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初后曹子建乐府诗的佛教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198.75 KB
- 文档页数:2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妙持追溯佛教文学的源头,最早可以从佛经传入中国算起。
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经中的文学作品随即被国人认可和接受,继之而起的是僧人的文学创作,由于中国自古就有士僧交往的传统,历代文人也写了大量表达述佛理禅意的文学作品。
从佛经文学到僧人文学进而延伸到文人文学,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学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诗词(包括偈颂)文学作品中浅析蕴涵的佛教思想。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佛经文学源自于佛经,自印度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以来,佛教便在中土开花结果。
佛陀住世时,为让弟子明了深刻的佛理,多采用“应病与药”、“应机说法”的方式来讲说佛法。
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是专门介绍佛教人生观的,该经讲述的是空、幻、苦的人生问题。
东汉桓帝执政的二十一年(147—167)里是佛典汉译的第一****,由安息国安世高、大月氏支楼迦谶等来华僧人翻译的经典,更加强化了佛教空、幻、苦的人生观,并由此确立了佛教特殊的人生哲学。
《金刚经》里有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教我们看透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命的短促,世事的变幻无常,如朝露亦如闪电。
在《楞严经》中直接出现的“幻”字更达21处之多。
其中比较重要的诸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而同时代的文人也以凄美的笔墨抒写了同样的生命情调: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二,《汉诗》卷六,第186—187页)这是东汉桓帝后期诗人秦嘉《赠妇诗》的一、二首,诗中充满了人生的悲苦和空幻。
之后,人生之苦尤其成为建安诗人普遍伤叹的主旋律:生命易衰之苦、战争残酷之苦、恩爱离别之苦、空房独守之苦、饥寒交迫之苦、仕途不遇之苦、命如草芥之苦、壮志未酬之苦,等等,这一切使得“建安风骨”的深层意蕴中凝结了一个“苦”字: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曹植诗风的衍变内容摘要: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曹植。
纵观曹植的一生,前期的奋发进取昂扬向上,后期的壮志难酬情感郁愤,都缘于其权利地位的变化。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幽怨,体被文质”的称誉,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造就了他“建安之杰”的地位。
曹植,后人乐道的话题;曹植,后人景仰的名字;曹植,后人扼腕的旷世奇才、悲剧人物。
关键词:曹植;坎坷一生;昂扬向上;壮志未酬;艺术风格汉末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全国人口损失了98.3%,出现了“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②的悲惨景象。
“国家不幸诗家幸”,烽火连天,赤地千里,百业凋敝,哀鸿遍野,残酷的现实生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他们团结在魏武帝曹操的周围,形成了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大都亲历了长期战乱,饱经忧患,深感世道的沧桑。
他们对人民的灾难有着深切的同情和不尽的感慨,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拯世济物”的雄心,他们希望施展才华,为祖国统一和人民安定做出贡献。
他们的创作,苍凉慷慨,悲伤离乱,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形成了悲凉慷慨清新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邺下文人集团以“三曹、七子”为代表,他们或凄怆悲愤,或委婉缠绵,或慷慨劲挺,风格不一,各有千秋。
一时间,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二十八宿环北斗,那颗最明最亮的北斗星就是曹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字子建。
他是曹操之妻卞氏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太祖甚异之”,“特见宠爱”③。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为太子者数矣”④。
然而曹植“任性而行,饮酒不节”⑤,引起曹操的震怒,终于失宠。
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得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公元219年)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丞相、魏王,不久又称帝。
曹植诗风的衍变内容摘要: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曹植。
纵观曹植的一生,前期的奋发进取昂扬向上,后期的壮志难酬情感郁愤,都缘于其权利地位的变化。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幽怨,体被文质”的称誉,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造就了他“建安之杰”的地位。
曹植,后人乐道的话题;曹植,后人景仰的名字;曹植,后人扼腕的旷世奇才、悲剧人物。
关键词:曹植;坎坷一生;昂扬向上;壮志未酬;艺术风格汉末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全国人口损失了98.3%,出现了“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②的悲惨景象。
“国家不幸诗家幸”,烽火连天,赤地千里,百业凋敝,哀鸿遍野,残酷的现实生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他们团结在魏武帝曹操的周围,形成了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大都亲历了长期战乱,饱经忧患,深感世道的沧桑。
他们对人民的灾难有着深切的同情和不尽的感慨,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拯世济物”的雄心,他们希望施展才华,为祖国统一和人民安定做出贡献。
他们的创作,苍凉慷慨,悲伤离乱,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形成了悲凉慷慨清新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邺下文人集团以“三曹、七子”为代表,他们或凄怆悲愤,或委婉缠绵,或慷慨劲挺,风格不一,各有千秋。
