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6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其次课时教学设计篇1其次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11个生字,会写“谢、想、言、邻”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慨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其次、三自然段,比照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回忆复习1.创设情境,玩葫芦嬉戏。
(1)填上适宜的词语。
(2)选择几个自己喜爱的词语,说几句话。
2.复习第一、四自然段。
思索课后题: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终却一个也没得到?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学生字,让学生气械识记生字是很吃力的。
这个环节既可以穿插在读词语和说短语的过程中,还可以拓展到详细语境中去,这样既能理解,又帮忙学生运用。
二、着眼“葫芦”,探究联系。
1.学习其次自然段。
(1)请学生思索: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怎么想?指导朗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感慨句可以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2)请学生观看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
思索:“盯”能不能换成“看”?体会种葫芦人眼里只有小葫芦。
(3)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联系生活阅历说一说。
(4)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人自言自语的语气和热切期盼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语:邻居看到了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时是怎么说的?用横线画出邻居说的话。
(2)指导重音朗读“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从中体会邻居急迫的态度。
(3)思索: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惊奇?他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那个人说的话。
(4)朗读一组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5)出示课后其次题,比拟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争论沟通。
一样之处:这两组句子,上下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一组第一句是感慨句,其次组第一句是反问句;每组中上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下一句更剧烈些。
三、比拟变化,发觉寓意1.两幅插图做比拟,进展发觉学习。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14章,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故事主题,掌握生字词,学习句子结构,培养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明白故事中的道理。
2. 掌握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学习句子结构,提高句子表达能力。
4. 培养朗读能力,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主题,培养句子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习句子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实物,引发学生对葫芦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a. 让学生观察葫芦,了解葫芦的特点。
b. 提问:“你们知道葫芦有什么作用吗?”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内容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b.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
c. 逐段讲解课文,分析故事主题。
d. 学生跟读,感受语言的优美。
3. 例题讲解a. 出示例句:“我要一串葫芦。
”b. 分析句子结构,引导学生仿写。
4. 随堂练习a. 根据所学生字词,编写句子。
b. 学生互评,共同提高。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我要的是葫芦》2. 黑板右侧:生字词列表,句子结构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
b. 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2. 答案:a. 生字词抄写正确。
b. 句子仿写符合要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对故事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句子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a. 课后收集关于葫芦的资料,了解葫芦的用途。
b. 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课后作业,鼓励孩子进行句子创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生字词,提高句子表达能力,同时明白故事中的道理,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我要的是葫芦》。
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最终没有得到葫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以及文化的理解四个方面。
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学生将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思维发展方面,学生将通过学习课文,理解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最终没有得到葫芦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审美鉴赏方面,学生将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感受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在文化理解方面,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理解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最终没有得到葫芦的道理。
难点:1. 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决办法:1. 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内容。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理解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最终没有得到葫芦的道理。
3.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白板笔。
2. 课程平台:在线教学平台(如钉钉、微信等)。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中人物和事件;2.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故事中人物和事件;2.如何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三、教学方法1.故事导读法;2.想象绘画法;3.集体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敲黑板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逐句读故事开头:小燕子飞走以后,两个农夫吵了起来。
让学生体验到故事的紧张气氛,为故事阅读做好铺垫。
2. 学习(30分钟)1.进阶式阅读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指定每个小组成员阅读故事的不同部分,然后相互交流。
学生们积极发言,展示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故事人物教师安排学生集体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
•问:两个农夫的性格差异在哪里?学生回答:“老头子”勤劳,讲义气;“老脚夹”懒惰,自私。
•问:你们想起了什么?学生回答:“勤劳者多获利,懒惰者多受穷”等。
3.想象绘画教师让学生把“葫芦”画在纸上。
然后让学生画出他们最喜欢的葫芦,为什么喜欢,以及将来有哪些用途。
3. 总结(10分钟)1.汇报学生作品教师选择几幅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能够欣赏、借鉴和认真评价。
2.总结教学内容教师对上述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以及学生想象绘画的重要性。
五、教学手段1.黑板和粉笔;2.图片;3.手工制作材料。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出席情况以及参与度;2.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3.学生的表达能力。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
具体内容包括: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中的道理,并进行相关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珍惜友情,尊重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生字词,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道理,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一片葫芦藤,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复习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3. 课文解析: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并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2. 板书生字词:略3. 板书故事道理:事物之间有联系,要懂得珍惜友情,尊重他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3)思考: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3)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较好,但对故事道理的理解还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类似的故事,了解生活中的道理,提高自身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字词的复习和掌握1. 在PPT上展示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加强记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用词语造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珍惜眼前人,关心他人,培养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孩子种葫芦的故事,通过小孩子与葫芦的互动,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珍惜。
2. 生字词:葫芦、藤、绿叶、小花、邻居、喜欢、关心、爱护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用词语造句。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小孩子与葫芦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如何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关爱他人、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葫芦,引导学生关注葫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不懂的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讲解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用词语造句。
4.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小孩子与葫芦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关爱他人、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爱他人、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用本课的生字词造句;思考如何关爱他人、珍惜眼前人。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语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语文第二课时篇1生字会读的不会读的多音字喜欢的词语喜欢的句子读懂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他看到葫芦落了,会想些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语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2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讲的是新课程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一个句子的教学。
这个句子是“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教师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感叹句的好处,让学生与相应的陈述句“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进行比较。
老师问学生:“你喜欢哪个句子?说说理由。
”结果学生们都一致回答说:“我喜欢第二个句子。
”而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这些理由也很有道理。
这时,老师有点慌了。
很明显,教师的理想答案是想让学生说第一句好,可学生却偏偏认为第二句好,使老师感到很意外。
帖子的作者问道:“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这样的感悟,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呢?是尊重学生的感悟,还是把理想中的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我觉得,其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尊重学生的感悟,而在于这句话的教学目标出了问题。
认真读读课文,我们发现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句,集中表现出那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葫芦和叶子的关系,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上虫子的错误认识。
这正是后来“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原因。
所以,学习这句话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知道这个人只看到小葫芦,对叶子生的虫子毫不在意,从而帮助理解全文的意思。
课文后面有一个“我会读”的练习,其中第一组句子正好是这位老师教学中比较的两个句子。
其目的是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不同语气的句子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而这种比较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朗读和体会。
因此,关于这句话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联系上下文里说说“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这句话的意思,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并通过比较了解使用反问句表达的感情要强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