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解读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中国英语的社会语言学-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变异群体中的一部分,它是英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产物。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英语不可避免地会融入到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
对中国英语语言特征以及社会语言学因素的分析表明,中国英语在受到汉语语言影响同时也深受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英语在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传播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英语;英语变体;社会语言学;Abstract:As a part of the world English variety, China English is the combina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hinese culture.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a English is inevitably bound to integrate into the cultural globalization.It is shown, by analyzing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China English and the sociolinguistic factors concerned, that China English is affected both byChinese language and by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 society.China English plays a significant part in enhancing nationality identity, inheri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deepening sociolinguistics research.Keyword:China English; English variety; sociolinguistics;中国英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1年)是初始研究阶段。
1 中国英语的概念“中国英语”的概念最先由葛传槼教授在1980年提出。
20世纪90年代,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李文中则认为在外语学习中要努力做到不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他以是否受母语干扰,是否具有交际功能为判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标准。
罗运芝认为“中国英语是承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对于中国英语也有不同观点。
主要争论集中在“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争。
不过近年来,“中国英语”的存在已得到普遍认可,对它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
中国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上都形成了自身的中国特色。
2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中国英语”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其社会之间的关系,它包括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语言民族志及语言规划等。
语言与社会相互影响,脱离社会的语言是不存在,静止不变的语言也只能是“死”语言。
语言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地调整和变化,不断有新的词汇,新的表达方式和用法出现。
2.1 “中国英语”存在的根源语言、文化接触,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在外交、贸易、科技和文化等领域都占据优势地位。
在我国文化的推广和外交政策的宣传中,英语也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
它们在语音、语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
因此,在两种语言的接触和使用过程中,英语为了满足社会使用的需要,必定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中国语言文化相互影响并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英语要想更好地表达汉语语言文化的内涵就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这些改变最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方面。
一种语言的词汇能够最及时和敏感地表现该种文化中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必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社会发展出某些传统语言无法描述的社会现象或特定事物时,语言使用者就会创造新的或借用其他文化中的表达方式来满足使用需要。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许多特有现象是英语语言文化中所没有的,在英语中是找不到地道的表达,因此,就需要通过音译、借用和语义再生等方式来创造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含义以使英语这种语言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
- 188-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区别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阐述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国英语的特点、发展及价值,并举例论述中国英语与中国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精神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中国英语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中国的社会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国英语变体。
最后作者提出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规范中国英语的同时,也应该部分接受中国式英语。
【关键词】中国英语 社会语言学 社会文化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革与变化促使了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范畴包括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语言认同和语言规划等。
语言与社会存在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同时,语言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的,而社会语言学主要考察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变异,探讨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因此,我们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观察语言的变化,又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现如今,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其国际化与本土化特征逐渐突显,带有地域色彩的英语不断发展,各种英语变体相继出现。
