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民参与和服务型政府创建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电子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和服务型政府构建数字化信息技术与现代治理理论的互动促使治理过程从现实治理走向电子治理。
电子治理是现实治理在虚拟空间的映射和延伸是超越现实治理局限性的一种有效工具其优越性和进步意义无可置疑。
在电子治理语境下公众如何参与到新的公共行政流程中实现行政监督和控制投八政策选择厦提供服务过程政府又如何管理这些问题等或为政府电子治理的挑战,电子治理不仅是一种现代洁理的先进手段更是有效利用字化信息工具进行双向交50c:’I N A1\r oR vA T!o\流与反馈的持续互动的过程。
通过多种信息反馈通道如网络咨询热线求助电子信箱电子民意留言板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由此治理主体能够高效地收集大量的有用信息从而掌握治理的主动权所以在电子语境下无疑扩大了公民参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L,,信息公开是现代治理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电子治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公开在电子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网络信息公开制度一是制定网绪一走津行政学院王慧军公开信息的法律条文.凡属于豁免网络公开信息以外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向社会公开公众对其具有知悉权。
二是制定惩办阻碍网络公开信息行为的法律法规。
为了保障网络信息公开制度的有效性对于妨碍网络信息公开的舞弊行为要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对其造成的社会后果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信息公开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这无疑为扩大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7,I==提倡公共服务是现代治理理论的个重要理念也是实施电子治理的一个关键内容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打破时空界限将公共服务瞬间延伸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产生零距离服务效应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影响力。
网络化公共服务制度化作为电子治理运行机制的一小核心内容具有三个基本内容是建立了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网络化体系!电子治理主体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多样化功能将公其服务理念融人字化信息技术中以社会《中国信息界》/2。
08。
6服务对象为中心满足共性服务与个性服务双重要求以此提高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服务型政府论文公共服务论文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与公民参与(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政府也逐渐从传统的治理者向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公民参与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议题。
一、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以“服务公众”为核心目标,以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通过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
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的权力型政府相比,更注重公众的参与和满意度,更关心公民的各种实际需求。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1)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服务型政府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这将有助于强化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主合法性。
(2)加速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
服务型政府强调创新、科技应用,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这一过程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增强公民参与和民主意识。
服务型政府重视公民参与和反馈,能够采纳公民的意见和建议,缓解公共服务紧张和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让公民更加关心公共利益,提高民主参与的积极性。
三、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公民参与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通过增强公民对公共事务的了解与参与,政府可以获取公众真实的需求和信任。
同时,公民参与还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四、构建服务型政府与公民参与的策略(1)打造透明高效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务平台。
为公众提供多种渠道的公共服务,如网上服务大厅、一站式窗口服务平台,以及“互联网+政务服务”等。
这些社会化的、便捷的服务模式,能够让公民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2)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民监督。
政府应该主动向公众公开政务信息,让公民了解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倾听公民的声音和建议,通过举办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和参与。
浅析公民参与和服务型政府创建摘要:服务是政府职能理念意义上的总体体现和本质要求。
从公民需求和利益表达来看,公民参与是阶级社会实施政治统治和管理的要求,更是建构强调”公民本位”的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公民意识的确立形成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主动性。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公民应处于核心位置,公民的意志要得到保障和体现有赖于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本文主要围绕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来探索服务型政府建构的路径。
关键词:公民意识、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稳的步伐。
但是,距离全面的现代化,真正的现代化还很遥远,无论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国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近年在一系列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服务型政府”概念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同时政府也在实践上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针对谁服务、服务谁、如何服务、服务标准等展开了探索。
其中关乎全局的,就是我国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
一、公民意识的觉醒是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法律上就昭示了公民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公民意识首先是权利意识,因为没有权利公民
就不可能存在。
而权利意识说到底是一种法律、民主、参与和社会责任意识。
现今世界,民主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已完全能用法律来保障其实现。
但现实生活远远要比法律文本所指涉的内容复杂得多,对于追求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其传统文化中缺乏作为现代政治经济基础的民主、自由,人们更习惯于服从,习惯于被管理、被领导,普遍缺乏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法律自觉。