一时间,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二十八宿环北斗,那颗最明最亮的北斗星就是曹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字子建。
他是曹操之妻卞氏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太祖甚异之”,“特见宠爱”③。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为太子者数矣”④。
然而曹植“任性而行,饮酒不节”⑤,引起曹操的震怒,终于失宠。
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得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公元219年)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丞相、魏王,不久又称帝。
【导语】曹植(192-232),字⼦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
三国曹魏⽂学家,建安⽂学代表⼈物。
魏武帝曹操之⼦,魏⽂帝曹丕之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称陈思王。
后⼈因他⽂学上的造诣⽽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曹⼦建独占⼋⽃”的评价。
王⼠祯尝论汉魏以来⼆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苏轼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曹植《赠⽩马王彪·并序》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赠⽩马王彪·并序 魏晋:曹植 黄初四年五⽉,⽩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
到洛阳,任城王薨。
⾄七⽉,与⽩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意毒恨之。
盖以⼤别在数⽇,是⽤⾃剖,与王辞焉,愤⽽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过⾸阳。
伊洛⼴且深,欲济川⽆梁。
泛⾈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何寥廓,⼭树郁苍苍。
霖⾬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轨,改辙登⾼岗。
修坂造云⽇,我马⽞以黄。
⽞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蹊,揽辔⽌踟蹰。
(衡轭通:衡扼) 踟蹰亦何留?相思⽆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翼。
孤兽⾛索群,衔草不遑⾷。
感物伤我怀,抚⼼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殁⾝⾃衰。
⼈⽣处⼀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顾⾮⾦⽯,咄唶令⼼悲。
⼼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犹⽐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
忧思成疾疢,⽆乃⼉⼥仁。
仓卒⾻⾁情,能不怀苦⾟? 苦⾟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求列仙,松⼦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会,执⼿将何时?王其爱⽟体,俱享黄髪期。
三曹诗品之我见锺嵘《诗品》将三曹父子诗歌划分为三等:陈思王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为上品;魏文帝曹丕“鄙直如俚语。
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为中品;魏武帝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为下品。
锺嵘对三曹父子诗歌的品评似乎已成定论,后世多引《诗品》语。
但我对三曹诗歌品级的评判有着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曹操诗歌为上品,曹丕诗歌为中品,曹植诗歌为下品。
一、上品曹操锺嵘评价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是中肯的;宋代敖陶孙在他的《诗评》中说:“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锺嵘所说的“古直”,“古”不仅指曹操诗歌体裁之古,也指其诗歌语言风格之古朴质直。
从语言风格来看,在建安诗人中,曹操的诗与汉乐府最为接近,语言十分朴素,几乎完全不加修饰。
正因其朴素、天然、直抒胸臆而不加修饰,更突显其内容的充实、感情的真挚,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薤露行》、《苦寒行》等等。
诗风悲凉慷慨,念之断人肠。
曹操的诗虽直白,却让读者有联想、有思考,回味无穷。
曹操的诗歌,有四言诗、五言诗和杂言诗等,体裁很多。
他的五言诗艺术上大都注重结构的完整性,都以写实为主,同时也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
杂言诗和四言诗则多是依乐府曲调作的,“依曲调填词”,所以其句子的“长短杂凑”,都与曲调有关。
在语言风格上,也与汉乐府相近,不加修饰,直白质朴,甚至不怎么在诗篇章法上作安排,任情抒发,曹操意在学习乐府民歌的真朴。
可以说,在建安诗人中,在神理上接近于汉乐府诗的就是曹操。
在这些诗歌里,曹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加任何修饰的和盘托出,展现在众人面前。
鲁迅说曹操的诗风“通?M”,是很恰当的。
二、中品曹丕同样作为政治人物,曹丕的诗与其父亲相较,更像是文人诗。
曹丕身份贵为储王、帝主,却有一种忧郁的文人气质。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这样评价曹丕:“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的确,曹丕的诗不像曹操的诗那样气韵沉雄、悲凉慷慨,而是有些女性化倾向。
《鸡鸣》诗解读作者:吴在庆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05期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
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
黄金为君门,璧玉轩阑堂;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
刘王碧青甓,后出郭门王。
舍后有方池,池中双鸳鸯。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
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
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
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
兄弟还相忘!这首《鸡鸣》诗始见于《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之三,属乐府相和歌古辞。
