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知识点考点
- 格式:doc
- 大小:397.5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可打印
以下为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附可打印版:
一、古代文明的发展
1. 人类起源和古代文明诞生
2. 河流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文明
3.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传统文化
4. 印度河流域文明
5.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和皇帝制度
2. 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四大发明、道教、佛教、科举
3.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和历法
三、世界上的大航海时代
1. 欧洲航海家的大发现
2. 追求财富和殖民地的动力
3. 商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
四、现代化的发展
1.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后果
3. 后工业时代的新兴经济体和全球化思潮
以上是七年级下历史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附可打印版,请同学们下载打印,方便自己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二、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1.措施:(1)改革制度(2)发展生产(3)注重吏治2.意义: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三、隋朝大运河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根本原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河段: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涿郡—永济渠—洛阳—通济渠—淮水—邗沟—江都—江南河—余杭)3.长度、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 意义(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
四、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1.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2.皆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被推翻。
3.都有重要政治制度沿用多年:秦朝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有科举制。
4.都有著名工程存世:秦朝的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赵州桥)。
5.都是结束重大分裂时期完成的统一。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措施)1.措施:(1)政治方面: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任用富于谋略和善断大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经济方面:注重发展生产,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生活方面:崇尚节俭。
(4)文化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5)民族关系: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6)对外关系: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开展消费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开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 加强南北交通② 稳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___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注重总结历史经历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开展消费,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省;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拟清明,经济开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那么天武那么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那么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省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开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消费的开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良: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二、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时机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开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开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消费: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8、流通七省区:略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着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三、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商业繁荣:①着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第5课“和同为一家”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二、北方──回纥的勃兴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1、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2、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3、唐朝管理东北边疆的机构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四、西南──苍山洱海间的南诏1、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2、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二、唐与新罗的关系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着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科学技术1、建筑: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代表: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2、印刷术:①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②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等.③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二、文学:诗歌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2、代表诗人:①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②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③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三、书法:“颜筋柳骨”1、颜真卿:创立雄浑敦厚的新书体,称“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代表作为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颜真卿.2、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成“柳体”,其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为玄秘塔碑.四、绘画1、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为历代帝王图步辇图.2、唐朝吴道子:“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图.五、艺术宝库代表: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开凿,壁画和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六、盛大欢腾的乐舞1、唐初:秦王破阵乐2、盛唐:霓裳羽衣曲以上内容用表格可简化归纳为:一、科技方面二、文学方面诗歌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局面.联系: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人物或政权东汉末的曹操、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二、辽、宋、夏的和战1、宋与辽──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统治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3评价:一分为二评价.①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负担老百姓,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2、宋与夏和战1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2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三、金和南宋的对峙1、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建立金,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阿骨打就是金太祖.2、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3、抗金英雄:岳飞郾城大捷4、宋金和议: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着名的瓷都.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原因: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中华先民最早开发这一地区和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原因密切相关;三国时期,南方的吴国和西南的蜀国地区虽然开始开发,然其经济基础薄弱,这种开发仅属局部开发成功,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这正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超过其它地区,不能仅看其发展速度.