而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下,公民概念适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性因素,也是重要和必要的因素。
公民意识中也应充分注重民主、参与和责任,努力地健全法律法规以促进公民民主与参与的实现。
二、公民政治参与是建构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服务型政府是相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管制型政府的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模式,在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问题上,都强调”公民权利”与”政府责任”,都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作为宗旨,其本质内涵体现为:
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对服务型政府而言,要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即明确公民的主体地位,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
依法行政的行为准则。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与运行必须在法的规治之下,政府的职权取决于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政府权力的来源、范围与边界都必须由代表人民意志的各级人大按法定程序立法授予,即职权法定,越权无效。
公众需求导向的服务模式。
既然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是秉承人民意志,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需求,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因此政府服务必然以公众需求为导向。
回应民意的政府责任。
服务型政府还是能够及时回应社会需求与民意,勇于承担责任的政府。
因为政府作为国家政治权力的最高执行机关,它的权力来自公民主权的委托,为人民执政,向人民负责是这一主权原则合乎逻辑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为:
(一)、公民参与确保服务型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首先必须取得合法性基础,影响公民对服务型政府政治认同感的关键因素,必然是公民权能否得到保障与实现,以及政府绩效能否达到公民的期望值。
(二)、公民参与契合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模式。
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政府统治向政府治理转变。
政府由公共权力管理机关,重回到市民社会之中。
同时,政府治理意味公共治理的权力主体趋于多元化,与各种社会组织、公民一起形成协作网络,形成新的社会治理联合体。
政府治理也促使政府改变运行机制,形成以相互依存为基础、以协作为特征、以沟通合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治理结构,以确保公共管理的有效性。
(三)、公民参与有助于减少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信息失灵,避免决策失误,有利于加强公共政策的有效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公
民在参与中加深了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度,在对话和协商中摒弃个人或集团偏见,消减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障碍,降低协调成本。
同时公民参与政策执行过程,对政府行为实施监控和绩效评估,有助于对政府行为形成激励约束,促使政府不断改进与创新。
总之,从公民需求和利益表达来看,服务型政府必须对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共同利益的需求做出回应,从而将社会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是任何阶级社会实施政治统治和管理的要求,更是建构强调”公民本位”的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三、推进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创建
如前所述,能否保障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度与广度,不仅是影响服务型政府建设绩效的重要问题,更是关系到能否确保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内涵,构建”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
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下列几方面的问题:(一)、认清公民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角色,塑造积极的公民精神,提升参与能力。
公民是公共治理的主体之一,是政府在构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合作伙伴。
而要完成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公民的多重角色,必须以提升公民意识为前提。
积极的公民意识实质是建立在公民资格基础上的公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分担治理责任的现代意识,其核心是公共精神与公民责任,有赖于公民道德的培养。
(二)、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机制,提高公民参与
的有效性。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要提高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必须合理解决公民参与的范围、程度、途径、激励等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对公民参与规律认知度的基础上,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实需求,科学选择公民参与的模式,形成公正透明,运转流畅,绩效明显的公民参与机制。
创新公民参与的方式、方法,促进公民利益表达与政府回应的互动机制,尤其要重视网络时代下公民参与渠道的立体化、多样化,建立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向公民授权,建立相应的权利保障机制,倡导公民参与公共管理。
(三)、明确政府在推进公民参与中的责任,构建公民参与的制度保障体系。
政府应当是公民参与的积极倡导者与教育者。
不仅政府自身要在公民为本位、社会为本位理念指导下充分认识公民参与的重要作用,更多地强调社会的平等参与和公民的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政府还应承担教育公民关注公共管理,引导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培养公共资格与公民精神,培育公民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责任。
当然,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开与透明是公民参与的前提条件,我国的政务公开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制约着公民对关键性公共信息的适时了解与认知。
政府应创新政务公开模式,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与路径,形成以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综合性政民互动平台;健全监督体系,建立科学客观的政务公开考核评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政务公开的动力机制。
突出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让公民的意识和意志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核
心,是我国改革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东明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
[2] 顾成敏.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 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5-7.
[4] 王岩.公民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2).
[5] 魏新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 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