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58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概念1、劳动力:指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就业与失业者)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3、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反应程度1)供给无弹性(各自表示符号,含义) 2)供给有无限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二)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1、15-19岁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1)教育水平提高 2)制度劳动时间缩短 3)人口出生率下降 4)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影响3、老年人口参劳率下降4、25-55男性成人参劳率保持高位(三)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假说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总水平下降时,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寻找工作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成正比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就业率下降,一级失业率上升并滞留在市场。
二级也因悲观退出市场。
参与率下降,与失业率成反比二、劳动力需求(一)概念: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8页公式及五种情况)1、需求无弹性。
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2、需求有无限弹性。
工资率不变,或其变动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绝对值大于零(平行)3、单位需求弹性。
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与需求变动百分比绝对值相等4、需求富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5、需求缺乏弹性。
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会解释图1-3)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投入增加,可以使固定不变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增加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辨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3、总产量绝对减少。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限,很容易用数学语言进行分析一、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供给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社会再生产过程提供的劳动力资源。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因素则为以下三点:(1)社会人口规模及结构。
一般而已,社会认可规模越大,结构也是合理,所能提供的劳动力供给就会越多,人口素质越高也会更利于提升劳动力的质量。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的发展程度往往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发展水平越高,利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教育也有促进作用,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3)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能够体现经济制度,合理且先进的经济体制,对劳动力供给也会提供诸多好处。
2.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所能容纳和吸收的劳动力总量。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也有诸多因素,主要因素也可归纳为三点:(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也是繁荣,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水涨船高,企业也会适当扩大规模,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2)产业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密集型的产业往往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极大。
(3)技术进步程度。
科技的快速进步短期可能对导致部分人失业,但长期来看,技术的提高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再生产过程中势必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大。
二、就业与失业1.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就业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相吻合的状态。
2.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并非是所有无工作的情况都能称之为失业,失业有三要素:(1)劳动能力(2)就业意愿(3)无工作。
这三者缺一不可,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若无工作,不是失业;同理,若身体健全的正常人无工作,该人没有就业意愿,如各种所谓的“二代”们,以及社会上常见的“啃老族”没有上班,也不是失业。
同时这也会造成部分人才资源及经济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任何国家政府都会想办法避免失业,让资源充分利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失业却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可能存在完全没有失业。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劳动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平衡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劳动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组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需求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需求。
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企业需要雇佣更多的员工来扩大产量,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 技术变革与自动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来替代人力,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尤其是对一些重复性劳动的需求减少,同时对高技能和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3. 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对劳动力需求有直接影响。
例如,劳动力成本、劳动法规定等因素都会对企业雇佣劳动力的决策产生影响。
二、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劳动力供给是指个体或群体提供给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数量。
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口数量和结构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
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则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例如,劳动力供给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 教育与技能水平教育与技能水平是决定劳动力素质的关键因素。
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通常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而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则可能面临就业难题或低收入。
3. 劳动力市场条件劳动力市场的条件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例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决策。
三、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与调整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是劳动力市场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困扰。
相反,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工资水平下降。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劳动者愿意并能够参与劳动市场的总量。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行业结构等。
-劳动力需求指的是企业、组织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雇佣劳动者的总量。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企业用工需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
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关系。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对劳动力的报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例如,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3.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匹配状态,即劳动市场出现了“充分就业”的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的供给量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相匹配。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
4.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劳动者工资的下降,劳动力的流失等问题。
-如果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会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紧缺等问题。
5.劳动力市场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来调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例如,通过教育政策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政策、劳动法规等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
总之,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要点包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相互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要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为劳动力市场的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