现实经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据此,我们不能说此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而只能说南方此时正处于经济开发阶段,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期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之所以开始趋于平衡的原因是: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从西晋后期,北方大量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比较安定;④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⑤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唐朝“安史之乱”后到五代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开始南移,其主要原因有:①自唐朝晚期以来,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南方战争相对较少,局势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生产,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时期.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从北宋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继续南移并能够最终完成的原因是:①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②政治因素:这表现为:一是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二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③经济因素:北方仍然战乱较多,而南方社会秩序相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南方自然资源继续得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从而最终超过南方,全国经济重心已移到了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规律和启示: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等.③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④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⑤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⑥政治中心南移对于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具有一定影响.⑦经济重心南移是漫长历史变迁中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当前,在祖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之间的保持协调发展,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2、食: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3、住: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4、行:宋代缺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1、“瓦子”和“勾栏”: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它们的出现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2、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覆灭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隋文帝),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定都大兴(陕西西安)。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2.隋文帝的治国措施:①改革政权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②重视选拔人才,推行新的选官制度;③废除郡一级机构,裁判冗员;④修订法律,废除一些酷刑,继续推行均田制,减困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⑥设置义仓,屯粮以备荒年之用。
(2)隋文帝的影响:使隋朝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3. 科举制的创制:(1)两汉时,推荐制是选官的重要方式。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
(3)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4)隋炀帝正式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
科举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相对公平和公开。
科举制度前后延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4.大运河的开凿:605年(隋炀帝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
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联系的加强。
5.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杀,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源就是唐高祖。
2.“贞观之治”:(1)继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唐太宗、年号贞观)。
(2)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唐太宗吸取历代王朝兴亡的深刻教训,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广开言路。
(著名谏臣魏征“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采取的治国政策有: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全方位解析一、古代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 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展出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
- 周朝取代了商朝,周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实际上国家的实权由诸侯掌握。
2. 印度古代文明- 印度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是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最重要的城市是摩亨佐-达罗。
- 印度古代的宗教主要有婆罗门教、和耆那教。
3. 希腊古代文明- 希腊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是爱琴海沿岸的小国家。
- 希腊古代最重要的城市是雅典和斯巴达。
二、中世纪的世界1.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其首都是君士坦丁堡。
- 拜占庭帝国的宗教是。
2. 的传播- 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和麦地那。
- 穆罕默德是的创始人,他被穆斯林视为先知。
3. 欧洲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指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 封建社会的等级是:国王、贵族、教士、农民。
三、大航海时代1. 16世纪的欧洲- 16世纪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海外探险。
-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大航海的国家。
2. 哥伦布的航海-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西班牙的航海家,他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大陆。
- 哥伦布的航海使欧洲人第一次到达了新大陆。
3.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朝的航海家,他带领船队多次下西洋,到达过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等地。
四、近代历史1.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国开始的。
- 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机器取代了人力,工业迅速发展。
2. 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是欧洲列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其他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行为。
- 殖民扩张导致了殖民地的经济被掠夺,人民遭受压迫。
3.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是20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的战争之一。
- 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巨大的社会破坏。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全方位解析,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意义?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统一时间:589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隋文帝的统治内容,意义?经济: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3、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评价?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积极)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消极)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①②③④)?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5、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618年;灭亡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618年 唐高祖李渊 长安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名臣有哪些?治国效果?①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名臣:魏征——“镜子”, 房玄龄、 杜如晦(房谋杜断)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秦始皇统一六国1.