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解析与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61 KB
- 文档页数:23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Design Code for Electronic Computer Ro1993年2月17日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1993年9月1日实施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第三章环境条件第四章建筑第五章空气调节第六章电气技术第七章给水排水第八章消防与安全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本规范用词说明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使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确保电子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及保障机房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陆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主机房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40平方m的电子计算机机房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工业控制用计算机机房和微型计算机机房。
第1.0.3条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第一节电子计算机机房位置选择第2.1.1条电子计算机机房在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内宜设于第二、三层。
第2.1.2条电子计算机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水源充足、电子比较稳定可靠,交通通讯方便,自然环境清洁;二、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三、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四、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第2.1.3条当无法避开强电磁场干扰或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可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第二节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第2.2.1条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应按计算机运行特点及设备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宜由主机房、基本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第二类辅助房间、第三类辅助房间等组成。
第2.2.2条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根据计算机设备的外形尺寸布置确定。
在计算机设备外形尺寸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主机房面积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当计算机系统设备已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A=K∑S (2.2.2-1)式中A--计算机主机房使用面积(m2);K--系数,取值为5~7;S--计算机系统及辅助设备的投影面积(m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解析与案例分析2017-09-06 砺剑锐锋转自wunianyi修改微信分享:术语和符号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主要为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环境的场所,可以是一幢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一部分,包括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等。
静态条件(空态、静态、动态):主机房的空调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电子信息设备已安装,室内没有人员的情况。
停机条件:主机房的空调系统和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电子信息设备处于不工作状态。
N——基本需求,系统满足基本需求,没有冗余。
冗余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或全部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
N+X冗余系统满足基本需求外,增加了X个单元、X个模块或X个路径。
任何X个单元、模块或路径的故障或维护不会导致系统运行中断。
(X=1~N)容错具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相同配置的系统,在同一时刻,至少有两套系统在工作。
按容错系统配置的场地设备,至少能经受住一次严重的突发设备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事件而不影响系统的运行。
保护性接地以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为目的的接地。
防雷接地、防电击接地、防静电接地。
功能性接地用于保证设备(系统)正常运行,正确地实现设备(系统)功能的接地。
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信号接地。
机房分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划分为A、B、C三级。
根据机房的使用性质、管理要求及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性确定所属级别,根据TIA-942介绍:级别可用性%国标级别每次允许停机时间(h)系统性能499.995A0.438(26min)双系统同时运行399.98- 1.752一用一备(市电)299.75B21.9冗余199.67C28.908基本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建设投资。
