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1987~2013年数据的协整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02.45 KB
- 文档页数:7
O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全国及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吴建军;黄飞霞;仇怡【摘要】作为国际技术扩散的有益载体,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提升母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章运用2003—2012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检验O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ODI对我国高、中、低创新能力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提升作用,且影响程度逐渐减小,而FDI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显的提升作用,且大于FDI和O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As a useful carrier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diffusion,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mother country.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2 in China,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ODI on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ODI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on effect on all areas with high,medium or low innovation ability,but the influence degree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FDI has a dif-ferent effect on China’s regional techno 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e effect of R&D capital stock on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s significant,and goes further than the effect of FDI and ODI.【期刊名称】《广西财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ODI;技术创新;FDI;R&D投入;专利授权【作者】吴建军;黄飞霞;仇怡【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1.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本国自主研发,还应充分利用各种国际技术外溢渠道。
国家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为了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如科技计划、科技资金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
然而,这些政策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究竟有何影响呢?下面本文从政策的角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一、科技计划的影响国家科技计划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企业来说,参加国家科技计划有着很多的好处,如可以获得国家经费的支持,提高研发技术水平等。
通过参加国家科技计划,企业可以得到国家的肯定和支持,这对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目前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难度较大,需要企业在专业方面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验室等条件。
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济能力、人才储备等原因很难参与到国家科技计划中来。
因此,虽然科技计划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霸权主义和不公平的现象。
二、科技资金扶持的影响政府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扶持也是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技资金扶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科研经费,资助企业进行研发工作;二是提供融资支持,支持企业进行生产和推广。
这些资金的投入可以解决企业经济上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是显著的。
然而,当前的资金扶持政策仍有不足。
一些企业在申请科技资金时,审核流程繁琐,审核速度慢,使得企业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资助。
同时,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也需要加强,以避免资金被挥霍或浪费。
因此,在资金扶持政策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确保政策的落实和有效性。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保护知识产权是政府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也在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企业来说,有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可以保护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成果,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刺激创新活力。
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联分析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联。
首先,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新引领着产业革命的浪潮,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科技革命,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无可否认。
正是因为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人类才能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其高度的创新能力,推动着各行业的革新与升级。
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时代,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拓展市场,提升品牌价值。
同时,创新能力还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例如,苹果公司多年来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出具有巨大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并成为全球科技行业的领头羊。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度,推动企业之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共享,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此外,创新能力还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想长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就必须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创新能力的提高正是实现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引领和推动。
例如,中国经济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呈现出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正是得益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推动。
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最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关联,那就是对人才的需求。
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支撑,而经济发展的推动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团队。
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作者:曲岩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02期[摘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辽宁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计算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协整分析、VAR模型分析等方法对辽宁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资政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协整[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2-0048-03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备受经济与管理学界研究者们的密切关注。
有研究认为,科学知识通过转化为智能技术来影响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即科学和经济的作用关系通过技术作为中间载体进行传递。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一、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1.指标体系本文将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科技人员指标,第二类是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第三类科技创新产出指标。
在满足合理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原则的前提下,考虑到指标应尽可能与相关统计年鉴中现有指标数据同步,本文构建了由3个主指标(科技人员指标、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科技创新产出指标),12个单项指标(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R&D经费支出额、高科技产品产值、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申请项数、专利授权项数、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高科技产品出口创汇)构成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本文在收集了辽宁省科技创新综合评价体系相关指标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已有指标体系进行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尽量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指标计算对初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KMO值为0.55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9%,说明以3个综合变量代表原有的12个变量的有效性达到了99%。
通过计算得出2000-2009年辽宁省历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得分。
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摘要分析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
结果显示:科技体制的弊端、教育改革体制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新文化尚不完备是科技创新新绩效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社会因素;科技创新;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科技创新上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
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国科技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还有下滑迹象。
这一点,我们只要从瑞士洛桑各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就可见一斑。
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1998年度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为第十三位,1999年度年则下滑到第二十五位,而2000年又滑至第二十八位。
而从由美国研究机构“信息科技暨创新基金会”于2009年2月25日公布的最新全球创新及竞争力评估报告的结果看,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该报告从创投基金投资情况、科学研究、研发经费及教育发展等方面,对全球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及竞争力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在四十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在第三十三位,排名更加靠后。
科技竞争力实质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科技产出的能力,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我们近几十年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技术转移和技术模仿的话,那么,在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已经到了必须依靠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来增强后劲的时候了。
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家提出了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也对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分析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创新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智能化、网络化和平台化。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还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为了在这种环境下保持竞争力和发展壮大,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效率。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资源,使得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市场信息、优化产品设计、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拓展新的商业模式等。
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有助于揭示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
通过对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战略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创新效率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理论分析。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学术界对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创新效率关系的深入理解。
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高效的运营效率。
通过对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帮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 研究背景和问题陈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经济科学·2009年第4期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两阶段分析余泳泽(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摘 要:本文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利用松弛变量的DEA模型分别对各阶段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的基本结论有:两个阶段中技术创新的平均效率都较低,且有持续恶化趋势,这主要源于纯技术无效率;技术创新两阶段生产力的提高均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从价值链视角看,技术开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都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市场化程度、企业规模、政府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的经营绩效对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有正的影响。
关键词:DEA模型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价值链一、引 言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效率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工业产业链的效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增长主要是投资带动的,并非效率的提升。
要维持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性增长,必须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先进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近年来,中国通过不断加大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目前研发资本存量对于中国而言仍是稀缺资源,因而其使用绩效对于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有很多学者关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较多的研究。
赵国杰(2004)运用RPM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吴瑛(2006)以R&D经费存量值代替当年值,用DEA模型计算出1995~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朱有为和徐康宁(2006)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产出效率,并考察了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等因素对研发产出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