秦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君2.六国割据的原因3.秦始皇改革的措施与成果4.统一货币和文字的作用5.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第二章:汉朝的创始与发展1.刘邦的成长经历2.汉朝的建立和国君3.西汉的封建制度4.汉武帝时期的内政和外交5.丝绸之路的开辟第三章:中古时期的繁荣与变革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2.中古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4.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变革5.唐代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第四章:源于中国的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2.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及其特点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4.五经与四书的内容介绍5.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意义第五章:民族融合与团结1.五胡乱华及永嘉之乱的原因和结果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分裂和融合3.唐朝的北方和西边民族政策及其成果4.西夏和辽金的兴亡和影响因素5.元朝时期的统治政策及其成就第六章:中外文化交流1.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和渠道2.唐代的文化交流3.元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4.中西文化交流的启示和反思5.中国向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第七章:现代中国的开端1.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其背景2.戊戌变法的主张和失败原因3.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4.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5.五卅运动的主张、活动和影响总结七年级历史下册的重点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了解这些历史知识点对学生对于自己所处之时代和国家的认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了解和传承。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1.1 原始社会1.1.1 元谋人和北京人- 生活地点: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生活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前、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学会用火、采集和狩猎1.1.2 山顶洞人-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生活时代:距今约3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磨制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和捕鱼、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1.2 部落联盟1.2.1 炎帝与黄帝- 炎帝与黄帝的关系: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曾进行阪泉之野之战,后来炎帝族战败,归顺黄帝族,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 华夏族的形成:炎黄战败蚩尤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1.2.2 尧舜禹的传说-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 传说中的禅让:尧将部落首领位置让于德才兼备的舜,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于治水有功的大禹。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2.1 夏商西周2.1.1 夏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2.1.2 商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亳2.1.3 西周- 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制度:分封制2.2 春秋战国2.2.1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2.2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2.2.3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确立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1 秦汉3.1.1 秦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 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3.1.2 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下册历史考点七年级下册历史考点解析一、古代文明与人类社会1. 人类起源与早期人类文明:介绍早期人类的起源、石器时代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
2.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探索汉字的起源、象形文字的演变和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过程。
3. 中国古代王朝与帝国:介绍中国古代的王朝和帝国的兴衰变迁,如夏商周三代、秦汉隋唐等。
二、世界文明与交往1. 印度河流域文明:概述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包括城市规划、农业、手工业和宗教等方面。
2. 古埃及文明:介绍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和社会结构。
3. 希腊古罗马文明:探讨希腊城邦的兴起、民主政治、古罗马的共和制和帝国统治,以及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三、东亚古代文明1. 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讨论东亚地区的农耕文明,包括黄河流域的夏、商、周三代和长江流域的夏商周等。
2.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介绍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的发展与特点。
3. 东亚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探究东亚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如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四、非洲古代文明1. 尼罗河流域文明:概述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包括埃及文明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等。
2. 非洲文明的多样性:探讨非洲大陆上的不同文明,如非洲的撒哈拉文明、草原文明和东非的斯瓦希里文明等。
五、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1. 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介绍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
2.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探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交流。
总结:本篇文章介绍了七年级下册历史学科的主要考点,涵盖了古代文明与人类社会、世界文明与交往、东亚古代文明、非洲古代文明以及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等多个方面。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这些内容,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一、 隋文帝统一南北(会背)1.隋朝的建立: 581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实现了南北统一!3、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开皇之治(会背)二、大运河的开凿 (中考考点)(理解运用)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 时间:605年-610年 人物:隋炀帝地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会背)地位:是我国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三、李渊灭隋 (识记) 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 建立时间:618年 都城:长安第二课 贞观之治一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措施:(了解)(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
(3)民族关系上: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间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4)唐太宗还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重用的主要人物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
(会背)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会背) 二 文成公主入藏二、 七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都城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的文化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决定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会背) 三、 文成公主入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影响)?(会背)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第三课 盛唐气象一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会背) 她的统治措施:1.继续推行唐太宗制定的各项政策,巩固统治。
2.重视农业生产。
3. (会背)破格选用贤才,完善科举制 (首创殿试、武举)4.提拔、重用庶族出身的官吏 二.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会背)唐玄宗统治措施:(1)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官僚机构和多余人员。
(2)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大兴屯田。
