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借鉴意义的思考(上)
- 格式:pdf
- 大小:323.98 KB
- 文档页数:4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价值一、农业机械化的意义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农机化推广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从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多个环节,都可以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例如,使用拖拉机牵引旋耕机可以在一天内完成40亩以上的耕作,而使用传统牛耕则需要3天;使用播种机可以在一天内完成70亩地的播种,而使用人工则需要5天;使用收割机可以在一天内完成50亩以上的农作物的收割,而使用镰刀则需要15天完成。
这些数据说明,农机化推广可以显著缩短农业生产周期,增加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农机化推广可以通过提供先进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设备和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例如,使用粮食烘干机,干燥粮食占用场地少,无需投资修建永久性硬化晒场,能够节省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如果遇上阴雨天气,粮食烘干机可以使粮食得到及时的干燥,降低霉变损失。
同时,农机化推广还可以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体系,如农机合作社、农机租赁公司、农机维修站、农机培训中心等,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低价的农机服务,为农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支持。
3 、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和社会保障农机化推广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于人力的依赖,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的活动,如学习、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创业、旅游等,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等,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同时,农机化推广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如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农业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或者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农民的视野和思维,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二、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价值1、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快速完成作业任务,减少耕作时间和劳动力成本。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国内的启⽰2019-07-30⼀、显性⽐较优势指数⾃1980年以来,德国制造业显性⽐较优势指数⼤致呈现出⼀条“L”型的发展态势(如图3所⽰)。
1980年,德国制造业先⾏⽐较优势指数为0.6,之后开始下降,⾄2000年降⾄0.2,随后⼩幅回升⾄2008年的0.24,2009年微降⾄0.22,⾃2010年开始,再次出现⼩幅回升,⾄2013年升⾄0.3。
⼆、德国制造业的特点2013年,德国制造业占GDP的⽐重⾼达22%。
德国制造业在充分发挥其⾃⾝已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来不断提⾼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从⽽保持德国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隐形冠军”与细分市场事实上,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批极具发展活⼒的⾏业“隐形冠军”,这与美国致⼒于发展⼤企业截然不同。
这些“隐形冠军”⼀般只⽣产单⼀且相对专业化的产品。
例如,⼀家⽣产连接件产品的⼩企业,其产品主要是螺丝、螺母等,却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近300家销售⽹点。
诸如此类的⼩企业在德国⾄少有1200家;并且这些⼩企业⼀般都是极具历史的家族企业,不但技术精良,⽽且对市场的应变能⼒也较强,因⽽长期在细分市场保持全球领导的地位。
细分⾏业的⼯艺和技术⾮常复杂。
虽然⽇本企业经过长达数⼗年积累,但是也只能达到德国企业效率的80%到90%,“最后⼀公⾥”的差距很难突破。
拿缝制设备⾏业来说,虽然低档缝纫机制造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转移到亚洲,但德国依然保留着⾼端缝制设备的制造。
绝⼤多数中国企业只能制造出4000转⾄多4500转⽔平的设备;只有德国的⾼档机才能达到5000转的⽔平。
虽然只有500转的差别,但整个零部件的要求和匹配程度完全不⼀样。
(⼆)创新传统与创新聚集德国作为欧盟的创新领导者,在技术创新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前,德国在汽车及其他机动车、仪器设备、复合材料、纳⽶技术、环保技术、可再⽣能源等领域,其技术创新均处于领先地位。
引言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位置,经济实力居欧洲之首,对欧洲经济、政治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2015年德国在工业4.0的基础上提出农业4.0,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农业农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同步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美。
现代化生产技术、信息化技术、管理经验在推动德国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中国农业生产虽已实现机械化,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但农业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产业结构不均衡,产销秩序不规范,农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低下,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未得到足够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当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农业4.0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与突破口。
因此,借鉴德国农业4.0的成功经验,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解决生产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等问题,对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德国农业政策法规、生态补偿、特色产业等方面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但是,有关德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4.0发展特点及对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经验借鉴的研究较少。
德国农业资源禀赋1.1 农业用地相对不足德国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9.5%,居住和交通用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2.3%,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8%,农业耕种土地和农业储备用地有限。
2015年,德国农用地资源约为1673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3.5%,可耕种土地仅为1185万公顷,永久作物用地仅20万公顷,在欧洲属于农业用地紧缺国家。
同时,德国地势北低南高,北部多为居住区,农业用地大多位于南部山地和高原,农业再发展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
1.2 气候适宜农业发展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纬47°~55°、东经5°~15°,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
德国北部平原主要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德国南部和西部农耕区主要以大陆过渡性气候为主。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意义农业机械化是指将机械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技术手段。
它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探讨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意义。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可以替代传统农耕劳动,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劳动,机械化操作更加高效、精确且速度快,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比如,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使得田间作物的种植、施肥、浇水、收割等环节更加快捷,减少了劳动时间和人力投入,提高了耕地的利用效率。
