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50.00 KB
- 文档页数:6
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海洋灾害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海啸、海浪侵蚀、海洋酸化、海洋污染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和海洋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海洋灾害监测技术研究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海洋灾害信息的技术手段。
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海洋灾害监测数据。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海洋表面温度、海洋气象变化等信息,以便准确预测海啸、飓风等灾害事件。
2. 海洋探测技术海洋探测技术主要包括声学、光学和电磁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可以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声学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海洋中的声波传播情况,从而预测海啸、海浪等灾害事件。
光学技术则可以用来观测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水质等指标,以及监测海岸线的变化。
电磁传感器可以检测海洋中的电磁场变化,以提前发现可能引发海洋灾害的异常情况。
3. 数据模型与分析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中,数据模型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实时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可以建立相应的海洋灾害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对海洋环境进行分析与预测,从而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
例如,利用数学模型和历史数据可以预测海洋酸化和海洋污染的发展趋势,以便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海洋灾害预警技术研究1. 技术集成与协同海洋灾害预警技术的研究需要将多种监测技术进行整合,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例如,可以将遥感技术、海洋探测技术和数据模型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通过协同工作,可以实现对海洋灾害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与预警。
2. 智能化与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智能化与自动化应用于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是一个发展趋势。
通过构建智能化的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可以实现对海洋灾害的实时、高效监测。
基于机器学习的水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一、引言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保障水质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健康的基础。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水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保障水质安全,需要对水质进行监测和预警。
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存在着监测点少、时效性差、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水质监测预警具有很好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二、基于机器学习的水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与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相比,机器学习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处理大量的多元化数据,精确地预测和分析水质状况,并能够快速反应异常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水质监测预警,如利用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朴素贝叶斯、决策树等方法进行水质预测。
三、机器学习在水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1. 数据采集与处理以传感器网络作为水质数据采集手段,可以实现对大面积水域的实时监测。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如数据降噪、数据清洗、数据归一化等,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特征选择与建模通过对采集到的水质数据进行特征选择与建模,提取出与水质变化相关的特征,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建模。
在建模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特征提取方法和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
3. 模型优化与评估在模型优化与评估过程中,需要对模型进行调参、交叉验证等操作,选择最优的模型。
同时,还需要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以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构建水质监测预警系统。
系统包含多个模块,如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特征选择与建模模块、模型优化与评估模块、预警与报警模块等。
四、机器学习在水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案例1. 基于多分类SVM的水质监测利用传感器采集到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多分类SVM算法进行预测和分类,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不同类型的水质状况。
给水系统中的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随着城市水资源的不断紧缺以及水质问题的日益凸显,给水系统中的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水质状况,还能够提前预警和应对水质异常,保障人们的用水安全。
一、水质监测与评估水质监测与评估是给水系统中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基础。
它通过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监测设备,对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如pH值、溶解氧、浊度等。
这些设备会采集大量的水质数据,并通过传感器与监测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监测系统会对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水质的评估结果。
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可以了解到给水系统中水质的整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预警和预防提供依据。
二、水质预警与报警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对异常水质进行及时预警和报警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它基于事先设定的水质标准,并结合实时监测数据,通过预设的算法进行快速分析。
当系统检测到水质指标超过预设阈值或达到危险水平时,会自动触发报警机制,向相关责任人员发送警报通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水质预警与报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保障水资源的安全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预警与排查机制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不仅能够预警水质问题,还通过建立完善的预警与排查机制,进一步提高水质的管理和控制水平。
