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脑室内注入治疗22例脑室出血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脑室内尿激酶灌注治疗严重脑室出血目的探讨脑室内尿激酶灌注治疗严重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1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采用脑室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治疗,常规脑室额角进行穿刺,脑室内注入5 ml溶1万单位尿激酶的生理盐水,2~3次/d。
灌注后夹闭引流管2~4 h后再开放,连用3~4 d。
引流管放置3~7 d,平均5 d。
如脑室引流液逐渐澄清,临床症状稳定,可闭管观察24 h,临床症状无恶化,拔除引流管。
结果12例中治愈7例,好转3例,死亡2例。
治疗有效率83.3%,病死率16.6%。
未发现再出血与颅内感染。
结论我们认为脑室引流、尿激酶灌注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具有高效、安全、操作简单的优点。
保证引流通畅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标签:脑室引流;尿激酶;脑室出血我院2000年12月至2008年12月以來采用脑室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治疗严重自发性脑室出血12例,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38~56岁。
原发性脑室出血3例,继发性脑室出血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尾状核头部脑出血4例,丘脑部脑出血3例,豆状核部脑出血2例)。
全脑室出血(双侧侧脑室及三、四脑室均有积血)3例。
部分脑室出血(一侧侧脑室出血及三、四脑室均有积血)9例。
1.2 临床表现患者均为突然起病并有头痛、呕吐12例,术前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深昏迷3例,中度昏迷2例,浅昏迷4例,意识模糊3例)。
有脑疝体征者3例。
1例有去大脑强直发作,5例有不同程度偏瘫,1例有双侧瘫痪,7例有双侧病理征,均为脑膜刺激征。
1.3 治疗方法主要为脑室引流及尿激酶灌注。
脑室穿刺按常规脑室额角进行穿刺。
但有时须根据CT所示血肿压迫、中线移位及结构改变加以适当调整穿刺点。
常规选择健侧侧脑室穿刺,将脑室引流管置入侧脑室内,外接一次性引流袋,保持引流管最高点距离脑室水平线上10~20 cm,同时脑室内注入5 ml溶1万单位尿激酶的生理盐水,2~3次/d。
侧脑室引流与尿激酶注入治疗全脑室出血对照研究目的:比较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病人被分成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简称微创组)或内科保守治疗组(简称内科组)进行治疗。
评价治疗第14天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第90天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量表)。
结果:共37人入选,其中微创组20例,内科组17例,治疗后第14天时微创组斯堪地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第90天时微创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量表) 评分好于内科组(P<0.05),微创组的致残率和明显依赖生存率低于内科组(P<0.05)。
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微创侧脑室引流与尿激酶治疗全脑室出血具有独特的优势,病人损伤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和明显依赖生存率。
标签:全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尿激酶;对照研究中、重型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
我科自2002年以来,适用侧脑室外引流与尿激酶注入治疗中、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2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要点,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证实为脑室出血;②出血量25-40 ml;③年龄为40-75岁;④出血时间0.05)。
1.2 研究方法1.2.1 随机方法遇到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例,将该病例分入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组(简称微创组)或内科保守治疗组(简称内科组)。
1.2.2 治疗方案内科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应用20%甘露醇125-250 ml,每6-12 h 1次(如有肾功能障碍者可应用甘油果等,慎用甘露醇降颅压);注意控制血压,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及水、电解质紊乱;支持营养治疗;不用活血化淤药。
微创组治疗方法:20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脱水降颅压及对症处理的同时,原则上尽早手术,但如病情稳定则尽量避免发病后 6 h内手术;血肿的定位以头颅CT为准,采用标志物定位法;钻孔部位应尽可能避开功能区;使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和对侧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术,血肿穿刺使用北京万福特公司生产的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根据CT定位穿刺点后,取相应长度的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破颅骨及硬脑膜,再推入侧脑室前角处。
尿激酶灌注冲洗治疗重症原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观察【关键词】重症脑室出血;微创;尿激酶;灌注脑室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病症,根据Graeb重症脑室出血病死率高达60〜90% 1 ] 2003年1月至2008年2月,我们采用YL_1 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32例重症原发性脑室出血进行了微创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38〜81岁,平均岁,有明显高血压史者13例,无高血压史或病史追述不清者19例;临床表现:深昏迷4例,浅昏迷12例,嗜睡15 例,神清1例。