语言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它的社会性,所有被研究过的语言表现出来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包含着语言变异。
英国语言学家赫德森(Hudson 1980)提出了一套很有用的概念来描写语言的变异,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变体”(variety)。
“变体”可以用来指称各种层次上的语言存现单位。
它的技术性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社会分布的语言形式”。
这里的“社会分布”就是指相应的言语社团,一群接受和使用某一些语言形式的人。
任何一种“语言变体”都有一个相应的言语社团。
社会语言学家Kachru Braj B.(1982)提出制度化变体(institutionalized variety)和使用型变体(performance variety)这两个概念。
论英语本土化及中国英语的研究和意义摘要:英语已发展成一门世界性语言 ,并由此产生了各种本土化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就是其中的一种。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中国英语的性质和特征等是中国英语研究关注的重点。
在英语本土化的进程中 ,认清语言学习的本质 ,增强对本国语言的认同感 ,正确理解语言的使用目的等对中国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本土化;英语变体;中国英语;英语教学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据统计全世界有将近1/4的人口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达到流利或熟练的程度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稳步上升,到 20 世纪90年代 ,已达12 亿—15亿人之多。
其人数分布在全球各地,既包括英语国家的本族语人,也包含英语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国家的非英语本族语人。
英语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其传播地生根发芽,并受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等的影响,逐渐变化发展,形成了独具本地特色的各种英语变体( varieties of English),如南非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其名称也由单一的“English”变成了“World Englishes,由此也带来了很多争议,其中围绕“中国英语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争论尤甚。
在英语本土化的大背景下,及早确认中国英语的定义和定位以及中国英语的特点等问题对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在世界上有两次大的传播。
第一次是向“新世界”的传播,即大量的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人在移民到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时也把英语带到了这些国家,英语在这些地方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知的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和新澳英语,并成为当地的母语。
第二次传播发生在18世纪至19世纪不同时期,英语作为殖民地的产物被移植到亚洲和非洲 ,是少数以英语为母语者把这门语言带到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1.英语的本土化研究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必然会使英语同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等相结合从而导致它的变异 ,形成带有本地特征并在各个层面( 语音、词汇、语法、话语、语域、风格、文学流派)与母语英语有不同程度差异的英语变体。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析中国式英语的成因作者:殷铭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5期【摘要】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存在着较大差别。
受到自身英语水平和母语习惯的严重影响,我国不少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想当然地“创造”和使用中国式英语。
笔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提出了中国式英语的形成原因,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社会语言学前言“中国式英语”指的是中国人使用不符合英语语言规则和要求的、混合型的英语,它带有强烈的“汉语特色”。
这种语言特色是必然的,但肯定是暂时性的语言现象。
通常情况下,其使用者采取中文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以英语为媒介进行沟通和交流。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一个分支学科,它重点研究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造成的影响,社会性因素对语言地位以及功能的制约作用,语言因素如何影响社会因素等。
笔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国式英语形成的多种原因。
一、语言能力的制约造成中国式英语当前不少老师能够用流利的英语口语进行授课,且语言表达比较规范,可以顺畅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
然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碰到英语词汇空缺(汉语中有这些词汇,但是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为“中国式英语”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比如教师在布置了写作任务后,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短文来找到不会的单词。
然后:You can finish the exercises after class,and you can also use... how to say...“Kuaiyidian” to help you in the writing.此处,“快易典”运用了音译方式,然而这属于非常典型的“中国式英语”,老师当时不能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英语词来表达或者讲述业已形成的想法和要求。
所以,这一点不但表明了老师自身的语言能力不够强,缺乏足够的英语词汇或者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形容自己的想法,从而造成了典型的“中国式英语”。
