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9
东台创新学校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以地事秦。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未云何龙?朝歌夜弦。
日割月削。
骊山北构而西折。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
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始速祸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李牧连却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在句中的意思⑴其实百倍。
⑵思厥先祖父。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⑷可谓智力孤危。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⑹至于颠覆。
⑺后秦击赵者再。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四、解释下列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及意义1、焉⑴盘盘焉,囷囷焉。
⑵风雨兴焉。
⑶始速祸焉。
2、而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⑶二败而三胜。
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⑸骊山北构而西折。
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⑺谁得而族灭也?3、之⑴破灭之道也。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⑶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⑷子孙视之不甚惜。
⑸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⑹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⑺此言得之。
⑻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⑼苟以天下之大。
⑽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4、以⑴不赂者以赂者丧。
⑵以有尺寸之地。
⑶举以予人。
⑷洎牧以谗诛。
⑸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⑹苟以天下之大。
5、于⑴其势弱于秦。
⑵以趋于亡。
⑶赵尝五战于秦。
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为⑴以荆卿为计。
⑵邯郸为郡。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五、解释下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1、兵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⑵起诗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⑶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⑷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孙子兵法·谋攻)2、一⑴六王毕,四海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而:1、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3、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得: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因果承接) (可是,表不转折)动2. 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3.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能够,动词) 与: 1.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交结,交好,动词) 2.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和,连词) 3. 与战胜而得者(跟,介词) 为:1. 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2. 邯郸为郡(成为,动词)3.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治理,动词;为: 被。
介词) 始:1.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2. 始速祸焉(才,副词) 向:1.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2. 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二、古今异义 苴实. 祖父:至于: 可以:故事:智力: 然后:、成语 1、 2, 3、 4、 5、 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实际上 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以至于。
(直到……) 可以凭借今义:表不可能或能够(表不许可) 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智谋与力量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这样以后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以: 1、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在)2、 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而)3、 举以予人(连词,来)4、 以地事秦(介词,用) 之:1、 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取独)2、 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3、 以有尺寸之地(结构助词,的)4、 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5、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 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7、 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整理一、一词多义 如弃草芥:芥, 抱薪救火:薪:四、 特殊句式(介后=状后) 赵尝五战于秦介后②洎牧以谗诛被动 ③齐人勿附于秦介后④斯用兵之效也判断 ⑤其势弱于秦介后⑥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⑦破灭之道也判断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 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判断句 五、 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一、一词多义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兵②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③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0,形容词)故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①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动词)得②诚不得已(能够,动词)③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亡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①暴秦之欲无厌(凶暴的,凶恶残酷的,形容词)暴②暴霜露(暴露,动词,读暴ptl)①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终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是“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为②至丹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③邯郸为郡(成为,动词)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始②始速祸焉(才,副词)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向②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动词)一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表示最小的整数,数词)一肌一容(所有的,全部、权,形容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秦人视之(它,指代金玉珍宝)之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他们,指代“秦人”)④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①使负栋之柱(让,动词)使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动词)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动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二、实词直疋咸阳:趋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胜负之敎,存亡之理:命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依附强弱胜负已别矣:决定始速祸焉:招致思豚先祖父:其斯用兵之致也:功效追牧以谗诛:等到回使三国各爱其地:先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劭哉:胁迫三、虚词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