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9
鹤壁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第Ⅰ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 、B 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 .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A .专业化工商业城市大量出现B .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C .城市地处水陆交通要冲D .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3、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A .“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 .“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C .“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D .“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B.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C.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D.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6、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C.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12、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
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2.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
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
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A.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B.出现了“一年两熟”制C.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D.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3.古代有诗歌描述一种农用工具:“它是由一个转轮构成,随着流水而转动,水随着轮子的转动被转到高处后,随后随着轮子转到低处又倾泻下来。
”该农用工具是A.水排 B.末耜 C.水车(筒车) D.耧车4.“它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产物;它常用三种基本色:黄、白、绿作为釉彩。
”该陶瓷是A.东汉青瓷器具B.宋代白瓷枕C.汉代绿釉陶器D.唐三彩5.据出土于平壤的汉墓漆耳杯上的铭文记载“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蜀西工,长广成、丞何放、护工卒史胜、守令史母夷、啬夫索喜、佐胜,髹工当、洀工将夫、画工定造。
”材料表明此杯A.出于封建官营手工业作坊B.流通于汉初的国内外市场C.由中朝两国合作生产D.代表工场手工业最高水平6.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其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皆沿袭这一制度。
推行盐铁官营制度的目的是A.稳定国家物价水平 B.控制商业经营规模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抑制商人牟取暴利7.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
唐宋以来,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亦被称为瓷路”。
这反映出中国A.瓷器技术高度发展 B.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C.丝绸贸易逐渐衰落 D.瓷器种类增多,产量提高8.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为“移民市”。
鹤壁高中2017-2018学年历史测试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60分)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最新试卷十年寒窗苦,踏上高考路,心态放平和,信心要十足,面对考试卷,下笔如有神,短信送祝福,愿你能高中,马到功自成,金榜定题名。
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出现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得益于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5117.228:72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 .①② B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3、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
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 .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D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4、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
”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 A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 .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C .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D .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5、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
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1. 《谷梁传》记载:“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
”这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A. 分封制有利于边疆的开发B. 分封制强化了专制王权C. 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 诸侯国实行了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析选项可知结合所学可知,A错误,其目的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B是指分封制的消极影响,题干没有体现,排除B项;诸侯在封地内享有大权,实行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正确;D是战国以后实行的经济形式,排除。
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2.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 河南B. 河北C. 陕西D. 山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
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3. 《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
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3.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4.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 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6.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
这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7.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2017级高一下学期4月周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60分。
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材料意在强调A.井田制的优越性 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农业生产力的落后2.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如下图)。
该墓葬的时间可能是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3.《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4.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
……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 )A.雇佣关系出现 B.家庭手工业发展C.自然经济解体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5.近代国际市场对生丝需求急增,江苏省蚕桑业迅速发展起来。
1929年出口生丝价值为7500万美元。
不仅产业规模扩大了,而且产业分工更为细化,产生了诸如蚕种制造业、植桑业、饲蚕业、蚕行、丝行、机器缫丝业等10余种新的行业。
这表明A.西方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B.对外贸易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C.中国传统生产模式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结构呈现出不合理性6.在邓小平时期,中国的非集体化运动已开始从下面白发地展开;到20世纪80年代初非集体化几乎遍布于中国的每个村庄。
当时“非集体化”运动A.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C.适应了当时的农村生产力水平 D.深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7.“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鹤壁市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周考生物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二(第一章);考试时间:90分钟;AAAAA:王解晴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水稻的高秆与矮秆B. 人类手指有毛与手指无毛C. 康乃馨的红花与黄花D. 羊的白毛与牛的黑毛2.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①光滑×光滑→光滑;②光滑×有毛→光滑;③光滑×光滑→426光滑:137有毛;④光滑×有毛→85光滑:79有毛A. ①和②B. ①和③C. ②和③D. ③和④3.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①开花前人工去雄②开花后人工去雄③自花受粉前人工去雄④去雄后自然受粉⑤去雄后人工授粉⑥授粉后套袋隔离⑦授粉后自然发育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③⑤⑥D. ①④⑤4.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一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基因的说法B. “进行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D. 假说一演绎法是一种符合科学原理的探究方法5.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A. 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B. 豌豆先开花后受粉C. 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D. 豌豆存在杂合致死的现象6.一杂合子(Dd)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百分之五十的死亡率。
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 DD:Dd:dd=2:3:1B. DD:Dd:dd=2:2:1C. DD:Dd:dd=4:4:1D. DD:Dd:dd=1:2:17.将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所得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让其自交,第二组让其自由传粉。
则一、二组子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 )A. 1/9、1/16B. 1/6、1/9C. 1/6.5/12D. 3/8、1/98.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①鉴定一株紫色豌豆是否是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测杂种F1的基因型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C.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 自交、杂交、自交、测交9.两只黑毛豚鼠,生了一只白毛豚鼠,若再生两只豚鼠,它们都是白色毛的几率是()A. 1/16 B. 1/8 C. 1/4 D. 1/210.紫茉莉是雌雄同株、可异花传粉的植物,其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 C.唐朝D.北宋2.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3.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
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这反映出( )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较发达4.1867~1913年,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等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主要进口商品。
由此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重视商业发展 B.农产品商品化C.小农经济解体 D.卷入世界市场5.1908年,芜湖商办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吴兴周出任总经理,经清政府农工商部批准,注册了“黑白月亮”商标。
该商标能够注册的最有利的条件是( )A.“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潮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瓦解的速度加快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2.下面分别是安西榆林窟的壁画《牛耕图》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农作图》(局部)对下图信息的合理解释是唐代()A.二牛抬杠法推广 B.耕作技术的进步C.农民生活的艰难 D.佃耕制度的形成3. 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4.《易系辞》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5。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A.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D.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6。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2.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
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
这反映了当时江南( )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3.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晚清人地矛盾突出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晚清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5.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
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B.政府重视商业C.为封建政府服务D.商品经济繁荣6.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7.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8.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天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这表明当时(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9.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人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 )A.唐代的邸店B.唐代的飞钱C.唐代的柜坊D.宋代的交子10.《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表明西周时期( )A.贵族的收人主要依赖农业生产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11.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C.脆弱性 D.连续性12.《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
”《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
”这反映出唐代()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13.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14.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
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15.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
……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 )A.雇佣关系出现 B.家庭手工业发展C.自然经济解体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16.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仅仅是区域性商人群体B.经济活动没顺应历史潮流C.经营商业的理念较落后D.没有充分地利用海外市场17.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
上述现象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18.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
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A.“海禁”政策的保护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C.经济发展水平高D.小农经济的抵制19.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欧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风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20.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1.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三国时期“布衣”的穿着最不可能是哪一种材料做成的()A.毛B. 麻C. 丝D. 棉2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3.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这里的“市”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24.“(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
”该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A.农产品完全商品化B.传统农业结构变化C.农业经济逐渐衰退D.私营手工业的进步25.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集体劳作、铁犁牛耕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铁犁牛耕、家庭农业26.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表明宋朝商业环境宽松的直接原因是( )A.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B.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C.有识之士倡导“工商皆本”D.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带动27.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28.“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其经营行业之多、范围之广、积累财富之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
即便在路途中也时时忘不了读书。
爱读书给徽商带来的影响有( )①便于提高文化素养,汲取历史上的商业经验智慧②使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徽商势力的强大,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④增强了其经商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9.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
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30.“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
……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
”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清第Ⅱ卷31.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一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相当巨大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