预警与排查机制包括监测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对可能影响水质的风险源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管,如水源保护、管网维护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水质问题的发生率,提高整个给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水质安全性。
四、数据分析与优化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还可以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实现给水系统的优化。
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给水系统中的潜在问题和隐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例如,分析数据可以发现管网漏损的位置和原因,以便及时进行修复和改进。
此外,通过与其他监测数据的比对分析,还可以了解不同时段和地点的水质差异,为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一、绪论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资源,也是生物和环境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绕不开的难题。
因此,如何保证水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成为了各国着重研究的领域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得以发展,可以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对于水质污染的预警、监测、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系统的设计,技术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系统设计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
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控制器、通讯模块等。
传感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采集水质数据,常见的有PH值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浊度传感器等。
数据采集器是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按照一定的格式传送给控制器和监控终端,通讯模块负责将数据发送到网络中。
在控制器中,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以及对于水质设备的控制和操作。
最后,数据可以由监控终端进行处理和分析。
软件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
数据管理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管理、分析和处理。
监测系统主要是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定位污染源,并提供可参考的处理方案。
三、技术功能1. 实时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情况,协助确定水质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2. 预警和报警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水质污染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和报警。
预警和报警通常有多种方式,如短信、邮件、电话等。
3. 数据分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了解水质变化趋势和污染来源,进而制定对策和措施。
4. 数据共享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将数据进行共享,包括政府、企业、媒体等,实现对水质状况的全面掌控。
四、应用示例广西某市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系统集成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控制器、通讯模块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市内的10余个水质监测站的信息。
同时,该系统还能自动生成污染图表和数值报告,对发现的污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环保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自来水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随着人们对饮用水质量和生活环境安全的关注日益增加,自来水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成为保障民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自来水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建立过程和系统的运作原理进行探讨,旨在加强对自来水安全的保障。
一、自来水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必要性自来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保障自来水的安全质量是政府的根本任务。
然而,由于水源受到污染、管道老化等因素的影响,自来水质量的安全性不断受到威胁。
因此,建立自来水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是确保民众饮用水安全的关键一步。
其次,自来水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帮助政府及时发现和预测自来水质量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保护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而且,通过及时预警,政府可以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和危害。
二、自来水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过程1. 政策法规制定: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自来水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目标、工作职责和监管措施等。
同时,还需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
2. 建立监测网络:在城市范围内建立完善的自来水质量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站点的规划、设立和运营维护等。
监测站点应涵盖主要的自来水供应点,以确保全面覆盖和及时获得数据。
3. 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对自来水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
数据采集可以借助传感器、仪器设备等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和远程监测,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4. 信息传输与共享:建立信息传输与共享平台,将监测数据及时传输至监测中心,并与相关部门共享数据。
这样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5. 预警机制建立: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建立自来水质量预警机制,包括设定预警指标、制定预警标准和建立预警模型等。
预警机制应具备灵敏性和准确性,能够及时警示和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
三、自来水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运作原理自来水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运作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南四湖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南四湖水环境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南四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开发,南四湖水环境质量遭到了严重破坏。
因此,为了维护南四湖的水环境安全,建立起南四湖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南四湖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南四湖水环境的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和传输系统。