秦以攻取之外凭借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洎牧以谗诛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焉①盘盘焉,囲圉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氓——诗经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5、一词多义夙夙兴夜寐早夙夜忧叹日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采薇——诗经1、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孔棘棘通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2、古今异义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屈原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2、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3、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名作动;约束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4、虚词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5、句式1倒装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不知吾;宾语前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2被动句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6、一词多义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以为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好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孔雀东南飞并序一、实词1、通假字终老不复取“取”通“娶“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嫁妆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摧藏马悲哀“藏“通”脏“合葬华山傍”傍“通旁”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虽与府吏要要通邀槌床便大怒槌通捶感吾区区怀区区通拳拳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感吾区区怀古义:真挚的情义;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共事二三年古义: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今义:方便多谢后世人古义:多多劝告;今义:多多感谢便可白公姥白:古:告诉;今:常指一种颜色槌床便大怒床:古:坐具今:睡觉的地方蹑履相逢迎逢迎:古:迎接今:常指奉承、拍马再拜还入户再:古:两次今:下一次自可断来信来信:古:使者;指媒人今:书信渠会永无缘渠:古:他今: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手巾掩口啼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卿当日胜贵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晚成单罗衫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昼夜勤作息昼夜:在白天黑夜里;名词作状语②名词作动词仕宦于台阁名词“仕”作动词;任官头上玳瑁光名词“光”作动词;发光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马;车:名作动;骑马;乘车事事四五通事事:每试穿一件衣服;名词做动词③动词作名词留待作遗施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④形容词作动词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兰芝惭阿母惭;形容词做动词;惭愧地说⑤使动、意动用法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以此下心意“下”名词使动;使—-委屈戒之慎勿忘“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逆以煎我怀煎:使…煎熬;使动用法4、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公姥:偏姥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作5、一词多义①适:始适还家门:适;出嫁处分适兄意:适;适合;依照适得府吏书:适;刚才适彼乐土:适;往、到②为为诗云尔做;动词非为织作迟是;动词始尔未为久算;动词阿母为汝求替;介词时时为安慰作为;介词自名为鸳鸯叫做;动词③谢谢家来贵人辞别;动词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多谢后事人劝告;动词④若今若谴此妇如果;连词腰若流纨素像;动词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⑤故大人故嫌迟:故;仍旧故作不良计:故;故意知是故人来:故;旧的君何以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老交情⑥得幸复得此妇:得到汝岂得自由:能够⑦应汝可去应之:答应六合正相应:合适零泪应声落:随着以我应他人:应许⑧举举动自专由:动作莫令事不举:成功举手长劳劳:举起举言谓新妇:开口;发言举身赴清池:跃身;纵身⑨区区何乃太区区:愚蠢感君区区怀:情意真挚10相誓不相隔卿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的动作叶叶相交通副词;互相儿已薄禄相名词;命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二、虚词1、相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登既相许和代“它”;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誓不相搁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儿已薄缘相xiang\ 相貌;名词相间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六合正相应相互、彼此;副词叶叶相交通相互、彼此;副词枝枝相覆盖相互、彼此;副词黄泉下相见相互、彼此;副词2、且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四体康且直又;副词3、自自可断来信既;副词本自无教训是;副词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物物给自异无意;助词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4、何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隐隐何甸颠何等;副词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判断句2、非为织作迟;君家难为妇2被动句今日被驱谴被动句以“被”为标记为仲卿母遣被动句以“为----所”为标记3倒装句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君既若见录宾语前置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4省略句省略主语十三能织素省略主语吾相见常见日稀省略主语吾便可白公姥省略主语汝结发同枕席省略主语吾与汝嬉戏莫相忘省略主语汝辈还部白府君省略主语某人勿复怨神鬼省略主语汝摧藏马悲哀省略主语人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省略主语吾愿母愁思出门蹄省略主语兰芝转头向户里省略主语府吏省略介词出置于南窗下窈窕艳于城郭长叹于空房中严霜结于庭兰我命绝于今日徘徊于庭树下自挂于东南枝短歌行——曹操1、通假字契阔谈讌讌通宴2、词类活用、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方3、特殊句式何以解忧宾语前置:“何以”为“以何”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2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贤才不知老之将至:老:老年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老者”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大事3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4数词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3、一词多义修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茂林修竹形容词;高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之仰观宇宙之大助词;的不知老之将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及其所之即倦V.向往;追求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一一觞一咏一边若合一契数词;一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视为同等其致一也一样夫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悲夫语气助词二、虚词1.以1 介词;把.. 引以为流觞曲水2 介词;因为..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 连词;用来.. 亦足以畅叙幽情2.于1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当其欣于所遇3 介词;对或在.. 暂得于己4 介词;到.. 终期于尽3.为1 动词;作为;当作.. 引以为流觞曲水2 动词;成为.. 已为陈迹4.之1 结构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观宇宙之大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4 动词;到;往.. 及其所之既倦5 代词;它.. 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所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2.