A级为容错型,在系统需要运行期间,其场地设备不应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外电源中断、维护和检修而导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B级为冗余型,在系统需要运行期间,其场地设备在冗余能力范围内,不应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电子信息网络系统运行中断。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解读《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将于2009年的6月1日起实施,其中有不少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原有的《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将终止使用。
比特网(Chinabyte)记者有幸采访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编制组组长、中国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钟景华先生,请他对机房新标准进行了详尽解读。
新规范名称有内涵关注机房发展的人们可能会注意,新标准的名称是《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没有延用之前的《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或改为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钟景华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缘由:“在规范立项之初,编制组考虑到如果仍然延续《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这一名称可能会过于局限。
现代的机房名称很多,有数据中心、信息中心、电脑中心、计算机房等等,如何让这个规范涵概更广,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然而无论机房名称怎样,归根到底其传输、存储、运算的都是电子信息。
所以,编制组最终把新规范定义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它不仅涵概传统的计算机机房,并将所有具有电子信息传输、存储、运算功能的场所都归入其中。
让不同级别的数据中心都有据可依在《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立项时,编制组就为规范制定了四个要求:科学性、先进性、协调性和可实施性。
现代数据中心的规模、应用和需求各不相同,如何让不同级别的数据中心都有据可依?即如何实现可实施性?钟景华介绍:“当时编制组和专家们认为一定要将机房分级,而这恰恰与当时还没看出版的美国通信行业协会标准TIA/EIA-942《数据中心通信设施标准》不谋而合。
”立项会议后几个月TIA/EIA-942来到了中国,编制组马上进行了翻译,认为新标准的分级不能完全参照TIA-942,因为其中的T3级并不附合中国国情。
T3要求系统采用“一用一备”的运行方式,在主用系统检修时直接切换市电工作,这一做法在电源质量比较好的情况下可行,但国内电源谐波和瞬间断电情况较多,如果直接用市电,可能造成信息丢失、传输错误或者造成设备的损坏。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Design Code for Electronic Computer Ro1993年2月17日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1993年9月1日实施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第三章环境条件第四章建筑第五章空气调节第六章电气技术第七章给水排水第八章消防与安全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本规范用词说明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使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确保电子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及保障机房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陆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主机房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40平方m的电子计算机机房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工业控制用计算机机房和微型计算机机房。
第1.0.3条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第一节电子计算机机房位置选择第2.1.1条电子计算机机房在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内宜设于第二、三层。
第2.1.2条电子计算机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水源充足、电子比较稳定可靠,交通通讯方便,自然环境清洁;二、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三、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四、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第2.1.3条当无法避开强电磁场干扰或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可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第二节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第2.2.1条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应按计算机运行特点及设备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宜由主机房、基本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第二类辅助房间、第三类辅助房间等组成。