对南四湖的水环境进行全面监测,收集和记录有关南四湖各类水质指标的数据,包括水温、水位、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叶绿素等指标。
实时监测数据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快速响应。
二是管理员工对南四湖水环境问题及时反馈。
管理员工应在数据监测后,将监测结果反馈给水环境保护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呈现污染扩散或恶化的趋势,保持南四湖的健康稳定。
水环境保护部门应随时关注南四湖的水环境状况,及时发出水环境安全预警信号。
三是建立南四湖水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对南四湖水环境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为水环境安全预警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对南四湖水环境建立科学、可量化的评估标准,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便于水环境保护部门掌握南四湖的水环境状况。
四是建立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一旦南四湖水环境出现异常状况,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将发挥重要作用。
水环境保护部门应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应急处置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南四湖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建立需要关键技术的支持。
以下是南四湖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关键技术:一是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技术。
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是南四湖水环境数据的主要采集来源,其数据的准确和稳定性非常关键。
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水环境数据的精确度和实时性,对南四湖水环境的监测数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是水环境模型技术。
水环境模型技术是南四湖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评估和问题分析的重要工具。
科技成果——水质在线生物安全预警系统(BEWs)技术开发单位中科水质(无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适用范围适用于用于江河湖泊、饮用水源、自来水厂、排污企业、养殖库区等水环境水质的生物预警监控领域。
成果简介本技术基于水生生物回避行为反应与污染物毒性存在较好剂量-反应关系,通过低压高频电信号传感器技术连续实时监测生物运动行为变化,结合生物毒性数据模型、环境胁迫阈值模型、生物毒性行为解析模型对水质变化进行智能监测预警,迅速判断污染爆发时间和污染物综合毒性。
能直接客观地反映出原水对水生生物的综合毒性,具有连续快速、实时多通道自动监测预警等特点,真正实现对于水源地水质生物综合毒性有效的连续在线、实时预警监测。
工艺流程设备由采配水单元、数据采集分析单元、生物综合毒性专属算法模型单元、显示操作单元和通讯交互模块单元等部分组成。
采配水单元采集、预处理和分配水样,数据采集分析单元将电信号转化成有效的数字信号,并提取出有效特征反应,生物综合毒性专属算法模型单元是生物综合毒性专属算法模型的运用和解析来全面判断预警生物综合毒性,显示操作单元显示连续实时的数据和结果、技术参数和操作控制界面,通讯交互模块将连续实时数据和结果实时有效地上传到预警数据中心。
关键技术1、水生生物回避行为的获取和有效特征反应的提取和解析的实现;2、生物综合毒性专属算法模型的实现和运用;3、技术硬件和软件均符合水环境毒理学规范,有效降低误报警概率,提高生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
技术效果本技术在长期稳定的实际运用中有效实现了水源水质安全的生物毒性的连续实时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并在实际监测预警中数次起到了有效的监测和预警,使水质监测部门和相关单位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水质安全事故。
技术水平本技术属于中科水质(无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生物综合毒性在线监测预警技术,科学院成果鉴定该技术在国内外属于原创性研制,具备国际及国内技术先进性。
是863课题水质安全生物预警监测技术与系统(2014AA06A50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河流域水库型调蓄区水质风险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ZX07203010)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基于水生生物综合毒性的水源地水质在线连续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应用(KFJ-SW-STS-171)等课题的成果。
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应用。
【水资源管理的背景】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质量日益受到威胁。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定义与原理】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是一种可实时、准确监测水体质量指标,并能提早预警污染状况的技术系统。
其原理在于通过采集水样、分析水样中的污染物浓度,借助传感器、仪器设备等技术手段,对水体的质量状态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件进行预警。
【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作用】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在水资源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及时了解水体的污染情况,确保供水水质的安全。
其次,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水污染事件的扩大和蔓延。
再次,它能够提供科学依据,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支持。
最后,通过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相关部门可以得到及时的数据反馈,加强对水资源管理的决策和控制力度。
【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水资源管理中。
在城市供水方面,监测水源地的水质状况,预警污染事件的发生,确保供水水质的安全。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监测废水排放情况,预警重大污染事件的发生,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治理。
在农业灌溉方面,通过监测灌溉水的质量,预警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的超标,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此外,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还可以应用于水域环境保护、水生态恢复等方面。
【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挑战与展望】尽管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已经在水资源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水质监测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仍是一个关键问题,例如提高监测精度和速度。
基于智能算法的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近年来,水环境质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污染和过度利用的危机。
为了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成为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传统的水质监测方式,主要依靠人工采样和化验,工作效率低、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难以实时监测和预警。