省略句1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列坐于其次省略介词“于”3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3.倒装句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四、重要词释义引以为流觞曲水引:疏导、引来悟言一室之内悟言:晤言;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终期于尽期:至;及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是日也是:指代词“这”茂林修竹修:长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信可乐也信:指确定向之所欢向:指过去列坐其次次:指旁边及其所之及:指等到赤壁赋——苏轼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4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2、古今异义词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凌:古:超越今:欺凌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内心所思慕的人今:美貌的人5况吾与子渔櫵于江渚之上古: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儿子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 名词用作动词:①歌窈窕之章唱歌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③下江陵攻占④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 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4、一词多义①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②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如诉如泣副词;像3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 4白白露横江白色的;adj 盈虚者如彼指月缺不知东方之既白发白;即天亮了5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介词 6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ady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而卒莫消长也增长;v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连词7然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8歌歌窈窕之章唱;v 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歌曰歌词;n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n二、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4 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 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4 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于1 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2 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3 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 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3 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三、句式l.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4.倒装句①状语后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②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③主谓倒装: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④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 / 何为其然也5.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四、其他重要词语:客亦知夫水与月夫:夫:那;代词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2、古今异义词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十分..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④于是余有叹焉:古:“于”;介词;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今:合用为连词..5而卒葬之:古:终于..今:士兵3、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2名词做动词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3动词做名词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4形容词做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5形容词做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4、一词多义①“道”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②实词“盖”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补充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③“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文过饰非动词;掩饰④实词“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5观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不在也 v.观察而世之奇观、瑰怪、非常之观n.景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的楼台、宫殿6得此余之所得也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心的、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二、虚词1、虚词“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2、“其”①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补充②用作副词Ⅰ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Ⅱ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Ⅲ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可怪也与补充③固定用法“何其” ;译作“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三、句式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二特殊句式状语后置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天地……”:“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三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略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氓"——诗经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身〕淇那么有岸,隰那么有泮。
〔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
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5、一词多义夙夙兴夜寐〔早〕夙夜忧叹〔日〕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采薇"——诗经1、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孔棘〔棘通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2、古今异义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顿〕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太阳等〕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屈原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2、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3、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名作动,约束〕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4、虚词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5、句式〔1〕倒装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不知吾,宾语前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2〕被动句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6、一词多义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以为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