加强对农田水利的管理。
(3)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4)用人上:任用姚崇、宋璄为相。
(会背) 三.长安的繁荣(理解)长安城建筑宏伟,既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东方文化的中心,聚居着少数民族和外国人。
(会背)坊指官民居住区,市指商业区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第四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理解运用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唐朝在各民族地区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任用当地民族首领做长官,对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也比较尊重。
(中考考点)分析运用(会背)科举制原则: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考试科目:明经科和进士科。
意义:1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2、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整体素质,3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关系一、朝日遣唐使:1日本与新罗(1)(会背)概况:新罗向中国派大量使节和留学生。
在所有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
(会背)(2)(了解)作用:新罗天文、历法、医学、艺术、服饰等深受唐朝影响。
2、日本与唐朝的关系(了解)(1)概况:唐朝时派遣唐使十几次,除使节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
(2)作用:唐朝的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文化以及风俗习惯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鉴真东渡:(中考考点)1、(会背)概况:鉴真是唐玄宗时期的高僧,应日本邀请6次东渡。
2、影响: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既传播了佛教,又传播了建筑技术、雕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会背)(中考考点)玄奘取经:(天竺是今天的印度)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著有《大唐西域记》,此书为后世研究西亚、印度半岛和新疆地区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了解)唐朝的疆域:东北抵达日本海,西北到咸海,北界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一带,南至日南。
2、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了解)(1)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外来文化,也以高度的文明影响着周围各国。
(2)通过对外友好交往,中国的造纸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医药、瓷器传到世界各地,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第六课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1.赵州桥概况:隋朝时,工匠李春主持修建的一座大跨度的石拱桥。
(会背)建筑特点:设计精巧,跨度大桥面平坦,便于交通造型美观。
(了解)评价: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大拱桥,比欧洲同类桥梁的出现早了1000多年,被誉为“天下之雄胜”。
(会背)2.雕版印刷(中考考点) (会背)发展过程:隋朝时开始出现,唐朝中期以后开始推行,出现了成都、长安、洛阳等印书中心。
代表作品:《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画面精美,文字清晰。
影响:印刷术后来传到国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3.“药圣”孙思邈(会背)贡献:撰写《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会背)评价:对中国医药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药圣”(会背)第七课、隋唐的文化艺术一、李白、杜甫、白居易(称谓和作品要会背)李白:(诗仙)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热情洋溢,豪迈奔放,想象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代表作品《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杜甫:(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作品语言凝练,风格沉郁,感情细腻真挚;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关心民间疾苦,忠实记录了时代面貌;代表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
白居易:晚唐诗人,作品质朴通俗,优美流畅,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代表作品《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二、二、“颜筋柳骨”与“吴带当风”: (中考考点) (称谓要会背)颜真卿:书法自成一体,被称为“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浑厚、纵横跌宕。
柳公权:创立“柳体”风格刚健、神韵清雄.颜真卿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而柳公权体势劲媚、骨力劲健,因此在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之称。
三、吴道子:(称谓和作品要会背)盛唐时期画家,被称为“画圣”善画佛道人物、山水、鸟兽等;其作品富有立体感,用状如兰叶的笔法表现衣褶,人物衣带具有随风而动之势,被称为“吴带当风”。
代表作品《维摩诘像》。
第二单元民族政权竞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辽宋夏金元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辽(会背)建立民族:契丹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时间:916年都城:上京北宋(会背)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建立时间:960年都城:汴京西夏(会背)建立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建立时间:1038年都城:兴庆澶渊之盟 (理解运用)北宋与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每年送岁弊,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不好的影响);但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好的影响)。
榷场 (了解)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杨家将北宋抗击辽的代表第9课南宋和金的对峙金(会背)建立民族:女真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时间:1115年都城:会宁先后灭掉辽北宋南宋:(会背)建立者:赵构(宋高宗)建立时间:1127年都城:临安靖康之变(会背)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宣告北宋的灭亡。
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了解)岳飞抗金的意义(了解)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宋金南北对峙(会背)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由此形成双方的南北对峙局面。
第10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趋势:魏晋南北朝以来(会背)完成:南宋原因: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会背)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①农业:占城稻,原产于越南,北宋时期引进,得到迅速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手工业:丝织业非常发达,代表中心杭州、成都;陶瓷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著名的制陶点有五窑,景德镇;东南沿海造船业十分发达,泉州造船技术最为精良。
③(会背)商业:高度繁荣,为适应商业的发展,商业都市为开封、杭州,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叫钱引,东南地区叫会子。
④(会背)海外贸易:得到政府的鼓励,发展兴盛,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机构(广州、杭州)⑤(会背)泉州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第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城市发展(会背)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和坊时间界限被打破出现通宵达旦的夜市,再现北宋开封繁荣景象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都城杭州有早市,夜市,各种小贩和货郎走街串巷。
衣(了解)初期简朴后期奢侈,奇装异服出现,穿胡服较普遍,畸形的审美—缠足。
食(了解)北方面食,羊肉猪肉;南方米饭,鱼肉住(了解)城市百姓瓦房,达官贵人私人园林行(了解)舟船、轿子、市民文化的发展(会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出现了“瓦子”,它是综合性文艺演出的场所,又是商业中心,瓦子里圈出许多场地叫“勾栏”,里面演杂剧、说书、讲史等。
节日元宵节、春节、端午节等第12课蒙古国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铁木真(了解):又称“成吉思汗”,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主要贡献有建立蒙古族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制定法律,分封子弟等。
元朝(会背)建立民族:蒙古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建立时间:1271年,定都:大都,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1279年忽必烈改制(会背)原因:巩固统治具体内容: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管政治、军事、监察。
地方,行中书省。
设立澎湖巡检司(台湾和澎湖),西南和西部实行土司制度。
重视农业生产设立大司农司,开凿和疏浚大运河和开辟海运航线。
(中考考点)影响: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人分四等(了解)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元朝的民族政策有悖于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回族(会背)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人通婚的产物,信仰伊斯兰教,产生于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