(1858年)将其卖给秦燮堂后,历经多次买卖。
名因张懋弟而得。
建筑形式外观方方整整,犹如古时的一块印章,木作雕刻精细,花窗、门头均为中西结合,具有清末民初昆明民居建筑风格。
院内雕梁画栋、金壁辉煌,是如今昆明屈指可数的,完整保留了清代建筑的建筑特点及室内陈设的昆明经典百年老房。
2002年公布为“盘龙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一颗印餐饮有限公司昆明老房子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