好〕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孔雀东南飞"并序一、实词1、通假字终老不复取〔“取〞通“娶“〕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嫁妆〕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摧藏马悲哀〔“藏“通〞脏“〕合葬华山傍〔〞傍“通旁〞〕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虽与府吏要〔要通邀〕槌床便大怒〔槌通捶〕感吾区区怀〔区区通拳拳〕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可怜体无比〔古义:得意;今义:同情,怜悯〕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叶叶相交通〔古义:交织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感吾区区怀〔古义:真挚的情义;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X;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共事二三年〔古义: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分决定〕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今义:方便〕多谢后世人〔古义:多多劝告;今义:多多感谢〕便可白公姥〔白:古:告诉,今:常指一种颜色〕槌床便大怒〔床:古:坐具今:睡觉的地方〕蹑履相逢迎〔逢迎:古:迎接今:常指奉承、拍马〕再拜还入户〔再:古:两次今:下一次〕自可断来信〔来信:古:使者,指媒人今:书信〕渠会永无缘〔渠:古:他今: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手巾掩口啼〔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卿当日胜贵〔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晚成单罗衫〔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昼夜勤作息〔昼夜:在白天黑夜里,名词作状语〕②名词作动词仕宦于台阁〔名词“仕〞作动词;任官〕头上玳瑁光〔名词“光〞作动词;发光〕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马,车:名作动,骑马,乘车〕事事四五通〔事事:每试穿一件衣服,名词做动词〕③动词作名词留待作遗施〔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④形容词作动词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兰芝惭阿母〔惭,形容词做动词,惭愧地说〕⑤使动、意动用法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以此下心意〔“下〞名词使动;使—-委屈〕戒之慎勿忘〔“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戒备〞〕逆以煎我怀〔煎:使…煎熬,使动用法〕4、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公姥:偏姥〕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作〕5、一词多义①适:始适还家门:适,出嫁处分适兄意:适,适合,依照适得府吏书:适,刚刚适彼乐土:适,往、到②为为诗云尔〔做;动词〕非为织作迟〔是;动词〕始尔未为久〔算;动词〕阿母为汝求〔替;介词〕时时为抚慰〔作为;介词〕自名为鸳鸯〔叫做;动词〕③谢家来贵人〔辞别;动词〕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多谢后事人〔劝告;动词〕④假设今假设谴此妇〔如果;连词〕腰假设流纨素〔像;动词〕君既假设见录〔如此;代词〕⑤故大人故嫌迟:故,仍旧故作不良计:故,成心知是故人来:故,旧的君何以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老交情⑥得幸复得此妇:得到汝岂得自由:能够⑦应汝可去应之:容许六合正相应:适宜零泪应声落:随着以我应他人:应许⑧举举动自专由:动作莫令事不举:成功举手长劳劳:举起举言谓新妇:开口,发言举身赴清池:跃身,纵身⑨区区何乃太区区:愚蠢感君区区怀:情意真挚〔10〕相誓不相隔卿〔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的动作〕叶叶相交通〔副词,互相〕儿已薄禄相〔名词,命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二、虚词1、相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登既相许和〔代“它〞;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誓不相搁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儿已薄缘相〔xiang\ 相貌,名词〕相间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六合正相应〔相互、彼此;副词〕叶叶相交通〔相互、彼此;副词〕枝枝相覆盖〔相互、彼此;副词〕黄泉下相见〔相互、彼此;副词〕2、且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四体康且直〔又;副词〕3、自自可断来信〔既;副词〕本自无教训〔是;副词〕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物物给自异〔无意;助词〕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4、何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隐隐何甸颠〔何等;副词〕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判断句〕2、非为织作迟,君家难为妇〔2〕被动句今日被驱谴〔被动句〕[以“被〞为标记]为仲卿母遣〔被动句〕[以“为----所〞为标记] 〔3〕倒装句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君既假设见录〔宾语前置〕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4〕省略句省略主语十三能织素〔省略主语吾〕相见常见日稀〔省略主语吾〕便可白公姥〔省略主语汝〕结发同枕席〔省略主语吾与汝〕嬉戏莫相忘〔省略主语汝辈〕还部白府君〔省略主语某人〕勿复怨神鬼〔省略主语汝〕摧藏马悲哀〔省略主语人〕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省略主语吾愿母〕愁思出门蹄〔省略主语兰芝〕转头向户里〔省略主语府吏〕省略介词出置〔于〕南窗下窈窕艳〔于〕城郭长叹〔于〕空房中严霜结〔于〕庭兰我命绝〔于〕今日徘徊〔于〕庭树下自挂〔于〕东南枝"短歌行"——曹操1、通假字契阔谈讌〔讌通宴〕2、词类活用、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方〕3、特殊句式何以解忧〔宾语前置:“何以〞为“以何〞〕"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2〕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贤才)不知老之将至:〔老:老年〕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老者〞〕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大事)〔3〕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4〕数词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3、一词多义修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茂林修竹(形容词,高)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之仰观宇宙之大〔助词,的〕不知老之将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及其所之即倦〔V.向往,追求〕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一一觞一咏〔一边〕假设合一契〔数词,一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视为同等〕其致一也〔一样〕夫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悲夫〔语气助词〕二、虚词1.以(1) 介词,把。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部分,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们往往因为对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不熟悉而感到头疼,这也是让许多学生感到困惑的一大问题。
因此,通过整理文言文,透彻学习文言文的解决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整理文言文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古文时态古文时态有“史上称谓时态”、“虚拟语气”、“真实语气”等。
历史上,诸侯王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为了礼节,要用不同的称谓,称呼不同的身份。
这种时态被称为“史上称谓时态”,通常用于描述史事和人物轶事,常见于《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中。
虚拟语气用来表示没有发生的可能或虚构的情况,它要求将“以”,“曰”等古文语气助词放在前面构成。
比如:“曰:‘天下者,纲纪在君。
’”这句话显示的是作者的想象,而不是事实。
真实语气用来表示已经发生过的实际情况,可以用古文的完成式和过去式等形式来表达。
例如:“韩信,据涿郡北阪,闭关十年,养长驱之计式成。
”这个句子看似虚构,但是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二、古文成句古文成句是汉语言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
成句通常由五个字、七个字、十个字甚至更多的字构成,有时还伴随着带有平仄的韵律。
它与现代汉语的独立成句出奇制胜一样重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古文成句常用于描述和表达某种感情,比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个成语描绘的是人在夜深的时候,难以入睡,反反复复地翻来覆去。
除了感情的表达以外,古文成句也常用于强调某种观念或信仰,比如:“皇矣!日月之光,将不可灭。