第2.2.2条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根据计算机设备的外形尺寸布置确定。
在计算机设备外形尺寸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主机房面积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当计算机系统设备已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A=K∑S (2.2.2-1)式中A--计算机主机房使用面积(m2);K--系数,取值为5~7;S--计算机系统及辅助设备的投影面积(m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是信息化运行环境的重要基础,为保证其安全可靠地运行,需要完善合理的设计规范。
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以及其核心技术原理。
一、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的基本要求1、确定机房自然环境条件:机房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外界静压、温度及相对湿度。
为确保机房内服务器正常运行,机房外界静压要求在650Pa ~ 850Pa 之间;温度和相对湿度每天都要在正常温度及湿度范围内波动,温度在18℃至25℃之间,相对湿度要在45%RH至75%RH 之间;机房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满足当地的安装许可证和运行要求,一般情况下,机房温度尽量低于30℃,相对湿度尽量低于60%RH。
2、确定机房安装的电气设备:为确保机房电气设备稳定运行,机房安装的电气设备应具有一定的电压稳定性和负荷能力,保证机房供电系统电量足够,有足够的支持能力,并具有良好的防雷措施。
3、确定机房内外电气设备链接:从外部链接来看,电气设备的链接要采用绝缘线;从内部角度来看,电气设备的链接必须采用金属导线,采用一体化链接技术,通过金属导线连接,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
4、确定机房安全防护:机房安全防护是指采用相应的护栏、门、检测设备等技术,实现机房内外安全隔离,防止未经授权访问机房。
常见的安全防护技术有保密单元护栏、防火门、智能门禁、火灾报警系统和智能监控系统等。
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的核心技术1、精密空调技术:精密空调技术是机房内部温湿度的调控技术,采用高精度空调系统,通过精确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实现温湿度的多级控制,确保机房温度、湿度适合服务器运行。
2、UPS(不断电系统)技术:UPS是实现机房供电备份和电源稳定的关键技术,需要在机房内安装UPS,以便在电网故障时实现机房设备的继电供电,达到保持机房、机柜和服务器正常运行的目的。
3、新一代烟感警报技术:烟感警报技术是机房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火灾等危险情况,可以及时发出警报,保护机房及设备的安全。
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17)一、物理安全1.1物理安全主要包括:(1)机房环境安全(2)通信线路安全(3)设备安全(4)电源安全1.1.1机房的安全等级分为三个基本类别:A类:对计算机机房的安全有严格的要求,有完善的计算机机房安全措施。
B类:对计算机机房的安全有较严格的要求,有较完善的计算机机房安全措施。
C类:对计算机机房的安全有基本的要求,有基本的计算机安全措施。
1.1.1机房安全要求和措施:(1)机房的场地,选址避免靠近公共区域,避免窗户直接邻街,机房布局应使工作区在内,生活辅助区在外;机房不要在底层或顶层。
措施:保证所有进出计算机机房的人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监控之下,外来人员进入机房,要办理相关手续,并检查随身物品。
(2)机房的防盗要求,对重要的设备和存储媒体应采取严格的防盗措施。
措施:早期采取增加质量和胶粘的防盗措施,后国外发明了一种通过光纤电缆保护重要设备的方法,一种更方便的措施类拟于超市的防盗系统,视频监视系统是一种更为可靠的防盗设备,能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进行实时的全程监控。
(3)机房的三度要求,温度18-22度、湿度40-60%为宜、洁净度(要求机房尖埃颗粒直径小于0.5UnO,为使机房内三度达到规定的要求,空调系统、去湿机和除尘器是必不可少的设备。
(4)防静电描施:装修材料避免使用挂毯、地毯等易吸尘,易产生静电的材料,应采用乙烯材料,安装防静电地板并将设备接地。
(5)接地与防雷要求:①地线种类:A、保护地B、直流地C、屏蔽地D、静电地E、雷击地②接地系统:A、各自独立的接地系统B、交、直流分开的接地系统C、共线接地系统D、直流地、保护地共用地线系统E、建筑物内共地系统③接地体:A、地桩B、水平栅网C、金属地接板D、建筑物基础钢筋④防雷措施,使用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吸引雷电流。
机器设备应有专用地线,机房本身有避雷设备和装置。
(6)机房防火、防水措施:为避免火灾、水灾、应采取的措施为:隔离、火灾报擎系统、灭火设施(灭火器,灭火工具及辅助设备)、管理措施。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重要参数理解一、前言机房建设虽然在国内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是真正了解机房并能正确设计、施工,合理使用的单位并不是很多。
机房建设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大使得许多原来没有从事过机房建设(机房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单位也进入了这个领域。
他们急需了解机房建设的内容和技术,而掌握机房相关标准是一种快捷的手段。
机房国家标准是我们社会在机房建设领域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表述和规范,但是国家标准不是产品说明书,所以要想很快理解并掌握国家标准的内容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下面就《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以下简称新国标)中提及的几个重要参数,说说在编写过程中的考虑和理解。
二、机房标准中的几个参数1、机房层高在机房规划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如何确定机房层高、什么样的层高适合做机房的问题。