基于智能算法的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具有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智能算法在水质监测预警系统中的应用智能算法是模仿生物智能的思想和机制,包括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支持向量机等多种技术手段。
这些算法在水质监测预警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水质监测预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建立水质监测预警模型,可根据采样数据、水质指标以及监测站的位置、环境因素等多种信息推断出水体质量状况,并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和预测。
2.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智能处理传统的水质监测系统下载大量的数据,需要人工对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和处理,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
通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等算法,可以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3.自适应调整水质监测参数水质监测参数的选择与设置对监测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采用模糊逻辑等算法,可以自适应调整监测参数,实现更加合理化的水质监测方案,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4.全方位监测水环境智能算法可实现多点、多宽度和多方向的水质监测。
无论是从气体、沉积物还是水中,都能够对水环境紊流、波动等现象进行有效监测,为水质监测预警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数据。
二、智能算法在水质监测预警系统中的优势1.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人工监测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源,同时还存在人为误差的问题。
采用智能算法监测,可以大幅降低监测的成本和时间,同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避免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2.增强符合性和针对性传统监测方式往往不具备实时性和针对性,很难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监测需求。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水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汪红军, 周连凤, 李嗣新, 梁友光, Wang Hongjun, Zhou Lianfeng, Li Sixin,Hang Youguang
作者单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刊名:
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11,36(3)
1.Caims J.,Jr;Gruber,D A compaarison of basic strategies in the instrumentation of biological early warning systems 1980(01)
2.Cairns,J.,Jr;Dickson,K L;Westlake,C.F Biological Monitoring of Water and Effluent Quality 1976
3.Caims,J.,Jr;van derSchalie,W H Biological monitoring Part 1.Early Warning Systems 1980
4.李秉文;刘明;冯明祥辽河流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的探讨 2000(09)
5.窦明;李重荣;王陶汉江水质预警系统研究[期刊论文]-人民长江 2002(11)
6.董志颖;汤洁;杜崇地理信息系统在水质预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水土保持通报 2002(01)
7.Delpino,A.Krigman McLean 1980
8.李志勘紫坪铺水库三维水质预警系统[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02)
9.陈广明;周密;周冬生长江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遥测预警系统研究[期刊论文]-水利水文自动化 2006(03)
10.董志颖;王娟;李兵水质预警理论初探[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 2002(03)
11.Cairns,J.,Jr;Gruber,D;Dickson,K.L;Hendricks.A.C.van der Schalie Developing an on-site continuous biological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chemical industry 1982
12.Gruber,D;Caims,J.,Jr;Dickson,K.L;Hendricks.A.C A cinematographic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ish's bioelectric breathing signal 1979
13.Drummond,R.A;Olson,C.F;Batterman,A.R Cough response and uptake of mercury by brook
trout,Salvelinus fontinalis.exposed to mercuric compounds at different hydrogenion concentrations 1974(02)
14.Drummond,R.A Disposable electrode chamber for measuring opercular movements of fathead minnows 1977
15.Carlson,R W;Drummond,R.A Fish cough response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quality of treated complex effluents 1979
16.Gruber,D;Cairns,J.,Jr;Hendricks,A.C A computerized biological monitoring facility for demonstrating wastewater discharge compliance 1979
17.Drummond,R,A;Spoor,W.A;Olson,G.F Some short-term indicators of sublethal effects of copper on brooktrout,Salvelinus fontinalis 1973
1.赵胜.Zhao Sheng郝现废水处理站水质稳定处理工艺方案选择[期刊论文]-给水排水2011,37(3)
2.郭恒川.赵国增.GUO Hengchuan.ZHAO Guozeng基于Ruby on Rails的粮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期刊论文]-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4)
3.张锡辉.陶益水环境预警系统分类与功能分析[期刊论文]-建设科技2011(17)
4.宁自军.程利仲浙江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设计[期刊论文]-嘉兴学院学报2003,15(5)
5.李梦觉湖南省粮食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外资2008(12)
6.曹旭平.沈杰.杨晓东.CAO Xu-ping.SHEN Jie.YANG Xiao-dong中国天然橡胶安全的预警系统及实证测度[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9)
7.李福杰济南鹊山水库水质风险识别与预警研究[学位论文]2011
8.田云丽.周利华.TIAN Yun-li.ZHOU Li-hua信息可视化在化工企业水环境安全影响评价中的研究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5)
9.刘凌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指标体系设计[期刊论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
10.王修风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几点思考[期刊论文]-中国粮食经济2003(1)
1.计红.韩龙喜.刘军英.孙娟.毛学文水质预警研究发展探讨[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 2011(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bfhj20110300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