” 这个句子表达的是对皇帝权威的意识和认同。
三、古文修辞手法古文修辞手法是古代文学中广泛运用的方式。
它主要针对的是篇章的语言艺术和表现形式。
古文修辞手法的种类十分广泛,例如:“比喻、夸张、反复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比喻。
比喻是一种通过化用的方式,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体验。
它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突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使读者对被比喻的事物产生新的感悟。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诗经》两首《氓》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身)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
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3、一词多义夙夙兴夜寐(早)夙夜忧叹(日)《离骚》——屈原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2、古今异义;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3、词类活用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4、虚词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5、句式(1)倒装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不知吾,宾语前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6、一词多义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以为: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孔雀东南飞》并序一、实词1、通假字终老不复取(“取”通“娶“)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嫁妆)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摧藏马悲哀(“藏“通”脏“)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虽与府吏要(要通邀)槌床便大怒(槌通捶)感吾区区怀(区区通拳拳)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感吾区区怀(古义:真挚的情义;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共事二三年(古义: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便可白公姥(白:古:告诉,今:常指一种颜色)再拜还入户(再:古:两次今:下一次)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晚成单罗衫(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昼夜勤作息(昼夜:在白天黑夜里,名词作状语)(2)形容词作动词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兰芝惭阿母(惭,形容词做动词,惭愧地说)(3)使动、意动用法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以此下心意(“下”名词使动;使—-委屈)戒之慎勿忘(“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逆以煎我怀(煎:使…煎熬,使动用法)4、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公姥:偏姥)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作)5、一词多义①适:始适还家门:适,出嫁处分适兄意:适,适合,依照适得府吏书:适,刚才适彼乐土:适,往、到②谢:谢家来贵人(辞别;动词)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多谢后事人(劝告;动词)③若:今若谴此妇(如果;连词)腰若流纨素(像;动词)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二、虚词1、相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登既相许和(代“它”;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誓不相搁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儿已薄缘相(xiang\ 相貌,名词)相间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六合正相应(相互、彼此;副词)叶叶相交通(相互、彼此;副词)枝枝相覆盖(相互、彼此;副词)黄泉下相见(相互、彼此;副词)2、且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四体康且直(又;副词)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三、特殊句式:(1)被动句今日被驱谴(被动句)[以“被”为标记]为仲卿母遣(被动句)[以“为----所”为标记](3)倒装句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君既若见录(宾语前置)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2)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贤才)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老者”)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大事)(3)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4)数词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3、一词多义一:一觞一咏(一边)若合一契(数词,一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视为同等)其致一也(一样)二、虚词1.以(1) 介词,把。
《赤壁赋》(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9、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10、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11、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8、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必修二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六国互.丧:彼此都。
率.赂秦耶:都。
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霜露:暴露。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虽然。
始速.祸焉:招致。
赵尝.五战于秦:曾经。
诚.不得已:实在。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或未易量.:判断。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指示代词,这。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非兵.不利:兵器而秦兵.又至矣:军队斯用兵.之效也:战争、战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为.国者无使为秦人及威之所劫哉:治理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实际上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至于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不出行二、虚词赂秦而.力亏:表结果。
盖.失强援:因为。
思厥.先祖父:其,他们的。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表转折。
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
不赂者以.赂者丧:连词,因为。
洎.牧以.谗诛:等到。
连词,因为。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
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
以有尺寸之地:才苟.以.天下之大:如果。
介词,凭借。
而.秦兵又至矣:表示转折。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表示转折。
被。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此言得之:代词,指上面说的道理三、通假字暴.霜露,斩荆棘:同“曝”,冒着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四、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侍奉。
名词作动词,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名词作动词,吞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完好保全。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作动词,采取下策。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3、万几宸翰之宝。
(同“机”)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⑵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⑶以地事秦。
(侍奉)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焚烧/化成焦土)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自取下策)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⑺朝歌夜弦。
(唱歌/弹琴)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