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脑室内出血。
全脑铸型者24例,侧脑室,三脑室铸型者8例。
脑室出血量按Graceb 脑室出血评分,11分为7例,12分3例,发病时间距手术时间最短小时,最长72小时。
手术方法:头颅CT定位或根据CT片定位后,均在局麻下穿刺:2],根据脑室内积血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原发性脑室出血血肿量较少的采用非优势侧侧脑室穿刺,血肿量较大的行对侧脑室或双侧侧脑室穿刺,多采取额角穿刺,少部分采取枕角及三角区穿刺,根据穿刺部位不同选用适宜长度的YL_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进入靶点,用5ml注射器轻柔抽吸,抽出液态血肿,禁忌暴力抽吸,再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用振荡手法在血肿中心溶融出一个空洞,经针腔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用小于2ml生理盐水溶解1_2万u尿激酶,猛力推入,夹闭引流管3〜4小时,如双侧脑室穿刺则一侧灌注尿激酶,另一侧续续外引流,左右管交替进行。
每天注入血肿液化剂尿激酶4_6万单位引流。
引流管抬高10〜15cm,外接无菌引流袋,挂于床旁,每日2〜3次,3〜4 天后复查CT,根据血肿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尿激酶,待血肿基本吸收,拔除穿刺针,一般3〜6天,最长10天。
拔针条件:CT复查证实脑室内血肿已清除,外引流液基本清亮,颅内已正常,再夹闭引流管1天,病情无加重即可拔除穿刺针。
微创大剂量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微创大剂量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2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
对照组予脑室外引流术后侧脑室注入尿激酶与腰大池引流术,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比较两组时间性指标、并发症情况以及ADL 分级。
结果观察组脑室血肿消失平均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17%少于对照组的17.39%,且ADL分级总优良率89.13%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大剂量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清除患者脑内血肿、降低并发症几率。
标签:微创;尿激酶;脑室出血脑室出血起病急骤、且致残致死率均较高,若患者脑干和颅内压力持续升高后不及时进行有效引流,易造成脑皮质形成不可逆损伤甚至脑干功能衰竭[1]。
本研究分析行脑室外引流术后侧脑室注入尿激酶(UK)+腰大池引流术后经引流管注入UK的脑室出血患者的资料,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
观察组男女比例24:22,年龄35~78岁,平均(56.50±10.29)岁,40例继发性脑室出血,6例原发性脑室出血;对照组男女比例25:21,年龄36~77岁,平均(57.13±9.68)岁,37例继发性脑室出血,9例原发性脑室出血。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全部患者均予双侧脑室额角微创穿刺外引流术,术后于患者一侧侧脑室的引流管注入10万单位的UK(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44020646,规格50万单位),接引流袋、关引流管;术后1~2d将5万单位的UK+5ml的生理盐水(上海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3250,规格0.009),交替从患者一侧侧脑室的引流管注入(另一侧开放),2次/d,第3d改成10万单位的UK+5ml的生理盐水,连续冲洗2~6d;每天予患者常规复查CT,第三、四脑室血肿减少且脑脊液循环通路畅通时,关闭1d引流管,若患者颅内压无明显升高则拔除侧脑室引流管。
不同剂量尿激酶对脑出血病人脑内血肿溶解引流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生理盐水溶解后脑内血肿内注入对自发性脑出血病人脑内血肿溶解引流效果影响。
方法:将64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21人)给予尿激酶1万u+生理盐水5ml溶解后脑内引流管注入;B组(22人)给予尿激酶3万u,C组(22人)给予尿激酶5万u,观察注射6次后脑内血肿量的变化。
结果:A组、B组、C组脑内血肿残留率、住院天数、致残率比较差别不明显(P>0.05)。
结论:在脑出血患者行脑内血肿置管引流术治疗中,应用尿激酶1万u、3万u、5万u脑内血肿引流管注入取得的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剂量尿激酶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尿激酶;脑出血;脑内血肿置管引流自发性脑出血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往往发病急、病情重、病残率高[1]。
脑内血肿置管引流术通过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并注入尿激酶,可以有效促进血肿溶解排出,减少因血肿占位、血肿毒性引发的脑组织损害,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因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效果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现我国已将脑出血微创术纳入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南(2014),基层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尿激酶用量没有统一标准及应用规范,临床实际工作中应用较为随意,不同医院,不同医生差异较大。
本研究通过3组病人给予不同剂量尿激酶对比效果分析,探讨尿激酶适宜剂量。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1.1纳入标准所有本研究对象为入住潍坊市市立医院急诊科及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4年8月的6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WS320-2010)》。
脑内血肿量在35~50ml之间,自发病时间至应用尿激酶时间在10-14小时之间。
所有患者均行脑内血肿置管引流术。
1.1.2排除标准由于出、凝血功能障碍引发的脑出血患者;引流管脑内血肿端位置过偏患者;引流管堵塞或引流管意外脱出或是移位;近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华法林等药物患者;溶栓治疗治疗导致的脑出血。