英语本土化话题:休闲阅读中国文化谚语歇后语英语中国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语与中国英语的共时差异来反映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在列举了英语与中国英语的不同点之后,借助索绪尔语言共时研究分析两者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英语;中国英语;本土化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185-01一、索绪尔语言共时研究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大都是以古代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读懂古书,不注重语言的系统化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菲尔德南·德·索绪尔,提出划分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原则。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系统由于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或演化的,“绝对的不变性是不存在的”{1};由于同样的原因,语言又有稳定性的一面,并因而确立了语言及语言研究的坐标轴及理论。
这相应地也就确立了对象的两个研究平面,即横的或静态的研究平面与纵的或动态的研究平面。
尽管语言长河川流不息,变化发展是绝对的,但它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它的演化及稳定性的一面都是由于交际的需要:“要有语言,必须有说话的大众。
”{2}索绪尔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抓住了语言的社会性这一本质特征,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成就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的语言学,从而促成了“二十世纪的语言学转向”。
我们对于英语本土化的研究正是基于索绪尔对于语言学的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区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从一个相对稳定的角度把握英语语言变体与英语本身的区别与联系。
二、中国英语与英语的变化差异早在1980年,葛传槼先生就在他的论文中首次将“中国英语”作为一个严肃的概念提出。
他认为“所有这些英译文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
”{3}1991年,汪榕培提出“中国英语”相对清晰的概念,即“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从社会语言学解读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作者:范俊英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年第02期摘要:英语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使其从先前的“国际英语”逐渐细化为以标准英语为基础的“国别变体英语”。
其中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产物——“中国英语”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英语中相当有影响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日渐成熟恰好为这一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关键词:中国英语;本土化;自发习得时期;创新求变时期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119-02英语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使其带有了国际化的特点,然而不同地域对英语的学习接受却是有着各自的特色,甚至不同国家用自己的文化内涵为本土英语发展出带有相应民族地域特色的变体,从而丰富扩展了英美本土英语的内容。
同样,英语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流入日益开放的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不得不接受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的洗礼,最终沉淀出“国际英语”(World English )(相对于英美本土英语兴起的一个概念)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国英语,即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nativation)产物。
中国英语从早期的非标准形式——“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发展到今天的自主变体,经历了漫长的渐进式发展过程。
本文将这一历程分为自发习得时期和创新求变时期,即从“洋泾浜英语”到“中国英语”时期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并存时期。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自从20 世纪60 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已经从“边缘性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当前的一门自成体系的“热门学科”。
本文即从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的角度对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的两个阶段进行阐释。
一、社会语言学概述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或者说从使用语言的人和集团与社会的关系来研究语言,就社会方面而言,研究范畴包括社会中的环境、方言、心理、思维、性别、阶级等等。
社会语言学认为以上各方面都是语言产生变化,迁移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从相关术语中理解社会语言学的关注视角,如“言语共同体”、“语言变体”、“言语多样性”“语码转换”、“跨文化交际”等等。
总体来看,社会语言学打破了原有范畴,不再把研究领域局限在语言符号本身,而是把触角延伸到社会学领域,把语言运用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产生出更加广泛的阐释理论和更加灵活的研究方法,从而更有利于人们探索语言形成,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为社会的整体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我们也有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来解读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现象。
二、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现象的社会语言学阐释(一)从“洋泾浜英语”到“中国英语”的提出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语言接触,语言学界在研究中通常把这一时期的中国人使用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与外界交流甚少,但是西方世界的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的贸易扩张的触角已经伸向了中国这个自给自足的封闭国度,外国商船开始在沿海城市广州、上海、香港等地进行贸易市场探索。
这些地带的本土商人在丰厚利润的刺激诱惑下,自发地学习西方人的语言。
学习的途径大都是从西方人士聚集的场所听来的简言碎语拼凑而成。
虽然不讲求语法、句式,甚至中英混杂或者配以相关的肢体语言,但是简单实用,使得商业贸易交流得以进行。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和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语言可以因为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诞生,同样也可能因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消亡。
带有明显的商业特征的“洋泾浜英语”在中西贸易之初可谓功不可没。
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踏上了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中西交流的领域也已经不再局限于贸易往来,粗糙的“洋泾浜英语”也已不能满足中外交流的需求,渐渐为教会学校以及官办学堂的规范英语学习所取代。