(一天天/一月月)⑵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乘辇车)⑷朝歌夜弦。
(早晨/夜晚)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
(保全)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⑶始速祸焉。
(招致)4、动词做名词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三、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⑵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 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 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四、虚词归纳1、焉⑴盘盘焉,囷囷焉。
(相当于“然”)⑵风雨兴焉。
(“于之”)⑶始速祸焉。
(语气词)2、而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表修饰)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表转折)⑶二败而三胜。
(表并列)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
(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
⑵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
(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
(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
(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
(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
(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
(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 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 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
(相当于“然”)
⑵风雨兴焉。
(“于之”)
⑶始速祸焉。
(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表修饰)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表转折)
⑶二败而三胜。
(表并列)
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表承接)
⑸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表转折)
⑺谁得而族灭也?
3、之
⑴破灭之道也。
(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主谓之间)
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主谓之间)
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主谓之间)
⑸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土地)
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
⑻此言得之。
(指上面所说的道理)
⑼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的)
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秦国/的)
⑾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⑵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⑶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
⑷举以予人。
(把)
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⑹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用)
⑻苟以天下之大。
(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
(比)
⑵以趋于亡。
(向)
⑶赵尝五战于秦。
(跟)
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到)
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比)
五、一词多义
1、为
⑴以荆卿为计。
(作为)
⑵邯郸为郡。
(成为)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做)
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治理/被)
2、灭
⑴六国破灭。
(灭亡)
⑵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
3、向
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以前)
⑵并力西向。
(介词,朝)
4、兵
⑴非兵不利。
(兵器)
⑵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⑶斯用兵之效也。
(战争)
5、犹
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如同)
⑵良将犹在。
(还)
6、或
⑴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
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
7、得
⑴大则得城。
(得到)
⑵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
⑶诚不得已。
(能够)
8、势
⑴有如此之势……(形势)
⑵其势弱于秦。
(势力)
9、始
⑴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⑵始速祸焉。
(才)
⑶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曾经)
⑷游于是乎始。
(开始)
10、终
⑴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
⑵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始终)
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
11、故
⑴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
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
12、胜
⑴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
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
13、暴
⑴暴霜露。
(暴露)
⑵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
⑶虽有槁暴。
(同“曝”,晒干)
14、欲
⑴则秦之所大欲。
(想要)
⑵暴秦之欲无厌。
(欲望)
15、一
⑴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16、爱
⑴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
(喜爱)
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惜)
17、族
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⑵士大夫之族。
(类)
⑶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家族)
18、缦
⑴廊腰缦回。
(像缦一样)
⑵缦立远视。
(同“曼”,久)
19、举
⑴举以予人。
(拿)
⑵函谷举。
(拔,攻占)
20、下
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自取下策)
⑵是又在六国下矣。
(与“上”相对)
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下)
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下)
21、极
⑴尽态极妍。
(达到顶点)
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至,到)
22、使
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假使)
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让)
23、固
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
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本来)
24、事
⑴以地事秦。
(侍奉)
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
25、亡
⑴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丧失)
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
26、与
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⑶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⑵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⑴赵尝五战于秦。
⑵其势弱于秦。
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⑴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⑴并力西向。
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⑴函谷举。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⑷洎牧以谗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