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社戏
- 格式:doc
- 大小:108.76 KB
- 文档页数:11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感悟文章描绘的景色美、人情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切入口,分析文章内容;与《社戏》前半部分节选进行对比,深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农家少年的淳朴好客,珍惜童年美好时光。
2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社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了朗读课文、正音解词、情节梳理的学习。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过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部分同学阅读过《朝花夕拾》,对鲁迅有些许的了解。
预习作业中布置了质疑的内容,许多学生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存有疑问。
3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话。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
宋代诗人陆游在《社日》这首诗中写道:“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看社戏对于儿童来说具有怎样的诱惑力。
鲁迅笔下的迅哥儿享受到看社戏的乐趣了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社戏》。
2【导入】分析情节
《社戏》这篇小说详细记述了一次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
请问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原文回答)。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课题:《社戏》单位:柳埠中学主备人:王加梅复备:杨玉华【课标与教材分析】《2011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011语文新课标》“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根据新《新课标》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现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行辈,惮,撺掇,潺潺,漂渺)等,理解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教学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抵.(dǐ) 蕴藻.(zǎo) 惧惮.(dàn) 怠.慢(dài)B.踱.步(duó) 潺.潺(chán) 家眷.(juàn) 皎.洁(jiāo)C.絮.叨(xù) 归省.(xǐnɡ) 松懈.(xiè) 筋.斗(jīnɡ)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依稀.(xī) 桕.树(jiù)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蹿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D.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槁,阿发拔后槁。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 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如果而且B.然而即使而且C.因而如果况且D.因而即使况且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 5.下面对结尾所写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
第16课社戏第一课时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归省.()行.辈()凫.水()弥.散()潺.潺()蕴藻..()() Xù dāo( ) dài màn( )Cuān duo( ) jiǎo jiã( )piāomiǎo( ) yǒng yuâ(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C.叛徒诚肯鉴别晌午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和辈B.委实:实在弥散:弥漫消散C.自失:丢失了自己依稀:隐隐约约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茂盛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2)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即使况且B.因而如果况且C.然而如果而且D.因而即使而且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⑴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哄笑起来。
()⑶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⑷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6.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⑴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⑵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7.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下列不能表现其性格的一项是()A.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可见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B.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表现他的热情友爱。
C.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D.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8.文学常识填空《社戏》的作者是,原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和《》。
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中。
重点字音:潺潺.(chán)絮.叨(xù)撺掇..(cuān duo)凫.水(fú)桕.树(jiù)蕴藻..(yùn zǎo)怠慢(dài)踱.(duï)步踊跃(yŏngyuâ) 棹.(zhào)船忌惮.(dàn)弥散(mí sàn)喝 hē(喝水)吓 xià(吓唬)hâ(喝彩) hâ(恐吓)行 háng(辈)省 xǐng(归)xíng(行走) shěng(省份)依稀:隐隐约约。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散:弥漫消散。
怠慢:冷淡。
怠,轻慢,不恭敬。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伟大的文学家、思重点词语:乐土:自由快乐的地方。
行辈:排行和辈分。
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彷徨》、《〈呐喊》。
第二课时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文中的“我”是鲁迅本人吗?2.作者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看戏前的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等内容?3.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急迫心情的?4.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重点语段阅读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1)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甲)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乙)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5.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描写了少年们情态的两组动词()A.技术娴熟、机灵能干B.头次驾船、手足无措C.团结友爱,相互帮助D.显示本领,过于炫耀6.指出文中划线句描写的类型。
(1) (2)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以“________”比喻“连山”,以“________”形容“淡黑”,以“________”形容“起伏”,状形绘色,以动写___________,把静态的山作________态的描绘,表现船在飞快地前进。
8.根据课文,在括号甲、乙处填上恰当的动词。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9.第②③段是从人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两方面来描写“迷人的沿河夜景”的。
人的感觉又从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官)三方面来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的例句如:________ 。
10.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①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主题分析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农村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友爱的优秀品质,展示了一幅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写作亮点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最突出的如双喜。
双喜的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当然是孩子们的领袖。
“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
这个形象,是令人喜爱并难以忘怀的。
2.详略得当《社戏》的主题是表现“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赞颂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地波折、看戏途中所见所闻、看戏地过程和归航偷豆,令人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其他内容,如归省小住,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和看戏后的余波,则简笔带过,祥略有致,处理得当。
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第三课时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4.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重点语段阅读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5.给加点字注音蹿.___老渔父.___6.释词①依稀:②夜渔:7.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8.甲、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各是什么?9.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10.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1.“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其中“似乎““料想”、“也许”在文中的作用是()A. 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B.表推测.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12.最后一段中的“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把“果然”换成“竟然”可以吗?为什么?13.请给选文选一个恰当的标题。
()A.赵庄看戏 B.月夜抒怀C.赵庄途中 D.月夜行船疑难解析1.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①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②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③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
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2.作者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不好看。
理由在于: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作了烘托。
3.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大抵.(dǐ)归省.(shěng)惧惮.(dàn)怠.慢(dài)B.凫.水(fú)松懈.(xiâ)撺.掇(cuān)踱.来踱去(duî)C.行.辈(háng)桕.树(jiù)一哄.(hǒng)潺潺.(chán)D.舟楫.(jí)旺相.(xiàng)漂渺.(miǎo)皎.洁(jiāo)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