英语学习进入学堂以后,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还是处于比较传统和被动的发展时期,因为英语代表着的是其背后的发达的西方世界,中国正经历着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迈向一个崭新社会的巨变。
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势在必行,语言学习也成了历史重任当中的第一步。
因此,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标准英语”是当时的中国人为了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目标。
另一方面,因为国家的滞后,汉语以及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还没有吸引外国人士的目光,所以当时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是中国学习者单向的吸收西方英语的发音,构成,功能以及背后的文化思维。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发现在具体的交流运用中,“标准英语”似乎并不能为本民族的发展尽全力,比如一些体现我国独特的文化精髓的事物与现象在“标准英语”国家里并无对应项,于是一些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出现在了世界英语的舞台,如“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our Books”(四书),“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imperial examinations(科举)等。
此类英语的大量出现英语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被正式作为理论概念提出来,从而使这些本土化英语现象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描述。
(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并存时期“中国英语”,即以英美国家的标准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具有汉语语言特征的一种英语变体。
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其表现形式为语音,词汇,句式和语篇,其途径主要是通过英汉语际交流中的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而产生。
后来随着英语在我国传播范围的扩大,中国的英语学习群体也不断增长,“中式英语(Chinglish)”这一概念也在频繁的流传使用中变得耳熟能详,描述的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本土表达习惯的,不规范的或者畸形的英语,这类英语往往难以被英语国家的人理解或接受。
但它却是当代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自我思维模式的主动调节阶段的具体表现。
如果说“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所代表的英语变体现象还属于传统的,谨慎的,被动的英语本土化言语行为,那么以“中式英语”为代表的英语变异现象却是较为开放的、大胆的、主动的求变性言语行为。
这一点我们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产生的背景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的比较中可以清晰地理解到。
“中国英语”诞生的历史背景上文中已经初步提到,这里深入探讨一下可以得知,“中国英语”产生的国外内环境是:第一,在上世纪80年代英语在中国的使用群体还比较少;第二,中国的英语应用领域主要局限在高教、文学、时政、外交等,对外国的文化社会环境了解甚少;第三,英语国家对于中国的了解热情还相当的有限。
相反,“中式英语”诞生的社会背景却是无比优越,首先,“中式英语”的创造者已经是一个数量巨大的群体,几乎包括所有的中国在校大中小学生以及学习英语的社会人士;其次,中国的各行各业双语化呈现几乎随处可见,通讯、交通、信息的迅猛发展也让中国认识世界的方式大大改进;再次,中国的崛起开放发展让世界各国的人士纷至沓来,甚至先前被他们认为是艰涩难懂的汉语也成了外来认识努力学习的热门语言。
从表现形式看,“中国英语”强调的是尽最大可能的合乎标准英语的表达习惯,相关语料库(比如《汉英中国专有名词和术语简明词典》)的出现也是遵循传统谨慎的原则,尽量统一标准,讲求规范,从而是英语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呈现出井然有序,勃勃生机的状态。
就算是日常交际中也尽量学习英美国家的交际原则。
比如,“——You are very beautiful!”“——Where ?Where?”曾被流传为经典的展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对话。
这一对话的目的则是让中国学习者牢记对方的交际规则:当对方赞美你时,要坦然地接受并致谢,表达为“Thank you!”“I’m so glad to hear that!”或者“It’s kind of you!”。
所以当中国的民族特性中的谦虚与西方的自信大方的个性相碰撞时,“中国英语”选择了尊重对方的习俗。
然而“中式英语”的出现却是遭到不少国内人士否定和批判,比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完全以母语为模版来扭曲英语。
可是,这类的表达方式,在关注中国的英美人士那里反倒激起意外的兴趣。
因为恰恰是这些不太成熟的英语让他们读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习性,从而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简单轻松地途径。
正因为如此,“Long time no see!”“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之类的“中式英语”已经被英美等本土英语国家接受使用。
部分“中式英语”之所以能够直接升级到合乎规范的“中国英语”,是因为其所依附的国家在发展,民族地位在上升。
中式英语透视出一个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中国正自豪地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展现着自己的风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目光,同时,世界也正用认可和关注表达对这一伟大民族的尊重与欣赏。
三、结语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历程也是中国由被动接受英语到主动用自己的特性去影响和丰富本土英语的过程。
社会语言学中的社会与语言的相互影响制约的共变原理也为这一现象存在的客观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英语在中国经历曲折历程之后发展而成的“中国英语”,就像一面飘扬在中华大地迎风招展的旗帜,向世界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特有风貌。
参考文献[1]徐大明.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3]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4]张培成.使用目的与国别变体——也谈中国英语[J].现代外语,1995,(3).[5]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J].现代外语,1995,(4).[6]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7]Mckay,S.L.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8]Crystal,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M].199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作者简介:范俊英(1982- ),女,四川井研人,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助教,中山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