新国标中关于机房层高的条款有:第6.1.3条“主机房净高应根据机柜高度及通风要求确定,且不宜小于2.6m”。
第6.4.4条“活动地板下的空间只作为电缆布线使用时,地板高度不宜小于250mm”;“活动地板下的空间既作为电缆布线,又作为空调静压箱时,地板高度不宜小于400mm”。
如图1所示。
常用的机柜高度一般为1.8~2.2m,气流组织所需机柜顶面至吊顶的距离一般为400~800mm,故机房净高不宜小于2.6m。
在满足电子信息设备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还应综合考虑室内建筑空间比例的合理性以及对建设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的影响。
考虑目前一般都采用下送风,按新国标第6.4.4条的规定,地板高度不宜小于400mm。
吊顶与本层顶板之间因为需要回风和走线,通常也需要200~400mm。
所以建设机房的建筑楼层的净高应该大于3.2m。
如果机房面积大或者机房热密度高,为增加制冷效果,可能需要增加地板高度或采取冷热通道封闭技术。
通常增加地板高度到600~900mm,也有超过1m的。
如果采取冷热通道封闭技术,热空气只能通过顶板和吊顶之间的回风通道返回到空调的回风口,所以还应根据回风量增加顶板和吊顶之间的高度。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2008)是为了确保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保障机房内的工作人员身心健康而制定的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陆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工程设计。
设计应遵循建设规模与远期发展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以确保未来电子信息业务发展的需要。
此外,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是为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环境的场所,可以是一幢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一部分,包括主机房、支持区和辅助房间等功能区。
主机房是用于电子信息处理、存储、交换和传输设备的安装、运行和维护的建筑空间。
支持区是支持并保障完成信息处理过程和必要的技术作业的场所,包括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UPS室、电池室、空调机房、动力站房、消防设施用房、消防和安防控制室等。
本规范对机房的位置及设备布置、环境要求、建筑与结构、空气调节、电气技术、电磁屏蔽、网络布线、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给水排水和消防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其中,机房的位置选择应符合近期建设规模与远期发展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
环境要求包括温、湿度及空气含尘浓度、噪声、电磁千扰、振动及静电等方面。
建筑与结构方面,规定了人流及出入口、防火和疏散、室内装修等要求。
空气调节方面,规定了热负荷计算、气流组织、系统设计和设备选择等方面。
电气技术方面,规定了供配电、照明、静电防护和接地等要求。
电磁屏蔽方面,规定了结构形式、滤波器和截止波导通风窗等方面的要求。
网络布线方面,规定了网络布线设计等要求。
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方面,规定了环境监控系统、设备监控系统和安全防范系统等要求。
给水排水方面,规定了管道敷设等要求。
消防方面,规定了消防设施和安全措施等要求。
总之,本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工程设计,确保设备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保障机房内的工作人员身心健康。
2.0.4 辅助房间辅助房间用于办公、生活、卫生等目的。
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Room1 总则1.0.1 为规范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确保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中、节能环保,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中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
1.0.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设计应遵循近期建设规模与远期发展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
1.0.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电子信息系统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由计算机、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构成,按照一定的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2.0.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room主要为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环境的场所,可以是一幢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一部分,包括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等。
2.0.3 主机房computer room主要用于电子信息处理、存储、交换和传输设备的安装和运行的建筑空间。
包括服务器机房、网络机房、存储机房等功能区域。
2.0.4 辅助区auxiliary room用于电子信息设备和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监控和管理的场所,包括进线间、测试机房、监控中心、备件库、打印室、维修室等区域。
2.0.5 支持区support area支持并保障完成信息处理过程和必要的技术作业的场所,包括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UPS 室、电池室、空调机房、动力站房、消防设施用房、消防和安防控制室等。
