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共21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20
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及失败原因;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改革创新的关注,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通过了解维新派的努力与失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幅描绘晚清社会风貌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晚清社会的困境与变革需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你们知道这是哪次改革吗?”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答案,积极举手回答;不知道的学生则认真倾听,思考。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背景介绍:详细讲述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戊戌变法的兴起做铺垫。
•维新思想传播: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如“变法图强”、“君主立宪”等,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戊戌变法实施:讲述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包括“百日维新”期间的主要改革措施,如改革政府机构、鼓励发展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等。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辩论,加深对戊戌变法实施难度和失败原因的理解。
•失败原因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如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改革措施缺乏群众基础、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等。
戊戌变法设计说明本课内容以戊戌变法的经过为线索,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序幕”和“发展”两个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潮”和“结局”两个部分则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史料,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认识戊戌变法的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百日维新的内容等基本史事。
(史料实证)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
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上议事日程。
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二、预习检查1.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光绪帝无奈地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都不知道具体情况。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1)结局: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