二、节约劳动成本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可以减少劳动力的需求,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传统的农耕劳动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而农业机械化的出现减少了农民的体力劳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此外,农业机械的使用也减少了劳动力的流失,让农民更加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提升了农村人口的稳定性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
农业机械的使用使作业过程更加细致、规范,消除了人工操作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误差和损耗。
同时,农业机械还可以提供更精确的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及时间,有效避免了农药残留和化肥过量的问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
四、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在粮食生产中,农业机械化使得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升,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机械化设备如收割机、播种机等的应用,减少了粮食在收割、加工、储存等环节中出现的损失和污染,提高了粮食的存储和销售效率,保障了人民对稳定供应的需求。
同时,农业机械化还能在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和土壤保护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粮食生产风险,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德英两国农机化发展经验及趋势2007年11月11日至21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率团赴徳国、英国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考察。
考察团一行9人在德国期间,参观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Hannover Agritechnica),考察了德国、英国部分农机制造企业和农场。
一、德英两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一)德国为适应农业劳动力减少和农场土地规模经营的要求,德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开展了农业技术革命,加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和电气化,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成倍增加。
德国联邦和州政府制定有关农业法律,对农用柴油实行23%, 50%的价格补贴;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低息贷款其至无息贷款。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农业生产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U前平均每千公顷农用拖拉机的数量在欧洲排名笫一。
德国鼓励扶持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农机环”。
这是山农民自愿参加,在组织内部会员可调剂使用农业机械。
政府对这类组织给予三个方面的扶持:一是对农民合作购买大型农机给予资金补贴等优惠待遇;二是对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如电脑设备等;三是培训合作组织负责人,提高他们的组织服务能力。
农机合作组织促进了德国农户合作共用、租赁使用农业机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也为农业机械技术不断进步创造了条件。
德国还重视发挥各类农业协会的作用。
德国农业协会German Agricultural Society (DLG)是一个行政上、财政上相对独立的非赢利性农业机构,在全世界有超过18, 500名会员。
该协会主要职责:一是组织有关农业(包括农业机械)方面的展览,如每两年一次在汉诺威市举办的Agritechnica国际农机展,Eurotier国际畜牧展;二是开展农业技术方面的测试,包括农业机械、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技术测试。
德国研究农业机械的高校慕尼黑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汉诺威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德累斯顿技术学院:学院在农业机械方面的研究领域有:收获技术、种植和耕作技术。
具体方向为:机械功能、可靠性和磨损特性;部件和拖拉机应用工具;可替代电动力、可再生初产品(生物质能)、安全加工与控制加传感器。
参考文献:张晓晨,刘旭.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借鉴意义的思考(上).农机质量与监督,2011(2) 德国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幕尼黑工业大学设有专门的农业机械研究所.参考文献:谭仁忠.德国农业机械化体系考察.湖南农机,2003,4.德国农业机械企业蓝色字体的企业是德国几个巨头农业机械企业。
特别是格力莫农机有限公司(GRIMMER),德国克拉斯农机有限公司(CLAAS) 德国雷肯(LEMKEN)农机有限公司,道依兹〃法尔(Deutz-Fahr)公司。
下面是我查到的涉及生产农业机械的企业(有些资料有限,内容不全):德国Zoewe公司,Walter公司,凯斯万国公司、福特公司和麦赛福格森公司,原东德的前进农机联合企业,,CASE公司,德国格莱美,阿巴公司(RABE),、科洛那、棱垦,阿玛松、道依兹〃法尔(Deutz-Fahr)公司,采夫(ZF)公司德国机动车检测协会(DEKRA):这是德国一个很重要的农业机械检测协会,该协会在德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芬特(Fendt)公司斯特尔(Steyr)公司德国Lechler公司德国的Mangle公司、英国伦敦郊区的凯斯纽荷兰(CASE NEW HORLLAND)公司生产基地,产值排名世界农机企业第三,是欧洲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企业。
印度的Mahindra&Mahindra公司:其目前是全球第四大拖拉机制造商。
格力莫农机有限公司(GRIMMER):GRIMMER公司坐落在下萨克森州达莫市,是全球唯一提供土豆种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土豆机械生产商,产品涵盖了从起垄、种植、收获(全自动、半自动)到包装、仓储运输、堆栈的各类土豆机械(也可以收获洋葱、山药、甜菜等),机械化全套解决方案的厂商,是一家拥有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培训、市场销售与服务多部门的综合性大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设备十分先进和专业化。
德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举措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陈强霍丹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0期陈强霍丹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经被各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到战略高度。
德国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的国家,在20世纪初就已经走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
作为二战的发起者和战败国,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流失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员,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一度落后。
二战后,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复苏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并辅以政策举措的配合,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和研发体系,德国重新回到了科技大国和创新强国的行列。
根据欧洲创新记分牌(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EIS)2013年对欧盟28个成员国创新绩效的测评结果,德国创新整体绩效位于瑞士之后列第2位,属于创新领导国家。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联合发布的《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报告显示,2013年德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第15位,居于世界前列。
欧盟于2013年初发布2012/2013年度“创新经济体”排名,其中仅次于瑞典位列第2位的德国,在知识资产(专利申请、应对社会挑战类专利申请)、创新者(与创新生产、营销相关的中小企业数)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历经战前兴盛阶段、战后恢复阶段、科技振兴阶段及平稳发展阶段,1990年德国步入统一发展阶段,其创新驱动发展也进入新时期。
在世界经济继续下行、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背景下,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这与其实行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不可分。
为促进德国的创新活动,联邦政府致力于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
这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借鉴价值的启示。
一、德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特征德国很早就注重创新能力的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推行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并辅以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成为世界上创新领先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