诗中具体地描述了汉代贵族统治阶级的豪奢生活,并婉曲而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夤缘得势、炙手可热,而且互相倾轧、苟全自保的丑恶面目和凶残本质。
这一主题思想是由三大段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来加以体现的。
因此它是一首完整的作品,而非明人冯惟讷的《古诗纪》所说的“前后辞不相属”,疑有“错简紊乱”的连缀拼凑。
第一段从概述太平盛世景象入手。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云:“《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据此,诗中所描绘的“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的画面,正是以最常见的乡闾景物来表现出一派和平安定的社会图景。
这两句诗妙在一方面寓意于景,以鲜明清新的画面来表情达意;另一方面所取景物既富有特征,又具有生活气息。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名句即由此脱化而出。
当然,诗人写出这一太平景象,并非立意于歌颂当世,而只是借此表明在此太平之世,那些游手好闲、夤缘得势者,尽管能获得钻营侥幸之机,炫赫猖狂于一时,然而他们所作所为乃国法所不容,终将受到公正的惩处。
因此“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其中“柔协”意为柔服,指对于忠顺者用怀柔之道加以安抚,使之服帖驯服。
而“正乱名”,意为制裁违反国法者。
因此这四句即直接转入此诗的主旨,即严正地指出国家的刑法对那些乱名忤法者是决不宽假通融的。
白马篇魏晋: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一作:名在)标签写人、抒怀、乐府、爱国、古诗三百首译文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注释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金羁:金饰的马笼头。
连翩: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幽并:幽州和并州。
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去乡邑:离开家乡。
扬声:扬名。
垂:同“陲”,边境。
宿昔:早晚。
秉:执、持。
楛矢:用楛木做成的箭。
何:多么。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控弦:开弓。
的:箭靶。
摧:毁坏。
月支:箭靶的名称。
左、右是互文见义。
接:接射。
飞猱:飞奔的猿猴。
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散:射碎。
马蹄:箭靶的名称。
狡捷:灵活敏捷。
勇剽:勇敢剽悍。
螭: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虏骑:指匈奴、鲜卑的骑兵。
浅析“三曹”人生及其诗歌创作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由于他们都共同经历了汉末离乱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独特风格。
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即汉、魏间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成为当时文坛领袖,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关键词:三曹建安风骨刚健婉约慷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是一个转变时期,此时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完全归之于抒一己情怀,但写此心,而不虑及其余.曹氏父子是建安诗歌的集大成者,引领一代文坛。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 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邈英逸,故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正是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为建安文学的兴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并光照后世。
曹氏父子虽出自一家,但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形成迥异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风格.一建安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这为想建功立业之人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士人追求功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了事事多变,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
这种环境为士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境,从而形成了诗歌慷慨悲凉的独特格调,“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高古之骨,苍凉之气"(钟惺《古诗归》),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这种慷慨悲凉之气亦各有不同。
第二节曹植的乐府诗一、生平概况曹植(192-232),字子建。
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二、曹植的创作现存诗歌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
是建安时期及以前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作家,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80余首诗中,乐府诗有40余首,也是这一时期乐府诗最多的诗人。
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
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
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
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206篇。
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
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
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钟嵘评曹丕:魏文帝其源出于李陵。
颇有仲宣之体则。
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
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钟嵘评曹植:植诗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