2.0.6 行政管理区 administrative area用于日常行政管理及客户对托管设备进行管理的场所,包括工作人员办公室、门厅、值班室、盥洗室、更衣间和用户工作室等。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 08解析与案例分析2017-09-06????转自?分享:术语和符号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主要为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环境的场所,可以是一幢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一部分,包括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等。
静态条件(空态、静态、动态):主机房的空调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电子信息设备已安装,室内没有人员的情况。
停机条件:主机房的空调系统和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电子信息设备处于不工作状态。
N——基本需求,系统满足基本需求,没有冗余。
冗余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或全部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
N+X冗余系统满足基本需求外,增加了X个单元、X个模块或X个路径。
任何X个单元、模块或路径的故障或维护不会导致系统运行中断。
(X=1~N)容错具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相同配置的系统,在同一时刻,至少有两套系统在工作。
按容错系统配置的场地设备,至少能经受住一次严重的突发设备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事件而不影响系统的运行。
保护性接地以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为目的的接地。
防雷接地、防电击接地、防静电接地。
功能性接地用于保证设备(系统)正常运行,正确地实现设备(系统)功能的接地。
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信号接地。
机房分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划分为A、B、C三级。
根据机房的使用性质、管理要求及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性确定所属级别,根据TIA-942介绍:级别可用性%国标级别每次允许停机时间(h)系统性能4A(26min)双系统同时运行3-一用一备(市电)2B冗余1C基本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建设投资。
A级为容错型,在系统需要运行期间,其场地设备不应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外电源中断、维护和检修而导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B级为冗余型,在系统需要运行期间,其场地设备在冗余能力范围内,不应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电子信息网络系统运行中断。
C级为基本型,在场地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应保证电子信息网络系统运行不中断。
A级举例:国家级信息中心、计算中心;重要的军事指挥部门;大中城市的机场、广播电台、电视台、应急指挥中心;银行总行;国家和区域电力调度中心等的机房。
B级举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三级医院;大中城市的气象台、信息中心、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电力调度中心、交通(铁路、公路、水运)指挥调度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大型博物馆、档案馆、会展中心、国际体育比赛场馆;省部级以上政府办公楼;大型工矿企业等的机房。
在异地建立的备份机房,设计时应与主用机房等级相同。
一个机房内的不同部分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设计。
机房选址1.电力供给应稳定可靠,交通、通信应便捷,自然环境应清洁;2.应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3.应远离水灾和火灾隐患区域;4.应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5.应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某省会火车站机房)。
多层或高层建筑物、安装空调室外机、设备搬运。
设备运输:为机房服务的冷冻、空调、UPS等大型设备的运输。
管线敷设:管线主要有电缆和冷媒管,敷设线路应尽量短。
雷电感应:主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并尽量远离建筑物外墙结构柱子。
结构荷载:由于主机房的活荷载标准值远远大于建筑的其它部分,从经济角度考虑,主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的低层部位。
机房专用空调的主机与室外机在高差和距离上均有使用要求,因此在确定主机房位置时,应考虑机房专用空调室外机的安置位置。
机房不宜设置在地下室的最底层。
当设置在地下室的最底层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管道泄漏、消防排水等水浸损失。
机房组成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行政管理区等功能区组成。
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区域,也可能是混在一个大区域内。
区域的规划是机房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机房选址、平面规划举例某单位在城郊新建6层半圆弧型办公搂(如下图所示),机房位于四楼,场地的的建筑结构层高。
梁下净高,建筑面积大约140mm2,施工项目有:装饰工程,电气照明系统,新风空调系统,安防,门禁场地监控系统,UPS电源系统、KVM系统及综合布线等的设计与施工。
现场调查、与甲方交谈了解:1、本机房场地的形状一面是弧型,层高不理想,梁下净高,建筑面积大约140m2。
2、机房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在机房同楼层,并相邻。
监控中心和操作室在办公区内,所以机房平时无人。
3、目前设备总容量不超过15KVA。