《脑室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原发性全脑室出血的策略探讨》篇一一、引言原发性全脑室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室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原发性全脑室出血的策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这一治疗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原发性全脑室出血概述原发性全脑室出血是指脑室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其发病原因多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疝等危急情况。
三、尿激酶治疗原理尿激酶是一种从人尿中提取的酶类物质,具有溶解血栓、促进血液再通的作用。
在脑室内注射尿激酶,可以通过溶解脑室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脑组织损伤,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四、脑室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策略1. 诊断与评估:在确定治疗方案前,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出血量、出血部位、患者意识状态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明确脑室内出血情况。
2. 术前准备:术前需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治疗方案、手术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建立静脉通道等。
3. 手术过程: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通过脑室穿刺或内镜辅助,将尿激酶准确注入脑室内。
注射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手术安全。
4. 术后处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变化,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同时,给予患者抗感染、营养支持、降颅压等治疗,促进患者康复。
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预防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如颅内感染、再次出血、脑水肿等。
对于出现的并发症,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五、策略优势与局限性脑室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原发性全脑室出血的策略具有以下优势:(1)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溶解血肿,减轻颅内压;(2)操作简便,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3)为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病人的疗效和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疗效及护理效果。
方法:将63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行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研究组93.75%、对照组70.97%)、护理满意度(研究组90.63%、对照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重症脑室出血,并在治疗期间行综合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重症脑室出血脑室引流尿激酶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052-02重症脑室出血是医院常见的脑部疾病,其具有病情凶险、治疗难度高、预后差、死亡率高等多种特点,需给予高度重视。
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4月对63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给予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并对部分患者行综合护理,其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63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将63例分为2组。
研究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35-87岁,平均(51.27±11.5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6h,平均(7.10±0.22)h。
对照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36-88岁,平均(51.50±11.4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17h,平均(7.13±0.24)h。
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1.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室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术前行局部麻醉,于双侧枕角位置处实施穿刺,放置硅胶引流管(内径为4mm),同时安置引流袋,通过引流管一侧谨慎实施尿激酶治疗,即选择生理盐水5mL(内含尿激酶2×104U),缓慢注入引流管,后将其夹闭,治疗2h后开放,并进行持续引流。
尿激酶脑室内注入治疗22例脑室出血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脑室注入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2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脑室外引流术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脑室内注入。
结果全部患者做到一周内血肿引除拔管,无感染及继发性脑积水。
结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尿激酶脑室内注入,可以做到促进脑室内积血机化引流,减轻脑室内积血及其分解产物的不良刺激,并可以做到早期拔管,减少了引起颅内感染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尿激酶;脑室内注入;脑室出血
脑室内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发生率占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30%~38%[1]。
因出血常导致急性脑积水,持续脑室外引流术是治疗脑室出血的有效方法。
但因血肿吸收慢,引流时间越长,脑室内及颅内感染的机率越大。
我院现在应用脑室外引流术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行脑室内注入促进血肿液化、引流,加速了血肿的吸收与引流,缩短了引流管留置时间,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2例脑室出血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38~72岁,伴有高血压病史者19例,均经头部CT证实有脑室出血,其中6例为原发性脑室出血,16例为继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出血12例,丘脑出血4例,出血量15~25 ml;4例为全脑室铸型,18例为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不同程度积血。
入院时间:<3 h 6例,3~12 h 16例。
入院时GCS评分<5分7例,6~8分9例,9~12分4例,15分2例,均伴有呕吐症状,2例伴有一侧瞳孔散大。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1~3 h内,完善术前检查,给予硝普钠静脉点滴控制血压,术前给予苯巴比妥(鲁米那)0.1~0.2肌肉注射,伴有躁动者给予地西泮(安定)10 mg静脉推注。
意识清醒者于0.2%利多卡因局麻,意识不清伴有躁动者于全麻下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
术中给予尿激酶各2万U双侧脑室内注入后闭管,1 h后持续开放引流管,引流管高度固定高于外耳道15~20 cm。
术后常规给予抗炎、止血、健脑及对症治疗,血压高者给予硝普钠持续静脉点滴,或留置胃管后给口服降压药,血压维持在140~150 mm Hg。
术后每12 h一次给予尿激酶2万U脑室内注入,注入后闭管1 h后开放引流(可根据情况随时开放一侧引流管)。
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常规行头部CT 检查,根据血肿情况决定尿激酶用药间隔,可缩短至8 h一次。
根据CT结果及引流脑脊液性状,如脑室内积血已基本清除,引流液清亮,颅内压不高,经闭管24 h无特殊不适,则拔除引流管,引流管切口局部缝合一针防止脑脊液漏及感染。
观察3~5 d,病情稳定后可行对症治疗,出院后随访3个月。
2 结果
术后第一天复查头部CT,可见四脑室内积血均已消失,残余血量<50%者2例,>50%者20例;术后第三天复查头部CT,可见三脑室内积血均消失,残余血量<50%者16例,其中<80%者5例;术后第五天复查头部CT,除3例伴有少量脑室内积气外,可见血肿基本已消除,侧脑室内无积血存在。
所有患者除2例产生引流依赖,闭管后头痛、颅压升高,经提高引流管高度,延期48 h后拔管,其余20例均于术后第6天拔管。
本组患者均未见有颅内感染,拔管后3 d及5 d复查头部CT,脑室均无扩张。
术后3个月随访,无脑室扩张。
3 讨论
脑室内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的原因是脑室脉络从、脑室内及脑室壁的血管因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血管病变导致破裂出血。
继发性脑室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破入脑室所致[2]。
脑室系统梗阻及严重并发症是影响脑室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
早期血块梗阻脑室系统,脑室急剧膨胀,颅内压骤升,脑深部结构迅速破坏可引起患者迅速死亡。
后期主要是肺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
早期应用脑室外引流术及尿激酶溶血,促进脑室内血肿引流,使脑室系统尽早通畅是治疗的关键。
发病至引流的时间的长短明显影响预后及及并发症的发生率[3]。
脑血管痉挛是严重的并发症,内皮素是已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主要引起早期的血管痉挛[4]。
氧合血红蛋白主要引起迟发的血管痉挛[5]。
预防血管痉挛的最好方法是早期清除脑室内积血。
脑积水是另一并发症,尽早清除脑室内积血,减少脑室系统梗阻、粘连及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的机率,可有效防止脑积水的发生。
随着留置引流管时间延长,造成颅内逆行性感染,或因应用抗生素时间较长造成菌群失调的机率也相应增加。
有人统计,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脑室感染者是未行脑室引流的9.4倍[6]。
连正华研究分析了584例脑室外引流术,发现脑室感染率为10.4%,其发生率与引流时间有关,前4 d发生率最低,第10~12天发生率最高,感染发生的平均时间为6.8 d[7]。
我们认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尿激酶脑室内注入,可以做到促进脑室内积血机化引流,减轻脑室内积血及其分解产物的不良刺激,并可以做到早期拔管,减少了引起颅内感染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耀山,赵崇,王小梅.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CT与临床.中华神经精神病杂志,1984,17(1):27
[2] 赵继宗. 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8-529.
[3] 郑兆聪,王如密,王守森,等.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救治.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2):100-101.
[4] 郭瑞友, 毛水琴,于义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室痉挛的发病机制.国外医学脑血管疫病分册,2004,12(3):219-221.
[5] Yin W,TibbsR,Tang J,el al.Haemolobin and ATP levels in CSF from a dog model of vasospasm.J Clin Neurosci,2002,9(1):425-428.
[6] 吕桂芝,于春富.医院感染与抗生素使用关系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5,5(1):9-11.
[7] 连正华,石志才.脑室引流术后感染584例监护时间和置换导管的结果.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7,24(5):265.。