考虑将来业务发展,甲方要求将UPS容量设计为40+10KVA。
4、空调室外机放在一层呼叫中心的屋顶,落差。
大楼西侧5楼顶有一挑出的平台。
5、该大楼地处城市郊区,周围环境比较差。
分析决策:机房选址原机房位置为细长曲线形状,不利于设备布局、施工和后期扩展,另外空调室外机布置在客服中心的屋顶上,低于机房太多,不利于空调机的正常运行。
而大楼西侧形状比较规则,且五楼顶有一平台适合摆放空调室外机;在大楼的一端,便于安全管理,经论证比较,确定了机房的新位置。
平面规划本机房面积不大,为便于今后扩展,平面规划为主机房和新风室两个功能区。
机房高度的保证本机房建筑层高很不理想,为保证机房美观实用,考虑到该机房热负荷不大,采用下送侧回的气流组织形式就可以保证设备冷却的要求,同时对于140m2的机房,采用无管网气体灭火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最后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保证地板高度300mm的基础上,使机房净高达到了可能的最大高度——。
新风获取本机房面积不大,需要新风量也不大,且主机房平时很少有人进入,该大楼地处农村,室外空气比较脏,而大楼安装有新风系统。
经过综合考虑,采用了在机房边上设置新风室,在新风室内设置一台普通舒适空调机对抽取的新风进行欲处理,由大楼内抽取新风的方法。
该方法充分考虑了该机房的特点,既节能又节省专用空调机的损耗。
设备布置原则满足机房管理、人员操作和安全、设备和物料运输、设备散热、安装和维护的要求。
具体要求产生尘埃及废物的设备(喷墨打印机、复印机)应远离对尘埃敏感(磁记录设备)的设备,并宜布置在有隔断的单独区域内。
当机柜内或机架上的设备为前进风/后出风方式冷却时,机柜或机架的布置宜采用面对面、背对背(冷热通道)的方式。
通道与设备间的距离要求。
环境要求环境参数主机房和辅助区内的温度(23±1℃)、相对湿度(40%~55%)、含尘浓度(在静态条件下测试,每升空气中大于或等于μm的尘粒数应少于18000粒)、噪声(停机时,在主操作员位置测量的噪声值应小于65dB(A))、振动。
电磁参数无线电干扰场强(126dB)、磁场干扰环境场强(800A/m)、静电电位(不应大于1KV)。
不同静电电位产生的现象据有关资料记载,静电电压达到2kV时,人会有电击感觉,容易引起恐慌,严重时能造成事故及设备故障。
静电电压(V)手指感觉物理现象1000无轻微响声2000麻响声3000针刺较大响声4000针深刺微光5000串到手腕疼指尖延伸出微光建筑与结构主机房净高不宜小于;主机房和辅助区不应布置在用水区域的垂直下方;改建机房应根据荷载要求采取加固措施。
平面规划主机房等各区域的划分;出入口宜单独设置,避免人流和物流的交叉;有人操作区域和无人操作区域宜分开布置;机房内外通道及门的宽度水源平面规划举例:某信息中心机房主机房位于新大楼的8层,新大楼共28层(地下2层,地上26层),原机房平面由大楼装修总包设计。
如图所示:甲方介绍:机房业务不少,近期将有较大扩张,大楼配备UPS容量为120KVA+120KVA,要求机房24小时有人值班,目前设备容量大约为50KW,机房内除信息中心的业务外,大楼综合布线的主配线架和电信部门的接入设备也放在机房内。
主要工作都在监控室完成。
装修公司介绍:考虑机房面积不大,主机房没有再作划分,辅助房间就设置了一个监控室和值班室。
为保证消防需要,在机房下面开了一个疏散门。
审查内容:各区域的划分(有人区和无人区)出入口避免人流和物流的交叉机房内外通道及门的宽度防水层高,承重,保温,室外机放置,消防,配电等。
最后定稿如图:新旧对比:防火与疏散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当A级或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位于其它建筑物内时,在主机房与其它部位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隔墙,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面积大于100m2的主机房,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且应分散布置;顶棚、壁板(包括夹芯材料)和隔断应为不燃烧体。
GB50016与机房有关的耐火等级一览表名称耐火等级(h)构件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不燃烧体不燃烧体难燃烧体难燃烧体房间隔墙吊顶不燃烧体难燃烧体难燃烧体燃烧体(包括吊顶搁栅)注: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吊顶采用不燃烧体时,其耐火极限不限。
室内装修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符合环保要求、在温度和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具有表面静电耗散性能的材料;内墙壁和顶棚的装修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表面应平整、光滑、不起尘、避免眩光,并应减少凹凸面;活动地板的高度(250mm,400mm);外窗(A、B级不宜设,区别有人、无人区设置,要有安全措施,气密性好的双层固定窗)。
活动地板空气调节一般规定A、B级应选用专用空调,C级可选用;宜设置独立的空调系统(机房与其他用房参数、运行时间不同、其他事故的影响,有人区与无人区);造成系统宕机的主要威胁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设备的散热量应以产品说明书或设备手册提供的设备散热量为准。
对主机房内的电子信息设备的散热量不能完全掌握时,可参考所选UPS电源的容量和冗余量来计算设备的散热量。
影响负荷计算因素热源:1.机房内设备的散热(耗电量中的97%都转化为热量)2.建筑围护结构得热3.通过外窗进入的太阳辐射热4.人体散热5.照明装置散热6.新风负荷7.伴随各种散湿过程产生的潜热湿源:人、新风物体吸热或放热后,只改变物体的温度,而不改变物体的质量,这种热量称显热;物体吸热或放热时,只改变物体的状态,而物体的温度不变,这种热量称潜热;1kg水从30℃加热到80℃,水吸热了1kg100℃水改变成100℃的水蒸气需吸热1kg0℃水改变成0℃的水蒸气需吸热2501kJ1996年平均一个机柜装7个服务器2002年平均一个机柜装10个服务器2005年平均一个机柜装15个服务器2010年平均一个机柜装20个服务器气流组织影响因素:冷却方式、设备布置方式、布置密度、设备散热量、室内风速、噪声、建筑条件、防尘等一般采用活动地板下送风、上回风的方式;送风气流不宜直对工作人员;气流组织形式与送回风温差的规定:(加大风量)气流组织形式下送上回上送上回(或侧回)侧送侧回送回风温差4~6℃送风温度应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4~6℃6~8℃气流组织下送风、上回风的应用场合(冷热通道);热密度大:单台机柜的发热量大于3kW;热负荷大:单位面积的设备发热量大于300W/㎡;机柜过高:单台机柜的高度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